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异形柱模板加固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018603发布日期:2021-05-11 15:17阅读:132来源:国知局
一种异形柱模板加固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设备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异形柱模板加固结构。



背景技术:

在建筑施工生产中,混凝土的浇筑需要用模板作为模具定型使用。常见的模板材料包括:木胶合模板、钢制模板、塑料模板及当今比较节能环保且施工速度较快的铝合金模板。常规的住宅楼及厂房等比较规则,无论是整个建筑的结构,还是结构中涉及到的各个构件,都以矩形为主,主要包括:矩形柱、矩形梁、矩形墙、矩形板等。这类建筑所需的模板无论采取哪种材料,因板材原料均为矩形,加工制作及施工等均比较容易操作。但当今社会,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不规则建筑,构件尺寸等均是非矩形(平面形状包括圆形、三角形、梯形等非矩形,包括螺旋状结构等),于是作为混凝土成型的围护,也需随之制作加工成不规则形状,给模板加工、制作及安装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在进行混凝土浇筑时,一些异形模板因受其不规则形状的影响,其连接处的抗冲击性与稳固性没有矩形模板连接处的性能稳定,可能会影响到混凝土浇筑施工。

目前,公告号为cn204920210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异形柱木模板加固结构,包括木模板、固定钢管以及定位木方,其特征在于:所述木模板根据异形柱的结构依照补缺后的方形结构立模,所述木模板外侧设有由所述固定钢管围成的固定支架,所述固定钢管与所述木模板之间的间隙设有定位木方;所述异形柱与所述木模板内侧的缺口处设有补缺木方。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上述方案通过使用木方将异形柱补缺为方形结构立模,然而很多异形柱模板由于受到结构限制,无法进行补缺,在实际浇筑施工时依然存在结构稳定性差、抗冲击性弱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异形柱模板加固结构,其具有提高异形柱模板结构稳定性,从而提高其抗冲击性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异形柱模板加固结构,包括设置在模板外壁上的加固组件,所述加固组件位于两块模板的连接处,按高度方向由上至下依次包括贴合模板外壁的第一加固板、第二加固板以及第三加固板,所述第一加固板与所述第二加固板以及所述第二加固板与所述第三加固板之间设置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包括位于第一加固板与第二加固板底面的上连接件以及位于第二加固板与第三加固板顶面的下连接件,所述下连接件的顶面开设有与所述上连接件插接配合的圆槽,所述上连接件与所述下连接件通过卡扣组件固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模板的连接处设置加固组件,加固组件由第一加固板、第二加固板以及第三加固板组成,第一加固板、第二加固板与第三加固板分别分布于模板的上、中、下三个部位,且每块模板连接处均设置加固组件,从而提高模板的结构稳定性,继而提高模板的抗冲击性能;由于第一加固板、第二加固板与第三加固板之间还设置有连接件,从而将三者连接,以分散加固组件的施工受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加固组件对模板的加固作用。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卡扣组件包括贯穿开设在圆槽内壁的通口、开设在上连接件侧壁上的凹槽、固定连接在凹槽内壁上的弹簧以及与弹簧远离凹槽内壁的一端固定并沿通口弹伸出凹槽的卡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上连接件刚插接至下连接件上时,卡块受到圆槽内壁的挤压而被压缩至凹槽中,当上连接件滑移至圆槽的底部且卡块与通口的位置对齐时,卡块在弹簧的弹力作用下由通口弹出,从而将上连接件定位在圆槽中,以此提高上连接件与下连接件的连接稳定性,从而提高加固组件的整体稳定性,以此为模板提供良好的稳定加固作用。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卡块远离所述弹簧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定位孔,所述下连接件的外壁上开设有第二定位孔,所述卡块与所述下连接件上卡接配合有u形定位杆,所述u形定位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定位孔与所述第二定位孔卡接配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卡块由通口弹出后,手持卡块为其定位,并将u形定位杆的两端分别卡接至第一定位孔与第二定位孔内,从而为卡块定位,以避免卡块在受到外力挤压时压缩回凹槽中导致上连接件从下连接件上脱落,从而进一步提高上连接件与下连接件的连接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圆槽的内壁上开设有沿所述下连接件的高度方向分布的第一滑槽,所述上连接件的外壁上一体连接有与所述第一滑槽滑移配合的第一滑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滑槽与第一滑块的设置一方面用于提高上连接件插接至圆槽中的稳定性,另一方面用于为上连接件限位,使卡块精准对齐通口,从而实现上连接件与下连接件的卡扣连接。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模板的外壁上开设有长度方向与模板的高度方向一致的第二滑槽,所述第一加固板、所述第二加固板以及所述第三加固板的两端均焊接有与所述第二滑槽滑移配合的第二滑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滑槽与第二滑块的设置一方面用于提高加固组件安装在模板上的便利性,另一方面用于提高对加固组件进行限位,从而提高其与模板之间连接的稳定性,以此提高模板的结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第二滑槽为上宽下窄的倒梯形结构,所述第一加固板、所述第二加固板以及所述第三加固板上的第二滑块的体积依次减小。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第二滑槽设置为上宽下窄的倒梯形结构,且第二滑块的体积依次减小,使得不同的第二滑块卡接在第二滑槽的不同位置,从而为第二滑块定位,同时满足第一加固板、第二加固板以及第三加固板的安装需求,且提高了拆卸重复利用的便利性。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多个所述第二滑块均为上宽下窄的倒梯形结构且所述第二滑块的侧壁与所述第二滑槽不同高度的内壁贴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第二滑块也设置为上宽下窄的倒梯形结构,且第二滑块的侧壁与第二滑槽的内壁贴合,面面卡接相较于点面卡接或线面卡接的稳定性更高,使得加固组件与模板之间的安装稳定性更高,以此确保加固组件对模板抗冲击性能的提升效果。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模板的上表面插设有垂直贯穿多个所述第二滑块的预埋钢筋。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预埋钢筋本身具有一定的加固作用,使用预埋钢筋将模板与加固组件连接,以提高两者的连接稳定性,同时提高模板的结构稳定性,从而提高模板的抗冲击力。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加固组件的设置提高了模板的结构稳定性,继而提高了模板的抗冲击性能;

2.连接件的设置将第一加固板、第二加固板与第三加固板连接,以分散加固组件的施工受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加固组件对模板的加固作用;

3.卡扣组件的设置将上连接件定位在圆槽中,以此提高上连接件与下连接件的连接稳定性,从而提高加固组件的整体稳定性,以此为模板提供良好的稳定加固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是本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中,1、模板;11、第二滑槽;2、加固组件;21、第一加固板;211、第二滑块;22、第二加固板;23、第三加固板;3、连接件;31、上连接件;311、第一滑块;32、下连接件;321、圆槽;322、第二定位孔;323、第一滑槽;4、卡扣组件;41、通口;42、凹槽;43、弹簧;44、卡块;441、第一定位孔;5、u形定位杆;6、预埋钢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异形柱模板1为圆筒形结构,由多块弧扇形模板1拼接而成,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异形柱模板1加固结构,包括加固组件2。加固组件2有多组,多组加固组件2分别设置在模板1的拼接处,且位于模板1的外壁上。

参照图1、图2,加固组件2包括第一加固板21、第二加固板22以及第三加固板23。第一加固板21、第二加固板22以及第三加固板23由模板1的高度方向依次向下设置,且第一加固板21、第二加固板22与第三加固板23的内壁均贴合模板1的外壁设置。第一加固板21与第二加固板22、第二加固板22与第三加固板23之间设置有连接件3,连接件3包括上连接件31与下连接件32。上连接件31分别一体连接于第一加固板21的底面与第二加固板22的底面,上连接件31为圆形柱状结构。结合图4所示,上连接件31的外壁上一体连接有第一滑块311,第一滑块311位于上连接件31的下部。下连接件32分别一体连接于第二加固板22与第三加固板23的顶面,且下连接件32为圆形柱状结构,其圆截面的直径大于上连接件31圆截面的直径。下连接件32的上表面开设有圆槽321,圆槽321的长度方向与下连接件32的高度方向一致,且圆槽321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滑槽323,第一滑槽323由下连接件32的顶面沿下连接件32的高度方向延伸,上连接件31插接至圆槽321中,且第一滑块311与第一滑槽323滑移配合,从而提高上连接件31插接至圆槽321内部的稳定性。

参照图4,上连接件31与下连接件32上设置有卡扣组件4,卡扣组件4包括通口41、凹槽42、弹簧43以及卡块44。通口41开设在圆槽321底部的侧壁上,并水平贯穿圆槽321。凹槽42开设在上连接件31的外壁上,并位于上连接件31的中部。弹簧43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凹槽42的内壁上,且弹簧43的拉伸方向与凹槽42的长度方向一致。卡块44为圆形柱状结构,其一端与弹簧43远离凹槽42的一端固定连接,一端由通口41延伸至圆槽321的外部;卡块44与凹槽42滑移配合,且可完全放置在凹槽42内。结合图2所示,当上连接件31刚插接至下连接件32上时,卡块44受到圆槽321内壁的挤压而被压缩至凹槽42中,当上连接件31滑移至圆槽321的底部且卡块44与通口41的位置对齐时,卡块44在弹簧43的弹力作用下由通口41弹出,从而将上连接件31定位在圆槽321中,以此提高上连接件31与下连接件32的连接稳定性,从而提高加固组件2的整体稳定性,以此为模板1提供良好的稳定加固作用。

参照图4,卡块44延伸至圆槽321外部的一端的端面上开设有第一定位孔441,下连接件32的外壁上开设有第二定位孔322,第一定位孔441与第二定位孔322截面均为圆形。第一定位孔441内卡接配合有u形定位杆5,u形定位杆5的一端与第二定位孔322卡接配合。当卡块44由通口41弹出后,手持卡块44为其定位,并将u形定位杆5的两端分别卡接至第一定位孔441与第二定位孔322内,从而为卡块44定位,以避免卡块44在受到外力挤压时压缩回凹槽42中导致上连接件31从下连接件32上脱落,从而进一步提高上连接件31与下连接件32的连接稳定性。

参照图2,模板1的外壁上开设有第二滑槽11,第二滑槽11的长度方向与模板1的高度方向一致,第二滑槽11为上宽下窄的倒梯形结构;第二滑槽11有多个,多个第二滑槽11环绕模板1设置。第一加固板21、第二加固板22以及第三加固板23的两端均一体连接有第二滑块211,第二滑块211位于第一加固板21、第二加固板22与第三加固板23的内壁上,并与第二滑槽11滑移配合。位于第一加固板21、第二加固板22与第三加固板23上的第二滑块211的体积依次减小,且均呈上宽下窄的倒梯形结构,从而为第二滑块211定位;多个第二滑块211分别卡接在第二滑槽11的不同高度,且第二滑块211的外壁与第二滑槽11的内壁贴合,面面卡接相较于点面卡接或线面卡接的稳定性更高,使得加固组件2与模板1之间的安装稳定性更高,以此确保加固组件2对模板1抗冲击性能的提升效果。

参照图1,模板1的上表面插设有预埋钢筋6,预埋钢筋6垂直贯穿多个第二滑块211,并由模板1的底面穿射而出。预埋钢筋6本身具有一定的加固作用,使用预埋钢筋6将模板1与加固组件2连接,以提高两者的连接稳定性,同时提高模板1的结构稳定性,从而提高模板1的抗冲击力。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在模板1的连接处设置加固组件2,加固组件2由第一加固板21、第二加固板22以及第三加固板23组成,第一加固板21、第二加固板22与第三加固板23分别分布于模板1的上、中、下三个部位,且每块模板1连接处均设置加固组件2,从而提高模板1的结构稳定性,继而提高模板1的抗冲击性能;由于第一加固板21、第二加固板22与第三加固板23之间还设置有连接件3,从而将三者连接,以分散加固组件2的施工受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加固组件2对模板1的加固作用。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