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凝土搅拌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529937发布日期:2021-11-22 20:21阅读:95来源:国知局
一种混凝土搅拌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搅拌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混凝土搅拌装置。


背景技术:

2.混凝土是当代最主要的土木工程材料之一。它是由胶凝材料、颗粒状集料(骨料)、水,以及必要时加入的外加剂和掺合料按一定比例配制,经均匀搅拌,密实成型,养护硬化而成的一种人工石材。
3.混凝土配制使通常需要借助搅拌装置对混凝土进行搅拌;目前相关技术公开了一种混凝土搅拌装置,包括搅拌桶以及用于对搅拌桶内的混凝土进行搅拌的搅拌机构;所述搅拌机构包括设置在搅拌桶中部上方的驱动电机、变速箱以及设置在搅拌桶内部且与驱动电机连接的转动轴,转动轴穿过搅拌桶并与驱动电机连接;转动轴由下而上等间距设有若干搅拌叶片。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方案,发明人认为存在以下缺陷:
5.该搅拌装置通过驱动电机驱动转动轴带动搅拌叶片转动,从而对混凝土进行搅拌;然而,搅拌叶片绕转动轴单向转动,搅拌的效率较低,混凝土被搅拌至均匀所需要的时间较长。


技术实现要素:

6.为了缩短混凝土被搅拌至均匀所需要的时间,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混凝土搅拌装置。
7.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混凝土搅拌装置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8.一种混凝土搅拌装置,包括搅拌桶,所述搅拌桶的外部固定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穿设于搅拌桶内部;所述输出轴连接有搅拌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机构包括与输出轴相连接的转动轴以及沿转动轴的延长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搅拌桨叶;每一所述搅拌桨叶的外周侧均环绕固定有连接环,相邻所述连接环之间固定有多个搅拌杆。
9.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将配制后的混凝土加入搅拌桶后,通过启动驱动电机,转动轴在驱动电机的驱动下能够绕自身中轴线作周向转动,从而带动搅拌桨叶、连接环以及搅拌杆一起转动。
10.其中,搅拌杆增大了搅拌机构搅动桶内混凝土溶液的体积,提高了搅拌机构的搅拌效率,而且位于两连接环之间的搅拌杆相对于转动轴平行或斜向设置,搅拌杆在转动过程中更容易碰到混凝土内的颗粒状集料并将其打散,进一步提高搅拌机构的搅拌效率,缩短了混凝土被搅拌至均匀所需要的时间。
11.可选的,所述搅拌杆滑移连接有滚珠,所述滚珠的滑移方向与搅拌杆的轴线方向同向设置。
12.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滚珠滑移连接于搅拌杆,当搅拌杆在驱动电机的驱动下绕转动轴的中轴线转动时,滚珠能够沿搅拌杆自由滑移;滚珠滑移过程能够产生一定程
度的紊流,使水和凝胶材料混合,也能够与混凝土内的颗粒状集料发生碰撞并将其打散,进一步提高搅拌机构的搅拌效率。
13.可选的,相邻所述连接环的外径设为不同,所述搅拌杆相对于转动轴斜向设置。
14.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将搅拌杆斜向设置,当搅拌杆绕转动轴的中轴线转动时,滚珠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更容易沿搅拌杆滑移,也更容易产生紊流,提高搅拌的效率,加速水和凝胶材料的混合。
15.可选的,每一所述搅拌杆的滚珠数量至少有两个,所有滚珠的重量设置为不同。
16.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不同重量的滚珠在搅拌杆转动时所受到的离心力不同,从而使各滚珠在搅拌杆转动时逐渐分离,各自起到产生紊流和打散颗粒状集料的作用,极大地提高了搅拌的效率。
17.可选的,所述驱动电机的转速设为可调。
18.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通过定时增大/减小驱动电机的转速,能够改变滚珠所受到的离心力的大小,从而改变搅拌杆转动时滚珠位于搅拌杆的位置,使滚珠能够沿搅拌杆的轴向往复运动。
19.可选的,所述滚珠贯穿设有与搅拌杆匹配的插槽,所述搅拌杆穿过插槽;所述滚珠的外侧连接有加强杆。
20.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搅拌杆穿过滚珠的插槽,使滚珠沿搅拌杆的轴向自由滑移时还能够绕搅拌杆的中轴线作周向转动,从而带动滚珠外侧的加强杆一起转动,增大了搅拌桶内的搅拌面积,极大地提高了搅拌的效率,缩短了混凝土被搅拌至均匀所需要的时间。
21.可选的,所述搅拌桶的外周壁设有多个环形的扰流板,所有扰流板间隔设置。
22.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搅拌桶内的水在搅拌机构的搅动下运动至扰流板时,扰流板能够改变水的运动方向,从而形成紊流,提高搅拌桶内水体的搅拌效率。
23.可选的,每一所述扰流板均向下倾斜设置。
24.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将扰流板向下倾斜设置,能够降低颗粒状集料沉积于扰流板上表面的可能性,使水和颗粒状集料充分搅拌、混合。
25.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6.1.通过设置搅拌杆,搅拌杆增大了搅拌机构搅动桶内水的体积,且搅拌杆在转动过程中更容易碰到混凝土内的颗粒状集料并将其打散,从而提高了搅拌机构的搅拌效率,混凝土被搅拌至均匀所需要的时间;
27.2.通过设置滚珠和加强杆,滚珠与加强杆沿搅拌杆的轴向滑移时还能够绕搅拌杆的中轴线作轴向转动,加强杆增大了搅拌桶内的搅拌面积,极大地提高了搅拌的效率;
28.3.扰流板的设置能够改变水的运动方向,从而形成紊流,进一步提高搅拌桶内水体的搅拌效率,加速水和凝胶材料的混合。
附图说明
29.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0.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半剖视图;
31.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搅拌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32.图4是图3中a处的放大图,主要体现滚珠和加强杆的结构。
33.附图标记说明:1、搅拌桶;11、搅拌机构;111、转动轴; 112、搅拌桨叶;1121、套环;1122、叶片;113、连接环;114、搅拌杆;115、滚珠;1151、插槽;116、加强杆;12、驱动电机;121、输出轴;13、扰流板;14、进液口;15、端盖;16、出液管;2、支撑架。
具体实施方式
34.以下结合附图1

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5.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混凝土搅拌装置。
36.参照图1、图2,一种混凝土搅拌装置,包括搅拌桶1,搅拌桶1的底部固定有用于支撑搅拌桶1的支撑架2;搅拌桶1的上部为圆柱形桶体,搅拌桶1的顶端设置有进液口14,用于向搅拌桶1内部加入用于配制混凝土的水、凝胶材料和颗粒状集料;进液口14设置有用于盖合进液口14的端盖15;搅拌桶1的下部为圆锥形,且搅拌桶1下部的中心处连接有出液管16,便于将配制完成后的混凝土排出搅拌桶1。
37.参照图2,搅拌桶1顶部的中心处固定有驱动电机12,驱动电机12的输出轴121穿过搅拌桶1的顶壁并进入搅拌桶1内部;输出轴121连接有搅拌机构11,搅拌机构11用于对搅拌桶1内的水、凝胶材料和颗粒状集料进行搅拌,使其充分混合。
38.参照图2,搅拌机构11包括转动轴111、搅拌桨叶112、连接环113和搅拌杆114;转动轴111固定连接于输出轴121,使转动轴111能够在驱动电机12的驱动下随着输出轴121转动。
39.参照图3,搅拌桨叶112的数量设置有多个,本技术实施例中将搅拌桨叶112的数量设置为五个,五个搅拌桨叶112沿转动轴111的轴线方向等间距设置;每一搅拌桨叶112均包括套环1121以及周向环绕设置于套环1121外周侧的叶片1122;转动轴111插接于套环1121并与套环1121键连接,从而使套环1121固定于转动轴111,并能够随转动轴111一起绕转动轴111的中轴线作周向转动。
40.参照图3,本技术中实施例中将不同搅拌桨叶112的叶片1122尺寸设置为大小不同的两种,从而形成具有较大外径的搅拌桨叶112以及具有较小外径的搅拌桨叶112;较大外径的搅拌桨叶112和较小外径的搅拌桨叶112沿转动轴111的轴线方向交错设置。
41.参照图3,连接环113的数量与搅拌桨叶112的数量设为相等,连接环113一一对应固定于搅拌桨叶112的外周侧;连接环113将对应搅拌桨叶112的所有叶片1122包覆于连接环113内部;其中固定于外径较大的搅拌桨叶112外周侧的连接环113外径较大,固定于外径较小的搅拌桨叶112外周侧的连接环113外径较小。
42.参照图3,搅拌杆114固定于相邻连接环113之间,且搅拌杆114设置有多个,所有搅拌杆114沿连接环113等间距排列设置;由于相邻搅拌桨叶112的外径不同,故搅拌杆114相对于转动轴111倾斜设置;转动轴111的设置能够增大搅拌机构11搅动桶内水的体积,从而提高搅拌装置的搅拌效率。
43.参照图4,每一搅拌杆114均设有滚珠115,滚珠115中部设有供搅拌杆114穿过的插槽1151,搅拌杆114穿过插槽1151,使滚珠115能够沿搅拌杆114的轴线方向自由滑移,而且能够绕搅拌杆114的中轴线作周向转动;滚珠115的外侧固定有加强杆116,加强杆116能够随着滚珠115的转动而转动,从而进一步搅动水体,提高搅拌装置的搅拌效率,缩短混凝土
被搅拌至均匀所需的时间;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滚珠115和加强杆116一体制成。
44.每一搅拌杆114的滚珠115的数量至少有两个,本技术实施例将单根搅拌杆114上的滚珠115数量设置为两个,两个滚珠115的重量设置为不同,其中重量较大的滚珠115靠近转动轴111设置;当转动轴111在驱动电机12的驱动下转动时,不同重量的滚珠115所受到的离心力不同,从而使两个滚珠115相互分离并各自工作,有利于扰乱搅拌桶1内液体的流动,并且能够打散颗粒状集料;本技术中的驱动电机12采用伺服电机,伺服电机能够在工作时不断调整自身的转速,从而使各滚珠115所受到的离心力发生变化,使滚珠115能够沿搅拌杆114往复运动,进一步提高了滚珠115的扰流效果。
45.参照图2,搅拌桶1的外周壁设置有多个扰流板13,本技术实施例将扰流板13的数量设置为三个,三个扰流板13沿搅拌桶1的轴线方向等间距设置;扰流板13能够在搅拌机构11搅动水体时改变水的流向,从而形成紊流,使凝胶材料和水混合充分;每一扰流板13均设置为环形,且所有扰流板13均向下倾斜设置,用于降低颗粒状集料沉积于扰流板13上表面的可能性。
46.以上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