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式墙体组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184541发布日期:2020-12-04 14:13阅读:59来源:国知局
一种装配式墙体组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装配式结构组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装配式墙体组装结构。



背景技术:

装配式建筑指的是在工厂内对建筑的各个部件预先生产加工,形成各个对应的模块,后直接移至施工现场拼装组合即可,这种施工方式的现场施工速度更快,且现场的施工环境能够保持更好,有效减少扬尘污染以及噪音污染,因此受到很多规模城市的推广。

但是相比传统的现浇混凝土结构,装配式组装的方式属于将各个结构体通过一定固定连接方式拼装到一块,整体性有待提高,而有些结构连接部位由于设计不合理,需要太多各种造型尺寸不同的金属连接件进行连接固定,导致拼装施工的施工效率反而降低,如墙体与楼板,墙体与梁体之间的连接部位,由于连接面很大,若采用金属连接件进行锚固,操作非常繁琐,且连接部位一体性不高,有待进一步的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装配式墙体组装结构,该结构组装方式能弥补采用金属连接件进行锚固连接的不足,提高组装后结构体的整体性。

本实用新型具体包括墙体,承托结构,所述墙体与承托结构均采用混凝土预制浇筑而成,承托结构指的是处于墙体下方的结构,可以是梁体结构,也可以是楼板结构,所述墙体为具备一定厚度的矩形状板体结构,墙体的上侧部位排列设置有锚固环,锚固环为金属构件,其上可存在连接件埋入锚固到墙体的结构内部,锚固环用于绑扎牵拉绳对墙体上方进行吊起,所述墙体的下侧部位排列设置有前凸起块与后凸起块,两者的排列位置处于错位状态,即前凸起块处在后凸起块之间的排列间隔空档部位,而后凸起块处在前凸起块之间的的排列间隔空档部位,且前凸起块之间的排列间隔空档部位的间距显著大于后凸起块的宽度,而后凸起块之间的排列间隔空档部位的间距显著大于前凸起块的宽度,另外,所述前凸起块与后凸起块的厚度均小于墙体的厚度,而前凸起块的前侧面与墙体的前侧面平齐,后凸起块的后侧面与墙体的后侧面平齐,则前凸起块与后凸起块也处于前后错位状态,则使得前凸起块之间的排列空档与后凸起块之间的排列空档处于连贯状态,另外,所述前凸起块的底侧与后凸起块的底侧平齐。

所述前凸起块的两侧部位锚固设置有横向钢筋一,所述后凸起块的两侧部位锚固设置有横向钢筋二,即横向钢筋一与横向钢筋二的裸露部位处在前凸起块与后凸起块之间的排列空档部位内,所述承托结构的上端面上锚固设置有竖向钢筋一,所述竖向钢筋一所处位置与前凸起块及后凸起块之间的排列空档部位的所处位置对应,则墙体对接安装到承托结构上端面上后,竖向钢筋一会穿插到横向钢筋一与横向钢筋二所处部位。

本实用新型的施工流程是,先对墙体进行吊装,前凸起块与后凸起块的底侧是平齐的,有利于墙体能够稳定置放在承托结构的上端面上,而准确安装后,竖向钢筋一会穿插到横向钢筋一与横向钢筋二所处部位,即前凸起块与后凸起块之间的排列空档部位,后在前凸起块与后凸起块的外侧面支护浇筑模板,对前凸起块与后凸起块之间的排列空档部位进行混凝土浇筑,而后浇的混凝土结构会将横向钢筋一,横向钢筋二以及竖向钢筋一埋入,使得墙体与承托结构连为整体。

本实用新型的优势是,首先,本实用新型中不需要大量的金属连接件进行锚固连接,避免了对接锚固的繁琐操作,另外,后浇的混凝土结构体属于整体状态,因为前凸起块与后凸起块之间的排列空档部位是连贯的,则墙体与承托结构之间的连接部位具备很高的整体性以及结构强度。

具体的,所述前凸起块上设置的横向钢筋一是左右连贯的,所述后凸起块上设置的横向钢筋二也是左右连贯的,即横向钢筋一及横向钢筋二的长度与墙体的左右向的整体长度相当,则横向钢筋一相当于将前凸起块之间连接,横向钢筋二相当于将后凸起块之间连接,进一步提高整体性。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墙体的下侧在前凸起块之间的排列空档部位以及后凸起块之间的排列空档部位还锚固设置有竖向钢筋二,则后浇混凝土也将竖向钢筋二埋入,提高连接固定强度。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承托结构的上端面上在设置有竖向钢筋一的部位存在凹陷槽,所述凹陷槽的内宽等于墙体的厚度,则墙体组装时,前凸起块与后凸起块会陷入在凹陷槽内,且后浇的混凝土也会填塞到凹陷槽内,增加与承托结构的结合,进一步提高连接部位的整体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前凸起块与后凸起块部位的俯视截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前凸起块部位的正视截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后凸起块部位的正视截面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后浇筑混凝土形成的结构体的示意图。

其中,图1立体图中的可见面为前,不可见面为后,图2俯视截面图中下方为前,上方为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

一种装配式墙体组装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墙体1,承托结构2,所述墙体1与承托结构2均采用混凝土预制浇筑而成,承托结构2指的是处于墙体下方的结构,可以是梁体结构,也可以是楼板结构,所述墙体1为具备一定厚度的矩形状板体结构,墙体1的上侧部位排列设置有锚固环3,锚固环3为金属构件,其上可存在连接件埋入锚固到墙体1的结构内部,锚固环3用于绑扎牵拉绳对墙体1上方进行吊起,所述墙体1的下侧部位排列设置有前凸起块11与后凸起块12,两者的排列位置处于错位状态,如图2中前凸起块与后凸起块部位的俯视截面图所示,即前凸起块11处在后凸起块12之间的排列间隔空档部位,而后凸起块12处在前凸起块11之间的的排列间隔空档部位,且前凸起块11之间的排列间隔空档部位的间距显著大于后凸起块12的宽度,而后凸起块12之间的排列间隔空档部位的间距显著大于前凸起块11的宽度,另外,所述前凸起块11与后凸起块12的厚度均小于墙体1的厚度,如图1及图2所示,而前凸起块11的前侧面与墙体1的前侧面平齐,后凸起块12的后侧面与墙体1的后侧面平齐,则前凸起块11与后凸起块12也处于前后错位状态,则使得前凸起块11之间的排列空档与后凸起块12之间的排列空档处于连贯状态,另外,所述前凸起块11的底侧与后凸起块12的底侧平齐。

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前凸起块11的两侧部位锚固设置有横向钢筋一41,所述后凸起块12的两侧部位锚固设置有横向钢筋二42,即横向钢筋一41与横向钢筋二42的裸露部位处在前凸起块11与后凸起块12之间的排列空档部位内,所述承托结构2的上端面上锚固设置有竖向钢筋一51,所述竖向钢筋一51所处位置与前凸起块11及后凸起块12之间的排列空档部位的所处位置对应,则墙体1对接安装到承托结构2的上端面上后,竖向钢筋一51会穿插到横向钢筋一41与横向钢筋二42所处部位。

本实用新型的施工流程是,先对墙体进行吊装,前凸起块11与后凸起块12的底侧是平齐的,有利于墙体1能够稳定置放在承托结构2的上端面上,而准确安装后,竖向钢筋一51会穿插到横向钢筋一41与横向钢筋二42所处部位,即前凸起块11与后凸起块12之间的排列空档部位,后在前凸起块11与后凸起块12的外侧面支护浇筑模板,对前凸起块11与后凸起块12之间的排列空档部位进行混凝土浇筑,而后浇的混凝土结构会将横向钢筋一41,横向钢筋二42以及竖向钢筋一51埋入,使得墙体1与承托结构2连为整体。

本实用新型的优势是,首先,本实用新型中不需要大量的金属连接件进行锚固连接,避免了对接锚固的繁琐操作,另外,后浇的混凝土结构体属于整体状态,如图5中后浇混凝土形成的结构的示意图所示,因为前凸起块11与后凸起块12之间的排列空档部位是连贯的,则墙体1与承托结构2之间的连接部位具备很高的整体性以及结构强度。

具体的,如图3中前凸起块部位的正视截面图所示,所述前凸起块11上设置的横向钢筋一41是左右连贯的,如图4中后凸起块部位的正视截面图所示,所述后凸起块12上设置的横向钢筋二42也是左右连贯的,即横向钢筋一41及横向钢筋二41的长度与墙体1的左右向的整体长度相当,则横向钢筋一41相当于将前凸起块11之间连接,横向钢筋二42相当于将后凸起块12之间连接,进一步提高整体性。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墙体1的下侧在前凸起块11之间的排列空档部位以及后凸起块12之间的排列空档部位还锚固设置有竖向钢筋二52,则后浇混凝土也将竖向钢筋二52埋入,提高连接固定强度。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如图1所示,所述承托结构2的上端面上在设置有竖向钢筋一51的部位存在凹陷槽21,所述凹陷槽21的内宽等于墙体1的厚度,则墙体1组装时,前凸起块11与后凸起块12会陷入在凹陷槽21内,且后浇的混凝土也会填塞到凹陷槽21内,增加与承托结构2的结合,进一步提高连接部位的整体性。

以上所述,实施方式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的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工程技术人员对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