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安全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50428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多功能安全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门窗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功能安全门。
技术背景现在的防火门不防盗,防盗门不防火,并且门体与门框四周由于缝隙较大,从而空气流通,不能防烟、防毒气;另外现在的门体都是周定尺寸,高度无法 调节。发明内容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后的是提供一种多功能的安全门具有 防烟、防火、防盗效果,并且门体高度可调。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多功能安全门,由门体和门框构成,所述的门框与门面接触部位设置防 烟条,所述的门体为设置于前側和后侧的两块防火板,防火板内侧分别设置钢 板,钢板四周设置内框,内框内部即两块钢板之间填充隔温层,其特征在于门 体下端设置伸缩板。所述的防烟条为软性防火密封条。所述的伸缩板设置于门体下端的下内框凹槽中,其长度等同于门体宽度, 伸缩板上设置有倒"L"形升降杆,升降杆隐藏于门体中,下端固定于伸缩板上, 上端从设置于门面的长方孔内伸出,伸出部分设有螺纹,拧上调节手柄,升降 杆在长方孔内设置固定板,调节手柄上下拉动,固定于升降杆下端的伸缩板同 时上下运动,拧紧调节手柄,固定伸缩板高度,所述的伸缩板底面设置有防烟 条。所述的门框内侧或内框外侧还分别设置防火膨胀条。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本实用新型门框与门面接触部位设置软性防火密封条,可以阻隔空气流通, 起到防烟、防毒气的作用;本门体内加入钢板,具有增加强度防盗的作ffl;特别是门体下端设置有伸縮板,可以调节门体与地面髙度,甚至可以完全密封, 彻底阻断空气流通,可有效的阻止灾害发生或减少灾害的损失。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阐述。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主视图;图2是图1的A—A剖面结构放大示意图;图3是图1的B—B剖面结构放大示意图;其中l门框2长方孔3调节手柄4伸縮板5膨胀条 6内框 7防烟条8隔温层9防火板10钢板ll固定板12升降杆13下内框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附图 一种多功能安全门,由门体和门框l构成,所述的门框l左右 及上侧边与门面接触部位设置防烟条7 ,防烟条7为软性防火密封条,关上门即 起到密封作用;门体为设置于前侧和后侧的两块防火板9,防火板9的外侧分 别设有木质及油漆装饰层,防火板9内侧分别设置钢板10,使得整个门体具有很 强的抗冲击力和抗破坏性,钢板10内侧四周设置连为一体的内框6 ,内框6内 部即两块钢板10之间填充隔温层8 ,隔温层8为矿棉、石棉,珍珠岩等轻体不 燃保温隔温材料;在门体下端的下内框13中设置一个凹槽,伸縮板4隐蔽设置 在凹槽内,伸縮板4长度等同于门体宽度,伸縮板4底面设置有防烟条7 ,伸縮 板4的上面中部位置固定有倒"L"形升降杆12,升降杆12隐藏于门体中并从 设置在内侧门面的长方孔2内伸出,伸出部分设有螺纹,拧上圆形调节手柄3, 升降杆12在长方孔2内侧设置固定板11,调节手柄3在长方孔2内上下拉动, 调节连接在下部的伸縮板4高度,调节好高度或向下压紧后扦紧螺纹固定即可; 另外还在门框1的内侧或门体内框6外侧还分别设置防火膨胀条5,火灾发生时, 膨胀条5受热膨胀数倍,起到保护和隔温作用。此多功能安全门防火、防盗,门框与门体四周密封性良好,可防烟雾和毒气 通过。
权利要求1. 一种多功能安全门,由门体和门框构成,所述的门框与门面接触部位设置防烟条,所述的门体为设置于前侧和后侧的两块防火板,防火板内侧分别设置钢板,钢板四周设置内框,内框内部即两块钢板之间填充隔温层,其特征在于门体下端设置伸缩板。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多功能安全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烟条为软性防火 密封条。
3.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多功能安全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伸縮板设置于门体 下端的下内框凹槽中,其长度等同于门体宽度,伸縮板上设置有倒"L"形 升降杆,升降杆隐藏于门体中,下端固定于伸縮板上,上端从设置于门面'的 长方孔内伸出,伸出部分设有螺纹,拧上调节手柄,升降杆在长方孔内设置 固定板,调节手柄上下拉动,固定于升降杆下端的伸縮板同时上下运动,拧 紧调节手柄,固定伸縮板髙度,所述的伸縮板底面设置有防烟条。
4.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多功能安全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门框内侧或内框外 侧还分别设置防火膨胀条。
专利摘要一种多功能安全门,由门体和门框构成,所述的门框与门面接触部位设置防烟条,门体为设置于前侧和后侧的两块防火板,防火板的外侧分别设有木质及油漆装饰层,防火板内侧分别设置钢板,钢板四周设置内框,内框内部即两块钢板之间填充隔温层,门体下端还设置伸缩板,伸缩板隐藏于门体下内框的凹槽中,通过倒“L”形升降杆调节伸缩高度。由于本门体内加入防火板、钢板、隔温层,与门框接触部位和底部的伸缩板还设置了软性防火密封防烟条,阻断空气流通,故可以防火、防盗、防烟、防毒气的作用,可有效的阻止灾害发生或减少灾害的损失。
文档编号E06B5/10GK201100077SQ20072007414
公开日2008年8月13日 申请日期2007年8月28日 优先权日2007年8月28日
发明者张朝峰 申请人:张朝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