一种耸立浓缩池的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2133414发布日期:2020-09-08 13:19阅读:126来源:国知局
一种耸立浓缩池的施工方法与流程

本申请涉及冶金矿山施工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耸立浓缩池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耸立锅底形结构浓缩池施工难点相对较多,如果措施不得力,就会造成尺寸偏差,尤其是对平面中心位置和空间高度位置的确定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后续设备的安装精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耸立浓缩池的施工方法,以改善现有浓缩池施工精度较低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耸立浓缩池的施工方法,包括测量放线、搭建脚手架、固定浇筑模板和向各个浇筑模板浇筑混凝土。测量放线包括确定浓缩池在水平面的中心位置和确定浓缩池的底壁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在竖向上的高度位置。搭建脚手架包括根据浓缩池在水平面的中心位置搭建中心脚手架,并以缩池在水平面的中心位置为中心周向搭建侧面脚手架,再根据浓缩池的底壁的下表面在竖向上的高度位置搭建顶部脚手架,将顶部脚手架固定于侧面脚手架。固定浇筑模板包括在侧面脚手架上固定多个周向支撑柱浇筑模板,在中心脚手架的周壁固定中心支撑柱浇筑模板,在顶部脚手架上固定浓缩池底壁浇筑模板和浓缩池侧壁浇筑模板,多个周向支撑柱浇筑模板位于浓缩池底壁浇筑模板的下方。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确定浓缩池在水平面上的中心和在竖向上的高度位置,再根据浓缩池的中心位置向四周搭建侧面脚手架,再根据浓缩池的底壁的下表面在竖向上的高度位置搭建顶部脚手架,并将顶部脚手架固定在侧面脚手架上,这样能够得到较为准确的浓缩池的空间位置,便于浓缩池的定心和整体框架的搭建。

另外,本申请实施例的耸立浓缩池的施工方法还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在顶部脚手架上固定浓缩池底壁浇筑模板包括:在顶部脚手架上固定六个扇形浇筑模板,每个扇形浇筑模板的圆心角为60°。

上述技术方案中,浓缩池底壁浇筑模板划分为六个圆心角为60°的扇形浇筑模块,能够分区域浇筑浓缩池的底壁,能够提高浓缩池底壁的浇筑质量,便于形成高质量的浓缩池底壁。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浓缩池的底壁的上表面包括具有第一坡度的第一环面、具有第二坡度的第二环面和具有第三坡度的第三环面,第一坡度小于第二坡度,第二坡度小于第三坡度,第一环面、第二环面和第三环面依次连接;确定浓缩池的底壁的上表面的高度包括:第一环面的外环的高度和第一环面的内环的高度;确定第二环面的外环的高度和第二环面的内环的高度;确定第三环面的外环的高度和第三环面的内环的高度。

上述技术方案中,浓缩池的底壁具有从浓缩池沿靠近浓缩池中心的方向依次增大的三个坡度,这样的浓缩池便于污水处理,通过确定第一环面的外环和内环的高度、确定第二环面的外环和内环的高度、确定第三环面的外环和内环的高度能够准确的确定第一环面、第二环面和第三环面的坡度(倾斜角度),成型后的浓缩池的精度更高。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浓缩池的底壁的下表面包括具有第一坡度的第一环底面、具有第二坡度的第二环底面和具有第三坡度的第三环底面,第一环底面、第二环底面和第三环底面依次连接;确定浓缩池的下表面的高度包括:确定第一环底面的外环的高度和第一环底面的内环的高度;确定第二环底面的外环的高度和第二环底面的内环的高度;确定第三环底面的外环的高度和第三环底面的内环的高度。

上述技术方案中,浓缩池的底壁的下表面也包括具有不同的坡度的三个环底面,即浓缩池的底壁的下表面与上表面相对应的部分具有相同的坡度,能够保障浓缩池的底壁的厚度均匀,避免出现浓缩池底壁厚度不均影响浓缩池的污水处理质量,也能够避免给底壁支撑结构带来负担。通过确定第一环面的外环和内环的高度、确定第二环面的外环和内环的高度、确定第三环面的外环和内环的高度能够准确的确定第一环面、第二环面和第三环面的坡度(倾斜角度),以保证浓缩池的底壁的下表面与底壁的上表面对应位置具有相匹配的坡度,成型后的浓缩池的精度更高。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固定浇筑模板还包括:将浓缩池底壁浇筑模板固定于多个周向支撑柱浇筑模板的上端;多个周向支撑柱浇筑模板包括间隔布置于第一圆周的多个第一支撑柱模板、间隔布置于第二圆周的多个第二支撑柱模板和间隔布置于第三圆周的多个第三支撑柱模板,多个第一支撑柱模板支撑于第一环面的外环的下方,多个第二支撑柱模板支撑于第一环面的内环和第二环面的外环的下方,多个第三支撑柱模板支撑于第二环面的内环和第三环面的外环的下方,第三环面的内环由中心支撑柱支撑;其中,第一圆周、第二圆周和第三圆周同轴布置;浓缩池底壁浇筑模板环布于中心支撑柱浇筑模板的外侧。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环面径向的两端、第二环面径向的两端和第三环面径向的两端均被支撑,即不同坡度的环面的连接位置均有支撑结构支撑,能够提高浓缩池的结构稳定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在将浓缩池底壁浇筑模板固定于多个周向支撑柱浇筑模板的上端的步骤中,将所述多个周向支撑柱浇筑模板的上端设置为与浓缩池底壁浇筑模板的下表面相配合的倾斜部。

上述技术方案中,每个周向支撑柱浇筑模板的上端设置为与浓缩池底壁浇筑模板的下表面相配合的倾斜部,使得浇筑成型的周向支撑柱的上端与浓缩池的底壁的下表面配合更加紧密,能够提高浓缩池的防漏性能。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第一支撑柱模板通过第一环梁箍筋连成整体结构,第一环梁箍筋设于多个第一支撑柱模板的上端,第一环梁箍筋的上表面为与第一环底面相配合的第一倾斜部;多个第二支撑柱模板通过第二环梁箍筋连成整体结构,第二环梁箍筋设于多个第二支撑柱模板的上端,第二环梁箍筋的上表面包括与第一环底面相配合的第二倾斜部和与第二环底面相配合的第三倾斜部;多个第三支撑柱模板通过第三环梁箍筋连成整体结构,第三环梁箍筋设于所述多个第三支撑柱模板的上端,第三环梁箍筋的上表面包括与第二环底面相配合的第四倾斜部和与第三环底面相配合的第五倾斜部。

上述技术方案中,每个圆周上的所有支撑柱模板通过一个环梁箍筋连接成一整体结构,能够使得各个支撑柱对浓缩池的支撑更加稳定,同一圆周上的各个支撑柱的支撑能力通过环梁箍筋的存在得以加强。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六个扇形浇筑模板中的每个扇形浇筑模板包括第一子扇形模板、第二子扇形模板和第三子扇形模板;六个第一子扇形模板用于浇筑成型第一环面,六个第二子扇形模板用于浇筑成型第二环面,六个第三子扇形模板用于浇筑成型第三环面。

上述技术方案中,每个扇形浇筑模板包括三个子扇形模板,浇筑区域被划分至更小,进一步提高浓缩池的底壁浇筑的质量。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向各个浇筑模板浇筑混凝土包括:依次浇筑多个周向支撑柱、中心支撑柱、浓缩池底壁、浓缩池侧壁。

上述技术方案中,在浇筑浓缩池底壁和浓缩池侧壁之前,先浇筑周向支撑柱和中心支撑柱能够提高浓缩池浇筑前具有稳定的基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浇筑浓缩池底壁包括:依次浇筑成型第三环面、第二环面和第一环面。

上述技术方案中,浇筑浓缩池的底壁从坡度大的部分向坡度小的部分依次浇筑,符合底壁的倾向,使得浓缩池的底壁分防漏性能更高。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中心支撑柱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柱段和第二柱段,第一柱段位于第二柱段的下方;中心支撑柱包括:浇筑第一柱段,使第一柱段的高度低于浓缩池的底壁的下表面;在第一柱段的上端浇筑第二柱段,使第二柱段的延伸至浓缩池底壁的上表面的上方。

上述技术方案中,将中心支撑柱分为两段浇筑,并且先浇筑的第一柱段的高度低于浓缩池的底壁的下表面,这样会使得浇筑第二柱段的时候能够弥补第一柱段因凝固产生的回缩,使得中心支撑柱与浓缩池底壁之间能够紧密配合。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在中心脚手架的周壁固定中心支撑柱浇筑模板之后,在侧面脚手架上固定径向支撑件,径向支撑件从中心支撑柱浇筑模板的四周顶撑中心支撑柱浇筑模板。

上述技术方案中,径向支撑件的径向支撑能够进一步提高中心支撑柱浇筑模板的稳定性,增大中心支撑柱浇筑模板的径向承载能力。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脚手架搭建后的俯视图;

图2为在脚手架上固定了浇筑模板的俯视图;

图3为在脚手架上固定了浇筑模板的竖向剖视图;

图4为在脚手架上固定了浓缩池底壁模板的俯视图;

图5为成型后的浓缩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中心位置;11-预留插筋;20-侧面脚手架;21-支杆;22-长横杆;23-短横杆;30-中心脚手架;31-中心支撑柱浇筑模板;32-中心支撑柱;40-周向支撑柱浇筑模板;41-第一圆周;411-第一支撑柱模板;4111-第一倾斜部;412-第一支撑柱;42-第二圆周;421-第二支撑柱模板;4211-第二倾斜部;4212-第三倾斜部;422-第二支撑柱;43-第三圆周;431-第三支撑柱模板;4311-第四倾斜部;4312-第五倾斜部;432-第三支撑柱;50-浓缩池底壁浇筑模板;51-浓缩池底壁;511-第一环面;512-第二环面;513-第三环面;514-第一环底面;515-第二环底面;516-第三环底面;517-第一子扇形模板;518-第二子扇形模板;519-第三子扇形模板;60-浓缩池侧壁浇筑模板;61-浓缩池侧壁。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实施例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耸立浓缩池的施工方法,包括按序操作的测量放线、搭建脚手架、固定浇筑模板和向各个浇筑模板浇筑混凝土。

测量放线包括确定浓缩池在水平面的中心位置10和确定浓缩池的底壁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在竖向上的高度位置。

如图1所示,当浓缩池在水平面上的中心位置10的确定后,在确定的中心位置10插上预留插筋11,以标识中心位置10。预留插筋11插设完成后,以中心位置10为中心向四周周向搭建多层侧面脚手架20,需要说明的是,侧面脚手架20是多根竖向布置的支杆21和多个在水平面上相互连接的横杆,相邻的横杆之间,横杆与竖杆之间通过钢筋绑扎固定,由于横杆是刚性杆件,当两个相邻的长横杆22在圆周上直接连接,则两个长横杆22之间会出较大的夹角,不利于每层侧面脚手架20呈环形,因此在相邻的两个长横杆22之间通过一个短横杆23过渡连接,能够使得同一圆周层的各个横杆连接后尽可能的趋近于圆形。侧面脚手架20的搭建主要是为后面固定周向支撑柱浇筑模板40提供支撑。同样地,在中心位置10四周一定的半径范围内搭建中心脚手架30。中心脚手架30主要是为后面中心支撑柱浇筑模板31提供支撑。可以先以中心位置10搭建中心脚手架30,中心脚手架30搭建完成后再在中心脚手架30的四周搭建侧面脚手架20,或者是先中心位置10搭建侧面脚手架20,侧面脚手架20搭建完成后再在中心位置10搭建中心脚手架30,本实施例中采用后者。

当中心脚手架30和侧面脚手架20搭建完成后,根据实际需要的浓缩池的底壁的在竖向上的高度位置搭建顶部脚手架,顶部脚手架固定于侧面脚手架20和中心脚手架30上。顶部脚手架主要是为了后面固定浓缩池底壁浇筑模板50。通过确定浓缩池在水平面上的中心和在竖向上的高度位置,再根据浓缩池的中心位置10向四周搭建侧面脚手架20,再根据浓缩池的底壁的下表面在竖向上的高度位置搭建顶部脚手架,并将顶部脚手架固定在侧面脚手架20上,这样能够得到较为准确的浓缩池的空间位置,便于浓缩池的定心和整体框架的搭建。在中心脚手架30和侧面脚手架20的竖向支杆21上均设有刻度线,以便于确定竖向高度尺寸。

如图1、图2所示,当中心脚手架30、侧面脚手架20和顶部脚手架搭建完成后,需要中心脚手架30和侧面脚手架20上固定浇筑模板,固定浇筑模板包括在侧面脚手架20上固定多个周向支撑柱浇筑模板40,在中心脚手架30的周壁固定中心支撑柱浇筑模板31,在顶部脚手架上固定浓缩池底壁浇筑模板50和浓缩池侧壁浇筑模板60,多个周向支撑柱浇筑模板40位于浓缩池底壁浇筑模板50的下方。并且将浓缩池底壁浇筑模板50固定于所有周向支撑柱浇筑模板40的上端。

在中心脚手架30的周壁固定中心支撑柱浇筑模板31之后,在侧面脚手架20上固定径向支撑件,径向支撑件从中心支撑柱浇筑模板31的四周顶撑中心支撑柱浇筑模板31。径向支撑件的径向支撑能够进一步提高中心支撑柱浇筑模板31的稳定性,增大中心支撑柱浇筑模板31的径向承载能力。

如图1、2所示,周向支撑柱浇筑模板40包括间隔布置于第一圆周41的多个第一支撑柱模板411、间隔布置于第二圆周42的多个第二支撑柱模板421和间隔布置于第三圆周43的多个第三支撑柱模板431。每个第一支撑柱模板411、每个第二支撑柱模板421和每个第三支撑柱模板431位于支撑于浓缩池底壁浇筑模板50的下方。其中,第一圆周41、第二圆周42和第三圆周43同轴布置;浓缩池底壁浇筑模板50环布于中心支撑柱浇筑模板31的外侧。

在本实施例中,中心支撑柱浇筑模板31需要加固:中心支撑柱浇筑模板31用35mm厚板条拼装而成,内衬三合板,上、下端用整张清水木模板挖内径1376mm、外径1976mm圆环固定上下端,中间用2φ10mm钢筋间距450mm捆绑焊接加固,圆四周用水平钢管顶撑模板,中心支撑柱浇筑模板31底部沿圆环四周设有定位筋用于固定木质圆环。

在本实施例中,多个第一支撑柱模板411通过第一环梁箍筋连成整体结构,第一环梁箍筋设于多个第一支撑柱模板411的上端;多个第二支撑柱模板421通过第二环梁箍筋连成整体结构,第二环梁箍筋设于多个第二支撑柱模板421的上端;多个第三支撑柱模板431通过第三环梁箍筋连成整体结构,第三环梁箍筋设于所述多个第三支撑柱模板431的上端。每个圆周上的所有支撑柱模板通过一个环梁箍筋连接成一整体结构,能够使得各个支撑柱对浓缩池的支撑更加稳定,同一圆周上的各个支撑柱的支撑能力通过环梁箍筋的存在得以加强。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图5所示,浓缩池的底壁的上表面包括具有第一坡度的第一环面511、具有第二坡度的第二环面512和具有第三坡度的第三环面513,第一坡度小于第二坡度,第二坡度小于第三坡度,第一环面511、第二环面512和第三环面513依次连接;确定浓缩池的底壁的上表面的高度包括:第一环面511的外环的高度和第一环面511的内环的高度;确定第二环面512的外环的高度和第二环面512的内环的高度;确定第三环面513的外环的高度和第三环面513的内环的高度。

为了使得成型后的浓缩池的底壁更加均匀,浓缩池的底壁的下表面也包括具有第一坡度的第一环底面514、具有第二坡度的第二环底面515和具有第三坡度的第三环底面516,第一环底面514、第二环底面515和第三环底面516依次连接;确定浓缩池的下表面的高度包括:确定第一环底面514的外环的高度和第一环底面514的内环的高度;确定第二环底面515的外环的高度和第二环底面515的内环的高度;确定第三环底面516的外环的高度和第三环底面516的内环的高度。

浓缩池的底壁具有从浓缩池沿靠近浓缩池中心的方向依次增大的三个坡度,这样的浓缩池便于污水处理,通过确定第一环面511的外环和内环的高度、确定第二环面512的外环和内环的高度、确定第三环面513的外环和内环的高度能够准确的确定第一环面511、第二环面512和第三环面513的坡度(倾斜角度),成型后的浓缩池的精度更高。浓缩池的底壁的下表面也包括具有不同的坡度的三个环底面,即浓缩池的底壁的下表面与上表面相对应的部分具有相同的坡度,能够保障浓缩池的底壁的厚度均匀,避免出现浓缩池底壁51厚度不均影响浓缩池的污水处理质量,也能够避免给底壁支撑结构带来负担。通过确定第一环面511的外环和内环的高度、确定第二环面512的外环和内环的高度、确定第三环面513的外环和内环的高度能够准确的确定第一环面511、第二环面512和第三环面513的坡度(倾斜角度),以保证浓缩池的底壁的下表面与底壁的上表面对应位置具有相匹配的坡度,成型后的浓缩池的精度更高。

在本实施例中,浓缩池底壁51的第三环面513和第三环底面516的坡度为45°,45°底壁浇筑模板需要加固:45°底壁浇筑模板拉丝系统加固,模板内楞采用35×65mm方木密铺,模板外楞用φ25钢筋,模板用12厚清水木模板条拼装而成,采用止水对拉螺杆进行点式对拉。

所有第一支撑柱模板411支撑于第一环面511的外环(支撑于第一环底面514的外环的下方)的下方,全部第二支撑柱模板421支撑于第一环面511的内环(支撑于第一环底面514的内环的下方)和第二环面512的外环(支撑于第二环底面515的外环的下方)的下方,全部第三支撑柱模板431支撑于第二环面512的内环(支撑于第二环底面515的内环的下方)和第三环面513的外环(支撑于第三环底面516的外环的下方)的下方,第三环面513的内环(第三环底面516的没内环)由中心支撑柱32支撑。第一环面511和第一环底面514径向的两端、第二环面512和第二环底面515径向的两端、第三环面513和第三环底面516径的两端均被支撑,即不同坡度的环面的连接位置均有支撑结构支撑,能够提高浓缩池的结构稳定性。

为了使得浓缩池底壁51的各个部分的坡度设置的更加精确,在搭建顶部脚手架时,顶部脚手架可以通过短钢管套头、可调拖撑方式等方式可调节的设置于侧面脚手架20的支杆21上,以实现顶部脚手架高度位置可调,从而保证浓缩池底壁51的高度位置能够被调整至最合理。

为了保证各个支撑模板与浓缩池底壁浇筑模板50配合更加紧密,在将浓缩池底壁浇筑模板50固定于多个周向支撑柱浇筑模板40的上端的步骤中,将所述多个周向支撑柱浇筑模板40的上端设置为与浓缩池底壁浇筑模板50的下表面相配合的倾斜部。每个周向支撑柱浇筑模板40的上端设置为与浓缩池底壁浇筑模板50的下表面相配合的倾斜部,使得浇筑成型的周向支撑柱的上端与浓缩池的底壁的下表面配合更加紧密,能够提高浓缩池的防漏性能。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环梁箍筋的上表面为与第一环底面514相配合的第一倾斜部4111,第二环梁箍筋的上表面包括与第一环底面514相配合的第二倾斜部4211和与第二环底面515相配合的第三倾斜部4212,第三环梁箍筋的上表面包括与第二环底面515相配合的第四倾斜部4311和与第三环底面516相配合的第五倾斜部4312。其中,第一倾斜部4111的倾斜角度和第二倾斜部4211的倾斜角度均与第一坡度相同(包括倾斜角度的大小和倾斜方向),第三倾斜部4212的倾斜角度和第四倾斜部4311的倾斜角度均与第二坡度相同(包括倾斜角度大小和倾斜方向),第五倾斜部4312的倾斜角度与第三坡度相同(包括倾斜角度和倾斜方向)。

由于浓缩池底壁51有坡度,所以对于各个箍筋下料要特别注意,环梁箍筋的高度应为梁中高度,即倾斜部的最高位置和最低位置的平均值,才能进行各个环梁箍筋的准确下料;如果以低位置为基准计算环梁箍筋的高度,则该环梁箍筋的截面尺寸过大,反之则该环梁箍筋的截面尺寸过小。

最外围环梁(第一环梁箍筋)梁侧模内外楞均采用方木,因弧度关系,局部方木无法紧贴模板,但不影响混凝土的浇筑和梁的截面尺寸,梁底采用对拉螺杆对拉。内部环梁(第二环梁箍筋和第三环梁箍筋)梁侧模因弧度原因次楞安装困难,只需梁侧模底部、顶部各安装一根水平次楞即可,梁底用步步紧钩牢次楞,抛撑一端顶紧环梁侧模中部,另一端顶紧附近支杆21主节点。

进一步地,在顶部脚手架上固定浓缩池底壁浇筑模板50包括:在顶部脚手架上固定六个扇形浇筑模板,每个扇形浇筑模板的圆心角为60°。浓缩池底壁浇筑模板50划分为六个圆心角为60°的扇形浇筑模块,能够分区域浇筑浓缩池的底壁,能够提高浓缩池底壁51的浇筑质量,便于形成高质量的浓缩池底壁51。

其中,六个扇形浇筑模板中的每个扇形浇筑模板包括第一子扇形模板517、第二子扇形模板518和第三子扇形模板519;六个第一子扇形模板517用于浇筑成型第一环面511,六个第二子扇形模板518用于浇筑成型第二环面512,六个第三子扇形模板519用于浇筑成型第三环面513。每个扇形浇筑模板包括三个子扇形模板,浇筑区域被划分至更小,进一步提高浓缩池的底壁浇筑的质量。

当浇筑模板固定完成后,则向各个浇筑模板浇筑混凝土,并且是按序依次浇筑多个周向支撑柱、中心支撑柱32、浓缩池底壁51、浓缩池侧壁61。在浇筑浓缩池底壁51和浓缩池侧壁61之前,先浇筑周向支撑柱和中心支撑柱32能够提高浓缩池浇筑前具有稳定的基座。

用于浓缩池的混凝土为c40/p8混凝土,混凝土坍落度控制在140mm左右,内掺抗裂防水剂。浇筑完毕后覆膜养护14天。振捣设备为常规50mm振动棒四套,电抹子两套。

在浇筑浓缩池底壁51的步骤中,按序依次浇筑成型第三环面513、第二环面512和第一环面511。即浇筑浓缩池的底壁从坡度大的部分向坡度小的部分依次浇筑,不仅符合底壁的倾向,还能使得浓缩池的底壁具有更优的防漏性能。浓缩池底壁51混凝土要用平板式电抹子压实抹平,可有效提高浓缩池底壁51混凝土的抗裂强度。浓缩池侧壁61上有导流渠(用于将浓缩池内多余的水排走)且壁薄,转圈浇筑至导流渠底板后,再浇筑导流渠的池壁,最后浇筑上部池壁及走道板。

需要说明的是,浓缩池底壁51的各个坡度面的交接处,可以采用其他密封、填补等材料进行加强处理,以防止在交接处出现泄漏。

进一步地,中心支撑柱32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柱段和第二柱段,第一柱段位于第二柱段的下方;中心支撑柱32包括:浇筑第一柱段,使第一柱段的高度低于浓缩池的底壁的下表面的高度;在第一柱段的上端浇筑第二柱段,使第二柱段的延伸至浓缩池底壁51的上表面的上方。将中心支撑柱32分为两段浇筑,并且先浇筑的第一柱段的高度低于浓缩池的底壁的下表面,这样会使得浇筑第二柱段的时候能够弥补第一柱段因凝固产生的回缩,使得中心支撑柱32与浓缩池底壁51之间能够紧密配合。

即在向各个浇筑模板浇筑混凝土的步骤中,第一次浇筑所有周向支撑柱(所有第一支撑柱412、所有第二支撑柱422和所有第三支撑柱432),以使混凝土与侧面脚手架20抱紧,增强架体整体刚度、强度及稳定性,浇筑高度为各个环梁箍筋下100mm;第二次浇筑在浓缩池底壁51模板安装完毕后浇筑中心支撑柱32,以增强核心位置的架体稳定,浇筑高度2400mm;第三次浇筑浓缩池底壁51,第四次浇筑浓缩池底壁51。因为浓缩池侧壁61上附作物过多,有悬挑导流渠、有悬挑板等,如果浓缩池侧壁61与浓缩池底壁51整体浇筑,施工质量将无法保证,所以只有先浇筑浓缩池底壁51,再浇筑浓缩池侧壁61。浓缩池底壁51与浓缩池侧壁61施工缝处做企口缝处理,并粘贴膨胀止水胶条,确保接缝可靠。最难浇筑的是浓缩池底壁51和浓缩池侧壁61,浓缩池底壁51为三段具有不同坡度的锥形,浇筑混凝土前,将底壁的下表面模板块及上表面木板块焊上钢筋头,并标上相应位置的混凝土面标高,拉线控制坡度。浓缩池底壁51的具体浇筑方式在前文有叙述,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