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折叠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60621阅读:19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折叠凳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凳子,具体涉及一种折叠凳。
背景技术
目前所知的折叠凳大多都存在同一个问题使用者为了折叠或打开折叠凳,通常需要使用双手进行操作,这样使用者在使用起来就不够方便、快捷。另外,凳子的座板通常由木头,或金属框架配合软垫构成,使得凳子的重量增加,不够轻便。例如,中国专利公开号 C拟817608,
公开日2006年09月20日,发明创造的名称为折叠凳,该申请案公开了一种折叠凳,其特征是,所述的支腿的上端通过铰链与凳面相联接,所述的支腿上装有折叠支撑杆,所述的支撑杆的另一端与凳面相连。该申请案的折叠凳在折叠时需要将两条支腿分别折叠起来;在打开时同样需要分别将两条支腿撑开。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折叠凳在折叠或打开时,需要使用双手进行操作不够方便、快捷,且折叠凳不够轻便的问题,提供一种便于折叠或打开,且轻便的折叠凳。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折叠凳,包括座板及凳腿,所述座板底面设有一对相互平行的托板,各托板分别包括与座板底面贴合的第一侧板,及垂直于座板底面的第二侧板;所述凳腿包括两对X 型交叉折叠腿,每对折叠腿包括在中上部相互交叉枢接的外侧支腿和内侧支腿,每对折叠腿的外侧支腿上端分别与第二侧板的一端枢接,每对折叠腿的内侧支腿上端分别与一连杆的一端枢接,各连杆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二侧板的中部枢接。本方案中,两外侧支腿的上端部构成座板一侧的两个支撑点,而两内侧支腿的上端部则构成座板另一侧的两个支撑点,通过四个支撑点对座板进行支撑。两外侧支腿的上端枢接于第二侧板的一端,座板与外侧支腿可以绕着该枢接点转动。内侧支腿的上端部通过连杆枢接于第二侧板的中部,内侧支腿的上端部可以绕着连杆与第二侧板中部的枢接点、并以连杆为半径做转动,当内侧支腿的上端部旋转到与座板底部贴合时,折叠凳处于展开状态,此时两内侧支腿的上端部构成座板另一侧的两个支撑点。在对折叠凳进行折叠时,只需要将一只手握住座板上与两外侧支腿上端相对的,且靠近两内侧支腿上端的座板边缘,将座板往上提起,此时内侧支腿和外侧支腿会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自动折叠并与座板大致处于同一平面上。当需要打开折叠凳时,同样的只需要将一只手握住座板上与两外侧支腿上端相对的,且靠近两内侧支腿上端的座板边缘,并将外侧支腿的下端与地面接触,然后将座板绕着外侧支腿与第二侧板一端的枢接点转动,这个过程中内侧支腿会随着打开,当内侧支腿的上端部旋转到与座板底部贴合时,折叠凳处于打开状态。作为优选,座板材质为塑料,包括顶面、与顶面分离的底面、及侧面,所述顶面、底面及侧面共同构成一个完全封闭且具有中空结构的座板。所述的座板由吹塑成型工艺制得,使座板成为一个完全封闭且具有中空结构的塑料座板,其塑料材质和中空结构使得座板具有轻质量的特点。同时,座板是一个完全封闭且中空的结构,使座板具有很高的强度。作为优选,托板由角钢构成,而构成角钢结构的水平侧板和竖直侧板,分别与托板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相对应;所述座板底面上设有一对相互平行的长条形纵向凹槽,所述两角钢分别对应的设置在纵向凹槽内,角钢的水平侧板设置在纵向凹槽底面,角钢的竖直侧板与纵向凹槽的一侧面相贴合,且角钢的水平侧板位于两竖直侧板之间。该托板由角钢构成,以角钢作为支撑腿和座板的连接件,其结构简单,强度可靠。而座板底面上设有一对相互平行的长条形纵向凹槽,具有以下优点第一,在安装角钢时可以起到限位作用,便于安装。第二,角钢的竖直侧板作为与支撑腿连接的部件,是一个主要的受力部件,将竖直侧板与纵向凹槽的一侧面相贴合,使得该侧面可以分担竖直侧板的部分受力,对竖直侧板起到支撑和加固的作用。第三,纵向凹槽本身的结构可以加强座板的强度。而角钢的水平侧板位于两竖直侧板之间是为了,在折叠凳打开后,可以使内侧支腿的上端部的枢节点落在角钢的水平侧板上。因为当折叠凳打开后,内侧支腿的上端部就成为座板的支撑点,这样座板与支撑腿之间的受力可以由角钢来承受和传递,对座板起到保护作用。作为优选,座板上与两外侧支腿上端的两枢接端相对的,且靠近两内侧支腿上端的座板边缘处设有弧形通孔。该弧形通孔设置在座板的边缘,配合与弧形通孔对应的座板边缘部分构成一个握手。在折叠或打开折叠凳时,使用者可以将手插入弧形通孔并握住弧形通孔对应的座板边缘部分,将座板往上提起,来将折叠凳折叠起来。同样的,在打开折叠凳时,使用者可以握住这个握手来打开折叠凳。通过弧形通孔与座板边缘部分构成一个握手,可以更有利于使用者来折叠和打开折叠凳。作为优选,内侧支腿与外侧支腿的横截面为直径相同圆,所述连杆成Z字型,且Z 字型连杆的两平行面之间的间距与内侧支腿的横截面的直径相同。该连杆成Z字型,且Z 字型连杆的两平行面之间的间距与内侧支腿或外侧支腿的横截面的直径相同,利用这个结构将内侧支腿与角钢第二侧板连接起来,使得内侧支腿、外侧支腿、连杆和第二侧板共同构成的可折叠的四边形框架结构,可以便利的展开和折叠。作为优选,连杆的长度小于等于角钢长度的一半。这样设置是为了保证,当折叠凳打开后,可以使内侧支腿的上端部的枢节点落在角钢的水平侧板上。因为内侧支腿的上端部是绕着连杆与第二侧板中部的枢接点,即竖直侧板中部的枢接点、并以连杆为半径做转动的,该枢接点位于竖直侧板的中间部位,所以当连杆的长度小于等于角钢长度的一半,就可以保证当折叠凳打开后,可以使内侧支腿的上端部的枢节点落在角钢的水平侧板上。作为优选,内侧支腿在折叠腿交叉点以下部分的内侧支腿的长度小于外侧支腿在折叠腿交叉点以下部分的外侧支腿的长度。这样设置有利于开打折叠凳。在打开折叠凳时, 使用者需要将一只手握住座板上与两外侧支腿上端相对的,且靠近两内侧支腿上端的座板边缘,并将外侧支腿的下端与地面接触,然后将座板绕着外侧支腿与第二侧板一端的枢接点转动,在这个过程中内侧支腿会随着打开。而在内侧支腿打开的过程中,由于内侧支腿在折叠腿交叉点以下部分的内侧支腿的长度小于外侧支腿在折叠腿交叉点以下部分的外侧支腿的长度,所以外侧支腿与地面接触时,内侧支腿不会与地面产生接触,这样在打开过程中就不会受到内侧支腿的干扰。作为优选,座板为圆形座板,座板上与弧形通孔相对的座板边缘处具有一缺口,该缺口在座板边缘形成一直边,且该直边与角钢相互垂直并靠近外侧支腿上端的枢接点。由于座板可以绕着外侧支腿上端的枢接点转动,若座板为一个完整的圆形座板,当人坐在与弧形通孔相对的座板边缘时,座板会绕着外侧支腿上端的枢接点翘起,即座板会往上翻,这样会使的人摔倒而受伤。所以在座板上与弧形通孔相对的座板边缘处设有一缺口,且该缺口的直边靠近两外侧支腿上端的枢接点,也就是说,将座板上在座板上表面受到向下的力时,会绕着外侧支腿上端的枢接点翘起的这部分座板切除,使得人可以安全的坐在座板上的各部位,而不会使座板翘起。作为优选,座板底面上设有若干圆台型凹槽,且圆台型凹槽底面与座板顶面相接触。座板底面上设有若干圆台型凹槽,可以进一步加强座板的强度。同时圆台型凹槽底面还起到了支撑顶面的作用,对顶面进行支撑和保护。作为优选,座板底面两纵向凹槽之间还设有两条与纵向凹槽垂直、且连通两纵向凹槽的横向凹槽,且横向凹槽的槽深小于纵向凹槽的槽深,所述横向凹槽与纵向凹槽的底部也分别设有若干圆台型凹槽,且圆台型凹槽底面与座板顶面相接触。座板的底面设有一对纵向凹槽,和连通两纵向凹槽的横向凹槽,可以进一步加强座板的强度。作为优选,各外侧支腿和内侧支腿的底部设有塑料护套。当折叠凳与地面之间产生滑动时,由于支撑腿底部具有塑料护套,在滑动摩擦时就不会产生刺耳的噪音。同时,也可以起到保护支撑腿的作用。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能够方便、快捷的折叠或打开,且具有轻便的特性。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折叠凳打开状态下倒置的一种局部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折叠凳在折叠状态下座板背面处的一种局部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折叠凳在折叠过程中的一个侧视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折叠凳在折叠后的侧视图。图中座板1、折叠腿2、外侧支腿3、内侧支腿4、弧形通孔5、缺口 6、角钢7、连杆 8、纵向凹槽9、横向凹槽10、圆台型凹槽11。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如图1、图2所示的一种折叠凳,包括座板1及凳腿,座板材质为塑料,由吹塑成型工艺制得。座板包括顶面、与顶面分离的底面、及侧面,所述顶面、底面及侧面共同构成一个完全封闭且具有中空结构的座板。座板1底面上设有若干圆台型凹槽11,且圆台型凹槽底面与座板顶面相接触。座板1底面上还设有一对相互平行的长条形纵向凹槽9,两纵向凹槽 9之间设有两条与纵向凹槽垂直、且连通两纵向凹槽的横向凹槽10,且横向凹槽10的槽深小于纵向凹槽9的槽深。各纵向凹槽9分别设有角钢7。角钢7的水平侧板设置在纵向凹槽9底面,角钢7的竖直侧板与纵向凹槽9的一侧面相贴合,且角钢7的水平侧板位于两竖直侧板之间。所述凳腿包括两对X型交叉折叠腿2,每对折叠腿2包括在中上部相互交叉枢接的外侧支腿3和内侧支腿4,且内侧支腿4在折叠腿2交叉点以下部分的内侧支腿的长度小于外侧支腿3在折叠腿2交叉点以下部分的外侧支腿的长度。每对折叠腿的外侧支腿3上端分别与第二侧板的一端枢接,每对折叠腿的内侧支腿4上端分别与一连杆8的一端枢接,各连杆8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二侧板的中部枢接。如图3所示,内侧支腿4与外侧支腿3 的横截面为直径相同圆,所述连杆8成Z字型,且Z字型连杆8的两平行面之间的间距与内侧支腿的横截面的直径相同。连杆8的长度小于等于角钢7长度的一半。如图2所示,座板1上与两外侧支腿3上端的两枢接点相对的,且靠近两内侧支腿4上端的座板边缘处设有弧形通孔5。该弧形通孔5设置在座板的边缘,配合与弧形通孔对应的座板边缘部分构成一个握手。座板1为圆形座板,座板上与弧形通孔6相对的座板边缘处具有一缺口 6,该缺口 6在座板边缘形成一直边,且该直边与角钢7相互垂直并靠近外侧支腿3上端的枢接点。 本方案折叠凳在打开状态下,两外侧支腿3的上端部的枢接点构成座板1 一侧的两个支撑点,而两内侧支腿4的上端部则构成座板1另一侧的两个支撑点,通过四个支撑点对座板1进行支撑。内侧支腿4的上端部通过连杆2枢接于第二侧板的中部,内侧支腿4 的上端部可以绕着连杆与第二侧板中部的枢接点、并以连杆8为半径进行旋转。当内侧支腿4的上端部旋转到与座板1底部贴合时,折叠凳处于展开状态,此时两内侧支腿4的上端部构成座板1另一侧的两个支撑点。当使用者需要对折叠凳进行折叠时,只需要将一只手插入弧形通孔5并握住弧形通孔对应的座板边缘部分,将座板1往上提起,此时内侧支腿4 和外侧支腿3会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如图4、图5所示,自动将由内侧支腿4、外侧支腿3、 连杆8和角钢7构成的四边形框架结构折叠成扁平结构,并与座板1大致处于同一平面上。 当使用者需要打开折叠凳时,只需要将一只手插入弧形通孔5并握住弧形通孔对应的座板边缘部分,并将外侧支腿3的下端与地面接触,由于内侧支腿4在折叠腿交叉点以下部分的内侧支腿的长度小于外侧支腿3在折叠腿交叉点以下部分的外侧支腿的长度,所以此时内侧支腿4不会与地面产生接触;然后,将座板1绕着外侧支腿3与第二侧板一端的枢接点转动,这个过程中由内侧支腿4、外侧支腿3、连杆8和角钢7构成的四边形框架结构会随着打开。当内侧支腿4的上端部旋转到与座板1底部贴合时,折叠凳处于打开状态。
权利要求1.一种折叠凳,包括座板(1)及凳腿,其特征是,所述座板(1)底面设有一对相互平行的托板,各托板分别包括与座板底面贴合的第一侧板,及垂直于座板底面的第二侧板;所述凳腿包括两对X型交叉折叠腿(2),每对折叠腿包括在中上部相互交叉枢接的外侧支腿 (3)和内侧支腿(4),每对折叠腿的外侧支腿(3)上端分别与第二侧板的一端枢接,每对折叠腿的内侧支腿(4)上端分别与一连杆(8)的一端枢接,各连杆(8)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二侧板的中部枢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折叠凳,其特征是,所述座板材质为塑料,包括顶面、与顶面分离的底面、及侧面,所述顶面、底面及侧面共同构成一个完全封闭且具有中空结构的座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折叠凳,其特征是,所述托板由角钢构成,而构成角钢结构的水平侧板和竖直侧板,分别与托板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相对应;所述座板底面上设有一对相互平行的长条形纵向凹槽(9),所述两角钢(7)分别对应的设置在纵向凹槽(9) 内,角钢的水平侧板设置在纵向凹槽底面,角钢的竖直侧板与纵向凹槽的一侧面相贴合,且角钢的水平侧板位于两竖直侧板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折叠凳,其特征是,所述座板(1)上与两外侧支腿(3)上端的两枢接点相对的,且靠近两内侧支腿(4)上端的座板边缘处设有弧形通孔(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折叠凳,其特征是,所述内侧支腿(4)与外侧支腿(3)的横截面为直径相同圆,所述连杆⑶成Z字型,且Z字型连杆⑶的两平行面之间的间距与内侧支腿的横截面的直径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所述的一种折叠凳,其特征是,所述连杆的长度小于等于角钢长度的一半。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所述的一种折叠凳,其特征是,所述内侧支腿(4) 在折叠腿( 交叉点以下部分的内侧支腿的长度小于外侧支腿(3)在折叠腿( 交叉点以下部分的外侧支腿的长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所述的一种折叠凳,其特征是,所述座板(1)为圆形座板,座板(1)上与弧形通孔( 相对的座板边缘处具有一缺口(6),该缺口在座板边缘形成一直边,且该直边与角钢相互垂直并靠近外侧支腿C3)上端的枢接点。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折叠凳,其特征是,所述座板底面上设有若干圆台型凹槽(11),且圆台型凹槽底面与座板顶面相接触。
10.根据权利要求2或9所述的一种折叠凳,其特征是,所述座板底面两纵向凹槽(9) 之间还设有两条与纵向凹槽垂直、且连通两纵向凹槽的横向凹槽(10),且横向凹槽的槽深小于纵向凹槽的槽深,所述横向凹槽与纵向凹槽的底部也分别设有若干圆台型凹槽,且圆台型凹槽底面与座板顶面相接触。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折叠凳,旨在提供一种能够方便、快捷的折叠或打开,且具有轻便特性的折叠凳。它包括座板及凳腿,所述座板底面设有一对相互平行的托板,各托板分别包括与座板底面贴合的第一侧板,及垂直于座板底面的第二侧板;所述凳腿包括两对X型交叉折叠腿,每对折叠腿包括在中上部相互交叉枢接的外侧支腿和内侧支腿,每对折叠腿的外侧支腿上端分别与第二侧板的一端枢接,每对折叠腿的内侧支腿上端分别与一连杆的一端枢接,各连杆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二侧板的中部枢接。
文档编号A47C7/50GK202287199SQ20112038123
公开日2012年7月4日 申请日期2011年10月10日 优先权日2011年10月10日
发明者凌海林, 孙国桥, 张峰 申请人:凌海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