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式叠合板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205799发布日期:2021-05-28 11:11阅读:85来源:国知局
一种装配式叠合板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叠合板辅助组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装配式叠合板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叠合楼板是由预制板和现浇钢筋混凝土层叠合而成的装配整体式楼板。叠合楼板整体性好,板的上下表面平整,便于饰面层装修,适用于对整体刚度要求较高的高层建筑和大开间建筑,目前叠合板彼此对接时无法很好的对照,易在连接后发生错位的情况,同时连接的稳固程度一般,直接影响到了叠合板的施工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装配式叠合板连接结构,通过插块与插槽横向滑动配合和限位杆与限位孔纵向滑动配合的方式来实现叠合板本体一和叠合板本体二之间的准确对照并对接,防止了叠合板本体一和叠合板本体二对接过程中发生错位,详见下文阐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装配式叠合板连接结构,包括叠合板本体一和叠合板本体二,所述叠合板本体一和所述叠合板本体二彼此靠近的侧端板贴合接触;

所述叠合板本体一靠近所述叠合板本体二的侧面两端位置均沿横向竖直开设有插槽,所述叠合板本体一的前端和后端均沿纵向开设有安装孔,且所述安装孔与所述插槽垂直连通,所述安装孔彼此靠近的端部均同轴固定有封板,所述封板的中部均同轴开设有配合孔,且每个所述配合孔均同轴固定有锁定组件;

所述叠合板本体二靠近所述叠合板本体一的侧面两端位置均沿横向竖直嵌装有插块,所述插块与所述插槽一一对照且滑动配合,所述插块的中部均沿纵向开设有限位孔,且所述限位孔与相近的所述锁定组件同轴滑动配合。

作为优选,所述叠合板本体一靠近所述叠合板本体二的侧面中部沿横向水平开设有多个加强槽,所述叠合板本体一边部的顶面和底面均竖直开设有多个拉紧孔,所述拉紧孔与所述加强槽一一对应且垂直连通。

作为优选,所述叠合板本体二靠近所述叠合板本体一的侧面中部水平嵌装有多个加强块,所述加强块与所述加强槽一一对照且滑动配合,所述加强块的中部均竖直开设有定位孔,且所述定位孔与所述加强槽连通的所述拉紧孔同轴对照。

作为优选,每组对照的所述加强块和所述定位孔中均竖直穿插有拉紧螺杆,且所述拉紧螺杆伸出所述叠合板本体一顶面和底面的部分均啮合连接有锁紧螺母。

作为优选,所述插槽和所述加强槽均为矩形槽,所述插块和所述加强块均为矩形块。

作为优选,所述锁定组件包括限位杆和套环,所述限位杆与所述配合孔同轴滑动配合,所述限位杆彼此靠近的端部与对应的所述限位孔滑动配合,所述限位杆的另一端部外侧均同轴固定有所述套环,所述限位杆位于所述套环和所述封板之间的部分均间隙配合有弹簧,且所述弹簧两端分别与所述套环和所述封板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限位杆的外端固定有拉环,且所述拉环未超出所述安装孔的外端。

采用上述一种装配式叠合板连接结构,初始时,所述叠合板本体二的所述插块与所述叠合板本体一的所述插槽沿横向滑动配合,所述锁定组件的所述限位孔与所述插块的所述限位孔沿纵向滑动配合,则此时通过所述限位杆与所述限位孔的配合能够锁止所述插块无法脱出所述插槽,又由于所述叠合板本体一和所述叠合板本体二彼此靠近的侧端板贴合接触,如此便实现了所述叠合板本体一和所述叠合板本体二之间的准确对照并对接,防止了所述叠合板本体一和所述叠合板本体二对接过程中发生错位,有利于保障施工质量,同时所述叠合板本体二的多个所述加强块与所述所述叠合板本体一的多个所述加强槽一一水平滑动配合,且所述加强槽和所述加强块中对照的所述加强块和所述定位孔中均竖直穿插有所述拉紧螺杆,且所述拉紧螺杆伸出所述叠合板本体一顶面和底面的部分均啮合连接有所述锁紧螺母,则此时拧紧所述拉紧螺杆上下的所述锁紧螺母至所述叠合板本体一的表面即可拉紧所述加强块与所述加强槽无法彼此分开,以此来实现对所述叠合板本体一和所述叠合板本体二连接后的加固,有利于进一步的保障施工质量。

有益效果在于:1、本实用新型通过插块与插槽横向滑动配合和限位杆与限位孔纵向滑动配合的方式来实现叠合板本体一和叠合板本体二之间的准确对照并对接,防止了叠合板本体一和叠合板本体二对接过程中发生错位,有利于保障施工质量;

2、叠合板本体二的多个加强块一一对照并水平插入叠合板本体一的多个加强槽,后通过竖直穿插拉紧螺杆并拧紧锁紧螺母的方式拉紧,以此来实现对叠合板本体一和叠合板本体二连接后的加固,有利于进一步的保障施工质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外部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图1的正视剖视图一;

图3是本实用新型图1的正视剖视图二;

图4是本实用新型图1的左视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叠合板本体一;101、安装孔;102、封板;103、配合孔;104、插槽;105、拉紧孔;106、加强槽;2、拉紧螺杆;201、锁紧螺母;3、叠合板本体二;301、插块;302、限位孔;303、定位孔;304、加强块;4、锁定组件;401、限位杆;402、套环;403、拉环;404、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参见图1-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装配式叠合板连接结构,包括叠合板本体一1和叠合板本体二3,叠合板本体一1和叠合板本体二3彼此靠近的侧端板贴合接触。叠合板本体一1靠近叠合板本体二3的侧面两端位置均沿横向竖直开设有插槽104,叠合板本体一1的前端和后端均沿纵向开设有安装孔101,且安装孔101与插槽104垂直连通,安装孔101彼此靠近的端部均同轴固定有封板102,封板102的中部均同轴开设有配合孔103,且每个配合孔103均同轴固定有锁定组件4。叠合板本体二3靠近叠合板本体一1的侧面两端位置均沿横向竖直嵌装有插块301,插块301与插槽104一一对照且滑动配合,插块301的中部均沿纵向开设有限位孔302,且限位孔302与相近的锁定组件4同轴滑动配合。

作为本案优选的方案,叠合板本体一1靠近叠合板本体二3的侧面中部沿横向水平开设有多个加强槽106,叠合板本体一1边部的顶面和底面均竖直开设有多个拉紧孔105,拉紧孔105与加强槽106一一对应且垂直连通,如此设置,便于通过设置拉紧孔105的方式使拉紧螺杆2能够被顺利穿插,叠合板本体二3靠近叠合板本体一1的侧面中部水平嵌装有多个加强块304,加强块304与加强槽106一一对照且滑动配合,加强块304的中部均竖直开设有定位孔303,且定位孔303与加强槽106连通的拉紧孔105同轴对照,以便通过加强块304与加强槽106一一滑动配合的方式来实现叠合板本体一1和叠合板本体二3连接后的加固。

每组对照的加强块304和定位孔303中均竖直穿插有拉紧螺杆2,且拉紧螺杆2伸出叠合板本体一1顶面和底面的部分均啮合连接有锁紧螺母201,如此设置,便于拧紧拉紧螺杆2上下的锁紧螺母201至叠合板本体一1的表面即可拉紧加强块304与加强槽106无法彼此分开,插槽104和加强槽106均为矩形槽,插块301和加强块304均为矩形块,以便插块301和插槽104配合时及加强块304和加强槽106配合时均具有良好的防呆设计。

锁定组件4包括限位杆401和套环402,限位杆401与配合孔103同轴滑动配合,限位杆401彼此靠近的端部与对应的限位孔302滑动配合,限位杆401的另一端部外侧均同轴固定有套环402,限位杆401位于套环402和封板102之间的部分均间隙配合有弹簧404,且弹簧404两端分别与套环402和封板102固定连接,如此设置,便于通过限位杆401与限位孔302配合的方式来快速锁止插块301与插槽104的配合,同时便于通过限位杆401脱出对应限位孔302的方式来解除对插块301和插槽104配合的锁止,且通过弹簧404的设置来方便使限位杆401卡紧在限位孔302内,限位杆401的外端固定有拉环403,且拉环403未超出安装孔101的外端,如此设置,便于通过拉动拉环403施力的方式来使限位杆401能够被外拉脱出对应的限位孔302。

采用上述结构,初始时,叠合板本体二3的插块301与叠合板本体一1的插槽104沿横向滑动配合,锁定组件4的限位孔302与插块301的限位孔302沿纵向滑动配合,则此时通过限位杆401与限位孔302的配合能够锁止插块301无法脱出插槽104,又由于叠合板本体一1和叠合板本体二3彼此靠近的侧端板贴合接触,如此便实现了叠合板本体一1和叠合板本体二3之间的准确对照并对接,防止了叠合板本体一1和叠合板本体二3对接过程中发生错位,有利于保障施工质量,同时叠合板本体二3的多个加强块304与叠合板本体一1的多个加强槽106一一水平滑动配合,且加强槽106和加强块304中对照的加强块304和定位孔303中均竖直穿插有拉紧螺杆2,且拉紧螺杆2伸出叠合板本体一1顶面和底面的部分均啮合连接有锁紧螺母201,则此时拧紧拉紧螺杆2上下的锁紧螺母201至叠合板本体一1的表面即可拉紧加强块304与加强槽106无法彼此分开,以此来实现对叠合板本体一1和叠合板本体二3连接后的加固,有利于进一步的保障施工质量。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