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锁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46358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新锁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新锁具 所属领域 本发明涉及防盗结构,具体为一种锁具。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锁具在开锁时,弹子是组合的方式,即所有弹子都到位即可,不必排 顺序,非钥匙工具开锁难度较小。

发明内容本发明提供一种弹子必须按特定顺序开启的锁具。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新锁具,锁芯与外壳之间有可动片,可动片与弹子对应处有弹子孔;可动片上部有 可动片与外段弹子接触的触点(32),可动片下部有可动片与内段弹子接触的触点(31),内 段弹子表面与触点(31)对应处有内段弹子触条(33),外段弹子表面与触点(32)对应处有 外段弹子触条(34),外段弹子孔内壁底有外段弹子与孔内壁的运动轨道(37)。 本发明的优点弹子不露出钥匙孔,且开锁时必须用凸起插入弹子孔内;锁芯的 弹子必须按照事先确定的顺序逐个或逐批到达开锁位置,否则锁具无法开启。

l外壳2锁芯3可动片4半隐弹子5钥匙6隐弹子7前端弹子8侧面
弹子9上面10下面ll左面12右面13前(端)面14背面15作用力件16遮块
17遮片18动可动片上下轨道 19动外壳20锁芯分割线 21动锁芯 22定锁
芯 23动外壳作用力件 30可动片分割线 31可动片与内段弹子的触点 32可
动片与外段弹子的触点 33内段弹子触条 34外段弹子触条 35动可动片 36
定可动片 37外段弹子孔内壁与外段弹子的轨道38可动片凸起 39可动片孔50
钥匙孔51凸弹位 52凹弹位 53平弹位 54凸起 55斜向凸起 56普通弹
子57弹位 58限位件 59普通凸弹位 61向外弹子 62向内弹子 63不动
弹子64内段弹子65外段弹子66内段弹子孔67外段弹子孔68向外弹子内外段接
触处69向内弹子凹槽71可动片旋转轨道72凹槽73弹性件74弹性件或凸起75
圆环 76水平线77小顶块 78大截面 79小斜面 80夹角 图1锁具示意图 图2锁具的I-I剖视图 图3锁具的II-II剖视图 图4可动片结构示意图 图5向外(半)隐弹子与可动片、弹子孔相互作用结构示意图 图6向外(半)隐弹子与可动片、弹子孔相互作用结构示意图 图7向内(半)隐弹子与可动片相互作用结构示意图 图8向内(半)隐弹子与可动片相互作用结构示意图 图9钥匙结构示意图 图10遮块、遮片示意图 图11半隐弹子示意图 图12锁芯、可动片分割线示意图[0016] 图13锁具的III-III剖视图 图14摆动的弹子示意图 图15锁芯(可动片)与外壳之间作用力件结构示意图 图16触条、触点放大示意图 图17钥匙示意图 图18内段弹子内端示意图 图19钥匙及弹子结构示意图 图20内外段弹子及弹子孔示意图 图21内外段弹子及弹子孔示意图 图22内外段弹子及弹子孔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图1中,一个大体成长方形的锁具外壳1的一个端面有钥匙孔50,钥匙孔周边有 大体成圆形的遮块4。钥匙孔向内的上平面为上面9,下平面为下面IO,左侧边为左面11, 右侧为右面12,钥匙孔端面为背面14,相反的为前(端)面13。上、下、左、右、前(正)、 背(后)代表有关锁具、外壳、锁芯、可动片、钥匙等物件的方位(当然锁芯可以如图安装, 也可从图中的位置转动一定角度安装,如90度、180度等角度)。各种弹子向钥匙孔的方向 为内,向外壳的方向为外,弹子即以此为规律命名。图10中,遮块4周边薄,中间厚,中间空 出的圆形为钥匙的旋转空间。遮块与外壳之间的空隙用于固定连接(如焊接等)遮块与外 壳。若遮块与外壳之间用其他方式紧固连接,则可不要遮块周边的薄的一圈(即薄周边不 是必须的)。遮片为圆片,直径略小于遮块,遮片中心处有钥匙孔。遮块与锁芯之间可安装 遮片17,遮片中间为钥匙孔,遮片可随意转动,相当于防盗门锁具钥匙孔外表面的可自由旋 转片,能遮住锁芯的大部分,且有一定厚度,难以破坏锁芯。遮片背面、与遮片背面接触的面 为光滑面,最好有润滑类物质或涂层。遮块可以是两层,遮片位于遮块的两层中间。 图2是图1的I I剖视图,外壳1内为可动片3,可动片与外壳相贴并可转动。锁 芯2与可动片相贴,可动片位于锁芯与外壳之间,并可相对于锁芯(外壳)向前或/和向后 移动、复位。截面为长方形的(半)隐弹子(4)6穿过锁芯、可动片,外端面外壳之间用作用 力件15相互作用(图3中),作用力件在图3中用弹性件来表示,但也可用其他结构(如磁 性材料的作用力,目前已经有此种结构)。锁具左面、右面可有普通的侧面弹子8。锁芯前 端面可有前端弹子7,前端弹子为(半)隐弹子或普通弹子。 半隐弹子指弹子的内端面略微伸出锁芯内壁(图11中)。但伸出端的正背面(图 11中为左右面)的至少顶部处有小斜面或小圆弧面,且伸出端的高度不高于小斜面或小圆 弧面的高度为佳,方便钥匙插拔。图5图6中,隐弹子、半隐弹子都可以在开锁时完全縮进 弹子孔内。图7图8根据该弹子与可动片作用力方式不同,也可向钥匙孔内再伸出一段才 是开锁位置。 隐弹子指弹子的内端面不伸出锁芯内壁,以与锁芯内壁平齐为佳。 图2图3中,弹子分成2段,靠近锁芯段为内段弹子64,靠近外壳段为外段弹子 65。开锁时从原始位置向外的弹子为向外弹子61,开锁时从原始位置向内的弹子为向内弹 子62。图3中可动片自可动片分割线30处分为两部分,上面部分为动可动片35,下面部分 为定可动片36。锁芯自锁芯分割线20处分为两部分,上面部分为动锁芯21,下面部分为定 锁芯22。图中分割线位于锁芯、可动片上面的两侧,也可是下面的两侧;或者是左侧(或右 侧)的顶底,即一侧边为动锁芯、动可动片,则(半)隐弹子位于左或/和右侧,普通弹子位 于上下面。当然还可如图12中,分割线位于钥匙孔对角处,则所有弹子均可为隐弹子、半隐
4弹子,只是钥匙的左面、右面与上面、下面对应处须增加钥匙凸起55。 锁芯可采用方形钥匙孔,也可采用其他形状的钥匙 L。如星形、圆形、椭圆形、圆弧 形、十字形等。圆形、椭圆形的分割线为其纵横向的中心线;半圆形为其纵向中线或横向线 的延长线;十字形为纵向或横向中线或斜向对角线均可。 图中,动可动片的扇形角度可大于等于动锁芯的扇形角度。动锁芯的扇形角度与 动可动片的扇形角度可重合或略微错开一点。 图3中,动可动片顶为动外壳19,动外壳顶用动外壳作用力件23与外壳相互作用。 动外壳对应的外段弹子、外段弹子的作用力件都在动外壳内。 图4中,可动片上纵向有可动片孔39,可动片孔为非圆形,以方形为佳,纵向长为 佳。可动片孔内有弹子。图中,可动片本身的弧度不一定准确,只是代表是弧形的。可动片 侧边可有侧面弹子8(该侧面弹子可是隐弹子、半隐弹子、普通弹子、不动弹子等);中间部 分的弹子是隐弹子、半隐弹子、普通弹子、不动弹子等;各弹子均可是向内弹子或向外弹子。 内段弹子的内端面优选长方形或椭圆形(椭圆形的两端部分与钥匙凸弹位51的对应正背 面相适配),内端面的纵向与钥匙孔纵向平行为佳。内端面纵向大于凸弹位纵向的长度大体 等于凸弹位纵向(即凸弹位断面正背面之间)距离2倍左右为佳。根据钥匙凸起55顶起 动锁芯所需运动的距离为标准加上凸弹位纵向距离大体等于弹子内端断面正背面之间的 距离,即等于弹子孔内端面正背面之间的距离。内段弹子外端面纵向长度以小于等于内端 面纵向长度为佳(等于,有利于加工弹子及弹子孔;小于,有利于增加弹子的密度);至少保 证可动片移动的距离不大于内段弹子外端处断面纵向长度。内段弹子的触条33不会脱离 内段的触点31 (在原始位置除外),同时又适当减小可动片孔的纵向长度。可动片孔的纵向 长度不小于可动片移动长度加上内段弹子外端面纵向长度,以略大于为佳。向内弹子对应 的可动片孔有可动片凸起38,可动片凸起位于可动片移动方向正面或一侧面,用于唾弃或
放下向内弹子。 图5中,弹子的内段弹子64、外段弹子65之间为可动片3。内段弹子周边为内段 弹子孔66,外段弹子周边为外段弹子孔67,可动片周边为可动片孔39.内外段弹子在可动 片处交叉的接触处68可为图中的几种结构。左边为台阶式、右边为斜面式,中间为结构示 意图。可动片除最顶部一层外其他的较低处(优选下半段,最佳底部处)的一侧边做可动 片与内段弹子的触点31.内段弹子的原始位置在略低于触点31处做内段弹子触条33.触 条33与触点31之间距离越小越好,只要能保证可动片移动时不被内段弹子的触条绊住即 可。各触条、触点的断面取方形或锥形或梯形或圆弧形,耐磨且工作稳定。 图5中,可动片在触点31上方(优选最顶层)做可动片与外段弹子的触点32.触 点32与触点31最好能使触条33、触条34均能进入、退出。外段弹子孔内壁底部或顶部做 外段弹子孔内壁与外段弹子的轨道37,轨道为凹或凸。外段弹子对应处有与轨道相配合的 凸或凹结构。外段弹子外壁底部向上做一定高度的竖直外段弹子触条34.内外段弹子接触 部68若为斜面接触,则接缝朝向锁芯转动的方向,使锁具不会被强力扭开。 图5中,内段弹子不可转动,只能上下移动;外段弹子既要上下移动又要转动。图 中把弹子右侧的可动片上的触点31、触点32向左折过去,触点31与触条33之间上下方向 略有间隙;触点32刚好嵌入触条34中。当钥匙上的凸弹位进入内段弹子孔,推动内段弹子 上行,则触条33推动触点31向右移动,触点31带动可动片右移,可动片上触点32通过触条34带动外段弹子旋转,外段弹子孔内壁轨道37与外段弹子上的对应结构相互配合使外 段弹子上升。外段弹子旋转使,内外段弹子的接触面为斜面或圆弧面(图中未画出),使外 段弹子顶着内段弹子逐渐旋转上升。图6中内外段弹子接触处为一个旋入另一个中间,接 触面有类似的触点、斜向触条,与图5中结构的运行方式相同。内段弹子在凸弹位作用下上 升到高点时,外段弹子上升到位,旋转到位,内段弹子外端与外段弹子内端平面相顶,刚好 在可动片与外壳之间的缝隙,钥匙带动锁芯、可动片可以旋转。轨道37与其相配合的结构 使外段弹子移动到开锁位置后还能继续上升一定距离,触点31、32可分布在同一个侧面, 也可分布在不同侧面(位置不同则倾斜的方向也不同),触条33向左向右倾斜均可,只要完 成好各触条、触点、可动片、轨道的配合即可。轨道及其配合结构不是必须的,其作用是使外 段弹子不会偏离运动轨道一点儿,控制精度。 下排触点与内段弹子触条相互靠近的对应点取尖状,利于内段弹子向外移动时, 触点、触条顺利结合不会相互顶住。 图5图6中,也可采用内段弹子上升、旋转,外段弹子只上升不旋转的方式,则内段 弹子上的触条为竖直的,内段弹子孔内壁顶部或底部处有轨道37,轨道有配合的结构。外段 弹子的触条为斜向的。工作方式内段弹子上升带动外段弹子上升,外段弹子的斜向触条带 动可动片移动,可动片触点通过内段弹子竖向触条带动内段弹子旋转,通过内外段弹子接 触处的相互分离相顶,从而达到开锁状态。 各结构中,上下排触点使各触条能自由通过(若上下排触点之间距离大而内或外 段弹子上下距离小,则不用,优选距离大的结构,如分别处于上下棱处)。 图14中,内外段弹子均不转动,只上下移动。内段弹子顶部为斜面,一个侧面斜向 触条,外段弹子顶部为与外段弹子孔内壁适配,且能在弹子孔内前后摆动大头部,向下逐渐 变细(或直接变为细部),外段弹子下部有竖向的触条,图示的方向朝向锁芯转动的方向。 工作时内段弹子上升通过触点带动可动片移动,可动片通过顶部触点带动外段弹子摆动, 外段弹子内端与内段弹子外段高处接触,达到开锁位置。如前所述的结构,内外段弹子可互 换。此种结构不用轨道及轨道配合结构。 到达开锁位置时,外段弹子底面与外壳内表面平齐,刚好脱离可动片外表面。内段 弹子外端面刚好与可动片外表面平齐,基本接触外壳的内表面。此时若内段弹子继续上行 (可动片移动的范围大于到达开锁位置时的距离),则阻力明显减小(在该外段弹子脱离上 排触点时,阻力即明显减小)。第一种在外段弹子触条脱离触点之时,内外段弹子的接触 处即到达开锁的相顶状态,只是对接缝尚未与外壳和可动片的接缝对正。第二种在外段弹 子触条脱离触点之时,内外段弹子的接触处即到达开锁的相顶状态,且对接缝与外壳和可 动片的接缝对正。 第一种结构的上排触点(即外段弹子触点)距可动片上棱有一定距离(例如 O.O广l毫米)。当外段弹子脱离上排触点时即已经旋转或摆动到位,只要内段弹子再向上 顶0.01 1毫米即到达开锁位置。内(或外)段弹子旋转(或摆动)到位,且外段弹子脱离 上排触点时,内外段弹子的触条连贯为佳,内段弹子的触条能穿过上排触点为佳。上排触点 距可动片上棱的距离根据内外段弹子相顶上升的高度确定,小于内外段弹子相顶上升的高 度0 0.99毫米。本段所举例尺寸与本申请中的其他尺寸大体相配,并非必须如此尺寸。不 同弹子对应的该尺寸以不同为佳,尺寸随机为佳。
6[0040] 当外段弹子的触条脱离其触点后,该弹子移动所需的作用力即明显减小,使恶意 开锁人在单独或同时移动数个弹子时能分辨出该弹子所需的开锁移动距离。为解决此问 题,采用下述方法 内段弹子开锁所需的上行距离大体等于内段弹子的触点到可动片上棱(确定触 点的位置)的距离,内段弹子的触条从接触处68的顶边最高处向下;外段弹子触条从接触 处68的底边最低处向上;外段弹子的触点在可动片上棱处。上下排触点(上排为外段弹子 触条的触点,下排为内段弹子触条的触点)的对应点的连线(斜线的,内段弹子的触条为斜 向的;竖线的,内段弹子的触条为竖向的)与该内段弹子的触条方向相适配,即内段弹子触 条能同时穿过上下排触点向上,使内段弹子插入外段弹子孔内端一定距离(外段弹子孔内 端段径向大于内段弹子的外端段径向)。如此,即使内段弹子到达开锁位置后继续向上移 动,因内段弹子的触条需同时穿过两道触点,其所需的力度变化不大(或无变化),使人很 难分辨出该弹子是否到达开锁位置。外段弹子的触条脱离外段触点(或内外段弹子接触处 之间旋转或摆动到位),外段弹子触条内端与内段弹子触条外端连接,如此内段弹子的触条 才能同时穿过上下排触点。上述为上下排触点在可动片孔一侧边,若上下排触点分别在可 动片孔的两侧边,斜向触条的方向发生变化,但上述结构仍是可以实现的。可根据实验确定 内段弹子触条与上下排触点的精密配合情况。 图14中,可动片向上到顶时,动可动片(例如可动片向前移动)前端与其前端对 应的外壳相贴,动可动片下降到底时,若因钥匙上弹位的作用则动可动片移动到最前端处, 动可动片前端与其前端对应的外壳之间相贴(或有一点距离,即为可动片可多移动的距 离),该外壳顶底连线所成斜面或圆弧面为动可动片上下轨道18,使动可动片在前后可能 的范围内移动,而不致使移动范围过大或过小。若动可动片向后移动则原理相同。 图7中,可动片在原始位置时,可动片凸起位于向内弹子69内,当可动片移动到位 后,凸起脱离凹槽,向内弹子在作用力件的作用下向锁芯方向移动。当钥匙拔除后,在所有 弹子作用力件的作用下,可动片复位,凸起再次插入凹槽中,向内弹子复位。当向内弹子的 内段弹子到达开锁位置后,凹槽仍有部分露出(即露出可动片凸起有凹槽)或有部分凸起 仍在凹槽内。图8的右侧两图为凹槽在内段弹子侧边,深颜色为凸起部位,凸起下方即相当 于凹槽。其余各图为凹槽在内段弹子正面或背面。凸起完全插入凹槽内时为原始位置。该 向内弹子的内段弹子上可做斜向触条,可动片孔对应边做触点,触条与触点相配合以增加 该弹子上行的阻力(同时该弹子的作用力件强度可适当加大),使该向内弹子与其他向外 弹子在向外移动时所需力度相同。可动片凸起或/和内段弹子凹槽斜面相互配合使向内弹 子向外移动的距离能达到向外弹子的最大移动距离。侧面弹子也可为向内弹子。 图9中,钥匙5上有凸弹位51、凹弹位52、平弹位54。凸、凹、平弹位可位于钥匙前 (端)面、上面、下面,钥匙左、右面以凹弹位为宜。钥匙前端刃状棱的刃、斜面上可有凸、凹、 平弹位,刃状棱背面有钥匙凸起55,上下面均有为佳。凸弹位的正背面之间长度小于内段弹 子内端正背面之间长度,两长度的差值大于等于钥匙凸起背斜面高点到低点的距离。如此 拔除钥匙时,钥匙凸起在背斜面作用下退其动锁芯,凸弹位沿内段弹子内端背面(背面与 正面平齐)移动,当动锁芯到最高位置时,最高的凸弹位也基本与锁芯内壁接触,动可动片 沿前后方向复位,即可顺利拔除钥匙;钥匙拔除后,动锁芯、动可动片、动外壳下降复位。凸 起55在钥匙前端、末端处有(优选两侧边处),高度大体为最高凸弹位的高度。凸起55的位置大体与动外壳作用力件23位置对应。钥匙凸起在钥匙孔内开锁位置处有相适配的凹 陷。因钥匙前面的凸起在进出钥匙孔时摩擦力大,因此其最高点做成小平面,并略高于最高 的凸弹位,如此该凸起的纵向延长了。在钥匙的纵向中间处也做类似前端处的凸起,以防止 凸弹位磨损。 各弹位与各自的弹子相对应。各弹位位置为有规律的或无规律的。有规律的如沿 钥匙孔纵向或横向成直线排列,或成弧线排列等。无规律的则是随机分布,或正背面弹位沿 钥匙孔纵向不成直线分布等各种结构。 现有防盗门钥匙的上面(即弹位面)的中间凸起条做成凸弹位、平弹位;两侧边的 凸起条也可做成凸弹位、平弹位;下面做成平弹位、凹弹位、凸弹位;侧面做成平弹位、凹弹 位、凸弹位。 可动片到达开锁位置旋转开锁时,外壳对应处有适配的轨道。 上述为有动锁芯、动可动片、动外壳的锁具结构。下述为无动锁芯、动可动片、动外 壳的锁具结构。 动锁芯、动可动片、动外壳所在面的锁具结构做成普通结构(即动锁芯、动可动片 做成一体,动锁芯、定锁芯做成一体,动外壳与定外壳做成一体,动外壳的作用力件取消), 弹子做成普通弹子(钥匙弹位做成普通弹位,如凹、平弹位)。普通弹子作用力件的作用力 大于对面(半)隐弹子作用力件的作用力,可以把钥匙压到有(半)隐弹子的钥匙孔面。则 钥匙与(半)隐弹子对应的面有钥匙凸起55。 有的(半)隐弹子(尤其是向外面移动距离过小的弹子)不用触条、触点,内外段 弹子接触处为平面接触。此类弹子分布随机、数量随机。为了使恶意开锁人无法分辨,此类 内段弹子从外端顶部做斜向触条,触条的高度大于等于(优选大于)弹子的最大移动距离, 可动片上有相应的触点以增加阻力,弹子移动的阻力与其他弹子基本相同(若不能达到, 可增加其作用力件的阻力)。 内段弹子的外端面径向小于外段弹子孔内端,内段弹子外端能插入外端弹子孔内 端一段距离(距离与可动片的可移动距离相配合)。可旋转(或可摆动)弹子为外段弹 子,其内端面与内段弹子外端面接触,能保证内段弹子外端能插入外段弹子孔内端;可旋转 (或可摆动)弹子为内段弹子,其外端面与外段弹子内端面接触,能保证内段弹子外端能插 入外段弹子孔内端。 有滑动摩擦的地方采取润滑油或结构表面做易于滑动的处理(如光滑面、耐磨 面、渗油处理等),尤其是可动片的触点与内外段弹子的触条之间,内外段弹子接触面之间, 轨道37与其配合结构之间等位置。 动外壳作用力件的合力大于所有弹子作用力件到达开锁位置时的作用力之和。 下面举例说明钥匙的凸起55大体正斜面底长1毫米、背斜面底长1毫米、顶平面 长O. 5毫米、凸起宽1毫米;钥匙的凸弹位大体高1. 1毫米、直径1毫米;内段弹子内端面纵 向长2毫米、宽1毫米,外端纵向长1. 5 2. 5毫米、横向0. 7 1. 2毫米;可动片孔纵向2. 5 4 毫米、横向1 1. 5毫米,相邻两孔之间宽0. 5 1. 5毫米,可动片厚1 8毫米,优选1. 5 6毫米, 最佳2 5毫米,可动片可移动距离1 2. 5毫米,内外段弹子接触处重叠长度0. 1 1毫米。当 然还可以通过实验把相关数据比例调整到更加合适。若采用半隐弹子,则因弹子上下移动 距离稍有增加(如增加凸弹位顶平面周边斜面的高度),则斜向弹子触条作为直角三角形的斜边,竖边比横边的数值可稍微大一些,相当于用较大的竖向移动推动可动片的横向移 动。 外段弹子为粗头弹子,即外端粗,在内段弹子(及锁芯)被破坏(但无法掏掉,因 为有遮块、遮片)后锁芯不致失效,此结构可用于各种锁具。
内段弹子孔与内段弹子外壁及触条外壁相适配。从而使内段弹子不会跑出。 外段弹子孔与外段弹子外壁及触条外壁相适配。 上述可动片为向前或/和向后移动,也可选用可动片原始位置即超出锁芯前(或 后)端面,当处于开锁位置时,可动片则超出锁芯后(或前)端面。 最高凸弹位的弹子到达开锁位置时,可动片的位置即到达极限位置为一种结构; 最高凸弹位的弹子到达开锁位置时,可动片仍可沿着移动方向再移动一定长度的为另一种 结构。 上述所有结构中,可动片为前后移动,也可采用可动片沿着锁芯外壁旋转一定角
度,使内外段弹子到达开锁位置的。此种结构中,内段弹子内端为'S 、",状、或"『、r"
状、或"T、 T"状;各黑体三角形的底端不是尖状,而是与弹位横截面相适配的。各形状纵 向长度为方便钥匙插拔,各形状横向长度一侧为做触条带动可动片或被可动片带动。各内 (或外)段弹子可为斜向触条或竖向触条,可为转动式或摆动式。 本申请公开的锁具的带触条、触点的(半)隐弹子必须是从高的凸弹位到低的凸 弹位依次启动,否则不能开锁。从而使弹子从初始位置到开锁位置有以前的组合式变成排 列式,增加了难度,且不能把凸弹位高的弹子先到位,必须全部同时到位才行;且高凸弹位 的弹子开始移动后必须不停移动,直至到达最外端。 下面总结几种弹子结构 隐弹子第一种、内外段弹子上均有触条,内段推动可动片,内外段相顶上升; 第二种、内外段弹子上均有触条,外段推动可动片,内外段相顶上升; 第三种、内外段弹子上均无触条,内段推动外段上升; 第四种、内段弹子上有触条,内段推动可动片,内段顶外段上升; 其中,内外段相顶上升的包括内外段接触处为斜面、台阶式、凹坑式等结构。 半隐弹子包括上述几种,同时内段弹子超出钥匙孔内表面的长度小于等于最高凸
弹位最高点正背面斜面的高度。 各种(半)隐弹子的内段弹子的外半段的径向大于内半段的径向尺寸,如此,可保 证其在初始位置。 因为第一批(即凸弹位高度为最高的一批为第一批)弹子须在锁芯大体一圈的大 体平均点上至少2个同时上行(只l个弹子上行时,可动片移动不平衡,可动片会因摩擦力 而卡住),所以第一批弹子至少为2个,且在锁芯圆周边的大体平均点上(即能平衡推动可 动片移动即可),优选3个及3个以上,最好更多些,使恶意开锁人无法下手,找不到第一批 弹子的具体位置。当多于2个时,增加的第一批弹子就不必限定相对或绝对位置了 (即增 加的第一批弹子的位置是随机的)。 弹子的批次为1 10批,每批的个数、位置不固定,随机而定为佳(当然个数、位置 也可固定,但防盗效果不太好),不同批次的弹子位置相互交错为佳。例如凸弹位高度1毫 米左右为第一批;0. 8毫米左右为第二批;0. 6毫米左右为第三批;0. 4毫米左右为第四批;0.2毫米左右为第五批。0 5毫米的弹子可采用内外段弹子接触处为平面接触。内段弹子
上可做斜向触点,可动片上有内段弹子的触点,其作用力件强度大一些。 旋转弹子上的触条为整个圆周面都有或只要转动、贯穿够用即可,两者各有优点,
一个有利于加工,另一个有利于增加强度。 因外段弹子所处位置锁具的圆周面积加大,所以外段弹子及弹子孔径向可以加 大。 锁具的几种实现方式 —、锁芯的一个面分布接触面为平面的(半)隐弹子(该弹子内段弹子孔内壁底 部处可有或无与内段弹子的触条相配合的触点,该触点位于弹子孔内壁,形状与其他触点 相同) 第一种,另一面为普通弹子(不需动锁芯、动外壳); 第二种,侧面为普通弹子; 第三种,另一面为(半)隐弹子; 第四种,侧面为(半)隐弹子(内外段弹子接触处为平面); 此结构中不要可动片。 —面弹子的内外段接触面为平面(不用触条、可动片),另一面为普通弹子,动锁 芯与定锁芯固定连接,动外壳与外壳固定连接。钥匙一面有凸、平弹位,并有钥匙凸起,另一 面为凹、平弹位,侧面可为凹、平弹位。(所有各种锁具的)普通弹子可为排状弹子、束状 弹子(至少两个弹子的内段弹子的内端面成束状)、斜面弹子、斜向弹子等结构。 钥匙凸起及凸起前方的弹位在钥匙插入钥匙孔时,先顶住锁芯前端面,然后进一 步向凸弹位的一面移动,所以钥匙凸弹位对应的锁芯前端面处的凹陷应该再向弹位的面的 方向再延伸。钥匙凸起横向的弹位、前方(指纵向)的弹位对应的弹子应在钥匙向凸弹位面 移动后所到达的开锁位置处。钥匙凸起横向弹位对应的弹子可为普通弹子、(半)隐弹子; 钥匙凸起前方弹位对应的弹子可为普通弹子,但最好该弹子朝向钥匙端面或钥匙的弹位前 端面为相适配斜面。利于钥匙向凸弹位面移动过程中,弹位与弹子相配合。 下述可用于所有的锁具锁芯(或可动片)外壁与外壳内壁之间用压縮或拉伸式 弹性件连接(或者安装弹性件),增加锁芯转动时的阻力。图15中,弹性件73也可只与锁 芯(可动片)或外壳连接,可动片为夹角状(或其他形状),与锁芯(可动片)固定连接,在 外壳对应处有弹性件73的凹槽72轨道。凹槽内锁具外壳在初始位置处有一个固定凸起或 另一弹性件74与弹性件73交错相贴,当锁芯转动时,弹性件与另一弹性件或凸起相互作用 使弹性件或/和另一弹性件变形,锁芯开始转动。也可外壳上做弹性件73,锁芯(可动片) 对应处做凹槽、凸起或另一弹性件。弹性件及配合结构可在锁芯、外壳的周围面,也可在前 端面、背面。 二、接触面交叉的(半)隐弹子 第一种,另一面为接触处为平面接触的(半)隐弹子(不要动或定可动片); 第二种,另一面为普通弹子(不要动或定可动片); 第三种,另一面为交叉的(半)隐弹子; 第四种,可有向内弹子; 第五种,侧面为普通弹子;[oogo] 第六种,侧面为(半)隐弹子。 三、(半)隐弹子的结构 第一种,接触面为平面的; 第二种,接触面为平面的,内段或外段弹子上做触条,可动片上做相应的触点; 第三种,接触面为交叉的,内段或外段弹子做斜向触条,可动片上做对应的触点; 外段或内段弹子上做竖向触条,可动片上做相应的触点; 第四种,竖向触条的弹子段为旋转式或摆动式; 第五种,内外段弹子接触面旋转或摆动到接触处的顶面相顶时,接触处的顶面的 接缝与可动片和外壳的接缝相对(或者内段弹子再向上一定距离,两个接缝才能相对); 第六种,内外段弹子到达开锁位置时,内外段弹子触条是连贯的,内段弹子触条能 穿过外段弹子的触点。 上述一个面为一类弹子,也可是该种锁具结构中各类弹子的混杂。普通弹子面须 把钥匙压向另一面,不易混杂隐弹子。(半)隐弹子对应凸、平弹位;普通弹子对应凹、平弹位;向内弹子对应凹、平、凸弹 位;普通弹子对应凸弹位的,凸弹位一般在钥匙前(端)面处或/和前端面的略微背面一点 儿(如钥匙凸起的大体横向位置处)。 普通弹子可为束状弹子、排状弹子、斜面弹子、对顶弹子、顶内壁弹子等。束状普通
弹子中,有的对应凹弹位,有的对应凸弹位,有的对应平弹位。 最前端钥匙凸起的横向位置的凸弹位高度不大于钥匙凸起的高度。 弹子上的触条,除内段弹子触条内端极窄外,其他触条端面(内段弹子触条外端、
外段弹子触条内端)都窄一些,利于触点上下贯穿。 动外壳位于锁具外壳内为佳。即外壳外表面为一个完整外壳(通过外壳焊接或其
他方式达到例如外壳背面与动外壳对应处为开口,动外壳、动可动片、动锁芯等结构安装
好后再封闭开口 ;又如,锁具除外壳的外表面做好后,在外面加一包层,包住锁具,包层可同 时作为非动外壳弹子作用力件、动外壳作用力件的外端。) 在加工精度可控制范围内,可动片移动精度越精确越好。图16中,例如以0. 1毫米 为基础,则触条、触点相邻的尖瑞相互碰撞,使弹子不能移动的距离小于等于0. 1毫米。假 如触条、触点本身宽度为0. 3毫米,触条底之间间隙为0. 1毫米,触条截面为梯形,顶宽0. 1 毫米,底宽0. 3毫米,触点截面相适配,则应该启动弹子触条尖对应相邻触点尖之间宽度的 中点处或某一侧边。优选侧边且基本与该侧边触点尖相贴,也即触点尖对应与其相邻触条 尖的一侧边。如此可增加精度。也就是说上一个启动的弹子的触条尖一旦与对应触点尖的 斜面相啮合,本批(一个或一个以上)弹子触条尖即与对应触点(前后各一个)之间间隙 的最背面或/和最前面处对应,可动片略微多移动一点或少移动一点(即前批的某个弹子 略多上升一点或以前批的弹子略少上升一点)即错过开锁位置,此为最佳。位于大体中间 处也可。 推动可动片移动的弹子段上的触条或/和可动片上对应的触点的接触处除为尖 状外,也可为比尖状略粗的较窄状,还可为与触条、触点同截面,各有优点。 非隐弹子(即普通弹子)可为排状、束状、对顶(与隐弹子对顶)、斜面、斜向、不 动、端面窄长状、小面弹子等任一种或任一一种以上的组合或任意组合,和任意重叠(即既
11是对顶,又是端面窄长状;既是斜面又是斜向又是排状等)。 可有(半)隐弹子不做触条,也不用相对应的触点,此种弹子位置、个数不确定或 随机。 所有各种弹子(或部分弹子)的位置随机(或杂乱无规律或有规律)。 弹子除外段弹子外端段截面大以外,其他段截面同,触条外周边为弹子外壁,弹子
孔为通径的。 内段弹子外端段与可动片重叠部分截面略大,相应可动片孔略大,外段弹子至少 大部与内段弹子外端段同截面。触条分布在内段弹子与可动片重叠段(或者外段弹子内端 段,最好外段弹子内段大部同截面)。 内段弹子的内端宽度更窄,例如弹子大体1毫米,内端宽0. 5毫米,内段弹子孔内 端与之相适配。图18中,内段弹子内端段为斜面或台阶状。 根据斜向触条对应的触点在可动片孔上,内外(即上下)方向位置的不同来确定
弹子所需上下移动位置的大小,斜向触条的竖向高度大些为佳。内段弹子外端面与其到达
开锁位置时转动面表面相适配,使锁芯、可动片能顺利转动。若外段弹子内端段表面有斜向
触条,则触条外表面与该段弹子外表面同径,即弹子内段为同径为佳。 弹子为平行的或/和大体以锁芯圆心为圆心呈射线状分布。 内外段弹子的接触面为与转动面相适配的圆弧面或斜面或平面。 前面为可动片外壁为转动面,也可用可动片内壁为转动面。则内段弹子外端面在
可动片以内,外端弹子内端段做斜向触条,可动片孔侧面有相应的触点。 钥匙与钥匙孔之间可有专用的轨道,也可用钥匙孔与钥匙的配合作为钥匙插拔的 轨道。 上述为第一种方案。 第二种方案旋转弹子可为旋转或不旋转的,去掉旋转弹子上的触条及该触条对 应的触点,去掉旋转弹子轨道37及与轨道37配合的结构。内外段弹子接触面为与转动面 相适配的圆弧面或斜面或平面。触点内端到可动片外壁(可动片外壁为转动面)的距离与 触点、触条之间的间隙之和(为该弹子所需移动的距离)小于(小于为佳)等于触条的竖 向高度。 不旋转弹子(内段或外段)表面做斜向触条,可动片上做对应的触点(触点与斜 向触条相配合运动,触点可适当斜向延长,但不能影响两者配合)。 1、内段弹子上做斜向触条,用以推动可动片运动。则触点在可动片外壁向内处 (如图5、图6中上层触点)。 2、外段弹子上做斜向触条,用以推动可动片运动。则触点在可动片外壁相内(如 图5、图6中上层触点)。斜向触条上平面低于触点下平面,略有间隙。触点位置优选可动 片外壁处。 3、根据触条倾斜的方向,确定可动片的位置,确定可动片移动的方向。 4、斜向触条优选(初始位置)位于可动片内外壁之间。内段弹子的触条初始位置 位于可动片内壁以外(即内段弹子触条与可动片重叠的部分)的部分的截面以大于内段弹 子位于内段弹子孔内部分的截面为佳。可以是只有触条比其他段凸出内段弹子表面。对应 的可动片孔截面大于内段弹子孔截面。如此内段弹子不易被抽掉。外段弹子为可旋转或不可旋转的,但内段弹子能进入外段弹子孔,即外段弹子孔截面与内段弹子外端段相适配。 在此结构中,选可动片厚度大于触条竖向所需最大高度,加上触点高度加上触条 触点之间间隙。斜向触条位于内段弹子外端段或外段弹子内端段。 如此内外段弹子孔不用变径的,用通径的,利于加工,作用相同。外段弹子通径为 佳(若有触条,则以触条外表面为准),内段弹子外端段(与可动片重叠)截面大为佳,但以 与外段弹子内端段截面相同为佳。 前面为可动片外壁为转动面,也可用可动片内壁为转动面。则内段弹子外端面在 可动片以内,外端弹子内端段做斜向触条。 同理可用可动片向一侧转动较小角度代替可动片移动,则可动片孔侧面的触点移 到可动片孔前面或背面。 第三种方案适用于可动片只向前移动。但可以大大减小动外壳作用力件23所需 的作用力,同时也可减小其他弹子作用力件的作用力,有利于加工和钥匙开锁。 图4中,可动片前端向锁芯方向收縮(即相当于可动片前端面固定连接一个圆环 75),圆环靠近圆心处能与钥匙前端接触(钥匙孔适当向前延伸,穿过锁芯前端面,使钥匙 前端能接触并推动圆环。或者钥匙孔前端面的锁芯部位变薄)。图中只画出圆环的部分结 构。若可动片分为动可动片、定可动片,则可动片前端的圆环大体沿着锁芯分割线20分为 两部分,与定可动片连接的一部分保留不动,称为定半环;与动可动片连接的一部分称为动 半环。若在钥匙开始接触定半环的同时也能接触到动半环,则达到使用要求。否则,把动半 环略微向前移动,并从两侧边向定半环方向延长动半环,用定半环推动动半环(即定半环 背面与动半环正面相贴),从而推动可动片移动。在可动片移动的同时,弹子须按顺序逐步 (个)启动,否则不能打开所居。靠近动半环处的动外壳作用力件23强度大一些为佳,保证 动锁芯、动可动片、动外壳能顺利复位。 第四种方案可动片外壁或内壁为转动面,触点靠近或贴着转动面。若选用可动片 内壁为转动面,则外段弹子内端段做斜向触条,并伸入内段弹子孔外端段。触点在靠近可动 片内壁处。 第五种方案前述可动片为圆环状(有或无分割线),圆弧状(图4既可理解为圆 环状可动片的一部分,也可理解为可动片的形状)。可动片也可为跨度更小的圆弧状或窄条 状或图4的圆弧状,适用于现有的锁具改进(图4中,可动片圆环的跨度约为180度,也可 选择10 180度之间的任意角度)。 现有锁具大多为1道、2道、4道纵向弹子,在1道、2道纵向弹子所对应的锁芯外壁
或外壳内壁做纵向(前后向)圆弧凹槽,凹槽内安装相适配的可动片。可动片对应向内、向
外弹子。该可动片前端面安装圆环或圆半环。相应的钥匙上的弹位与对应的弹子相适配。
即当钥匙大部分插入钥匙孔,凸弹位与其对应的弹子背面的锁芯内壁对应时,须收縮较大
距离的弹子先被对应凸出弹位前端过渡的斜坡推动,须收縮较小距离的弹子后被对应凸出
弹位前端的斜坡推动,平的弹位没有斜坡不用推动弹子。即高度较低的凸起的弹位前端钥
匙水平线留出的空位小。弹位高度与其前端的斜坡相适配,弹位高度与其前端留出的水平
线53 (水平线为钥匙弹位前后的低位,且为一条水平线为佳)长度相适配。 对于一条弹子的锁具,可动片选圆弧状,圆弧的跨度够用即可。 对于两条弹子相邻平行的锁具,可动片可选用圆弧状,圆弧的跨度够用即可。[0135] 对于两条弹子相对平行的锁具,可动片选用对应处的两道或选用圆环状。 对于四条弹子的锁具,可动片选用对应的四道或成对角的两片或圆环状。 第六种方案钥匙孔一面为(半)隐弹子,相对面为普通弹子(普通弹子包括斜 面、斜向、排状、束状、相对、顶内壁、相顶即与隐弹子相顶甚至一个隐弹子与一个以上的对 面的弹子相顶)。钥匙孔前端有前面向隐弹子面偏移的斜面(该斜面相当于限位件58的 作用),斜面背棱与钥匙前端尖略偏,使钥匙前端顺斜面移动,斜面的前后长度大体为凸弹 位作用于其对应的弹子后所能移动的距离,竖向距离大于等于最高凸弹位的高度。(弹位 与弹子的接触是从水平线逐步过渡到弹位前面的斜坡再到弹位高点。高弹位的水平线短, 只有弹子的前后向长度,斜坡长;较低弹位的水平线略长,斜坡较短;更低弹位的水平线更 长,斜坡更短;平弹位全为水平线,无斜坡。如此先启动弹位高的弹子,后启动弹位低的弹 子。此结构中,触条与触点之间距离较大,等于应有的间隙加上弹子从原始位置到水平线位 置的距离)。如此钥匙插入后沿着钥匙孔前端的斜面(即限位件)向隐弹子面偏移,再把 钥匙柄压向该面,则使隐弹子到达开锁位置,同时对面的弹子也与自己的弹位对应到达开 锁位置,其他面也可有弹子(各类普通弹子),有弹位(凸平凹弹位)。如此动锁芯与定锁 芯固定连接、动可动片与顶可动片固定连接、动外壳与定外壳固定连接,不要动外壳作用力 件。 图19中,钥匙前端朝向隐弹子的一面为斜向凸起55,斜向凸起的高度大于等于该 面最高凸弹位的高度。钥匙孔前端处有对应的限位件58(与斜面作用相同)。 第七种方案不要可动片。内段弹子外端段的截面略大于其他段也可截面相同, 但对面相对、相顶的弹子把该弹子(隐弹子或普通弹子)顶住,使其不会相钥匙孔内移动。 此内容可用于其他各类锁具,相应内段弹子孔外端段的截面与之相适配。内段弹子孔外端 段大截面段的高度(优选该高度固定利于加工)大于等于对应的内段弹子外端段大截面段 的高度。各内段弹子外端段大截面段的高度不等,从而与凸弹位的高度相适配。外段弹子 截面与内段弹子外端段相同(可略大)。此为一类(半)隐弹子。若全部隐弹子用此种结 构,则不要可动片。 第八种方案第一,动外壳背面(优选中点处)固定或活动连接扳柄,扳柄扳动动 外壳上下,如此可不保留动外壳作用力件。 第二,动外壳外壁大体(弧度)中间处用杠杆一端与动外壳前端的固定外壳活动 连接或接触,另一端伸出锁具外壳成为扳柄。杠杆上有至少一处成横向左右各一个凸点的 结构。凸点用于压迫动外壳,使之与定外壳接触,起到动外壳作用力件的作用。但仍可保留 动外壳作用力件。若杠杆前端与固定外壳处做的凹地处活动接触(即插入凹地处),则杠杆 与外壳背面的接触部位为不可前后移动连接。不可前后移动连接可为扳柄与可上下移动 的活动片固定或活动连接,活动片沿着轨道上下移动,始终遮住所开口为佳。 方案一为一类结构,方案二为方案一的改进;方案三为方案一、二的改进;方案四 为方案一、二、三的改进;方案五为现有锁具及前述方案的改进;方案六为方案一 五及现 有锁具的改进;方案七为方案一 六及现有锁具的改进;方案八为方案一 六的改进。某方 案为另一方案的改进,则某方案可用另一方案的部分结构。 —面为(半)隐弹子,另一面为相顶、顶内壁等普通弹子的锁具中,另一面弹子的 全部或部分与隐弹子端面相顶,因为两面弹子的端面形状、面积不一定相同,所以端面不可能正好重叠,优选另一面弹子端面左右向宽度略大或两面弹子端面部分重叠。若另一面弹 子向锁芯钥匙孔圆心处运动的趋势被限制在初始位置,则两面弹子端面可重叠(即隐弹子 端面的部分或全部与另一面弹子端面的全部重叠)。另一面弹子或/和隐弹子的作用力件 强度可大些,增加开锁难度,优选两面弹子的作用力件迁都不同。另一面弹子内端段至少朝 钥匙孔背面方向有(与现有锁具内段弹子内端相同或相似的)小斜面或和小圆弧面,方便 钥匙插拔。 —面为有可动片的隐弹子,另一面为有可动片的隐弹子伸入钥匙孔的普通隐弹子 的结构中,钥匙的凸弹位面(即隐弹子对应面)的凸弹位比另一面的普通凸弹位(与普通 隐弹子对应,且弹位前后有斜坡的)先与对应的弹子起作用(因隐弹子内端面前后向长度 较大),同时普通凸弹位前端的水平线与自己对应的弹子接触,凸弹位再向前移动到对应弹 子孔内壁前端时,普通凸弹位与对应的弹子到位。如此结构中普通隐弹子的斜向触条的高 度大于等于(优选大于)凸弹位所在钥匙平面(若为单条或相对两条触点则平面为钥匙上 的一条水平向直线)到水平线之间距离加上普通凸弹位高度。 另一面弹子若为对应钥匙大平面,在各种钥匙须向一面偏移的锁具结构中,该面 可有对应窟窿弹位。 隐弹子结构的内段弹子内端延长进入钥匙孔,也可称为一类普通弹子(此类弹子 内端面前后向长度可縮短至普通弹子状况)。此类结构可用于各种可动片结构和无可动片 结构。 钥匙须向一面偏移的,除钥匙孔前端有限位件(或起限位件作用的斜面或其他结 构)夕卜,钥匙孔背面段(即靠背面大体半段)也有相应的副限位件,钥匙与副限位件对应处 有副斜面凸起。斜面凸起与副斜面凸起同时起作用,使钥匙平稳偏移。钥匙前端的斜面凸 起与钥匙孔后半段的副限位件的左右向位置不同,即斜面凸起移动到副限位件处时,刚好 能从副限位件大体中间的豁口通过(也可是其他的豁口方式和位置,在左右向上你有的部 分我没有,我有的部分你没有,两者并排时,基本形成从左到右的完整段。即斜面凸起与副 限位件都是不完整的,两者并排时基本占满钥匙孔)。另一种方式是钥匙孔后小半段左右 向略款,宽出部分作副限位件,钥匙上对应处侧面做副斜向凸起,钥匙后半段可略宽。 副限位件可用钥匙孔后半段大体中间处一个,也可用两个(钥匙孔中间处一个, 背面处一个,两者左右向错开;两者对应的副斜面凸起错开)。 钥匙侧面弹子的弹位若为凹弹位,则弹子或/和弹位的竖向高度较大,钥匙插入、 偏移均可接触弹子。若为凸弹位,则弹子内端面向隐弹子面延长,使钥匙插入、偏移时均能 接触弹子。 现有各种锁具因内外段弹子接触面的棱易与内外段弹子孔接触面棱相互碰触,从 而使恶意开锁人容易发现每个弹子的开锁位置。 图20中,内或/和外段弹子或/和内或/和外段弹子孔接触面的棱处做小
斜面79,小斜面的延长线与弹子走向的延长线之间夹角80为0. 01 10度之间,根据锁具整
体加工精度,此夹角80角度越小越好。此夹角的目的是因弹子与弹子孔之间有间隙,当弹
子一端偏移向某一方向时,弹子另一端不会与另一端弹子孔的棱相互磕碰。 图21中,内或/和外段弹子接触面固定连接或/和活动放置小顶块77,小顶
块接触面棱处可有小斜面79,对应有夹角80.弹子孔对应处截面与小顶块相适配。小顶块(尤其是内段弹子的小顶块)高度大于内段弹子到达开锁位置所需移动的距离。 小顶块对应位置有可动片。 小顶块的一面做斜向触条,对应有适配的可动片、触点结构。 图22中,内段弹子外端面为大截面78,使内段弹子不会再向锁芯中心移动。小顶 块与大截面对应处为平面或适配的凹坑。 图20 22中,小斜面段可为截面小于其他段的一段(截面小的一段的截面不大于 小斜面段截面最小处)。 图l 图19中,各种锁具结构的内外段弹子接触面的棱处也可做成图20 22中小 斜面79、夹角80、小顶块78、大截面79等结构。小斜面做在转动面上下的结构上(如外段 弹子或/和外段弹子孔,可动片外壁或/和内段弹子)。触点、触条若存在与接触面棱碰触 的可能的其他部分,也应做成小斜面,有夹角。 小斜面高度及夹角角度的大小,保证弹子一端与弹子孔某一方向紧密接触时,该 段弹子一端棱不会与内外段弹子孔交界棱磕碰(夹角愈小愈好,在保证功能的条件下优先 保证夹角角度小,小斜面高度可大些)。
权利要求新锁具,其特征在于弹子为隐弹子。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新锁具,其特征在于隐弹子的结构为内段弹子内端面与锁芯 内壁平齐,弹子孔与弹子相适配。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新锁具,其特征在于隐弹子对应的开锁位置为内段弹子内 端面向弹子孔内移动一定距离。
4.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新锁具,其特征在于钥匙孔前端面和中间处有斜向凸起,该 斜向凸起与与钥匙上的凸起相适配。
5.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新锁具,其特征在于钥匙孔前端面和中间处有斜向凸起,该斜 向凸起与钥匙上的凸起相适配。
专利摘要新锁具,弹子为隐弹子。隐弹子的结构为内段弹子内端面与锁芯内壁平齐,弹子孔与弹子相适配。隐弹子对应的开锁位置为内段弹子内端面向弹子孔内移动一定距离。钥匙孔前端面和中间处有斜向凸起,该斜向凸起与与钥匙上的凸起相适配。钥匙孔前端面和中间处有斜向凸起,该斜向凸起与与钥匙上的凸起相适配。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弹子不露出钥匙孔,且开锁时必须用凸起插入弹子孔内;锁芯的弹子必须按照事先确定的顺序逐个或逐批到达开锁位置,否则锁具无法开启。
文档编号E05B27/00GK201539139SQ20092030908
公开日2010年8月4日 申请日期2009年8月28日 优先权日2009年8月28日
发明者黄效红 申请人:黄效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