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芯门锁的门把手拨块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33028阅读:21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插芯门锁的门把手拨块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插芯门锁,特别涉及插芯门锁产品的门把手拨块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插芯门锁产品的锁舌,其尾端连接有锁舌连块,而所述锁舌连块 又与门把手拨块传动连接。需要收回锁舌时,与内把手和外把手连接的方铁 穿过所述门把手拨块的中心孔,通过驱动内把手或外把手,使所述门把手拨
块旋转;所述门把手拨块旋转时通过设置其上的拨柄推动所述锁舌连块移动, 从而就可以将锁舌收回到锁壳内。
该种结构的插芯门锁的门把手拨块,不仅需要通过其中心孔与门把手方 铁形成精度比较高的配合间隙和力矩传递刚性,防止门把手转动时出现的虚 位或松跨的现象;而拨块同时需要将门把手的力矩通过设置其上的长臂状的 拨柄传递给所述锁舌连块及锁舌,为此又需要拨块的拨柄能够具有较好的刚 性从而在长期传递较大的扭力时不仅不变形,而且耐磨。然而现有的门把手 拨块基本上通过一体化工艺和材料制造,很难保证在成本比较低的情况下又 能同时保证拨块具有所需要的主要性能。特别是在有防火要求的场合,所述 拨块必须采用不锈钢材料,并采用精铸工艺整体铸造,成本很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取如下技术方案
插芯门锁的门把手拨块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拨叉和可拆卸地轴 向固连在所述第一拨叉径向内侧面的第一转块,在所述第一拨叉的径向设置
有可以驱动锁具的锁舌连块的第一拨柄,所述第一转块的轴向中心设置有可 与门把手方铁适配的第一转块通孔。 '
根据上述结构,所述锁舌连块,是与锁舌的尾端直接固连的部件。而锁 舌是可以滑出锁壳并插入对面门框或门扇中的起上锁功能的部件。在锁具装 配后,所述门把手的拨块由所述第一拨叉和第一转块两部分组成并依次前后 可拆卸地轴向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一转块主要与门把手方铁配合,将门把手 的径向旋转力矩传导给所述第一拨叉。因此,所述第一转块与方铁之间的配 合不仅要求刚性好,精度要求也比较高,防止出现虚位或其它类似问题;而 所述第一拨叉主要完成对所述锁舌连块的驱动,因此要求其刚性好但精度要 求并不高。
根据上述结构,在所述第一拨叉的径向设置的第一拨柄,可以直接驱动 所述锁舌连块,也可以通过其它力矩传递部件间接驱动所述锁舌连块。其次, 如果在锁具中设置了两个锁舌,例如一个斜舌或一个方舌的情况下,还可以 在所述第一拨叉上同时设置两个拨柄,通过这两个拨柄分别直接或间接驱动 斜舌或方舌的锁舌连块。
根据上述结构,门把手的尾端设置有方铁,以便于将门把手上的旋转力 矩传递给拨块。根据上述结构,所述第一拨叉的轴向可以设置供方铁插入的 拨叉通孔,也可以没有该拨叉通孔;没有该拨叉通孔的结构,可以适用于单 侧开门场合如保险柜等使用的锁具,但为了使零件的通用性强,最好设置拨 叉通孔。所述方铁插入第一转块的第一转块通孔中,还可以插入己经设置了 所述拨叉通孔的所述第一拨叉中。这样,所述方铁就通过第一转块将径向旋
转力矩传递给所述第一拨叉及位于所述第一拨叉上的第一拨柄上。在所述第 一拨叉的轴向已经设置了拨叉通孔并通过该拨叉通孔直接与所述方铁连接的 情况下,所述方铁上一部分旋转力矩还可以直接传递给所述第一拨叉。
根据上述结构,所述门把手拨块由所述第一拨叉和第一转块两部分组成, 从而可以根据对拨块各结构部分所要求的主要不同的技术性能,采用不同的 工艺、材料制造。例如对于一般场合使用的锁具,所述第一转块可以通过普 通压铸工艺采用锌合金材料制造;而对于防火要求较高的场合,所述第一转 块必须采用精铸工艺用不锈钢材料制造;再例如所述第一拨叉需要传递较大 的径向力矩,因此其必须刚性好,还要耐磨损,但精度要求没有所述第一转 块高,为此可以选用普通铁质材料冲压工艺制造,刚性好而耐磨损,也能在 普通场合或有防火要求的场合使用。而在一般的使用场合,所述第一拨叉还 可以通过普通压铸工艺采用锌合金材料制造。这两者的工艺、材料差异,在 满足多种场合使用条件的情况下,制造成本可能相差几倍。为此将所述拨块 分为两个部分,不仅降低了制造成本,而且使产品的适用灵活性大大提高。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第一拨叉的径向内侧面上轴向设置有2 个以上第一凸柱,所述第一转块的径向内侧面上对应设置有2个以上的并可 以让所述第一凸柱插入的第一凹坑,所述第一转块与所述第一拨叉通过所述 第一凹坑和第一凸柱在径向形成传动连接;所述第一拨叉上设置与所述第一 转块通孔在同一轴向且尺寸基本相同的第一拨叉通孔。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 可以是,所述第一转块的轴向外侧面是非圆形形状,在所述第一拨叉的轴向 设置与所述第一转块的轴向外侧面形状基本适配的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一拨叉通过所述第一定位孔套在所述第一转块的轴向外侧面上;当然在采用该种 结构时,还可以设置其它辅助轴向定位装置将所述第一拨叉定位在所述第一 转块的轴向外侧面上。所述第一转块与所述第一拨叉之间的上述两种固连结 构,都是主要为了实现两者之间的径向旋转力矩的传递。根据本技术目的, 还可以采用其他等同技术方案方式实现两者之间的径向力矩传递,例如在所 述第一拨叉的外侧面设置凸出的筋条,而在所述第一转块的内侧面对应设置 相应的凹槽,所述筋条与凹槽配合形成径向力矩的传递等等方案。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还包括第二拨叉和可拆卸地轴向固连在所 述第二拨叉径向内侧面的第二转块;所述第二拨叉的径向设置有可以驱动锁 具的锁舌连块的第二拨柄,所述第二转块的轴向中心设置有可与门把手方铁 适配的第二转块通孔;并且所述第一拨叉和第二拨叉的径向外侧叠合。根据 上述结构,在锁具装配后,所述门把手的拨块由所述第一拨叉、第一转块、 第二拨叉和第二转块四部分组成并依此前后轴向放置在一起,所述第一拨叉 和第二拨叉上分别设置的拨柄,都可以分别驱动锁具的锁舌连块向锁内移动 进而收回锁舌。其中所述第一拨叉、第一转块组合形成一组可以独立旋转并 可以独立驱动锁具的锁舌连块的拨块,而第二拨叉和第二转块组合形成另一 组可以独立旋转并可以独立驱动锁具的锁舌连块的拨块。内门把手或外门把 手上分别连接各自的方铁,而各自的方铁,例如内门把手的方铁插入所述第 一拨叉和第一转块内,而外门把手的方铁插入第二拨叉和第二转块内。这样 驱动门内把手时,与门内把手连接的方铁仅仅带动所述第一拨叉和第一转块 旋转,而外门把手的方铁仅仅带动第二拨叉和第二转块旋转。当然,在无需
内外门把手具备分别开启门扇的功能的场合,可以改为利用一根方铁同时穿 过所述第一拨叉、第一转块内、第二拨叉和第二转块而使这些部件形成一组 拨块,门内外把手同时与这根方铁连接,这样又使锁具改换为具有通常的功 能。
所述第一拨叉和第二拨叉的径向外侧叠合,是所述第一拨叉和第二拨叉 的径向外侧面叠合在一起,虽然前后衔接,但两者之间至少在径向方向可以 相对旋转滑动,基本没有径向力矩传递。在如此情况下,所述第一拨叉、第 一转块、第二拨叉和第二转块组合后,所述第一拨叉和第二拨叉位于内层, 而所述第一转块和第二转块位于外层。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的启发,还可以设计的等同方案是,所述第一拨叉、 第一转块、第二拨叉和第二转块前后组合时,相对位置也可以适当调整。即 所述第一拨叉可以位于外层,而第一转块位于内层,只要保证所述第一拨叉 和第一转块能构成一组径向联动的结构。同理,第二拨叉和第二转块的相对 位置关系也可以如此调整。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第二拨叉的径向内侧面上轴向设置有2 个以上第二凸柱,所述第二转块的径向内侧面上对应设置有2个以上的并可 以让所述第二凸柱插入的第二凹坑,所述第二转块与所述第二拨叉通过所述 第二凹坑和第二凸柱在径向形成传动连接;所述第二拨叉上设置与所述第二 转块通孔在同 一轴向且尺寸基本相同的第二拨叉通孔。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的启发,还可以设计的等同方案是,所述第一拨叉、 第一转块、第二拨叉和第二转块上设置的凸柱或凹坑可以调换过来,即可以
在所述第一拨叉和第二拨叉上设置凹坑,而在第一转块、第二转块上相应设 置凸柱。甚至是其它可以使所述第一拨叉和第一转块之间、第二拨叉和第二 转块之间实现径向联动的结构。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第二转块的轴向外侧面是非圆形形状, 在所述第二拨叉的轴向设置有与所述第二转块的轴向外侧面形状基本适配的 第二定位孔;所述第二拨叉通过所述第二定位孔套在所述第二转块的轴向外
侧面上。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第一拨叉和第二拨叉的外形基本对称; 所述第一转块和第二转块的外形基本对称。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第一拨叉、所述第二拨叉是铁质材料, 所述第一转块、所述第二转块是不锈钢或锌合金材料。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提及的轴向外侧面,是指与构件的轴向平行的外侧 面;与此轴向基本垂直的面是径向内侧面或径向外侧面。而径向内侧面是指 第一拨叉与第一转块之间、第二拨叉与第二转块之间相对的面,相反为径向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主要有益效果是
1. 将传统插芯门锁的门把手拨块分为拨叉和转块两个可轴向分离的部 件,可以根据拨块的受力、精度特点,各自选用不同的工艺、材料制造,在 能够同时满足拨块的各种主要使用性能的同时,又可以减低制造成本。
2. 将传统插芯门锁的门把手拨块分设为两组各自独立旋转但又都可以驱 动锁舌连块的拨块结构,并且两组拨块之间在任何情况下互不干扰,这样使
锁具的内外门把手可以分别开启门扇互不干扰,提高了锁具的使用安全性。
3.两组各自独立旋转但又都可以驱动锁舌连块的拨块如果采用一根方铁 贯穿其中,又可以使两组拨块合为一组,从而又可以适用于内外门把手必须 同轴旋转的锁具。
由于本发明具有上述优点,使本发明方案可适用于各种插芯门锁的锁具 之中。


图1为应用本发明的把手拨块的所述第一拨叉11和第一转块12组合前 的分离状态立体结构示意图2为应用本发明的把手拨块的所述第一拨叉11和第一转块12组装后 的立体结构示意图3为应用本发明的把手拨块的所述第一拨叉11和第一转块12、所述第 二拨叉21和第二转块22组合时前的分离状态立体结构示意图4为应用本发明的把手拨块的所述第一拨叉11和第一转块12、所述第 二拨叉21和第二转块22组装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5为应用本发明的把手拨块的所述第二拨叉21和第二转块22组合前 的分离状态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应用本发明的把手拨块与内外门把手连接装配结构示意图7为应用本发明的把手拨块装配到锁体上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应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插芯门锁的门把手拨块结构,包括第一拨叉11和可 拆卸地轴向固连在所述第一拨叉11的径向内侧面110的第一转块12,在所述
第一拨叉11的径向设置有可以驱动锁具的锁舌连块的第一拨柄113和第一后 拨柄114,所述第一转块12的轴向中心设置有与门把手方铁适配的第一转块 通孔125。
如图l所示,所述第一拨叉ll的径向内侧面110上轴向设置有4个第一 凸柱111,所述第一转块12的径向内侧面120上对应设置有4个并可以让所 述4个第一凸柱111插入的第一凹坑121,所述第一转块12与所述第一拨叉 11通过所述第一凹坑121和第一凸柱111在径向形成传动连接;所述第- -拨 叉11上设置与所述第一转块通孔125在同一轴向且尺寸基本相同的第一拨叉 通孔115。这样所述第一转块12与所述第一拨叉11之间不仅在轴向是可以分 离的两个部件,而且轴向固连后又可以在径向方向传递力矩。在设置所述第 一凹坑121和第一凸柱111之间的相对定位位置时,最好同时保证所述第一 拨叉11上的第一拨叉通孔115和第一转块12上的第一转块通孔125也处于 相同的方位,从而保证在下一步装配方铁时,可以使方铁同时插入所述第一 拨叉11的第一拨叉通孔115和第一转块12上的第一转块通孔125。
如图3和图4所示,还包括第二拨叉21和可拆卸地轴向固连在所述第二 拨叉21径向内侧面210的第二转块22;所述第二拨叉21的径向设置有可以 驱动锁具的锁舌连块的第二拨柄213及第二后拨柄214,所述第二转块22的 轴向中心设置有与门把手方铁适配的第二转块通孔225;并且所述第一拨叉 11的径向外侧面109和第二拨叉21的径向外侧面209叠合。这样所述第一拨
叉11和第一转块12形成一组拨块,而所述第二拨叉21和第二转块22组成
另外一组拨块,两组拨块依此前后衔接放置在一起,当安装到锁具内时,所
述第一拨叉11、第一转块12组合形成一组可以独立旋转并借助于所述第一拨 柄U3或第一后拨柄114,驱动锁具的所述锁舌连块的拨块进而收回锁舌;同 理第二拨叉21和第二转块22组合形成另一组可以独立旋转并借助于所述第 二拨柄213或第二后拨柄214,驱动锁具的所述锁舌连块的拨块进而收回锁舌。 即每一组拨块分别与门内把手方铁或门外把手铁连接,这样门内把手方铁或 门外把手各自独立驱动所述锁舌连块;或者,两组拨块共同与一根方铁连接, 门内把手方铁或门外把手实现联动。
如图5所示,所述第二拨叉21的径向内侧面210上轴向设置有2个以上 第二凸柱211,所述第二转块22的径向内侧面220上对应设置有2个以上的 并可以让所述第二凸柱211插入的第二凹坑221,所述第二转块22与所述第 二拨叉21通过所述第二凹坑221和第二凸柱211在径向形成传动连接;所述 第二拨叉21上设置与所述第二转块通孔225在同一轴向且尺寸基本相同的第 二拨叉通孔215。这样所述第二转块22与所述第二拨叉21之间不仅是在轴向 可以分离的两个部件,而且轴向固连后又可以在径向方向传递力矩。在设置 所述第二凹坑221和第二凸柱211之间的相对定位位置时,最好同时保证所 述第二拨叉21上的第二拨叉通孔215和第二转块22上的第二转块通孔225 也处于相同的方位。这样保证在下一步装配方铁时,可以使方铁同时插入所 述第二拨叉21上的第二拨叉通孔215和第二转块22上的第二转块通孔225。
所述第一拨叉11和第二拨叉21的外形基本对称;所述第一转块12和第
二转块22的外形基本对称。所述第一拨叉11是铁质材料,所述第一转块12 是不锈钢或锌合金材料。所述第二拨叉21是铁质材料,所述第二转块22是 不锈钢或锌合金材料。
如图6所示,内门把手41上设置有呈方形的内方铁410,所述内方铁410 穿过壳体4的下底板上的底板孔40后,再插入所述第一拨叉11上的第一拨 叉通孔115和第一转块12上的第一转块通孔125中。外门把手42上设置有 呈方形的外方铁420,所述外方铁420穿过壳体4的上盖板上的上盖板孔(图 中省略了上盖板及上盖板孔)后,再插入第二拨叉21上的第二拨叉通孔215 和第二转块22上的第二转块通孔225中。
如图7所示,所述插芯门锁锁体4内还设置有斜舌5及与所述斜舌5直 接连接的斜舌连块51;还设置有方舌6及与所述方舌6直接连接的方舌连块 61,与所述方舌连块61连接的拨动板62及锁胆7。所述第一拨叉ll和第一 转块12、第二拨叉21和第二转块21可旋转地装配到锁体4中后,所述第二 拨叉21上设置的第二拨柄213与所述斜舌连块51连接;当顺时针方向旋转 所述外门把手42时,所述外门把手42上的外方铁420通过所述第二转块22 驱动所述第二拨柄213也顺时针方向旋转,所述第二拨柄213顺时针方向旋 转时又推动所述斜舌连块51向下移动;这样所述斜舌连块51就可以同步将 所述斜舌5从壳体4外收回,实现开启门扇的功能。
如图7所示,在所述外门把手42顺时针方向旋转时,带动所述第二拨叉 21上设置的第二后拨柄214也顺时针方向旋转。顺时针方向旋转的所述第二 后拨柄214同时推动所述拨动板62逆时针方向旋转,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所述 拨动板62再推动所述方舌连块61向下移动,从而同步将位于锁体4外面的 所述方舌6收回,实现开启门扇的功能。虽然本视图中未画出所述第一拨叉 11,但其驱动过程与上述第二拨叉21的动作过程一致。由于所述第一拨叉ll 与第二拨叉21之间仅仅是前后叠合而没有径向力矩的传输,所以当所述第二 拨叉21旋转时,所述第一拨叉ll并不会随之旋转,反之亦然。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主要是说明本发明方案应用到锁具产品的一种方案, 并不代表所述门把手旋转驱动所述斜舌连块51或所述方舌连块61时,锁具 内部不能根据各种其他功能的需要而添加各种限制开启门锁功能,辅助传导 力矩功能等。
权利要求
1.插芯门锁的门把手拨块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拨叉和可拆卸地轴向固连在所述第一拨叉径向内侧面的第一转块,在所述第一拨叉的径向设置有可以驱动锁具的锁舌连块的第一拨柄,所述第一转块的轴向中心设置有可与门把手方铁适配的第一转块通孔。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插芯门锁的门把手拨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 述第一拨叉的径向内侧面上轴向设置有2个以上第一凸柱,所述第一转块的径向内侧面上对应设置有2个以上的并可以让所述第一凸柱插入的第一凹坑,所述第一转块与所述第一拨叉通过所述第一凹坑和第一凸柱在径向形成传动连接;所述第一拨叉上设置与所述第一转块通孔在同一轴向且尺寸基本相同 的第一拨叉通孔。
3.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插芯门锁的门把手拨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 述第一转块的轴向外侧面是非圆形形状,在所述第一拨叉的轴向设置与所述 第一转块的轴向外侧面形状基本适配的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一拨叉通过所述 第一定位孔套在所述第一转块的轴向外侧面上。
4. 根据权利要求l、 2或3所述的插芯门锁的门把手拨块结构,其特征 在于还包括第二拨叉和可拆卸地轴向固连在所述第二拨叉径向内侧面的第 二转块;所述第二拨叉的径向设置有可以驱动锁具的锁舌连块的第二拨柄, 所述第二转块的轴向中心设置有可与门把手方铁适配的第二转块通孔;并且 所述第一拨叉和第二拨叉的径向外侧叠合。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插芯门锁的门把手拨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 述第二拨叉的径向内侧面上轴向设置有2个以上第二凸柱,所述第二转块的 径向内侧面上对应设置有2个以上的并可以让所述第二凸柱插入的第二凹坑,所述第二转块与所述第二拨叉通过所述第二凹坑和第二凸柱在径向形成传动 连接;所述第二拨叉上设置与所述第二转块通孔在同一轴向且尺寸基本相同 的第二拨叉通孔。
6.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插芯门锁的门把手拨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 述第二转块的轴向外侧面是非圆形形状,在所述第二拨叉的轴向设置有与所述第二转块的轴向外侧面形状基本适配的第二定位孔;所述第二拨叉通过所述第二定位孔套在所述第二转块的轴向外侧面上。
7.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插芯门锁的门把手拨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拨叉和第二拨叉的外形基本对称;所述第一转块和第二转块的外形基 本对称。
8.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插芯门锁的门把手拨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拨叉是铁质材料,所述第一转块是不锈钢或锌合金材料。
9.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插芯门锁的门把手拨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拨叉是铁质材料,所述第二转块是不锈钢或锌合金材料。
全文摘要
插芯门锁的门把手拨块结构,包括第一拨叉和可拆卸地轴向固连在第一拨叉径向内侧面的第一转块,在第一拨叉的径向设置有可以驱动锁具的锁舌连块的第一拨柄,所述第一转块的轴向中心设置有与门把手方铁适配的第一转块通孔。在锁具装配后,所述门把手的拨块由所述第一拨叉和第一转块两部分组成并依此前后可拆卸地轴向连接在一起,第一转块主要与门把手方铁配合,将门把手的径向旋转力矩传导给所述第一拨叉。所述门把手拨块由所述第一拨叉和第一转块两部分组成,从而可以根据对拨块各结构部分所要求的主要不同的技术性能,采用不同的工艺、材料制造。本发明方案可适用于各种插芯门锁的锁具之中。
文档编号E05B3/00GK101349121SQ20081019805
公开日2009年1月21日 申请日期2008年8月28日 优先权日2008年8月28日
发明者曹湛斌, 陈秀彬 申请人:曹湛斌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