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MF保温板与墙体的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053133发布日期:2022-08-06 08:48阅读:90来源:国知局
一种MF保温板与墙体的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一种mf保温板与墙体的连接结构
技术领域
1.本技术涉及建筑结构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mf保温板与墙体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2.为了提高房屋的保温性能,一般在房屋的外墙上安装保温板,保温板的类型有很多,例如挤塑保温板、聚氨酯保温板以及mf保温板,施工人员往往根据施工要求选择不同类型的保温板。
3.相关技术中,施工人员利用粘接剂将mf保温板与外墙粘接固定,当mf保温板经过长期使用后,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使得粘接剂失去作用,mf保温板与外墙之间容易出现间隙,一方面容易导致mf保温板从外墙上脱落,另一方面会使得房屋的保温性能下降。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加强外墙本体与保温板本体之间的连接,本技术提供一种mf保温板与墙体的连接结构。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mf保温板与墙体的连接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mf保温板与墙体的连接结构,包括外墙本体以及设置于所述外墙本体上的保温板本体,所述外墙本体内设置有预埋件,所述预埋件包括埋设于所述外墙本体内的固定板、固定连接于所述固定板上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远离所述固定板的端部穿出所述外墙本体,所述连接板远离所述固定板的端部上固定连接有定位板;所述保温板本体上开设有用于与所述连接板、定位板滑移配合的定位槽,且所述保温板本体内上设置有用于抵紧所述连接板的抵紧组件。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操作人员先将保温板本体上定位槽对准连接板与定位板,接着操作人员推动保温板本体使得连接板与定位板滑入定位槽内,然后操作人员移动保温板至适当位置,最后操作人员启动抵紧组件,抵紧组件抵紧连接板,从而固定保温板的位置,抵紧组件的设置有利于加强外墙本体与保温板本体之间的连接,从而防止保温板本体脱离连接板。
7.优选的,所述抵紧组件包括穿设于所述保温板本体内的抵紧杆以及套设于所述抵紧杆上的第一弹簧,所述保温板本体内开安设有第一空腔,所述第一弹簧一端与所述抵紧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空腔的内底面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板上开设有用于与所述抵紧杆插接配合的条形槽,且所述保温板本体内设置有用于锁定所述抵紧杆的锁定组件。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操作人员利用锁定组件固定抵紧杆的位置,接着操作人员将保温板本体移动至指定位置,然后操作人员再朝向外墙本体方向推动保温板本体,当保温板本体与外墙本体紧贴时,操作人员解除锁定组件对于抵紧杆的锁定,抵紧杆在第一弹簧的弹力作用下插入条形槽内,从而实现对于保温板本体的固定。
9.优选的,所述锁定组件包括穿设于所述保温板本体内的水平段、固定连接于所述
水平段上的竖直段以及固定连接于所述竖直段上的卡块,所述保温板本体内开设有用于与所述水平段滑移配合的限位槽,所述保温板本体内安装有用于复位所述水平段的第一复位件,所述卡块靠近所述抵紧杆上的端部设置有斜面,所述抵紧杆靠近所述卡块的端部上设置有斜面,所述卡块与所述抵紧杆的斜面相匹配,且所述抵紧杆上开设有用于与所述卡块插接配合的卡槽。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操作人员先向上推动抵紧杆,抵紧杆通过斜面使得卡块移动,卡块移动带动竖直段移动,竖直段移动带动水平段移动,当操作人员继续向上推动抵紧杆直至卡块对准卡槽时,水平段在第一复位件的作用下移动,水平段通过竖直段使得卡块插入卡槽内,从而实现对于抵紧杆的固定,此时第一弹簧处于压缩状态,当保温板本体移动至制指定位置后,操作人员推动水平段,即可解除抵紧杆的锁定。
11.优选的,所述外墙本体上固定连接定位柱,所述定位柱与所述限位槽的内侧壁滑移配合,且所述定位柱与所述水平段抵接,所述第一复位件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水平段上的第一固定板以及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板上的第二弹簧,所述保温板本体内开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一固定板滑移配合的第一导向槽,所述第二弹簧远离所述第一固定板的端部与所述第一导向槽的内端面固定连接。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板以及第二弹簧的设置有利于复位水平段,从而方便操作人员锁定抵紧杆,操作人员先水平移动保温板本体到指定位置,接着操作人员朝向外墙本体方向推动保温板本体,定位柱穿入限位槽内,定位柱推动水平段移动,水平段移动带动竖直段与卡块移动,当保温板本体与外墙本体紧贴时,卡块脱离卡槽,抵紧杆插入定位槽内。
13.优选的,所述定位板上穿设有压板,所述压板上开设有用于与所述压板滑移配合的安装槽,所述压板上固定连接有第三弹簧,所述第三弹簧远离所述压板的端部与所述安装槽的内端面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板内设置有用于锁定压板的固定组件。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操作人员利用固定组件锁定压板的位置,当保温板本体均安装到适当位置后,操作人员解除固定组件对于压板的锁定,压板在第三弹簧的作用下移动,压板推动定位槽远离定位板的内侧壁,从而使得保温板本体紧贴外墙本体,从而降低保温板本体与外墙本体之间出现间隙的可能性。
15.优选的,所述连接板内开设有第二空腔,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空腔内顶面上的弹性伸缩杆、固定连接于所述弹性伸缩杆远离第二空腔内顶面的端部上的安装杆、固定连接于所述安装杆一端的第一连接柱以及固定连接于所述安装杆另一端的第二连接柱,所述第一连接柱穿出所述第二空腔的内顶面并与所述抵紧杆抵接,所述第二连接柱穿出所述第二空腔的内顶面并与所述压板插接配合。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初始状态下,第二连接柱穿出第二空腔的内顶面并与压板插接配合,第二连接柱的设置有利于固定压板的位置,当操作人员安装最后一块保温板本体时,保温板本体内的抵紧杆下落使得第一连接柱下降,第一连接柱下降使得安装杆下降,安装杆下降使得第二连接柱下降,第二连接柱脱离压板,从而解除压板的锁定。
17.优选的,所述保温板本体一侧侧面上穿设有插板,所述保温板本体另一侧侧面上开设有用于与相邻所述保温板本体上的所述插板插接配合的插槽,所述保温板本体上开设有用于与所述插板滑移配合的滑槽,所述插板上固定连接有用于与所述保温板本体插接配
合的导向杆,所述导向杆上套设有第四弹簧,所述第四弹簧一端与所述插板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弹簧另一端与所述插槽的内端面固定连接,所述保温板本体上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插板位置的控制组件。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操作人员利用控制组件固定插板的位置,当全部保温板本体安装完成后,操作人员再利用控制组件解除对于插板位置的固定,插板在第三弹簧的作用下插入相邻保温板本体的插槽内,从而减少屋内热量从相邻保温板本体之间的间隙中流失,进而提高房屋的保温性能。
19.优选的,所述控制组件包括穿设于所述滑槽内侧壁上的止停杆、固定连接于所述止停杆上的推动杆以及设置于所述保温板本体内的用于复位所述止停杆的第二复位件,所述保温板本体内开设有用于与所述止停杆滑移配合的连通槽,所述连通槽的内侧壁上开设有矩形孔,所述推动杆穿出矩形孔并与所述压板相抵接。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最后一个保温板本体安装完成后,抵紧杆下压解除压板的锁定,压板在第二弹簧的作用下移动,压板抵紧保温板本体的同时使得推动杆移动,推动杆使得止停杆移动出滑槽,从而解除插板的固定,插板在第三弹簧的弹力下移动出滑槽。
21.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操作人员先将保温板本体上定位槽对准连接板与定位板,接着操作人员推动保温板本体使得连接板与定位板滑入定位槽内,然后操作人员移动保温板至适当位置,最后操作人员启动抵紧组件,抵紧组件抵紧连接板,从而固定保温板的位置,抵紧组件的设置有利于加强外墙本体与保温板本体之间的连接,从而防止保温板本体脱离连接板;2.固定板以及第二弹簧的设置有利于复位水平段,从而方便操作人员锁定抵紧杆,操作人员先水平移动保温板本体到指定位置,接着操作人员朝向外墙本体方向推动保温板本体,定位柱穿入限位槽内,定位柱推动水平段移动,水平段移动带动竖直段与卡块移动,当保温板本体与外墙本体紧贴时,卡块脱离卡槽,抵紧杆插入定位槽内;3.操作人员利用控制组件固定插板的位置,当全部保温板本体安装完成后,操作人员再利用控制组件解除对于插板位置的固定,插板在第三弹簧的作用下插入相邻保温板本体的插槽内,从而减少屋内热量从相邻保温板本体之间的间隙中流失,进而提高房屋的保温性能。
附图说明
22.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mf保温板与墙体的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mf保温板与墙体的连接结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4.图3是图2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25.图4是图2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
26.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保温板本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7.附图标记说明:1、外墙本体;11、预埋件;111、固定板;112、连接板;12、定位板;13、压板;131、插接槽;14、安装槽;15、第三弹簧;16、第二空腔;17、条形槽;18、定位柱;2、保温板本体;21、定位槽;22、第一空腔;23、第一复位件;231、第一固定块;232、第二弹簧;24、限位槽;25、第一导向槽;26、第三空腔;27、容纳槽;3、固定组件;31、弹性伸缩杆;311、固定套筒;312、移动柱;
313、第五弹簧;32、安装杆;33、第一连接柱;34、第二连接柱;4、抵紧组件;41、抵紧杆;411、卡槽;42、第一弹簧;5、锁定组件;51、水平段;52、竖直段;53、卡块;6、插板;61、插槽;62、铁条;63、磁条;64、滑槽;65、导向杆;66、第四弹簧;7、控制组件;71、止停杆;72、推动杆;73、第二复位件;731、第二固定块;732、第六弹簧;74、连通槽;75、第二导向槽;76、矩形孔。
具体实施方式
28.以下结合附图1-5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9.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mf保温板与墙体的连接结构。参照图1,mf保温板与墙体的连接结构包括外墙本体1以及保温板本体2。
30.参照图1,外墙本体1竖直设置,外墙本体1内埋设有预埋件11,预埋件11包括固定板111以及连接板112,固定板111竖直设置,且固定板111的长度方向与外墙本体1的长度方向一致。连接板112水平设置,连接板112的长度方向与固定板111的长度方向一致,且连接板112一侧侧面与固定板111固定连接,连接板112另一侧穿出外墙本体1。连接板112沿自身长度方向开设有条形槽17,条形槽17的横截面呈矩形,条形槽17设置于连接板112位于外墙本体1外的端部上。连接板112远离固定板111的端部固定连接有定位板12,定位板12的长度方向与连接板112的长度方向一致。
31.参照图2、图3,定位板12内穿设有压板13,定位板12沿自身长度方向开设有安装槽14,安装槽14的开口朝向外墙本体1,且压板13与安装槽14的内侧壁滑移配合。压板13远离固定板111的侧面上设置有第三弹簧15,第三弹簧15一端与压板13固定连接,第三弹簧15另一端与安装槽14的内端面固定连接。第三弹簧15设置有多个,多个第三弹簧15沿压板13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第三弹簧15的设置有利于推动压板13移动。
32.参照图3,连接板112内设置有用于锁定压板13的固定组件3,固定组件3设置于连接板112长度方向的端部上,且固定组件3包括弹性伸缩杆31、安装杆32、第一连接柱33以及第二连接柱34。连接板112内开设有第二空腔16,第二空腔16的横截面呈矩形。弹性伸缩杆31设置于第二空腔16的内顶面上,弹性伸缩杆31包括固定套筒311、移动柱312以及第五弹簧313。固定套筒311呈矩形筒状,固定套筒311一端开口,固定套筒311另一端闭合,固定套筒311的闭合端与第二空腔16的内顶面固定连接,移动柱312穿设于固定套筒311的开口端内,移动柱312与固定套筒311的内侧壁滑移配合。第五弹簧313固定连接于移动柱312位于固定套筒311内的端部上,第五弹簧313远离移动柱312的端部与固定套筒311的内端面固定连接。
33.参照图3,安装杆32设置于移动柱312伸出固定套筒311的端部上,安装杆32的中部与移动柱312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柱33固定连接于安装杆32靠近固定板111的端部,第二连接柱34固定连接于安装杆32远离固定板111的端部上,且安装杆32、第一连接柱33以及第二连接柱34一体成型。第一连接柱33穿出第二空腔16的内顶面并延伸至条形槽17内,第二连接柱34穿出第二空腔16的内顶面并延伸至安装槽14内,第一连接柱33、第二连接柱34均与连接板112滑移配合。压板13的底面开设有用于与第二连接柱34插接配合的插接槽131,第二连接柱34与插接槽131配合有利于限制压板13的移动。
34.参照图2、图3,保温板本体2竖直设置,且保温板本体2设置有多个,多个保温板本体2沿墙体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单个保温板本体2靠近外墙本体1的侧面上开设有用于容
纳连接板112以及定位板12的定位槽21,定位槽21的长度方向与外墙本体1的长度方向一致,且定位槽21的内底面与连接板112的底面滑移配合,定位槽21的内顶面与定位板12的底面滑移配合。
35.参照图2、图3,单个保温板本体2内设置有两个用于抵紧连接板112的抵紧组件4,两个抵紧组件4间隔布置,每个抵紧组件4包括抵紧杆41以及第一弹簧42。保温板本体2开设有第一空腔22,第一空腔22的横截面呈矩形。抵紧杆41竖直穿设于保温板本体2内,抵紧杆41穿过第一空腔22,且第一弹簧42套设于抵紧杆41位于第一空腔22的端部上,第一弹簧42一端与抵紧杆41固定连接,第一弹簧42另一端与第一空腔22的内底面固定连接。抵紧杆41的底部穿出保温板本体2,且抵紧杆41的底部与条形槽17的内底面滑移配合,靠近固定组件3的抵紧杆41的底部能够与第一连接柱33抵接。当抵紧杆41推动第一连接柱33移动时,第一连接柱33移动带动安装杆32以及第二连接柱34移动,从而解除压板13的锁定。
36.参照图2、图4,单个保温板本体2上设置有两个用于锁定抵紧杆41的锁定组件5,锁定组件5与抵紧组件4一一对应,单个锁定组件5包括水平段51、竖直段52以及卡块53。水平段51水平穿设于保温板本体2内,水平段51位于抵紧杆41的上方,且保温板本体2内开设有用于与水平段51滑移配合的限位槽24。保温板本体2内设置有第一复位件23,第一复位件23包括第一固定块231以及第二弹簧232。限位槽24的内顶面上开设有第一导向槽25,第一固定块231一端与水平段51固定连接,第一固定块231另一端与第一导向槽25的内侧壁滑移配合。第二弹簧232设置于第一导向槽25内,第二弹簧232一端与第一固定块231固定连接,第二弹簧232另一端与第一导向槽25远离外墙本体1的内端面固定连接。
37.参照图2、图4,竖直段52设置于水平段51远离外墙本体1的端部,竖直段52与水平段51固定连接,卡块53设置于竖直段52远离水平段51的端部上,且卡块53一端与竖直段52固定连接。保温板本体2内开设有第三空腔26,第三空腔26的横截面呈矩形,第三空腔26的内顶面与限位槽24相连通,且第三空腔26的内底面与卡块53滑移配合。抵紧杆41的顶部开设有卡槽411,卡块53穿出第三空腔26并插入卡槽411,卡块53与卡槽411的内侧壁滑移配合。卡块53靠近固定板111的另一端设置有斜面,抵紧杆41靠近卡块53的端部设置有斜面,抵紧杆41与卡块53相互靠近的斜面相匹配。
38.参照图2、图4,外墙本体1上设置有多个定位柱18,定位柱18与限位槽24一一对应,定位柱18一端与外墙本体1固定连接,定位柱18另一端穿入限位槽24内并与水平段51相抵接。当操作人员朝向外墙本体1方向推动保温板本体2,外墙本体1上的定位柱18插入限位槽24内并推动水平段51移动,水平段51移动使得卡块53脱离抵紧杆41上的卡槽411,从而解除抵紧杆41的锁定,抵紧杆41在第一弹簧42的弹力作用下插入条形槽17内。
39.参照图5,保温板本体2一侧侧面上穿设有插板6,保温板本体2另一侧侧面上开设有用于与相邻保温板本体2上插板6插接配合的插槽61。插板6靠近相邻保温板本体2上插槽61的一侧埋设有铁条62,铁条62的长度方向与插板6的长度方向一致。插槽61远离开口处的内侧壁上埋设有磁条63,磁条63的长度方向与铁条62的长度方向一致。当插板6插入相邻保温板本体2上的插槽61内时,磁条63与贴条相互靠近,磁条63吸引铁条62从而使得相邻保温板本体2贴合更加紧密,插板6与插槽61的设置有利于防止屋内热量从相邻保温板本体2之间的间隙中散出,从而提高保温板本体2的保温性能。
40.参照图5,保温板本体2上开设有滑槽64,插板6与滑槽64的内侧壁滑移配合,插板6
靠近滑槽64内侧壁的侧面上固定连接有导向杆65,导向杆65远离插板6的端部穿入滑槽64的内端面,且导向杆65与保温板本体2滑移配合。导向杆65位于滑槽64内的端部上套设有第四弹簧66,第四弹簧66一端与插板6固定连接,第四弹簧66另一端与滑槽64的内端面固定连接。单个插板6上的导向杆65设置有两个,两个导向杆65沿插板6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41.参照图2、图5,保温板本体2内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插板6的控制组件7,控制组件7包括止停杆71、推动杆72以及第二复位件73,止停杆71水平穿设于保温板本体2内,止停杆71远离固定板111的端部延伸至滑槽64内,且止停杆71与插板6相抵接。保温板本体2内开设有连通槽74,连通槽74与滑槽64相连通,且止停杆71与连通槽74的内侧壁滑移配合。
42.参照图2,第二复位件73包括第二固定块731以及第六弹簧732,连通槽74沿自身长度方向开设有第二导向槽75,第二导向槽75与连通槽74的内顶面固定连接。第二固定块731一端与止停杆71固定连接,第二固定块731另一端与第二导向槽75的内侧壁滑移配合。第六弹簧732设置于第二导向槽75内,第六弹簧732一端与第二固定块731固定连接,第六弹簧732另一端与第二导向槽75远离插板6的内端面固定连接。
43.参照图2,连通槽74靠近固定板111的端部内底面上开设有矩形孔76,矩形孔76与定位槽21相连通。推动杆72设置于止停杆71远离插板6的端部,且推动杆72一端与止停杆71固定连接,推动杆72另一端穿过矩形孔76并与矩形孔76的内侧壁滑移配合。推动杆72延伸出矩形孔76的端部与压板13抵接,且定位槽21远离定位板12的内侧壁上开设有用于容纳推动杆72的容纳槽27,推动杆72与容纳槽27的内侧壁滑移配合。
44.本技术实施例一种mf保温板与墙体的连接结构的实施原理为:操作人员沿连接板112的长度方向依次安装保温板本体2,操作人员先将连接板112、定位板12与定位槽21的内侧壁滑移配合,操作人员沿连接板112的长度方向推动保温板本体2至适当位置,接着操作人员朝向外墙本体1方向推动保温板本体2,外墙本体1上的定位柱18插入限位槽24内并推动水平段51移动,水平段51移动使得卡块53脱离抵紧杆41上的卡槽411,从而解除抵紧杆41的锁定,抵紧杆41在第一弹簧42的弹力作用下插入条形槽17内。
45.当最后一块保温板本体2安装上外墙本体1后,最后一块保温本体上抵紧杆41下落下压第一连接柱33,第一连接柱33下降使得安装杆32下降,安装杆32下降使得第二连接柱34下降,第二连接柱34下降解除压板13的锁定,压板13在第三弹簧15的作用下挤压推动杆72以及保温板本体2。一方面压板13推动保温板本体2移动,使得保温板本体2与外墙本体1更贴近;另一方面压板13挤压推动杆72移动,推动杆72移动使得止停杆71移动,止停杆71脱离滑槽64解除了插板6的锁定,插板6在第四弹簧66的弹力作用下插入相邻保温板本体2的插槽61内。磁条63与铁条62的设置有利于加强相邻保温板本体2之间的连接。
46.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