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悬挂式地下智能自行车停车库

文档序号:26092785发布日期:2021-07-30 18:01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一种悬挂式地下智能自行车停车库

本发明涉及地下车库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悬挂式地下智能自行车停车库。



背景技术:

共享单车的出现极大方便了市民的出行与生活,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然而由于共享单车服务大多对停车地点不做具体限制,随着其数量的快速增长,势必会出现大量不规范停车现象,从而给市政管理带来很大压力。已有共享单车停放管理方式,如:电子围栏和圆筒形地下自行车库,占用空间大,停放不方便,管理困难,技术领域尚有不全面之处。随着越来越多的共享单车投放市场,如何解决共享单车停放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现有技术如日本技研株式会所开发出一款全自动化自行车存放系统——环保型耐震地下自行车停车场(ecocycle)。ecocycle通常修建在街道地下,地下纵深12.4米、宽7.71米,可同时容纳204辆自行车停。其缺点:造价成本过高,空间利用率低,占用地下10m以内的公共管道空间,不利于城市公共管廊的建设;库体庞大,施工体量大,占用大量地下空间;单一出口,无法满足多用户同时存取,存取效率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悬挂式地下智能自行车库,有利于整顿并解决共享单车乱停放问题、以及圆筒式地下自行车库占用市政管道空间较大问题,不仅能够在保证共享单车能够为市民出行提供便捷的同时保证市容整洁,使共享单车管理更为简洁有效。而且还可以节约使用有限的地下空间。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悬挂式地下智能自行车停车库,包括:车库本体、升降井筒、地上存取车用亭;

所述车库本体为长方体形状,内设置有双杆悬挂臂、水平导轨、自动化升降存取车用叉车装置;所述用双杆悬挂臂包括两根平行悬臂梁杆和尾部安装支座;所述两根平行悬臂梁杆分别通过尾部安装支座固定在车库本体的其中一个侧面上,并沿着车库本体的宽度方向延伸;所述两根平行悬臂梁杆的上表面在相同的位置分别间隔设置有多个半圆柱形凹槽,用于悬挂放置自行车;所述水平导轨焊接设置在车库本体的底部,并沿着车库本体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水平导轨的端部设置有卡阻器;所述自动化升降存取车用叉车装置包括车体部分、取车部分;所述车体部分与所述水平导轨滚动连接,并且车体部分的底部设置有与所述卡阻器配合的凹槽;

所述车体部分受水平牵引力以沿着车库本体的长度方向移动;所述取车部分的升降架受竖直牵引力沿车库本体的高度方向上下移动,受水平牵引力沿着车库本体的长度方向前后移动;

所述升降井筒为上下不封闭中空具有一定厚度的筒体,上下端部沿壁厚成内凹外凸的卡接接头,分别与车库本体的上表面和地上存取车用亭对接连接;升降井筒内侧壁内沿着高度方向设置有竖直导轨;

所述存取车用叉车式装置通过在水平导轨上平移运作到水平导轨的端部,所述卡阻器嵌入凹槽中锁住车体部分,使取车部分的固定支撑架对接到升降井筒内的竖直导轨上形成一段连续的导轨;

所述取车部分的取车叉通过连续的导轨由车库本体通过升降井筒抬升至地上存取车用亭。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水平导轨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与所述双杆悬挂臂不重合。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车库本体所在的位置低于市政管网所在的平面。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车库本体和升降井筒的外壁为防水钢板;升降井筒上下端部沿壁厚设置成内凹外凸的卡接接头,分别与车库本体和地上存取车用亭对接连接。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地上存取车用亭包括:背部导轨、读卡器、识别器、自动开合门、智能识别车辆系统;其中背部导轨与竖直导轨对接。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读卡器包含afc系统、pis系统;

所述识别器通过网络传输系统连接后台主机,识别器扫描用户二维码将用户的操作反馈给主机,主机连接取车将识别器反馈给主机的信息下达给自动化升降存取车用叉车装置进行取车;

自动开合门包括红外传感器、电子液压连动杆、电路开关。红外感应器连接电路开关,电路开关控制电路是否给电子液压连动杆供电,当没有车辆时,红外传感器没有被阻碍,电路处于闭合状态,电子液压连动杆处于通电状态,自动开合门闭合;当有车辆时,红外传感器被阻碍,电路处于断开状态,电子液压联动杆处于断电状态,自动开合门开启;

智能识别车辆系统由车辆扫描器对存取的单车进行扫描,并将扫描信息通过网络传输系统传递给后台主机。取车时在车辆取出前进行扫描,信息存入后台主机。存车时再一次进行扫描,与出库时的扫描信息进行对比。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用户通过识别器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选择所需车辆型号,控制系统根据指示控制自动化升降存取车用叉车装置在相应车辆停放层取车并通过送往地上存取车用亭,自动开合门通过感应系统自动打开,用户自行取出车辆,开合门关闭,完成取车。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存车时,在车辆入库前,由智能识别车辆系统识别车辆是否完好无损,并与出库前进行对比,对比无损毁后进行骑行扣费,如有损坏则要求用户根据损坏程度进行赔偿。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发明可以有效解决共享单车占用大量地表面积的问题,从而提高市容整洁性,减少共享单车停放带来的交通问题,如人行道被挤占。

2.本发明可以任意调节车库大小以实现沿道路不占用市政设施及其他地下设施的空间,来建设我们的车库,从而节省使用有限的地下空间资源。

3.本发明可以在保证人流较大区域内共享单车的保有量,提高闲置土地较小地段的土地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车库的正视图;

图2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车库的侧视图;

图3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车库的俯视图;

图4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双杆悬挂臂的侧视图;

图5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双杆悬挂臂的正视图;

图6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升降井筒的立体图;

图7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升降井筒的正剖视图;

图8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升降井筒的侧剖视图;

图9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升降井筒的俯剖视图;

图10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地上存取车用亭的立体图;

图11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地上存取车用亭的内部正视图;

图12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地上存取车用亭的内部侧视图;

图13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存取车用叉车式装置的正视图;

图14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存取车用叉车式装置的侧视图;

图15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存取车用叉车式装置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顶/底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套设/接”、“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参考图1-图15,一种悬挂式地下智能自行车停车库,包括:车库本体1、升降井筒2、地上存取车用亭3;

所述车库本体1为长方体形状,内设置有双杆悬挂臂11、水平导轨12、自动化升降存取车用叉车装置13;本实施例中,所述车库本体1所在的位置低于市政管网所在的平面。这样就可以避开市政管网,不会对现有的地下结构造成过多的破坏,施工起来比较容易,只需要考虑升降井筒2不会破坏地下官网即可。

所述用双杆悬挂臂11包括两根平行悬臂梁杆111和尾部安装支座112;所述两根平行悬臂梁杆111分别通过尾部安装支座112固定在车库本体1的其中一个侧面上,并沿着车库本体1的宽度方向延伸;所述两根平行悬臂梁杆111的上表面在相同的位置分别间隔设置有多个半圆柱形凹槽113,用于悬挂放置自行车;

本实施例中,半圆柱形凹槽113上安装一层2mm厚橡胶垫。这样可以避免车身和凹槽发生碰撞或摩擦而损坏或产生过大的噪音。

本实施例中为了让悬臂梁杆111具有足够刚度和承载力,悬臂梁杆111的内部为实心,直径为4.5cm,两根平行悬臂梁杆111间距60cm。设置能悬挂大于或等于三辆,且不超过五辆自行车,悬挂三辆自行车悬臂梁杆111的长度为210cm,

所述的半圆柱形凹槽113的直径为5cm;每两个半圆柱形凹槽113之间的距离在70cm,其中最后一个半圆柱形凹槽113距离悬臂梁杆111后端部的距离为35cm,第一个半圆柱形凹槽113距离悬臂梁杆111前端部的距离为10cm。

所述尾部安装支座112包括铆钉和铆固钢板。铆固钢板设置为正方形,边长32cm,厚度2cm,设置4个铆钉孔,其直径为2cm;铆固钢板和悬臂梁杆111还通过四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焊条114焊接固定,等腰直角三角形焊条114的厚度1cm,左右焊条直角边边长5cm,上下焊条直角边边长10cm,。

所述水平导轨12焊接设置在车库本体1的底部,并沿着车库本体1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水平导轨12的端部设置有卡阻器121;并且,所述水平导轨12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与所述双杆悬挂臂11不重合。这样就可以避免车体部分在水平导轨12上移动时和存放的自行车发生碰撞。

所述自动化升降存取车用叉车装置13包括车体部分131、取车部分;所述车体部分131与所述水平导轨12滚动连接,并且车体部分131的底部设置有与所述卡阻器121配合的凹槽132;所述车体部分131受水平牵引力以沿着车库本体1的长度方向移动;所述取车部分的升降架受竖直牵引力沿车库本体1的高度方向上下移动,受水平牵引力沿着车库本体1的长度方向前后移动;取车时,先将车体部分131移动至某一列自行车前,再通过竖直牵引力带动取车部分移动至与其中一行对齐,而后再通过水平牵引力带动取车部分的取车叉伸入车辆的横杆下方,就可以将车辆从双杆悬挂臂11上取下。而后再通过水平牵引力和竖直牵引力就可以让取车部分复位。

所述取车部分进一步包括升降门架133、推拉器134、取车叉135。车体部分131设置有车轮、电瓶和配重块;升降门架133固定在车体部分131,可进行自身升降;升降门架133包括固定支撑架和升降架;推拉器134连接在升降门架133的升降架上,取车叉135安置在推拉器134端部与其连接。所述车体部分131通过车轮内侧较大轮缘卡接在水平导轨12上进行平移运作,车体部分131共安设4个车轮。

所述固定支撑架设有卡轨,所述升降架设有侧轮和牵引机械,升降架通过牵引机械实现卡接在固定支撑架上的升降运作。所述的推拉器134是一种多级连杆结构的推拉装置,通过轴承连接实现连杆的伸平和垂直收回,每级连杆长度80cm,连杆级数大于或等于2。所述取车叉135长度80-120cm。

所述升降井筒2为上下不封闭中空具有一定厚度的筒体,上下端部沿壁厚成内凹外凸的卡接接头,分别与车库本体1的上表面和地上存取车用亭3对接连接;升降井筒2内侧壁内沿着高度方向设置有竖直导轨21;所述升降井筒2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与所述双杆悬挂臂11不重合。这样就可以避免自行车沿着升降井筒2上升的过程中与车库内其它的自行车发生碰撞。

为了叉车装置取下的自行车可以直接升入地上存取车用亭3,所述存取车用叉车式装置通过在水平导轨12上平移运作到水平导轨12的端部,所述卡阻器121嵌入凹槽132中锁住车体部分131,使取车部分的固定支撑架133对接到升降井筒2内的竖直导轨21上形成一段连续的导轨;这样就把升降门架133中的固定支撑架和竖直导轨21连为一体,使得取车叉135可以连着取下的自行车一起沿着导轨一直上升,直至进入地上存取车用亭3。

本实施例中,所述车库本体1和升降井筒2的外壁为防水钢板,可以避免地下水渗漏。所述升降井筒2高度依据车库本体1埋深可在3-10m,宽度为80cm,长度为200cm,所述竖直导轨21与所述升降井筒2高度相同。

所述升降井筒2可根据车库本体1体量设置一个至多个。如果车库本体1比较大,升降井筒2的数量就可以比较多,这样方便多个用户同时取车,缩短等待的时间。

所述升降井筒2为上下不封闭中空具有一定厚度的长方体筒体,壁厚10cm,距离上下端部20cm长度范围内沿壁厚的一半将内侧壁厚度范围切割成内凹外凸的卡接接头,分别与车库本体1和地上存取车用亭3对接连接,车库本体1和地上存取车用亭3连接处相应设置成内凸外凹的对接接头;

所述竖直导轨21由两条平行的钢轨组成,两钢轨间距为60cm,采用无缝焊接设置在筒体侧壁上。每个导轨呈i字型,一端焊接在侧壁,另一端使得存取车用叉车式装置的取车叉135的侧轮轮缘得以卡接在其上实现滑动。

所述地上存取车用亭3包括:背部导轨31、读卡器32、识别器33、自动开合门34、智能识别车辆系统;其中背部导轨31与竖直导轨21对接。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读卡器32包含afc(自动售检票系统)、pis(乘客信息系统);所述识别器33通过网络传输系统连接后台主机,识别器33扫描用户二维码将用户的操作反馈给主机,主机连接取车将识别器33反馈给主机的信息下达给自动化升降存取车用叉车装置13进行取车;自动开合门34包括红外传感器、电子液压连动杆、电路开关。红外感应器连接电路开关,电路开关控制电路是否给电子液压连动杆供电,当没有车辆时,红外传感器没有被阻碍,电路处于闭合状态,电子液压连动杆处于通电状态,自动开合门34闭合;当有车辆时,红外传感器被阻碍,电路处于断开状态,电子液压联动杆处于断电状态,自动开合门34开启;智能识别车辆系统由车辆扫描器对存取的单车进行扫描,并将扫描信息通过网络传输系统传递给后台主机。取车时在车辆取出前进行扫描,信息存入后台主机。存车时再一次进行扫描,与出库时的扫描信息进行对比。

取车时,用户通过识别器33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选择所需车辆型号,控制系统根据指示控制自动化升降存取车用叉车装置13在相应车辆停放层取车并通过送往地上存取车用亭3,自动开合门34通过感应系统自动打开,用户自行取出车辆,开合门关闭,完成取车。

存车时,在车辆入库前,由智能识别车辆系统识别车辆是否完好无损,并与出库前进行对比,对比无损毁后进行骑行扣费,如有损坏则要求用户根据损坏程度进行赔偿。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