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BIM技术的墙体结构

文档序号:27193353发布日期:2021-11-03 12:21阅读:240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BIM技术的墙体结构
一种基于bim技术的墙体结构
技术领域
1.本技术涉及建筑领域,特别是涉及一一种基于bim技术的墙体结构。


背景技术:

2.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是建筑学、工程学及土木工程的新工具。bim的核心是基于建立虚拟的建筑工程三维模型,利用数字化技术,为这个模型提供完整且与实际情况一致的建筑工程信息库。该信息库不仅包含描述建筑物构建的几何信息、专业属性及状态信息,还包含了非构件对象(如空间、运动行为)的状态信息。借助这个包含建筑工程信息的三维模型,大大提高了建筑工程的信息集成化程度,从而为建筑工程项目的相关利益方提供了一个工程信息交换和共享平台。
3.目前,为了提升建筑的施工效率,常采用装配式建筑。装配式建筑的各个墙体结构,一般都是预先制成,在装配时直接拼装即可。目前上下两个墙体结构在拼接时往往是直接将预埋钢筋穿入另一个墙体结构内,并通过混凝土浇筑。但这种方式上下两个墙体间的连接强度往往较差。因此,如何提升上下两个墙体结构之间的连接强度是目前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旨在至少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5.为此,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bim技术的墙体结构,其能够提升上下墙体结构连接时的连接强度。
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基于bim技术的墙体结构,包括:墙体,墙体的下部且在墙体的上下方向上设置有多个预埋钢筋,预埋钢筋的第一部分位于墙体的内部,预埋钢筋的剩余部分位于墙体的外部,预埋钢筋的剩余部分包括第一钢筋和多个第二钢筋,第一钢筋沿墙体的上下方向布置,第二钢筋沿墙体的左右方向布置,且第二钢筋的一端固定于第一钢筋上,其中,多个第二钢筋在第一钢筋上间隔布置;
7.墙体的上部且在墙体的上下方向上设置有第一空间和多个第二空间,第一空间与墙体的上方的外部连通,每个第二空间均与第一空间的侧部连通;
8.其中,第一空间在墙体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大于或等于第一钢筋的长度,第二空间在墙体的左右方向的长度大于或等于第二钢筋的长度,第一空间与第二空间的连接位置与第一钢筋和第二钢筋的连接位置处于同一直线上,第一空间在墙体的左右方向的长度大于第二钢筋的长度和第一钢筋的外径之和。
9.可选地或优选地,墙体上还设置有第三空间,第三空间的两端分别于墙体的下部和侧部连通,其中,第三空间的第一端与第一钢筋接触。
10.可选地或优选地,墙体的上方的顶部设置有u形槽,u形槽中设置有多个滚轮,多个滚轮在墙体的左右方向上间隔布置;
11.墙体的下方的底部设置有与u形槽配合的凸出部。
12.可选地或优选地,滚轮包括滚动轴和轮子,滚动轴的两端可以分别通过混凝土浇筑于u形槽的两侧,轮子套设于滚动轴上。
13.可选地或优选地,u形槽的顶部与滚轮的顶部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凸出部在墙体上凸出的距离。
14.可选地或优选地,凸出部在墙体的前后方向的宽度小于u形槽的u形口的宽度。
1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基于bim技术的墙体结构,通过在墙体上设置多个预埋钢筋以及多个与该预埋钢筋相匹配的空间,使得在两个墙体连接时,其中一个墙体的预埋钢筋可以穿入至另一个墙体的空间内。由于预埋钢筋中设置有在墙体左右方向上的钢筋,这使得在两个墙体连接后,预埋钢筋中在墙体左右方向上的钢筋可以被限制在与该钢筋相匹配的空间中,进而使得两个墙体难以上下脱离,使得两个墙体的连接更加稳定。
附图说明
16.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基于bim技术的墙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是图1中墙体结构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18.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两个墙体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19.图4是图3中两个墙体连接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20.图中:
[0021]1‑
墙体;2

预埋钢筋;3

第一空间;4

第二空间;5

u形槽;6

凸出部;7

第三空间;21

第一钢筋;22

第二钢筋;51

滚轮;511

滚动轴;512

轮子。
具体实施方式
[0022]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3]
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
[0024]
需要理解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第三”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上述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25]
参考图1至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基于bim技术的墙体结构,包括:墙体1。墙体1的下部且在墙体1的墙面方向(即图1中的上下方向)上设置有多个预埋钢筋2,预埋钢筋2可以理解为预制于墙体1中的钢筋。预埋钢筋2的第一部分位于墙体1的内部,预埋钢筋2的剩余部分位于墙体1的外部。其中,预埋钢筋2的剩余部分包括第一钢筋21和多个第二钢筋22,第一钢筋21沿墙体1的上下方向布置,第二钢筋22沿墙体1的左右方向布置,且第二钢筋22的一端固定于第一钢筋21上,例如焊接等。本方案中,多个第二钢筋22在第一钢筋21上间隔布置。
[0026]
墙体1的上部且在墙体1的墙面方向(即图1中的上下方向)设置有第一空间3和多个第二空间4。其中,第一空间3与墙体1的上方的外部连通,每个第二空间4均与第一空间3的侧部连通。本方案中,第二空间4可以容纳第二钢筋22,第一空间3可以容纳第一钢筋21。
[0027]
本方案中,第一空间3在墙体1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大于或等于第一钢筋21的长度,第二空间4在墙体1的左右方向的长度大于或等于第二钢筋22的长度,第一空间3与第二空间4的连接位置与第一钢筋21和第二钢筋22的连接位置处于同一直线上,第一空间3在墙体1的左右方向的长度大于第二钢筋22的长度和第一钢筋21的外径之和。由此,以实现两个墙体拼接时,上方的墙体上的第一钢筋和第二钢筋能够顺利穿入至下方的墙体上的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中。
[0028]
在本方案中,在墙体1的上方的顶部设置有u形槽5。u形槽5中设置有多个滚轮51。多个滚轮51在墙体1的长度方向(即左右方向)间隔布置。在一个例子中,如图2所示,滚轮51可以包括滚动轴511和轮子512。滚动轴511的两端可以分别通过混凝土浇筑于u形槽5的两侧,轮子512可以套设于滚动轴511上。
[0029]
在墙体1的下方的底部设置有与u形槽5配合的凸出部6。本方案中,凸出部6在墙体1前后方向的宽度小于u形槽5的u形口的宽度,以便于将其中一个墙体的凸出部6放置于另一个墙体的u形槽5中。在一个例子中,u形槽5的顶部与滚轮51的顶部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凸出部6在墙体1上凸出的距离,以便于其中一个墙体的凸出部6的底部能够接触到另一个墙体的滚轮51。
[0030]
在一个例子中,墙体1的第三空间7。第三空间7的第一端与墙体1的下方连通,第三空间7的第二端与墙体1的左侧或右侧连通。其中,第三空间7的第一端与第一钢筋21接触,且第三空间7的第一端的开口在墙体1左右方向的长度小于第一空间3的开口在墙体1左右方向的长度。
[0031]
为便于理解,下面以墙体1和墙体2间的连接为例,介绍上下两个墙体之间的连接。
[0032]
如图3至4所示,在安装时,先将墙体b固定于其他的墙体或底座上。然后,将墙体a吊起,并将墙体a上的预埋钢筋2放置于墙体b的第一空间3中,以及将墙体a的凸出部放置于u形槽5中,使凸出部6的底部与滚轮51接触。之后,再从墙体a的一侧推动墙体a,使得墙体a中的第二钢筋22进入到墙体b的第二空间4内。最后,通过第三空间7向第一空间3和第二空间4中注入混凝土。由此即可以将两个墙体稳定的连接在一起。其中,在第二钢筋22和第二空间4的左右下,两个墙体将难以上下脱离,使得两个墙体的连接更加稳定。尤其是在发生地震时,两个墙体难以脱离,这就保证了建筑物的稳定性,从而降低了建筑物坍塌的概率。
[0033]
对于上述的连接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根据其他的连接方式进行替换,在此就不再一一叙述。
[0034]
综上所述,本技术提供的基于bim技术的墙体结构,通过在墙体上设置多个预埋钢筋以及多个与该预埋钢筋相匹配的空间,使得在两个墙体连接时,其中一个墙体的预埋钢筋可以穿入至另一个墙体的空间内。由于预埋钢筋中设置有在墙体左右方向上的钢筋,这使得在两个墙体连接后,预埋钢筋中在墙体左右方向上的钢筋可以被限制在与该钢筋相匹配的空间中,进而使得两个墙体难以上下脱离,使得两个墙体的连接更加稳定。
[0035]
以上对本技术所提供的基于bim技术的墙体结构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
申请的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技术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技术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