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态砌块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592742发布日期:2022-07-01 20:00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生态砌块墙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砌块墙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生态砌块墙。


背景技术:

2.生态墙,是指充分利用不同的立地条件,选择攀援植物及其它植物栽植并依附或者铺贴于各种构筑物及其它空间结构上的绿化方式,包括立交桥、建筑墙面、坡面、河道堤 岸、屋顶、门庭、花架、棚架、阳台、廊、柱、栅栏、枯树及各种假山与建筑设施上的绿化,但是 现有的生态墙还存在很多缺点,体重较重,加工不易。
3.公开号为cn207686047u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生态砌块墙,包括生态墙体,所述生态墙体底部设有混凝土基础以及顶部设有混凝土压顶,所述生态墙体包括砌块组,所述砌块组包括第一层块体、第二层块体和第三层块体,所述第二层块体设置于第一层块体顶部,所述第三层块体设置于第二层块体顶部。本实用新型通过顶板上设有通槽,通槽内可以作为植生孔或鱼巢孔,功能性强,并且减小整个砌块的重量,挡墙生态砌块采用高强度高密度混凝土预制块,需要非整块时可根据实际尺寸切割开,使用方便,每层块体前后交错设置,后一层块体的砌块上的小方块插入前一层块体的放置槽内,且小方块与前一层块体的通槽对齐,连接稳固且使整个墙体牢固,方便安装。
4.针对以上所述,发明人认为目前的现有的生态墙还存在结构复杂,结构不稳固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生态砌块墙,旨在能够有效的解决现有的生态墙还存在结构复杂,结构不稳固的问题。
6.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生态砌块墙,其特征在于,包括:
8.混凝土地基,所述混凝土地基的顶部设置有生态墙体,生态墙体由支撑层和砌砖层交替堆叠而成,所述生态墙体的顶部设置有压顶;每层所述砌砖层包括第一砌砖、第二砌块和第三砌块,所述第三砌块拼接于第二砌块的两端,所述第一砌砖位于砌砖层的两端,且所述第一砌砖与所述第三砌块拼接;所述第三砌块的正面设置有种植砌块,所述种植砌块的顶部开设有方槽,所述方槽的底部开设有排水槽和流水槽,所述排水槽和流水槽相互连通,所述流水槽竖直设置。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砌砖靠近第三砌块的一侧开设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二砌块的两侧开设有第二卡槽,所述第三砌块的两侧设有卡块,所述卡块分别与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匹配。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砌砖、第二砌块和第三砌块的顶部均设置有第一圆柱和第二圆柱,所述第一圆柱与第二圆柱交错设置;所述第一砌砖、第二砌块和第三砌块的底部均设置有第二圆槽和第三圆槽;所述第一圆柱与第二圆槽相对应,所述第
二圆柱与第三圆槽相对应;
11.所述支撑层底部对应第一圆柱和第二圆柱的位置以及支撑层顶部对应第二圆槽和第三圆槽的位置设有第一卡接结构。
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砌砖、第二砌块和第三砌块的顶部中心处均开设有第一圆槽,所述第一砌砖、第二砌块和第三砌块的底部中心出均设置有第三圆柱,所述支撑层底部对应第一圆槽的位置以及支撑层顶部对应第三圆柱的位置设有第二卡接结构。
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三砌块和第二砌块依次排列,所述第一砌砖位于所述生态墙体的两侧。
1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流水槽位于所述种植砌块上靠近所述第二砌块的位置,所述流水槽上端与所述排水槽连通,所述流水槽下端向下贯穿所述种植砌块;所述排水槽倾斜设置,且排水槽与所述方槽连通的一端高于所述排水槽与流水槽连通的一端。
15.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6.1.混凝土地基的顶部一侧依次设置第一砌砖、第二砌块和第三砌块,且第二砌块和第三砌块循环设置,第一砌砖位于第二砌块和第三砌块的两侧,第二砌块和第三砌块的顶部设置第二砌块,第二砌块的顶部依次设置第二砌块和第三砌块,循环往复组成生态墙体,生态墙体的顶部设置压顶,这样的设计通过第三砌块正面的种植砌块,方便植物的种植,种植砌块顶部开设的方槽,方便覆土的保存,增加了植物的存活率,方便了施工,通过第一砌砖、第二砌块和第三砌块的依次设置,增加了生态墙体的结构强度,增加了安全性。
17.2.第三砌块和第二砌块依次排列,增加了种植砌块的间隔,第一砌砖位于生态墙体的两侧,第一砌砖的设计,增加了生态墙体两侧的平稳性,种植砌块的顶部开设有方槽,方槽内部设置有覆土,方槽的底部开设有排水槽和流水槽,排水槽与流水槽之间相互贯通,流水槽垂直于排水槽的底部,方便雨水的排出,增加植物的存活率。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生态墙体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种植砌块透视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22.图中标号说明:
23.1、混凝土地基;2、生态墙体;3、压顶;4、第一砌砖;41、第一圆柱;42、第二圆柱;43、第一圆槽;44、第一卡槽;5、第二砌块;51、第三圆柱;52、第二圆槽;53、第三圆槽;54、第二卡槽;6、第三砌块;61、卡块;7、种植砌块;71、方槽;72、排水槽;721、流水槽。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
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5.实施例1:
26.请参阅图1-4,一种生态砌块墙,混凝土地基1,混凝土地基1的顶部设置有生态墙体2,生态墙体2由支撑层和砌砖层交替堆叠而成,砌砖层包括第一砌砖4、第二砌块5和第三砌块6,第一砌砖4位于第二砌块5和第三砌块6的两侧,第二砌块5位于第三砌块6远离第一砌砖4的一侧,第一砌砖4靠近第三砌块6的一侧开设有第一卡槽44,第二砌块5的两侧开设有第二卡槽54,第一卡槽44和第二卡槽54的结构一致,第三砌块6的两侧开设有卡块61,第三砌块6两侧的卡块61与第二砌块5两侧的和第二卡槽54卡接,通过卡块61与第一卡槽44和第二卡槽54之间的相互卡接,增加了第三砌块6与两侧第一砌砖4和第二砌块5的结构稳定性,增加了生态墙体2的结构强度,第三砌块6的正面设置有种植砌块7,生态墙体2的顶部设置有压顶3。
27.请参阅图1-3,第三砌块6和第二砌块5依次排列,增加了种植砌块7的间隔,第一砌砖4位于生态墙体2的两侧,第一砌砖4的设计,增加了生态墙体2两侧的平稳性,种植砌块7的顶部开设有方槽71,方槽71内部设置有覆土,方槽71的底部开设有排水槽72和流水槽721,排水槽72与流水槽721之间相互贯通,排水槽72呈倾斜设置,且排水槽72位于流水槽721的一端的高度低于另一端的高度,流水槽721垂直于排水槽72的底部,方便雨水的排出,增加植物的存活率,这样的设计通过第三砌块6正面的种植砌块7,方便植物的种植,种植砌块7顶部开设的方槽71,方便覆土的保存,增加了植物的存活率,方便了施工,通过第一砌砖4、第二砌块5和第三砌块6的依次设置,增加了生态墙体2的结构强度,增加了安全性。
28.实施例2:
29.请参阅图1-3,第一砌砖4、第二砌块5和第三砌块6的顶部均设置有第一圆柱41和第二圆柱42,第一圆柱41与第二圆柱42交错设置,通过对第一圆柱41与第二圆柱42的设计提高了第一砌砖4、第二砌块5和第三砌块6之间的结构稳定性,第一砌砖4、第二砌块5和第三砌块6的底部均设置有第二圆槽52和第三圆槽53,第二圆槽52位于第一圆柱41的顶部,第三圆槽53位于第二圆柱42的顶部位置;
30.支撑层底部对应第一圆柱41和第二圆柱42的位置以及支撑层顶部对应第二圆槽52和第三圆槽53的位置设有第一卡接结构;相邻两块砌块上的第一圆柱41与第二圆槽52可进行插接,相邻两块砌块上的第二圆柱42与第三圆槽53可相互插接,第一圆柱41和第二圆柱42以及第二圆槽52和第三圆槽53也可与支撑层上的第一卡接结构进行卡接,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拼接,灵活度较高,通过第一圆柱41、第二圆柱42、第二圆槽52、第三圆槽53和第一卡接结构之间的相互配合,增加了第一砌砖4、第二砌块5和第三砌块6的结构强度,提高了安全性。
31.请参阅图2-4,第一砌砖4、第二砌块5和第三砌块6的顶部中心处均开设有第一圆槽43,第一圆槽43与第二圆槽52和第三圆槽53结构相同,第一砌砖4、第二砌块5和第三砌块6的底部中心出均设置有第三圆柱51,第三圆柱51与第二圆槽52和第三圆槽53结构相同,所述支撑层底部对应第一圆槽43的位置以及支撑层顶部对应第三圆柱51的位置设有第二卡接结构;第三圆柱51可与第一圆槽43相互插接,第三圆柱51和第一圆槽43也可分别与支撑层上的第二卡接结构进行插接,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拼接,灵活度较高,通过第三圆柱51、第一圆槽43和第二卡接结构之间的相互配合,增加了第一砌砖4、第二砌块5和第三砌块6的
结构强度,提高了安全性。
32.工作原理:
33.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将混凝土地基1浇灌入地下,混凝土地基1的顶部一侧依次设置第一砌砖4、第二砌块5和第三砌块6,且第二砌块5和第三砌块6循环设置,第一砌砖4位于第二砌块5和第三砌块6的两侧,第二砌块5和第三砌块6的顶部设置第二砌块5,第二砌块5的顶部依次设置第二砌块5和第三砌块6,循环往复组成生态墙体2,生态墙体2的顶部设置压顶3,这样的设计通过第三砌块6正面的种植砌块7,方便植物的种植,种植砌块7顶部开设的方槽71,方便覆土的保存,增加了植物的存活率,方便了施工,通过第一砌砖4、第二砌块5和第三砌块6的依次设置,增加了生态墙体2的结构强度,增加了安全性。
34.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