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缝式消能连梁的连接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173361发布日期:2022-05-26 11:10阅读:378来源:国知局
一种分缝式消能连梁的连接构造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消能连梁减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分缝式消能连梁的连接构造。


背景技术:

2.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是多高层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常用的抗侧构件,剪力墙可有效限制结构的变形,在地震作用下,其承担大部分的地震剪力,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剪力墙因建筑功能需要沿竖向开洞形成墙肢与连梁联结的联肢剪力墙,连梁对墙肢起到约束作用且其为剪力墙结构地震时重要的耗能构件,连梁的耗能对减少墙肢内力、延缓墙肢屈服有着重要的作用。
3.现有的连梁阻尼器消能连梁基本是将楼板和连梁阻尼器、连梁支墩形成整体,阻尼器上部的楼板和两侧的连梁阻尼器支墩整体浇筑,在地震作用下,楼板将严重约束消能连梁的剪切变形,从而导致跨中起耗能减震作用的阻尼器无法有效变形而耗散地震能量,这样会进一步导致连梁支墩根部和剪力墙部位的开裂破坏,无法有效的消能减震。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分缝式消能连梁的连接构造,以解决现有的连梁阻尼器消能连梁基本是将楼板和连梁阻尼器、连梁支墩形成整体,阻尼器上部的楼板和两侧的连梁阻尼器支墩整体浇筑,在地震作用下,楼板将严重约束消能连梁的剪切变形,从而导致跨中起耗能减震作用的阻尼器无法有效变形而耗散地震能量,这样会进一步导致连梁支墩根部和剪力墙部位的开裂破坏,无法有效消能减震的技术问题。
5.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分缝式消能连梁的连接构造,包括基础:所述基础的顶部设置有剪力墙本体,所述剪力墙本体的内侧设置有若干组消能连梁,所述消能连梁的中部安装有阻尼器,所述阻尼器的两侧均设置有侧板,所述阻尼器的两侧均设置有安装组件,所述安装组件包括预埋在消能连梁左右两侧的预埋锚杆,所述预埋锚杆表面靠近侧板的一侧螺纹连接有六角螺帽,所述侧板靠近预埋锚杆的一侧焊接有对接螺柱,所述侧板螺纹连接在六角螺帽和对接螺柱的表面,所述消能连梁的左右两侧设置有内置型钢组件,所述阻尼器的顶部设置有聚苯乙烯泡沫板,所述聚苯乙烯泡沫板的顶部设置有楼板。
6.优选的,所述内置型钢组件包括安装在消能连梁顶部的钢腹板,所述钢腹板的内部焊接有加强钢板,所述加强钢板的左侧设置有两根通长钢筋。
7.优选的,所述对接螺柱的表面套设有垫片,所述六角螺帽靠近侧板的一侧与垫片紧密接触。
8.优选的,所述对接螺柱的表面套设有刚性弹簧,所述刚性弹簧的一端与侧板焊接,所述刚性弹簧的另一端与垫片焊接。
9.优选的,所述阻尼器的底部设置有混凝土保护层。
10.优选的,所述预埋锚杆远离六角螺帽的一端连接有螺栓锚头,所述螺栓锚头埋设在混凝土内部。
11.优选的,所述阻尼器的顶部设置有聚苯乙烯泡沫板,所述聚苯乙烯泡沫板的顶部设置有楼板,所述的聚苯乙烯泡沫板将消能连梁和楼板在竖向通过分缝隔离开。
12.优选的,所述的聚苯乙烯泡沫板沿消能连梁顶部通长设置,所述聚苯乙烯泡沫板的厚度取20mm。
13.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安装组件的设置,对阻尼器进行可靠的安装连接,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通过阻尼器、安装组件、聚苯乙烯泡沫板和楼板的组合连接构造,能够有效发挥消能连梁的减震缓冲作用,显著降低楼板对消能连梁的约束作用,避免了剪力墙本体受到地震作用的破坏,即能达到可靠的安装连接和明显的减震缓冲的目的,解决了现有的连梁阻尼器消能连梁基本是将楼板和连梁阻尼器、连梁支墩形成整体,阻尼器上部的楼板和两侧的连梁阻尼器支墩整体浇筑,在地震作用下,楼板将严重约束消能连梁的剪切变形,从而导致跨中起耗能减震作用的阻尼器无法有效变形而耗散地震能量,这样会进一步导致连梁支墩根部和剪力墙部位的开裂破坏,无法有效消能减震的问题。
14.2、本实用新型通过内置型钢组件的设置,钢腹板、加强钢板和通长钢筋的配合使用下,加强了对消能连梁的支撑作用,继而提高了消能连梁两侧混凝土构件在地震作用下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15.3、本实用新型通过垫片和刚性弹簧的配合使用,使得六角螺帽与侧板为可调节的微弹接触,继而使得在振动产生过程中,对接螺柱与六角螺帽之间由于有预紧力而不会由于横向作用力造成松弛。
16.4、本实用新型通过混凝土保护层的设置,对安装组件及阻尼器起到了保护作用,避免二者在正常使用阶段发生锈蚀,同时便于后续使用对混凝土保护层的底部进行装饰粉刷。
附图说明
17.通过结合以下附图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其他方面的优点将变得更清楚和更容易理解,这些附图只是示意性的,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其中: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主视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图1中a点的局部放大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侧板和安装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内置型钢组件的主视示意图。
22.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23.1、基础,2、剪力墙本体,3、消能连梁,4、阻尼器,5、安装组件,51、预埋锚杆,52、六角螺帽,53、对接螺柱,54、刚性弹簧,55、垫片,6、内置型钢组件,61、钢腹板,62、加强钢板,63、通长钢筋,7、侧板,8、聚苯乙烯泡沫板,9、楼板,10、混凝土保护层,11、螺栓锚头。
具体实施方式
24.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分缝式消能连梁的连接构造的实施例。
25.在此记载的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的特定的具体实施方式,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
构思,均是解释性和示例性的,不应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及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制。除在此记载的实施例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能够基于本技术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采用显而易见的其它技术方案,这些技术方案包括采用对在此记载的实施例的做出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和修改的技术方案。
26.本说明书的附图为示意图,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构思,示意性地表示各部分的形状及其相互关系。请注意,为了便于清楚地表现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各部件的结构,各附图之间并未按照相同的比例绘制。相同的参考标记用于表示相同的部分。
27.图1-4示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分缝式消能连梁的连接构造,包括基础1:基础1的顶部设置有剪力墙本体2,剪力墙本体2的内侧设置有若干组消能连梁3,消能连梁3的中部安装有阻尼器4,阻尼器4的底部设置有混凝土保护层10,通过混凝土保护层10的设置,对安装组件5及阻尼器4起到了保护作用,避免二者在正常使用阶段发生锈蚀,同时便于后续使用对混凝土保护层10的底部进行装饰粉刷,阻尼器4的两侧均设置有侧板7,阻尼器4的两侧均设置有安装组件5,安装组件5包括预埋在消能连梁3左右两侧的预埋锚杆51,预埋锚杆51远离六角螺帽52的一端连接有螺栓锚头11,螺栓锚头11埋设在混凝土内部,预埋锚杆51表面靠近侧板7的一侧螺纹连接有六角螺帽52,侧板7靠近预埋锚杆51的一侧焊接有对接螺柱53,对接螺柱53的表面套设有刚性弹簧54,刚性弹簧54的一端与侧板7焊接,刚性弹簧54的另一端与垫片55焊接,对接螺柱53的表面套设有垫片55,六角螺帽52靠近侧板7的一侧与垫片55紧密接触,通过垫片55和刚性弹簧54的配合使用,使得六角螺帽52与侧板7为可调节的微弹接触,继而使得在振动产生过程中,对接螺柱53与六角螺帽52之间由于有预紧力而不会由于横向作用力造成松弛,侧板7螺纹连接在六角螺帽52和对接螺柱53的表面,消能连梁3的左右两侧设置有内置型钢组件6,内置型钢组件6包括安装在消能连梁3左右两侧的钢腹板61,钢腹板61的内部焊接有加强钢板62,加强钢板62的左侧设置有两根通长钢筋63,通过内置型钢组件6的设置,钢腹板61、加强钢板62和通长钢筋63的配合使用下,加强了对消能连梁3的支撑作用,继而提高了消能连梁3两侧混凝土构件在地震作用下的承载力和稳定性,阻尼器4的顶部设置有聚苯乙烯泡沫板8,聚苯乙烯泡沫板8的顶部设置有楼板9。
28.工作原理:本实用新型使用时,使用者通过将阻尼器4、聚苯乙烯泡沫板8和楼板9,进行安装连接,当剪力墙本体2在地震作用下产生侧向变形时,阻尼器4、聚苯乙烯泡沫板8和楼板9的连接构造能够使得阻尼器4有效的发挥耗能减震作用,且在震后可以快速更换阻尼器4,恢复建筑正常使用;
29.在对阻尼器4安装的过程中,将阻尼器4连同侧板7移动至指定安装位置,随后将预埋锚杆51和对接螺柱53校准,并且转动六角螺帽52,使得六角螺帽52螺纹转至对接螺柱53的表面,继而使得预埋锚杆51和对接螺柱53通过六角螺帽52进行螺纹连接,同时使用者继续转动六角螺帽52,使得六角螺帽52对垫片55进行挤压,同时使得刚性弹簧54受到预紧力而压缩;随后在阻尼器顶部沿着消能连梁通长设置聚苯乙烯泡沫板8,消能连梁在完成混凝土浇筑后,将在阻尼器4和楼板9之间形成分缝式构造。
30.通过上述步骤的操作,能达到可靠的安装连接和明显的减震缓冲的目的。
31.综上所述:该分缝式消能连梁的连接构造,通过安装组件5的设置,对阻尼器4进行可靠的安装连接,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通过阻尼器4、安装组件5、聚苯乙烯泡沫板8和楼板9的组合连接构造,能够有效发挥消能连梁3的减震缓冲作用,显著降低楼板9对消能连梁3
的约束作用,避免了剪力墙本体2受到地震作用的破坏,即能达到可靠的安装连接和明显的减震缓冲的目的。解决了现有的连梁阻尼器消能连梁基本是将楼板和连梁阻尼器、连梁支墩形成整体,阻尼器上部的楼板和两侧的连梁阻尼器支墩整体浇筑,在地震作用下,楼板将严重约束消能连梁的剪切变形,从而导致跨中起耗能减震作用的阻尼器无法有效变形而耗散地震能量,这样会进一步导致连梁支墩根部和剪力墙部位的开裂破坏,无法有效消能减震的问题。
32.上述披露的各技术特征并不限于已披露的与其它特征的组合,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根据实用新型之目的进行各技术特征之间的其它组合,以实现本实用新型之目的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