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凝土定型钢模板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018706发布日期:2021-05-11 15:17阅读:86来源:国知局
一种混凝土定型钢模板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定型钢模板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混凝土定型钢模板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在实施建筑物内墙体施工时,多采用混凝土作为结构层,混凝土浇筑之前需先架设模板,使得两组模板保持一定的间距,模板施工时,再在模板外侧固定方木进行支撑,然后在两组模板中间进行混凝土灌浆作业。

但是,采用方木在模板外侧进行支撑的方式稳固性差,在混凝土振捣过程中极有可能跑模,影响施工质量,并且方木在进行支撑时与模板固定,混凝土定型后需要拆下分开放置,下次使用时再次进行方木与模板之间的固定,使用较为不便,为此,提供了一种混凝土定型钢模板支撑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凝土定型钢模板支撑装置,具备提高支撑稳固性,使用方便的优点,解决了采用方木进行支撑稳固性差,易出现跑模影响施工质量,且方木与模板需要重复拆卸与固定,使用较为不便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混凝土定型钢模板支撑装置,包括横撑板,所述横撑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等距离排列的合页,所述合页远离横撑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定型钢模板,所述定型钢模板的左侧开设有放置槽,所述定型钢模板左侧的顶部通过铰接座铰接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远离定型钢模板的一端套接有转动轴承,所述转动轴承的外圈固定连接有转动套管,所述转动套管的外侧套接有调节旋钮,所述转动套管的内部螺纹连接有移动杆,所述移动杆远离转动套管的一端通过铰接座铰接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可放置于放置槽的内部,所述支撑板的内部开设有定位通孔,所述定位通孔的内部滑动连接有固定件。

优选的,所述调节旋钮的外侧开设有环形分布的调节孔,所述调节孔为内六角沉孔。

优选的,所述转动套管的内部设置有内螺纹,所述移动杆的外侧设置有外螺纹,所述转动套管的内部与移动杆的外侧通过内螺纹与外螺纹实现螺纹连接。

优选的,所述定型钢模板的左侧开设有容纳槽,所述容纳槽的长度为调节旋钮厚度的二倍。

优选的,所述固定件包括有地埋杆,所述地埋杆位于定位通孔的内部,所述地埋杆的底部呈锥形状,所述地埋杆的外侧螺纹连接有固定螺母,所述固定螺母的底部与支撑板的顶部接触。

优选的,所述横撑板的正视剖面呈阶梯状。

(三)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混凝土定型钢模板支撑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混凝土定型钢模板支撑装置,通过横撑板接触地面,通过转动调节旋钮使得转动套管转动,转动套管转动时,通过转动轴承的设置实现转动套管与固定杆相对转动,即固定杆不动而转动套管转动,转动套管的转动通过与移动杆的螺纹连接实现移动杆的移动,移动杆可沿着转动套管向外移动,支撑板接触地面,持续转动转动套管,进而可使得定型钢模板呈垂直角度,通过转动套管与移动杆的螺纹连接进行自锁,将地埋杆穿过定位通孔并埋入地下,通过固定螺母使得支撑板固定在地面上作为支撑点,通过移动杆、转动套管与固定杆对定型钢模板进行支撑,与方木支撑比较,支撑的稳固性得到较大的提高,使用后将固定件取出,反向旋转调节旋钮,使得转动套管反向转动,移动杆移动至转动套管的内部,将支撑板放置于放置槽的内部,再通过合页使得横撑板于定型钢模板之间进行折叠,即可完成收纳,与方木支撑相比较,下次使用时可直接重复上述步骤即可,使用方便,解决了采用方木进行支撑稳固性差,易出现跑模影响施工质量,且方木与模板需要重复拆卸与固定,使用较为不便的问题。

(2)该混凝土定型钢模板支撑装置,通过调节孔的设置,可通过外界内六角扳手插入调节孔内,进入更加方便的通过调节旋钮使得转动套管转动,省力的同时提高便捷性。

(3)该混凝土定型钢模板支撑装置,通过内螺纹与外螺纹实现转动套管与移动杆的螺纹连接,通过转动转动套管可使得移动杆延伸转动套管移动,进而可调节定型钢模板的竖直角度。

(4)该混凝土定型钢模板支撑装置,通过容纳槽可方便放置调节旋钮,容纳槽的长度为调节旋钮厚度的二倍可保证调节旋钮进入容纳槽或从容纳槽内移出时不会产生干涉。

(5)该混凝土定型钢模板支撑装置,通过支撑板接触地面。地埋杆穿过定位通孔并固定在地面内,通过固定螺母与地埋杆的螺纹连接对支撑板进行紧固,保证支撑板固定起到支撑点的作用。

(6)该混凝土定型钢模板支撑装置,通过阶梯状的横撑板在折叠后对支撑板与转动套管进行阻挡,防止使用折叠后支撑板从放置槽内移出增加收纳空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横撑板与定型钢模板折叠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2中a处放大示意图。

图中:1、横撑板;2、合页;3、定型钢模板;4、放置槽;5、固定杆;6、转动轴承;7、转动套管;8、调节旋钮;9、移动杆;10、支撑板;11、定位通孔;12、固定件;121、地埋杆;122、固定螺母;13、调节孔;14、容纳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一种混凝土定型钢模板支撑装置,包括横撑板1,横撑板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等距离排列的合页2,合页2远离横撑板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定型钢模板3,定型钢模板3的左侧开设有放置槽4,定型钢模板3左侧的顶部通过铰接座铰接有固定杆5,固定杆5远离定型钢模板3的一端套接有转动轴承6,转动轴承6的外圈固定连接有转动套管7,通过转动轴承6的设置实现转动套管7与固定杆5相对转动,即固定杆5不动而转动套管7转动,转动套管7的外侧套接有调节旋钮8,转动调节旋钮8使得转动套管7转动,转动套管7的内部螺纹连接有移动杆9,转动套管7的转动通过与移动杆9的螺纹连接实现移动杆9的移动,移动杆9可沿着转动套管7向外移动,移动杆9远离转动套管7的一端通过铰接座铰接有支撑板10,支撑板10接触地面作为支撑点,支撑板10可放置于放置槽4的内部,支撑板10的内部开设有定位通孔11,定位通孔11的内部滑动连接有固定件12,固定件12对支撑板10进行固定。

进一步的,调节旋钮8的外侧开设有环形分布的调节孔13,调节孔13为内六角沉孔,通过调节孔13的设置,可通过外界内六角扳手插入调节孔13内,进入更加方便的通过调节旋钮8使得转动套管7转动,省力的同时提高便捷性。

进一步的,转动套管7的内部设置有内螺纹,移动杆9的外侧设置有外螺纹,转动套管7的内部与移动杆9的外侧通过内螺纹与外螺纹实现螺纹连接,通过内螺纹与外螺纹实现转动套管7与移动杆9的螺纹连接,通过转动转动套管7可使得移动杆9延伸转动套管7移动,进而可调节定型钢模板3的竖直角度。

进一步的,定型钢模板3的左侧开设有容纳槽14,容纳槽14的长度为调节旋钮8厚度的二倍,通过容纳槽14可方便放置调节旋钮8,容纳槽14的长度为调节旋钮8厚度的二倍可保证调节旋钮8进入容纳槽14或从容纳槽14内移出时不会产生干涉。

进一步的,固定件12包括有地埋杆121,地埋杆121位于定位通孔11的内部,地埋杆121的底部呈锥形状,地埋杆121的外侧螺纹连接有固定螺母122,固定螺母122的底部与支撑板10的顶部接触,通过支撑板10接触地面。地埋杆121穿过定位通孔11并固定在地面内,通过固定螺母122与地埋杆121的螺纹连接对支撑板10进行紧固,保证支撑板10固定起到支撑点的作用。

进一步的,横撑板1的正视剖面呈阶梯状,通过阶梯状的横撑板1在折叠后对支撑板10与转动套管7进行阻挡,防止使用折叠后支撑板10从放置槽4内移出增加收纳空间。

工作原理:该实用新型使用时,横撑板1接触地面,通过转动调节旋钮8使得转动套管7转动,转动套管7转动时,通过转动轴承6的设置实现转动套管7与固定杆5相对转动,即固定杆5不动而转动套管7转动,转动套管7的转动通过与移动杆9的螺纹连接实现移动杆9的移动,移动杆9可沿着转动套管7向外移动,支撑板10接触地面,持续转动转动套管7,进而可使得定型钢模板3呈垂直角度,通过转动套管7与移动杆9的螺纹连接进行自锁,将地埋杆121穿过定位通孔11并埋入地下,通过固定螺母122使得支撑板10固定在地面上作为支撑点,通过移动杆9、转动套管7与固定杆5对定型钢模板3进行支撑,与方木支撑比较,支撑的稳固性得到较大的提高,使用后将固定件12取出,反向旋转调节旋钮8,使得转动套管7反向转动,移动杆9移动至转动套管7的内部,将支撑板10放置于放置槽4的内部,再通过合页2使得横撑板1于定型钢模板3之间进行折叠,即可完成收纳,与方木支撑相比较,下次使用时可直接重复上述步骤即可,使用方便,解决了采用方木进行支撑稳固性差,易出现跑模影响施工质量,且方木与模板需要重复拆卸与固定,使用较为不便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