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全向多功能检测的装配式枢纽检测站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3505235发布日期:2023-03-17 23:56阅读:60来源:国知局
支持全向多功能检测的装配式枢纽检测站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装配式建筑。


背景技术:

2.装配式建筑因为建造工程量少、建造时间短等优点,使其应用广泛,在未来是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新兴的工业化生产方式。
3.由于优点多,使得包括活动板房和轻钢房屋在内的装配式房屋被大批量的建造。
4.但由于城市人口密度大,就导致出现人流密集度高、人流来源广、持续时间长的问题,而现有的装配式建筑类型上多是固定式建筑,能够提供服务的窗口是固定的,导致出现人流拥挤和服务挤兑的情况。
5.现有的解决方案是尽可能的合理规划人流进场和离场线路,同时规划好人员在场内流转的路线,降低拥挤的程度。但在房屋本身结构限制下,问题解决效果一般,难以真正解决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支持全向多功能检测的装配式枢纽检测站,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包括固定部分和转动部分,固定部分包括有位于地下的框架式基座、固定在基座上方的底座、固定在底座上的钢混结构的支撑柱、固定在支撑柱顶部的屋顶;转动部分包括有房屋单元和动力单元,房屋单元为独立结构的装配式房屋,该装配式房屋偏心的穿装在支撑柱上,动力单元驱动房屋单元以支撑柱为轴转动。
7.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房屋单元包括有弧形墙体、上顶板、下底板,上顶板和下底板分别穿装在支撑柱上,弧形墙体支撑在两者之间。
8.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支撑柱与房屋单元均为多个,每个支撑柱对应穿装一个房屋单元。
9.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动力机构包括有电机、与电机动力连接的传动机构,电机设置在屋顶内,传动机构穿过屋顶并插入到支撑柱内,支撑柱侧壁开设开口供传动机构伸出,房屋单元与传动机构动力连接。
10.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房屋单元上顶板底部固接有套筒,套筒将支撑柱套在内,套筒内壁设置有带有齿条的凸缘,凸缘通过齿条与动力机构动力连接。
11.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动力机构包括有主传动轴、副传动轴、伞齿轮组、独立伞齿轮,主传动轴与电机动力连接,副传动轴的一端通过伞齿轮组连接主传动轴,副传动轴的另一端穿过支撑柱并连接有独立伞齿轮,独立伞齿轮从支撑柱上的开口伸出,伸出的独立伞齿轮与凸缘的齿条啮合。
12.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固定部分还包括有拓展支撑台,拓展支撑台呈阶梯结构且其高度与底座相同,底座侧壁上阵列的设置有多个多边形的公接口,拓展支撑台背面设置有同样为多边形的母接口;
当房屋单元在转动时,其边缘接近底座的边缘时形成底座最小站立空间,拓展支撑台通过母接口套入到距最小站立空间最近的公接口上并固定。
13.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还提供了使用支持全向多功能检测的装配式枢纽检测站的方法,使用步骤如下:s1.根据所在地交通、建筑、基建等地理因素,选定检测站预设地点;s2.根据所在地人口聚集状况、人流流动状况,至少选定两个人流方向,第一方向为人流自然流动方向,第二方向是人口聚集地所在的方向;s3.判定所有人流方向中,哪个方向人数最多;s4.施工建造装配式枢纽检测站;s5.在建造过程中通过研判人数最多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将房屋单元的窗口朝向合适的位置;s6.建造完成后在底座周边划设引导标识,首先在底座周围划设流转通道,然后在第一方向上分别划设连通流转通道的进场通道和离场通道,第二方向参照第一方向;s7.在投入运营后若在人流方向上判断有误,或者在人数上判断有误时,可启动动力单元带动房屋单元转动,调整房屋单元的窗口位置,使其能够更好的服务于正确的人流方向,并重新划设引导标识。
14.s8.根据投入运营后每天在不同时间段检测人数情况,在检测站所在地空间允许的情况下,调整房屋单元的角度;s8a.当检测站不在路口附近时,转动房屋单元,使其在检测人数多的时间段转动到与道路红线相垂直的方向;s8b.当检测站不在路口附近时,转动房屋单元,使其在检测人数少的时间段转动到与道路红线相平行的方向;在检测人数多的时间段,转动到与道路红线相垂直的方向的房屋单元,能够将沿着道路红线进行排队的人流截断,并分为前后两部分。
15.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包括有s3a.根据检测站所在地单位时间内检测人数判断,可选择在一个底座上设置多个房屋单元的方案。
16.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根据检测流程的不同,对多个房屋单元进行进行功能区分,至少指定一个房屋单元为身份验证和身份录入房屋,至少指定另一个房屋单元为采样检测房屋;重新划定引导标识,将所有人流方向的进场通道划设至非采样检测房屋的方向,将离场通道划设在采样检测房屋的方向。
17.有益效果:在固定部分作为地基支撑的基础上,创新性的再设置独立的可转动的装配式房屋单元,在保持作为地基的固定部分不动的情况下,单独转动房屋单元可以适应不同的使用环境,通过弧形墙体可组装成圆柱形状或者椭圆柱形状的房屋单元,通过转动能够使其具有不同的朝向,通过分布式管理思路同时进行多人样本检测和或信息采集录入,能够解决传统检测点人流走向过于集中导致拥挤或者检测效率低下的问题,本房屋单元能够为每个人流方向提供大于一个检测窗口,一个房屋单元可以为多个人流方向提供检测窗口,若检测人流的方向较多时完全可以通过增加房屋单元的数量解决问题,灵活性上具有很大的优势。
18.通过使用拓展支撑台可以在房屋单元摆动时,增加底座可站立的面积,避免使用
者无法站立或者站立不稳的情况。且根据需要还可以提供具有一定滑动幅度的拓展支撑台作为可选配置,进一步增加实用性。
19.在使用方法方面,提供了一套根据所在地环境等因素对建造方案进行修正的模型,按照步骤1至步骤8b的方案可适应多种不同环境,通过所在地环境等因素的不同,适时在建造设计阶段进行调整,同时在完工后房屋单元配合引导标识等手段若存在问题还可以立即对房屋单元进行调整并重新划设引导标识,容错率大大提高,保证了从根本上解决现有检测站所带有的缺陷。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检测站的主视示意图。
21.图2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检测站的剖面示意图。
22.图3为本发明的图2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23.图4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套筒的剖面示意图。
24.图5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房屋单元的剖视图。
25.图6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检测站的侧视示意图。
26.图7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检测站去除屋顶状态的俯视示意图。
27.图8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拓展支撑台的立体示意图。
28.图9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拓展支撑台的变形例的立体示意图。
29.图10为现有检测站的第一使用状态的现状示意图。
30.图11为现有检测站的第二使用状态的现状示意图。
31.图12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第一使用状态的示意图。
32.图13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第二使用状态的示意图。
33.图14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第三使用状态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4.实施例一。
35.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可转动的装配式建筑,作为某些地区核心的检测站点,承担检测枢纽功能。所谓检测枢纽是指检测网格化检测中心节点,由该节点或者该枢纽为支撑,可向周边外派设立检测分站,将检测分站的检测样本通过枢纽检测点收集后统一运出。
36.基于此,本实施例中的装配式检测站内可配置多人,同时对多路人流同时进行采样检测,为实现上述效果,可在房屋单元5四周环绕的开设多个窗口,需要检测的人员可在房屋单元5四周选择任一空闲或者即将空闲的采样窗口,一般可选择距离自己较近的采样窗口进行检测。
37.如图1、图2、图5至图7所示(为能更好的展示结构和使用状态,图5中略去了屋顶),房屋单元5具有至少两个效果,其一是需要在底座2上转动,调整方向;其二是需要环绕的开设多个窗口,实现全向检测效果,同时也能够将信息采集和样本采样功能集中在一起实现多功能的效果。要想具有上述效果,房屋单元5本身面积尺寸需要足够大,也能够满足其作为检测枢纽的定位。房屋单元5可以采用任何形状,且房屋单元5采用偏心的方式围绕支撑柱3转动,在转动时其实是在进行摆动,如此就有了指向性;更进一步的如图6和图7所示,房
屋单元5的形状优选可采用圆柱形状或者椭圆柱形状的结构,尤其是椭圆柱形状结构,即图7中所示。检测时人们排队的队伍是沿着道路走向排列的,采用椭圆珠形状的房屋单元5,其长度方向的延长线与道路的红线(即规划红线)或者道路走向方向相垂直时,可以将排队的人流截断,以房屋单元5为中心分为前后两部分。因此底座2可以为长方体或者也为椭圆柱体,但为了能使房屋单元5的窗口尽量能够直面检测人员,导致底座2和房屋单元5的长度方向均是指向道路红线方向并且两者的延长线与道路红线相垂直,是最优解。
38.在本实施例中,从下至上依次通过框架式基座1、底座2、钢混结构的支撑柱3以及屋顶4组成了检测站的支撑地基结构,但本实施例的装配式建筑与传统装配式建筑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并没有进一步将墙板直接设置在屋顶4与底座2之间,而是在屋顶4与底座2之间设置了独立的装配式建筑——房屋单元5。工作人员在房屋单元5内工作,需要检测人员站立在屋顶4下方的检测窗口前进行检测,使固定部分既起到了支撑地基作用,又到了遮风挡雨的作用。本实施例中的屋顶4可采用装配式构件,在施工现场组装,固定部分的其余部分采用传统的开挖地基的方式施工,支撑柱3的钢筋从顶部伸出,便于安装屋顶4。房屋单元5的上顶板7是通过弧形墙板支撑在下底板8上的,上顶板7与支撑柱3之间并无直接连接关系,其中上顶板7和下底板8预留了容纳支撑柱3的通孔。
39.弧形墙体6由常见的弧形轻钢龙骨组成的框架和内外墙板组成,与常用的轻钢龙骨框架在结构上相同。房屋单元5为能提供更顺畅的转动过程,可在底座2上开设滑轨,并在下底板8上设置有在滑轨上滑动的滑轮,房屋单元5转动的轨迹也是滑轨的走向,房屋单元5底部的滑轨滑轮组合可以为多个,可以更好的避免下底板8与底座2之间的摩擦接触。
40.在本实施例中房屋单元5的数量还可以为多个,在此基础上,为提高检测效率,可以选择如下几种模式,其一是每个房屋单元5均部署同样的检测采用和信息采集于一体的工作;其二是不同的房屋单元5部署不同的工作,例如有的房屋单元5司职信息采集录入,有的司职样本检测。通过合理的引导标识19划设,将多路待检测人员先通过进场通道20引导进行信息采集录入,再引导经过流转通道22进入到样本采集,采集完毕后从立场通道离开。相比较图12,图13和图14示出的是另外两种应用场景,为简要描述,在图13和图14中略去了引导标识19的绘制,参照图12即可。
41.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房屋单元5是偏心的转动的,因此存在房屋单元5的边缘与底座2边缘很靠近的情况,导致站立空间很小或者根本无法站立,定义为最小站立空间,此时对使用者造成不便。因此固定部分在本实施例中还存在优选例,即增加拓展支撑台16,如图8所示,为底座2增加站立空间,拓展支撑台16与底座2可拆卸连接,可拆卸方式是通过底座2上的公接口17和拓展支撑台16上的母接口18插装实现的,公接口17被动的被母接口18套装在内并固定即可。在拓展支撑台16上设置母接口18将公接口17套装在内的目的是,即使母接口18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生锈的状况,只需破坏母接口18即可,仍然可以保持公接口17的完好,而底座2是混凝土结构件,难以更换新的公接口17,故而选择将母接口18设置在拓展支撑台16上。
42.如图9所示,由于公接口17数量有限,若母接口18也是固定在拓展支撑台16上,则可能无法兼顾到底座2尽可能多的区域,即公接口17之间的区域难以被拓展支撑台16照顾到。故而将母接口18与拓展支撑台16两者采用滑动连接的方式布置,即当母接口18安装在公接口17上,可以滑动拓展支撑台16以便于照顾到底座2上尽可能多的区域,增加实用性。
43.实施例二。
44.本实施例为第一实施例的优选例,在本实施例中优选了动力单元的配置,出于便于安装和检修为目的,将动力单元的各结构安装在屋顶4内,且屋顶4顶部还开设有检修盖板,便于快速进行维护保养等工作。
45.动力单元可通过电机9与传动机构实现最基本的动力配置,即电机9通过传动机构带动房屋单元5围绕支撑柱3转动,传动机构的具体结构任选不限。但为了实现房屋单元5实用的转动角度或者摆动角度,传动机构从屋顶4内直接插入到支撑柱3内,避免了从上顶板7穿过。支撑柱3侧壁开口供传动机构伸出并与房屋单元5动力连接。
46.传动机构与房屋单元5的动力连接方案中,进一步优选采用了齿轮连接方案,即在上顶板7底部的套筒10内设置带有齿条的凸缘11,传动机构最终通过齿轮与齿条连接即可实现两者动力连接。更进一步可将传动机构优选为多个传动轴和齿轮组的动力连接方案,即电机9将动力输出到主传动轴12上,主传动轴12通过伞齿轮组14将动力传递到副传动轴13上,最终通过副传动轴13带动独立伞齿轮15来驱动套筒10转动,从而实现电机9带动房屋单元5转动。
47.实施例三。
48.本实施例提供了检测站的使用方案,通过本实施例能够解决人流拥挤和服务挤兑的问题。
49.如图10和图11所示,示出了现有的检测站的布置方案以及人流分布情况,是现有常见的两种解决方案。由于目前的检测流程还是分为两步,即信息登记采集和检测样本采集两步,部分需要检测的人员往往会卡在信息登记采集这一步上,导致检测效率降低,排队人数增加。值得说明的是,现有的部分检测点是将两步流程融合到一个检测窗口进行,而另一部分检测点是将两步流程分离,前者结构更紧凑,但如果一旦遇到上述问题,检测效率会更加低,且容易在窗口处出现人员小幅度聚集。
50.根据已知的人流情况可知,能够提供人流的因素大体上可以分为交通因素(即地铁、公交、班车)、建筑因素(写字楼等工作单位中聚集的人群)、其他基建引导而来的人流(例如医院、停车场、公共服务中心、图书馆等基础设施的人流),选择一个合适的地点作为检测点,例如人流交汇点或者人流量较多的路径上。
51.在不同时间段人流方向以及人流量是不同的,例如在早高峰时交通因素占据主导作用,交通因素引流来的人流量最多,可以选定为人流自然流动的方向或者主动流动的方向为第一方向。而在中午时分或者晚高峰时段,建筑因素一般占据主导作用,即从写字楼、办公楼或者其他人口聚集地涌出的人流成为第二方向,可能还存在第三第四等方向,但至少会包含第一和第二方向。选定方向后,在建造设计阶段规划好固定部分、转动部分的建造位置、摆动方向或转动方向、检测窗口朝向、引导标识19的划设等方面。当建造完毕并投入使用后,可以根据实际运营情况调整上述规划好的各方面因素。
52.由于房屋单元5能够进行转动,可以根据不同时间段的不同人流量情况,调整房屋单元5转动的角度,该角度以城市规划中的道路红线为基准进行解释,道路红线沿道路走向布置,也是经过此地的人们的行走方向。参照第一实施例,可以根据不同时段人流量,对房屋单元5角度进行调整。
53.如图12所示,图12示出了本实施例的理想状态,借鉴分布式处理的思路,在房屋单
元5四周尽可能的多开设窗口,可以同时为多人服务,图12中示出了一条道路两个方向的待检测人员排队的情况,属于常见情况,图中还示出了引导标识19,用以引导群众通过进场通道20进入检测,检测完毕通过流转通道22进入离场通道21,再通过离场通道21离场。
54.所述的非采样检测房屋即为以信息采集录入只能的房屋单元5,采样检测房屋同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