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外呼吸型幕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699912发布日期:2022-10-01 07:36阅读:100来源:国知局
一种外呼吸型幕墙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建筑幕墙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外呼吸型幕墙。


背景技术:

2.幕墙随着现代建筑的发展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及,双层外呼吸式玻璃幕墙最早于20世纪80年代在欧洲出现,由于其具有较好的保温、隔热、隔声等功能,同时又可以创造出极具时代感的建筑风格,因此被公认为具有“生态意义”的建造方式,逐渐得到广泛的应用。
3.双层幕墙有宽腔幕墙和窄腔幕墙,宽腔幕墙的内腔大,可供人走动进行维护修理和清洁,窄腔幕墙内部不能进人,两玻璃之间距离很小,大部分建筑中,为简化安装成本以及节省空间,一般都采用窄腔幕墙,然而目前的窄腔幕墙多为双层封闭式内腔的幕墙,各个幕墙单元之间的空腔相互连通,但无法与室内或外界进行空气交换,致使其内部积聚热量,需要通过室内另外安装排气管道来进行排气散热,通风散热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改善幕墙的通风散热效果,本技术提供一种外呼吸型幕墙。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外呼吸型幕墙,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外呼吸型幕墙,包括固定框架,所述固定框架的内壁固定有外墙与内墙,所述固定框架、外墙与内墙之间形成通风腔室,所述外墙的侧壁开设有出气孔,所述出气孔靠近外墙的顶侧,所述固定框架的内壁转动连接有用于遮挡出气孔的外挡气板,所述内墙的侧壁开设有入气孔,所述入气孔靠近内墙的底侧,所述固定框架的内壁设置有用于驱使外挡气板转动的转动组件。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建筑内部的空气可以从内墙的入气孔进入到通风腔室之中,空气进入通风腔室后,室外的阳光可通过外墙照入到通风腔室中,进入通风腔室的空气在阳光的照射下温度提升,从而可以发生上浮,需要进行通风散热时,可令转动组件驱使外挡气板进行转动,使外挡气板远离出气孔,使建筑外部与建筑内部通过出气孔与入气孔相连通,从而使建筑内部的空气与热量可通过入气孔与出气孔排出建筑外部,从而可以使室内的热量通过出气孔排出,具有良好的通风散热效果。
7.可选的,所述固定框架的内壁开设有转动腔,所述转动组件包括转动驱动件、转动蜗杆与转动蜗轮,所述转动驱动件固定在转动腔的内壁,所述转动腔的侧壁转动连接有转动杆,所述外挡气板与转动杆相固定,所述转动蜗轮与转动杆相固定,所述转动蜗杆与转动腔的侧壁转动连接,所述转动驱动件的输出端与转动蜗杆相连接,所述转动蜗杆与转动蜗轮相啮合。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需要转动外挡气板时,可令转动驱动件驱使转动蜗杆进行转动,带动转动蜗轮与转动杆进行转动,使外挡气板进行转动,使外挡气板可以靠近或远离出气孔,在需要令外挡气板遮挡出气孔的情况下,外墙背离内墙的一侧受到风吹时,由于
转动蜗轮与转动蜗杆之间具备自锁效果,因此外挡气板不易被建筑外部的风吹动,减少外挡气板远离出气孔导致漏风的情况。
9.可选的,所述外墙与内墙之间固定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的侧壁与外挡气板的侧壁相抵接,所述内墙的侧壁设置有内通管,所述内通管与通风腔室相连通,所述内通管的底部设置有通气管,所述通气管与内通管的内部相连通,所述外挡气板的底部转动连接有内挡气板,所述内挡气板的侧壁与内通管的内侧壁相抵接,所述内挡气板的侧壁与固定块的侧壁相抵接,所述内挡气板的底壁与内通管的内底壁相抵接,所述内墙的侧壁设置有用于将内挡气板推离内通管内底壁的内通驱动件。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不需要使建筑内部的空气排出时,可使外挡气板靠近出气孔,从而使内挡气板的底壁与内通管的内底壁相抵接,内挡气板与固定块对空气进行封堵,从而可使建筑内部的空气留在通风腔室之中与建筑室内,天气寒冷时,可使内通驱动件驱使推块向上移动,使推块定在内挡气板的底壁,并将内挡气板向上推动,使内挡气板远离内通管的内底壁,使通风腔室中空气可进入到内通管中,再通过通气管进入到建筑室内,从而使室内的热量保留在室内,由于转动蜗轮与转动蜗杆之间具备自锁效果,因此内挡气板在转动过程中,外挡气板不易发生转动,使出气孔保持在被封堵的状态,减少热量流失过快的情况。
11.可选的,所述内墙的侧壁转动连接有送风驱动件,所述固定框架的内壁设置有用于驱使送风驱动件转动的翻转驱动件。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温度低的情况下,需要进行排气散热时,可驱动转动驱动件使外挡气板远离出气孔,令翻转驱动件驱动送风驱动件进行转动,使送风驱动件的吹风端朝向固定框架的顶侧,驱动送风驱动件,将通风腔室之中的空气向上吹送到出气孔处,同时使通风腔室之中靠近固定框架底部的空气向上移动,从而可以加快进入通风腔室的空气的排出速度,提高通风散热的效率。
13.可选的,所述内墙的侧壁转动连接有隔板,所述隔板的侧壁与外墙的侧壁相抵接,所述隔板的侧壁与固定框架的内侧壁相抵接,所述隔板的顶侧开设有通孔,所述送风驱动件固定在通孔内,所述翻转驱动件的输出端与隔板相连接。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需要进行排气散热时,可使翻转驱动件驱动隔板转动至水平状态,将通风腔室分为上下两个部分,驱动送风驱动件,将通风腔室下部分的空气抽至通风腔室上部分,送风驱动件运作过程中,将腔室下部分的空气抽到通风腔室的上部分,使通风腔室上下形成气压差,可使建筑室内的空气加快进入到通风腔室之中,从而提高通风效率。
15.可选的,所述内通管的内侧壁转动连接有逆吹驱动件,所述内通管的内侧壁连接有用于驱使逆吹驱动件转动的调节驱动件,所述调节驱动件的输出端与逆吹驱动件的侧壁相连接。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建筑室内有烟雾或异味气体产生时,可令转动驱动件驱使外挡气板远离出气孔,驱动内通驱动件将内挡气板推离内通管的内底壁,驱动逆吹驱动件,可通过通气管将建筑室内的烟雾或异味气体抽入内通管中,在送风驱动件与逆吹驱动件的共同作用下,可将室内的烟雾或异味气体通过出气孔排出,提高通风效率。
17.可选的,所述内通管的内底壁设置有第一磁吸件,所述内挡气板远离外挡气板的
一侧设置有第二磁吸件,所述第一磁吸件与第二磁吸件相吸附。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动驱动件使外挡气板远离出气孔时,在第一磁吸件与第二磁吸件的吸附作用下,可使内挡气板不易远离内通管的内底壁,使内挡气板与第二磁吸件持续对内通管进行封堵,可增强内挡气板对内通管的封堵效果。
19.可选的,所述固定框架的内底壁设置有养殖盘,所述养殖盘内设置有绿植,所述入气孔的内壁设置有防虫网。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将建筑室内进入通风腔室之中的空气进行净化,起到净化空气的效果,防虫网可减少飞虫通过入气孔进入建筑内部的情况。
21.可选的,所述外墙的侧壁开设有进水口,所述外墙靠近内墙的一端转动连接有挡水板,所述外墙靠近内墙的一侧设置有导流板,所述导流板靠近进水口的底壁,所述导流板远离外墙的一侧靠近养殖盘的开口,所述内墙的侧壁连接有用于驱使挡水板靠近或远离进水口的挡水驱动件。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遇到下雨天气时,可令挡水驱动件驱使挡水板远离进水口,雨水可通过进水口落到导流板上,并沿着导流板流到养殖盘的开口,利用雨水对绿植进行浇灌,减少人工浇灌的情况。
23.可选的,所述防虫网与内墙呈可拆卸连接,所述固定框架的内底壁转动连接有转动座,所述养殖盘与转动座的顶部相插接,所述转动座的侧壁设置有用于固定养殖盘的固定组件,所述固定框架的内底壁转动连接有止动杆,所述转动座的外壁开设有用于供止动杆插入的止动槽。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通过转动转动座来调整养殖盘的角度,从而改变绿植的受光面,转动座转动到所需要的角度时,可转动止动杆,使止动杆插入到止动槽内,从而可使转动座与养殖盘进行固定,需要转动转动座时,可将防虫网拆出,从而对转动座进行操作。
25.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建筑内部的空气可以从内墙的入气孔进入到通风腔室之中,空气进入通风腔室后,室外的阳光可通过外墙照入到通风腔室中,进入通风腔室的空气在阳光的照射下温度提升,从而可以发生上浮,需要进行通风散热时,可令转动组件驱使外挡气板进行转动,使外挡气板远离出气孔,使建筑外部与建筑内部通过出气孔与入气孔相连通,从而使建筑内部的空气与热量可通过入气孔与出气孔排出建筑外部,从而可以使室内的热量通过出气孔排出,具有良好的通风散热效果;2.不需要使建筑内部的空气排出时,可使外挡气板靠近出气孔,从而使内挡气板的底壁与内通管的内底壁相抵接,内挡气板与固定块对空气进行封堵,从而可使建筑内部的空气留在通风腔室之中与建筑室内,天气寒冷时,可使内通驱动件驱使推块向上移动,使推块定在内挡气板的底壁,并将内挡气板向上推动,使内挡气板远离内通管的内底壁,使通风腔室中空气可进入到内通管中,再通过通气管进入到建筑室内,从而使室内的热量保留在室内,由于转动蜗轮与转动蜗杆之间具备自锁效果,因此内挡气板在转动过程中,外挡气板不易发生转动,使出气孔保持在被封堵的状态,减少热量流失过快的情况;3.当建筑室内有烟雾或异味气体产生时,可令转动驱动件驱使外挡气板远离出气孔,驱动内通驱动件将内挡气板推离内通管的内底壁,驱动逆吹驱动件,可通过通气管将建
筑室内的烟雾或异味气体抽入内通管中,在送风驱动件与逆吹驱动件的共同作用下,可将室内的烟雾或异味气体通过出气孔排出,提高通风效率。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中固定框架的立面剖视图。
27.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1中固定框架的局部剖视图。
28.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1中图1的局部放大图。
29.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2中防虫网的示意图。
30.附图标记说明:1、固定框架;11、转动腔;111、转动驱动件;112、转动蜗杆;113、转动蜗轮;114、转动杆;12、固定块;13、止动杆;2、外墙;21、出气孔;22、进水口;23、挡水板;24、导流板;3、内墙;31、入气孔;311、防虫网;312、外框;313、螺栓;32、内通管;321、通气管;322、第一磁吸件;33、内通驱动件;331、推块;34、送风驱动件;341、隔板;35、翻转驱动件;36、逆吹驱动件;37、调节驱动件;38、挡水驱动件;41、外挡气板;42、内挡气板;421、第二磁吸件;5、养殖盘;6、转动座;61、插接块;62、弹簧;63、拉杆;64、底盘;65、止动槽。
具体实施方式
31.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2.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外呼吸型幕墙。
33.实施例1参照图1与图2,一种外呼吸型幕墙,包括固定框架1,固定框架1固定在建筑的外侧,固定框架1的内壁固定有外墙2与内墙3,外墙2与内墙3均为玻璃墙,内墙3位于外墙2与建筑之间,固定框架1的内壁、外墙2与内墙3之间共同形成通风腔室,外墙2背离内墙3的一侧开设有出气孔21,出气孔21呈间隔设置,出气孔21与外墙2的顶侧相靠近,出气孔21与通风腔室相连通,内墙3的背离外墙2的一侧开设有入气孔31,入气孔31与内墙3的底侧相靠近,入气孔31与通风腔室相连通。
34.建筑内部的空气可以从内墙3的入气孔31进入到通风腔室之中,空气进入通风腔室后,室外的阳光可通过外墙2照入到通风腔室中,进入通风腔室的空气在阳光的照射下温度提升,从而可以发生上浮,从而可以从出气孔21排出室外,将室内的热量排出,具备良好的通风散热效果。
35.固定框架1的内侧壁转动连接有外挡气板41,外挡气板41用于遮挡出气孔21,外挡气板41位于外墙2与内墙3之间,外挡气板41盖设在出气孔21处,外挡气板41的旋转轴线沿水平方向延伸,外挡气板41的旋转轴线位于出气口的上方,固定框架1的内壁设置转动组件,转动组件能够驱使外挡气板41进行转动,从而使外挡气板41通过翻转而靠近或远离出气孔21。
36.需要进行通风散热时,可令转动组件驱使外挡气板41进行转动,使外挡气板41远离出气孔21,使建筑外部与建筑内部通过出气孔21与入气孔31相连通,从而使建筑内部的空气与热量可通过入气孔31与出气孔21排出建筑外部,当建筑内部需要打开空调或加湿器来保持一定的温度或适度时,可令转动组件驱使外挡气板41进行转动,使外挡气板41靠近
并遮挡住出气孔21,将通风腔室与建筑外部分隔开,使通风腔室中的空气不与建筑外部的空气相流通,从而可降低建筑内外的温度交换速度与湿度交换速度,使建筑室内的空气与水分不易逸散到建筑外部,在天气寒冷时,也可使外挡气板41遮挡住出气孔21,使建筑内部的热量不易从出气孔21排出,从而可对建筑内部起到保温御寒的效果。
37.固定框架1的内侧壁开设有转动腔11,转动组件包括转动驱动件111、转动蜗杆112与转动蜗轮113,转动驱动件111为伺服电机,转动驱动件111固定在转动腔11的内壁,转动腔11的侧壁转动连接有转动杆114,转动杆114沿水平方向延伸,外挡气板41固定在转动杆114的侧壁,转动蜗轮113固定在转动杆114的侧壁,转动蜗杆112的端部与转动腔11的侧壁转动连接,转动驱动件111的输出端与转动蜗杆112的端部相连接,转动蜗杆112与转动蜗轮113相啮合。
38.需要转动外挡气板41时,可令转动驱动件111驱使转动蜗杆112进行转动,带动转动蜗轮113与转动杆114进行转动,使外挡气板41进行转动,使外挡气板41可以靠近或远离出气孔21,在需要令外挡气板41遮挡出气孔21的情况下,外墙2背离内墙3的一侧受到风吹时,由于转动蜗轮113与转动蜗杆112之间具备自锁效果,因此外挡气板41不易被建筑外部的风吹动,减少外挡气板41远离出气孔21导致漏风的情况。
39.内墙3背离外墙2的一侧设置有内通管32,内通管32延伸到建筑的内部,内通管32与通风腔室相连通,内通管32的底部设置有通气管321,通气管321与内通管32的内部相连通,外墙2与内墙3之间固定有固定块12,固定块12的相对两侧分别与外墙2以及内墙3之间相互靠近的侧壁相抵接,固定块12的侧壁与外挡气板41的侧壁相抵接。
40.外挡气板41的底部转动连接有内挡气板42,内挡气板42与外挡气板41之间的旋转轴线沿水平方向延伸,内挡气板42的底壁与内通管32的内底壁相抵接,内挡气板42的侧壁与外挡气板41的侧壁相平齐,内挡气板42的侧壁与内通管32的内侧壁相抵接,内挡气板42的侧壁与固定块12的侧壁相抵接。
41.不需要使建筑内部的空气排出时,可使外挡气板41靠近出气孔21,从而使内挡气板42的底壁与内通管32的内底壁相抵接,内挡气板42与固定块12对空气进行封堵,从而可使建筑内部的空气留在通风腔室之中与建筑室内,不作排出,需要将空气与热量排出时,可使外挡气板41进行转动并远离出气孔21,内挡气板42在重力作用下向下转动,使内挡气板42远离外挡气板41的一端保持抵接在内通管32的内底壁,内挡气板42与固定块12对内通管32起到封堵的作用,使通风腔室内的空气不易进入内通管32,而是从出气孔21排出。
42.内墙3的侧壁设置有内通驱动件33,内通驱动件33位于内通管32的下方,内通驱动件33为气缸,内通驱动件33的输出端朝向固定框架1的顶侧,内通驱动件33的输出端设置有推块331,内通驱动件33可驱动推块331向上推动内挡气板42,从而可将内挡气板42推离内通管32的内底壁。
43.天气寒冷时,可使内通驱动件33驱使推块331向上移动,使推块331定在内挡气板42的底壁,并将内挡气板42向上推动,使内挡气板42远离内通管32的内底壁,使通风腔室中空气可进入到内通管32中,再通过通气管321进入到建筑室内,从而使室内的热量保留在室内,需要空气在室内流通时,可通过建筑室内自带的排风管道(此为建筑领域常用现有技术,不做赘述)对室内进行换气,推动内挡气板42时,内挡气板42与外挡气板41发生相对转动,由于转动蜗轮113与转动蜗杆112之间具备自锁效果,因此内挡气板42在转动过程中,外
挡气板41不易发生转动,使出气孔21保持在被封堵的状态,减少热量流失过快的情况。
44.当建筑室内有烟雾产生时,可令转动驱动件111驱使外挡气板41远离出气孔21,驱动内通驱动件33将内挡气板42推离内通管32的内底壁,烟雾进入可通过通气管321进入到内通管32中,并从内通管32进入到腔室之中,然后从出气孔21排出,因此可对建筑室内高处位置与低处位置均可进行通风散热。
45.内墙3的侧壁转动连接有送风驱动件34,送风驱动件34为排风扇,送风驱动件34的吹风端朝向固定框架1的顶侧,固定框架1的内侧壁设置有翻转驱动件35,翻转驱动件35与固定框架1的内侧壁相固定,翻转驱动件35为伺服电机,翻转驱动件35的输出端与送风驱动件34的侧壁相连接,翻转驱动件35可驱使送风驱动件34进行转动。
46.空气进入通风腔室之内后,在温度低的情况下,需要进行排气散热时,可驱动转动驱动件111使外挡气板41远离出气孔21,令翻转驱动件35驱动送风驱动件34进行转动,使送风驱动件34的吹风端朝向固定框架1的顶侧,驱动送风驱动件34,将通风腔室之中的空气向上吹送到出气孔21处,同时使通风腔室之中靠近固定框架1底部的空气向上移动,从而加快进入通风腔室的空气的排出速度,优化排风散热效果,不需要使用送风驱动件34进行通风时,可驱动翻转驱动件35使送风驱动件34进行转动,减少送风驱动件34对空气的阻挡效果。
47.内墙3的侧壁转动连接有隔板341,隔板341的侧壁与外墙2的侧壁相抵接,隔板341的侧壁与固定框架1的内侧壁相抵接,隔板341靠近固定框架1的中部位置,隔板341可将通风腔室分为上下两个部分,隔板341的顶侧开设有通孔,送风驱动件34固定在通孔内,翻转驱动件35的输出端与隔板341相连接。
48.在温度低的情况下,需要进行排气散热时,可使翻转驱动件35驱动隔板341转动至水平状态,将通风腔室分为上下两个部分,驱动送风驱动件34,将通风腔室下部分的空气抽至通风腔室上部分,送风驱动件34运作过程中,将腔室下部分的空气抽到通风腔室的上部分,使通风腔室上下形成气压差,可使建筑室内的空气加快进入到通风腔室之中,从而提高通风效率。
49.内通管32的内侧壁转动连接有逆吹驱动件36,逆吹驱动件36为排风扇,逆吹驱动件36位于内墙3与通气管321之间,逆吹驱动件36的吹风端朝向内墙3,内通管32的内侧壁连接有调节驱动件37,调节驱动件37为气缸,调节驱动件37与内通管32的内侧壁转动连接,调节驱动件37可驱使逆吹驱动件36转动,调节驱动件37的输出端与逆吹驱动件36的侧壁转动连接。
50.当建筑室内有烟雾或异味气体产生时,可令转动驱动件111驱使外挡气板41远离出气孔21,驱动内通驱动件33将内挡气板42推离内通管32的内底壁,驱动逆吹驱动件36,可通过通气管321将建筑室内的烟雾或异味气体抽入内通管32中,在送风驱动件34与逆吹驱动件36的共同作用下,可将室内的烟雾或异味气体通过出气孔21排出,不需要将空气排出且需要进行室内空气内循环时,驱动调节驱动件37,使逆吹驱动件36进行转动,为内通管32的内部留出空气流通的通道,使空气可在内通管32之内流通。
51.内通管32的内底壁设置有第一磁吸件322,第一磁吸件322呈板状,内挡气板42远离外挡气板41的一侧设置有第二磁吸件421,第二磁吸件421呈板状,第一磁吸件322与第二磁吸件421相吸附。
52.转动驱动件111使外挡气板41远离出气孔21时,在第一磁吸件322与第二磁吸件
421的吸附作用下,可使内挡气板42不易远离内通管32的内底壁,使内挡气板42与第二磁吸件421持续对内通管32进行封堵,可增强内挡气板42对内通管32的封堵效果,减少出现漏风的情况。
53.参照图1与图3,固定框架1的内底壁设置有养殖盘5,养殖盘5内设置有绿植,入气孔31的内壁安装有防虫网311。
54.在通风腔室之中增加绿植,可将建筑室内进入通风腔室之中的空气进行转化,将二氧化碳转化成氧气,起到净化空气的效果,防虫网311可减少飞虫通过入气孔31进入建筑内部的情况。
55.外墙2背离内墙3的一侧开设有进水口22,进水口22与通风腔室相连通,进水口22与外墙2的底侧相靠近,外墙2靠近内墙3的一端转动连接有挡水板23,外墙2靠近内墙3的一侧设置有导流板24,导流板24靠近进水口22的底壁,导流板24远离外墙2的一侧靠近养殖盘5的开口,内墙3靠近外墙2的一侧转动连接有挡水驱动件38,挡水驱动件38为气缸,挡水驱动件38可驱使挡水板23进行转动,使挡水板23靠近或远离进水口22。
56.在遇到下雨天气时,可令挡水驱动件38驱使挡水板23远离进水口22,雨水可通过进水口22落到导流板24上,并沿着导流板24流到养殖盘5的开口,为绿植进行浇灌,浇灌完成后,可使挡水驱动件38驱动挡水板23挡在进水口22处,阻碍雨水进入通风腔室。
57.在温度低的情况下需要进行通风时,可使挡水驱动件38驱动挡水板23远离进水口22,使通过入气孔31进入通风腔室的空气可快速从进水口22排出,同时,可使外挡气板41远离出气孔21,将内挡气板42推离内通管32的内底壁,使通风腔室形成建筑外部与建筑内部之间的空气交换通道,提高通风散热的效率。
58.防虫网311与入气孔31的内壁呈可拆卸连接,防虫网311的外侧设置有外框312,本实施例中,防虫网311外框312背离入气孔31侧壁的一侧插接有插销,插销穿过外框312并与入气孔31的侧壁相插接,固定框架1的内底壁转动连接有转动座6,养殖盘5与转动座6的顶部相插接,转动座6靠近养殖盘5的一侧滑移连接有插接块61,插接块61与转动座6靠近养殖盘5的一侧相插接,插接块61与养殖盘5的侧壁相插接,插接块61背离养殖盘5的一侧设置有弹簧62,弹簧62远离插接块61的一端与转动座6的侧壁相抵接,插接块61背离养殖盘5的一侧连接有拉杆63,拉杆63穿出转动座6的外侧壁。
59.养殖盘5可通过插接块61安装在转动座6的顶部,可通过转动转动座6来调整养殖盘5的角度,从而改变绿植的受光面,需要更换绿植时,可拉动拉杆63,使插接块61脱离养殖盘5,即可将养殖盘5拆出,以进行更换。
60.固定框架1的内底壁转动连接有止动杆13,止动杆13呈l型杆状设置,转动座6的外侧壁设置有底盘64,底盘64的顶侧开设有用于供止动杆13插入的止动槽65。
61.转动座6转动到所需要的角度时,可转动止动杆13,使止动杆13插入到止动槽65内,从而可使转动座6与养殖盘5进行固定。
62.需要转动转动座6或更换养殖盘5时,可拔出插销,从而可将防虫网311拆出,对转动座6进行转动或对养殖盘5进行更换。
63.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外呼吸型幕墙的实施原理为:需要进行通风散热时,可驱动外挡气板41转动并远离出气孔21,建筑室内的空气进入通风腔室后,在太阳照射下,上浮靠近出气孔21,然后从出气孔21排出到建筑外部,从而可进行通风排气,通过空气将热量散到室
外,从而起到通风散热的效果,也可先将内挡气板42推离内通管32的内底壁,驱动外挡气板41转动并远离出气孔21,驱动挡水板23远离进水口22,使通风腔室形成建筑外部与建筑内部之间的空气交换通道,提高通风散热的效率,优化通风散热的效果。
64.实施例2参照图4,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防虫网311外框312背离入气孔31侧壁的一侧螺纹连接有螺栓313,螺栓313穿过防虫网311的外框312并与入气孔31的侧壁螺纹连接,从而将防虫网311安装在入气孔31的侧壁,提高防虫网311的安装稳固性,需要拆下防虫网311时,拆下螺栓313,即可将防虫网311拆下。
65.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本实施例仅是对本技术作出的解释,并非依次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