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房建工程框架柱模板加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591047发布日期:2022-04-09 09:39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一种房建工程框架柱模板加固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房建工程框架柱模板加固装置。


背景技术:

2.现有的楼层在建筑上一般采用框架式结构来进行设计。同一建筑施工中由于层高一致,框架柱尺寸会比较统一,所以可以通过制作统一规格的定型模板及加固装置来进行施工。但现有的加固装置是根据当前模板尺寸制作的固定大小的装置,不能够适应不同的框架柱尺寸,因此使用的限制性较大,不利于重复使用,易造成浪费,同时现有的加固装置还存在拆卸不便等问题。
3.因此如何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就成为本实用新型面临的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使用方便,尺寸可调,可适用不同规格框架柱模板的加固装置。
5.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房建工程框架柱模板加固装置,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一端顶部固定连接有与所述底板相互垂直的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挡板远离所述底板的一端配合有第二挡板,所述第二挡板内侧面与所述第一挡板的内侧面共面;
6.所述第二挡板远离所述第一挡板的一端内侧面固定连接有与所述第二挡板相互垂直的顶板,所述顶板与所述底板之间滑动配合有第三挡板,所述第三挡板与所述顶板及所述底板相互垂直;
7.所述底板、所述顶板、所述第一挡板、所述第二挡板、所述第三挡板的内侧面分别与框架柱模板的四周外壁贴合。
8.所述第一挡板远离所述底板一端的顶部中心位置由上至下开设有第一螺纹孔,所述第二挡板靠近所述第一挡板的一端顶部由上至下开设有第二螺纹孔,所述第一螺纹孔与所述第二螺纹孔尺寸相同且中心轴线重合;
9.所述第一螺纹孔与所述第二螺纹孔之间设置有第一螺纹杆,所述第一螺纹杆的一侧与所述第一螺纹孔螺纹连接,另一侧与所述第二螺纹孔螺纹连接,所述第一螺纹孔与所述第二螺纹孔螺纹反向设置;
10.所述第一螺纹杆的中部外侧套接有转块,所述转块与所述第一螺纹杆的中心转轴相同。
11.所述底板远离所述第一挡板的一侧由内至外沿所述底板方向开设有贯穿的第一滑槽,对应所述第一滑槽在所述顶板上开设有贯穿的第二滑槽;
12.所述第三挡板的两端分别贯穿所述第一滑槽和所述第二滑槽,且同时与所述第一滑槽和所述第二滑槽滑动配合。
13.所述第一滑槽内中心处沿所述第一滑槽方向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第二螺纹杆,所述第二螺纹杆一端延伸至所述底板的外侧并固定连接有拧块;
14.所述第三挡板位于所述第一滑槽内的部分开设贯穿的第三螺纹孔,所述第二螺纹杆穿设过所述第三螺纹孔且与所述第三螺纹孔螺纹配合;
15.所述第三挡板位于所述第一滑槽内的部分两侧外壁贴近所述第一滑槽的内壁。
16.所述第三挡板远离所述底板一端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三螺纹杆,所述第三螺纹杆穿设过所述第二滑槽且与所述第二滑槽滑动配合;
17.所述第三螺纹杆螺纹配合有固定螺母,所述固定螺母位于所述顶板的外侧,所述固定螺母靠近所述顶板的一侧设置第一阻尼层。
18.所述底板、所述第一挡板、所述第二挡板、所述顶板和所述第三挡板的内侧都均匀的设置有第一阻尼凸起;
19.所述拧块的外壁均匀的设置有第二阻尼凸起;
20.所述转块的外壁设置有第二阻尼层。
21.本实用新型实际使用时:首先转动转块,调整第一挡板与第二挡板相互距离,然后转动拧块,拧块带动第二螺纹杆转动,调整第三挡板与第一挡板及第二挡板的距离,直至装置围绕的内侧尺寸大于整体模板的横截面尺寸后,将装置水平套设于模板的外侧,使底板、第一挡板、第二挡板、顶板与第三挡板分别置于模板的四周,然后转动转块,使底板、顶板,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的内侧均与模板紧密贴合,再转动拧块,使第三挡板向第一挡板及第二挡板的方向移动,直至第三
22.挡板的内侧与模板的一侧紧密贴合,最后转动紧固螺母,直至第一阻尼层与顶板外侧紧密贴合,然后自下而上依次等距安装若干该装置,完成当前框架柱模板的加固,使用完成后,仅需松开固定螺母后再转动拧块使装置终止夹持状态后,就可将装置依次从框架柱顶部拿下。
2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24.1、本实用新型通过转动转块,是第一挡板与第二挡板相向移动或者反向移动,调节竖直方向的固定长度,并通过转动第二螺纹杆,带动第三挡板移动,调
25.节水平方向的固定长度,有利于方便适应不同尺寸的框架柱,提高实用性,并且有利于方便拆卸;
26.2、本实用新型通过多个第一阻尼凸起的设置,一方面能够增加摩擦力,有利于提高模板固定的稳定性,另一方面有利于保护模板,防止底板、第一挡板、
27.第二挡板、顶板和第三挡板磨损模板;
28.3、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阻尼层的设置,第一阻尼层能够增加摩擦力,有利于
29.提高固定的稳定性,并且第一阻尼层的设置,有利于防止紧固螺母底端磨损顶板。
附图说明
30.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视图。
31.图2为本实用新型侧视图。
32.图3为本实用新型立体结构示意图。
33.图4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立体结构示意图。
34.其中,附图标记为:1、底板;101、第一滑槽;2、第一挡板; 3、第二挡板、4、顶板;401、第二滑槽;5、第三挡板;501、第三螺纹杆;6、第一螺纹杆;7、转块;8、轴承;9、第二螺纹杆;10、拧块; 11、固定螺母; 12、第一阻尼凸起;13、第二阻尼凸起;14、模板。
具体实施方式
35.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方案进行阐述。
36.参见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房建工程框架柱模板加固装置,包括底板1,底板1的一端顶部固定连接有与底板1相互垂直的第一挡板2,第一挡板2远离底板1的一端配合有第二挡板3,第二挡板3内侧面与第一挡板2的内侧面共面,第二挡板3远离第一挡板2的一端内侧面固定连接有与第二挡板3相互垂直的顶板4,顶板4与底板1之间滑动配合有第三挡板5,第三挡板5与顶板4及底板1相互垂直,底板1、顶板4、第一挡板2、第二挡板3、第三挡板5的内侧面分别与框架柱模板14的四周外壁贴合。
37.第一挡板2远离底板1一端的顶部中心位置由上至下开设有第一螺纹孔,第二挡板3靠近第一挡板2的一端顶部由上至下开设有第二螺纹孔,第一螺纹孔与第二螺纹孔尺寸相同且中心轴线重合,第一螺纹孔与第二螺纹孔之间设置有第一螺纹杆6,第一螺纹杆6的一侧与第一螺纹孔螺纹连接,另一侧与第二螺纹孔螺纹连接,第一螺纹孔与第二螺纹孔螺纹反向设置,第一螺纹杆6的中部外侧套接有转块7,转块7与第一螺纹杆6的中心转轴相同。底板1、第一挡板2、第二挡板3、顶板4和第三挡板5的内侧都均匀的设置有第一阻尼凸起12,拧块10的外壁均匀的设置有第二阻尼凸起13,转块7的外壁设置有第二阻尼层。
38.底板1远离第一挡板2的一侧由内至外沿底板1方向开设有贯穿的第一滑槽101,对应第一滑槽101在顶板4上开设有贯穿的第二滑槽401,第三挡板5的两端分别贯穿第一滑槽101和第二滑槽401,且同时与第一滑槽101和第二滑槽401滑动配合。第一滑槽101内中心处沿第一滑槽101方向通过轴承8转动连接有第二螺纹杆9,第二螺纹杆9一端延伸至底板1的外侧并固定连接有拧块10,第三挡板5位于第一滑槽101内的部分开设贯穿的第三螺纹孔,第二螺纹杆9穿设过第三螺纹孔且与第三螺纹孔螺纹配合,第三挡板5位于第一滑槽101内的部分两侧外壁贴近第一滑槽101的内壁。第三挡板5远离底板1一端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三螺纹杆501,第三螺纹杆501穿设过第二滑槽401且第二滑槽401滑动配合,第三螺纹杆501螺纹配合有固定螺母11,固定螺母11位于顶板4的外侧,固定螺母11靠近顶板4的一侧设置第一阻尼层。
39.实际使用时:首先转动转块7,调整第一挡板2与第二挡板3相互距离,然后转动拧块10,拧块10带动第二螺纹杆9转动,调整第三挡板5与第一挡板2及第二挡板5的距离,直至装置围绕的内侧尺寸大于整体模板14的横截面尺寸后,将装置水平套设于模板14的外侧,使底板1、第一挡板2、第二挡板3、顶板4与第三挡板5分别置于模板14的四周,然后转动转块7,使底板1、顶板4,
40.第一挡板2和第二挡板3的内侧均与模板14紧密贴合,再转动拧块10,使第三挡板5向第一挡板2及第二挡板3的方向移动,直至第三挡板5的内侧与模板14的一侧紧密贴合,最后转动固定螺母11,直至第一阻尼层与顶板4外侧紧密贴合,然后自下而上依次等距安装若干该装置,完成当前框架柱模板14的加固,使用完成后,仅需松开紧固螺母11后再转动拧块10使装置终止夹持状态后,就可将装置依次从框架柱模板14顶部拿下。
41.本实用新型未经描述的技术特征可以通过或采用现有技术实现,在此不再赘述,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