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窗升降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68193阅读:25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窗升降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汽车的窗玻璃升降的车窗升降器。
背景技术
作为车窗升降器的现有示例可以列举出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结构,该车窗升降器具备:驱动齿轮,其安装于驱动马达;可扩展的挠性的推拉条体,其与驱动齿轮啮合,且通过驱动齿轮向两个方向的旋转而被推拉;承载架,其与推拉条体的一端侧连结,并与窗玻璃连结;以及导轨,其在驱动路径中对推拉条体和承载架进行引导。专利文献I的技术涉及推拉条体自身的结构,在该文献中记载了将加强用的链条结合并固定于挠性的长尺寸体来构成推拉条体的内容。另外,作为涉及车窗升降器的安装结构的现有技术,可以列举出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结构。在该文献中,记载了这样的内容:将车窗升降器与门铰链、门锁一起安装于在门外部面板固定的侧梁。另外,作为不具有驱动马达的手动式的车窗升降器的现有示例,可以列举出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结构。另外,作为具备齿条带和驱动齿轮的车窗升降器的现有技术,可以列举出专利文献4所记载的结构。该现有的车窗升降器具备:安装于驱动马达的驱动齿轮;可扩展的挠性的齿条带,其与该驱动齿轮啮合,通过驱动齿轮向两个方向的旋转而被推拉;以及齿条引导件,其对齿条带进行引导。在齿条带的前端侧连接着车窗,通过将驱动齿轮的旋转力转换为直线移动力来使该车窗升降。齿条引导件具备对齿条带的移动进行引导的一对侧壁。在这些侧壁中的与驱动齿轮对置的一个侧壁设有缺口,另一个侧壁连续地形成。当驱动齿轮旋转时,在齿条带沿着远离驱动齿轮的方向作用有力,但通过齿条引导件的另一个侧壁限制了齿条带的移动。因此,齿条带的齿条齿与驱动齿轮不分离,能够防止驱动齿轮空转。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59-52078号公报2.日本特许第3215928号公报3.美国特许第4004371号说明书4.日本实开昭60-6828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从相对于汽车的侧门等安装对象物的组装性等的方面出发,优选的是,驱动马达和导轨为通过简单的结构组装成一体的状态。特别是在使用可扩展的推拉条体的车窗升降器时,对于保持怠速路径的推拉条体的轨道的保持部的结构,也需要考虑相对于安装对象物的组装性。本发明是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相对于安装对象物的组装性优异且能够实现部件数量的削减的车窗升降器。另外,对推拉条体要求下述功能:将驱动马达的旋转力高效地转换为承载架的大致直线的移动力进行传递。由于推拉条体为长尺寸的部件,因此,对于在门面板这样有限的空间内布置时,重要的是,在抑制力的传递效率降低的同时紧凑地将推拉条体拉回,并且实现车窗升降器的轻量化。本发明是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推拉条体中的力的传递损失的降低、布置空间的紧凑化以及车窗升降器的轻量化的车窗升降器。另外,在由齿条带构成推拉条体的情况下,重要的是,在驱动齿轮与齿条带的啮合部,不会卷入齿条带,使驱动齿轮与齿条带两者平滑地啮合。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车窗升降器中,以简单的结构使驱动齿轮和齿条带稳定地
口四合。另外,在专利文献4的技术中,当驱动齿轮旋转时,齿条带和齿条引导件的另一个侧壁不断受到远离驱动齿轮的方向的力,因此,存在齿条带的另一个侧壁倾倒的可能性。如果该侧壁倾倒,则存在齿条带和驱动齿轮分离而导致驱动齿轮空转这样的可能性。本发明是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驱动齿轮的空转的车窗升降器。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为了解决所 述问题,本发明的车窗升降器具备:驱动齿轮,其安装于驱动马达;可扩展的挠性的推拉条体,其与所述驱动齿轮啮合,且通过驱动齿轮的向两个方向的旋转而被推拉;承载架,其与所述推拉条体的一端侧连结,并且与窗玻璃连结;以及导轨,其在驱动路径中对所述推拉条体和所述承载架进行引导,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车窗升降器设有框架,所述框架通过一体地形成所述驱动马达的固定支承构件、所述导轨的固定支承构件、怠速路径中的所述推拉条体的轨道的保持构件、以及相对于安装对象物进行安装的安装构件。根据该车窗升降器,能够将固定并支承驱动马达的功能、固定并支承导轨的功能、对怠速路径中的推拉条体的轨道进行保持的功能、相对于安装对象物进行安装的功能集中于一个部件即框架,从而使得相对于汽车的侧门等安装对象物的组装性优异,并能够实现部件数量的削减。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保持构件由供所述推拉条体贯穿插入的怠速引导部构成。根据该车窗升降器,由于由怠速引导部构成了怠速路径中的推拉条体的轨道的保持构件,使得框架的结构也变得简单。在使框架为树脂成形品的情况下,还降低了在怠速引导部内移动的推拉条体的滑动声音。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马达的固定支承构件具有形成为板状部的马达固定部,所述怠速引导部在其大致全长的范围内通过连结部与所述马达固定部连结。根据该车窗升降器,通过连结部将怠速引导部在其大致全长的范围内与马达固定部连结,由此能够抑制作为长尺寸部位的怠速引导部的振动。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所述框架形成有圆形凹状的轴承部,所述轴承部对所述驱动马达的输出轴的前端进行轴支承使其能够旋转。根据该车窗升降器,由于在框架形成有对驱动马达的输出轴的前端进行轴支承使其能够旋转的圆形凹状的轴承部,因此能够防止枢轴安装于输出轴的驱动齿轮的倾斜,从而能够使驱动齿轮和推拉条体高精度地啮合。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怠速引导部由呈弯曲状形成的弯曲轨道引导部构成,在怠速路径的靠末端的位置构成为,所述推拉条体的另一端侧从所述弯曲轨道引导部突出。根据该车窗升降器,由于怠速路径呈弯曲状形成,因此,能够将作为长尺寸部件的推拉条体紧凑地布置在汽车的侧门等的有限的空间内。并且,通过形成为使推拉条体的另一端侧从弯曲轨道引导部突出的结构,能够减小弯曲轨道引导部的形成范围,从而实现了弯曲轨道引导部的紧凑化和轻量化。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路径从所述驱动齿轮与所述推拉条体的啮合部朝向上方以一条直线状形成,所述弯曲轨道引导部朝向下方呈凸状形成,并且形成至其末端口朝向上方且比竖直方向靠所述驱动路径侧的位置。在从啮合部朝向下方形成驱动路径的情况下,由于驱动马达位于上部,因此,需要形成为在承载架与窗玻璃的连结部不与驱动马达发生干涉的结构,并且,车窗升降器的重心位置容易变高。与此相对,通过使驱动路径从啮合部朝向上方形成,由此,驱动马达位于车窗升降器的下部,承载架与窗玻璃的连结部形成为简单的结构即可,并且车窗升降器的重心位置变低,从而成为相对于要求低重心的汽车的侧门适合的车窗升降器。由于驱动路径呈一条直线状形成,因此在驱动路径上的推拉条体不存在弯曲部。因此,不会产生弯曲应力,相应地降低了推拉条体的力的传递损失,从而能够将驱动马达的旋转力高效地转换为承载架的直线移动力进行传递。并且,使弯曲轨道引导部朝向下方呈凸状形成,并且形成至其末端口朝向上方且比竖直方向靠所述驱动路径侧的位置,由此,能够使推拉条体更加紧凑地向上方折回来退避收纳。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推拉条体由齿条带构成,所述齿条带具有齿条齿面、第I带侧面、第2带侧面以及带背面,并且所述齿条带以齿条齿面朝向所述怠速路径的弯曲轨道的内侧的方式被拉回,所述弯曲轨道引导部由矩形截面形状的方管体构成,所述方管体具有分别对所述齿条齿面、第I带侧面、第2带侧面以及带背面进行引导的引导内周壁、第I引导侧壁、第2引导侧壁以及引导外周壁,在所述方管体的末端口近前的所述第I引导侧壁或第2引导侧壁的内侧,形成有对第I带侧面或第2带侧面进行按压的突起体。根据该车窗升降器,齿条带的侧面在方管体的末端口的近前被突起体按压,由此抑制了齿条带的在突出部处的宽度方向的振动。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与所述突起体对置的第I引导侧壁或第2引导侧壁开口地形成至所述各管体的末端口,以便释放被所述突起体按压的齿条带的宽度方向的移位。根据该车窗升降器,被突起体按压的齿条带以逃逸至方管体的侧壁的开口部的方式移位。因此,带侧面不会被强力地向方管体的侧壁按压,从而抑制了齿条带相对于方管体的滑动阻力的增大。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推拉条体由齿条带构成,所述齿条带具有齿条齿面、第I带侧面、第2带侧面以及带背面,并且所述齿条带以齿条齿面朝向所述怠速路径的弯曲轨道的内侧的方式被拉回,所述弯曲轨道引导部由矩形截面形状的方管体构成,所述方管体具有分别对所述齿条齿面、第I带侧面、第2带侧面以及带背面进行引导的引导内周壁、第I引导侧壁、第2引导侧壁以及引导外周壁,在所述弯曲轨道引导部的末端口周围,所述引导内周壁和引导外周壁都形成为扩口状,所述引导内周壁设定为:所述引导内周壁与所述末端口处的齿条带之间的间隔比所述引导外周壁与所述末端口处的齿条带之间的间隔大,并且,在所述引导内周壁上的扩口的起点位置与所述末端口的距离比在所述引导外周壁上的扩口的起点位置与所述末端口的距离大。根据该车窗升降器,防止了齿条齿相对于方管体的末端口的卡挂,并且齿条带被引导至末端口的正前方。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推拉条体由齿条带构成,所述框架具有环状壁部,所述环状壁部以包围所述驱动齿轮的齿面的方式绕驱动齿轮的轴心呈环状形成,所述框架由这样的结构构成:所述驱动齿轮的一部分从形成于该环状壁部的开口部露出并与所述齿条带啮合,在所述开口部的环状壁部的两个壁端部中,至少对于位于靠近驱动路径的位置的壁端部,将该壁端部与驱动齿轮的齿面之间的间隔尺寸Si设定为比环状壁部的内周面与驱动齿轮的齿面之间的间隔尺寸S2小。根据提高对驱动齿轮的防尘性和防水性这样的目的,将所述环状壁部设置成包围驱动齿轮。在采用使驱动齿轮的一部分从形成于该环状壁部的开口部露出并与齿条带啮合的结构的情况下,存在齿条带被卷入壁端部与驱动齿轮之间的间隙这样的可能性。特别是,由于在驱动路径侧作用有窗玻璃的升降负载,因此,在驱动路径侧,会在齿条带发生不合理的弯曲变形,从而存在齿条带卷入靠近驱动路径的壁端部与驱动齿轮之间的间隙这样的可能性。对于该问题,通过将靠近驱动路径的壁端部与驱动齿轮的齿面之间的间隔尺寸SI设定为比环状壁部的内周面与驱动齿轮的齿面之间的间隔尺寸S2小,能够防止齿条带的卷入。如果将间隔尺寸S2整体上设定得较小,则由于存在环状壁部的制造误差或驱动齿轮的组装误差等而使得间隔尺寸S2的质量管理变得困难。可是,根据本发明,通过例如将间隔尺寸S2设定为存在余量的较大的尺寸,并仅在壁端部将间隔尺寸SI设定得较小,由此能够使质量管理点集中于I点。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所述齿条带的齿条齿的侧部形成有阶梯面,所述框架在所述驱动齿轮与齿条带的啮合部具有对齿条带的带背面进行引导的啮合部引导壁、和对所述阶梯面进行引导的啮合部引导突起体。根据该车窗升降器,通过利用啮合部引导壁和啮合部引导突起体进行引导,抑制了齿条带的带板厚方向的振动,将驱动齿轮与齿条齿的啮合深度保持为固定。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所述框架形成有圆形凹状的轴承部,所述轴承部对所述驱动马达的输出轴的前端进行轴支承使其能够旋转,所述轴承部形成为向所述驱动马达侧突出的环状的壁部,该轴承部的外周面对所述驱动齿轮的内周面进行定位并引导。根据该车窗升降器,在形成为例如通过花键结合等将驱动齿轮相对于驱动马达的输出轴枢轴安装成不能相对旋转但能够沿轴向滑动的结构的情况下,通过形成为利用轴承部的外周面对驱动齿轮的内周面进行定位并引导这样的结构,能够利用框架正确且容易地确定驱动齿轮、驱动马达、齿条带这3个部件彼此的相对位置,从而能够高精度地管理驱动齿轮与齿条齿的啮合。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框架具有:啮合部引导壁,其相对于所述推拉条体配置在所述驱动齿轮的相反侧,并对所述推拉条体的移动进行引导;和接合部,其相对于所述啮合部引导壁位于所述驱动齿轮的相反侧,并且,在所述驱动齿轮与所述推拉条体啮合的啮合部的附近将所述驱动马达与所述框架接合起来。根据该车窗升降器,通过将用于接合驱动马达和框架的接合部相对于啮合部引导壁设在驱动齿轮的相反侧、且设在驱动齿轮与推拉条体啮合的啮合部的附近,由此,能够对啮合部引导壁进行加强,能够防止啮合部引导壁的倾倒。由此,能够适当地对推拉条体进行引导,因此能够防止驱动齿轮空转。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接合部形成在连结所述驱动马达的输出轴和所述啮合部的延长线上。在啮合部引导壁,在连结驱动马达的输出轴、和驱动齿轮与推拉条体啮合的啮合部的延长线上作用有最大的力,因此,如果形成为该结构,则能够有效地防止啮合部引导壁的倾倒。发明效果根据本发明,能够将固定并支承驱动马达的功能、固定并支承导轨的功能、对怠速路径中的推拉条体的轨道进行保持的功能、相对于安装对象物进行安装的功能集中于一个部件即框架,从而实现了部件数量的削减。另外,根据本发明,能够实现推拉条体中的力的传递损失的降低、布置空间的紧凑化以及车窗升降器的轻量化。另外,根据本发明,能够以简单的结构使驱动齿轮和齿条带稳定地啮合。另外,根据本发明,能够减少驱动齿轮的空转。


图1是示出将本发明的车窗升降器应用于汽车的侧门的形态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示出推拉条体的驱动路径和怠速路径的概要侧视图。图3是本发明的车窗升降器的外观立体图。图4是图3中的A部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图3中的B部的分解立体图。图6是沿图3中的1-1线的截面图。图7是沿图3中的I1-1I线的截面图。图8的(a)是沿图3中的II1-1II线的截面图,图8的(b)是沿图8的(a)中的IV-1V线的截面图。图9是沿图3中的V-V线的截面图。图10是沿图3中的V1-VI线的截面图。图11的(a)是沿图3中的VI1-VII线的截面图,图11的(b)是沿图11的(a)中的VII1-VIII线的截面图。
图12是示出使推拉条体为齿轮传动线时的、怠速路径中的齿轮传动线的轨道的保持构件的说明图。图13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图,是示出将车窗升降器应用于汽车的侧门的形态的外观立体图。图14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图,是示出推拉条体的驱动路径和怠速路径的概要侧视图。图15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图,是车窗升降器的外观立体图。图16是图15中的A部的分解立体图。图17是图15中的B部的分解立体图。图18是沿图15中的C-C线的截面图。图19是沿图15中的D-D线的截面图。图20的(a)是沿图15中的E-E线的截面图,图20的(b)是沿图20的(a)中的F-F线的截面图。图21是沿图15中的G-G线的截面图。图22是沿图15中的H-H线的截面图。图23的(a)是沿图15中的1_1线的截面图,图23的(b)是沿图23的(a)中的J-J线的截面图。图24的(a)是方管体的末端口周围的截面图,图24的(b)是沿图24的(a)中的K-K线的截面图。图25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图,是方管体的末端口周围的侧截面图。图26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图,是齿条带从方管体的末端口突出的状态下的车窗升降器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对将车窗升降器应用于汽车的侧门的形态进行说明。另外,在以后的说明中,P方向是指俯视观察时沿着窗玻璃的板面的方向(即车辆前后方向),Q方向是指与窗玻璃的板面大致正交的方向(即车宽方向)。(第I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在汽车的侧门2的下方内部内置有用于使窗玻璃3升降的本发明的车窗升降器I。如图3所示,车窗升降器I以如下部件作为主要的构成要素:驱动马达4 ;驱动齿轮5,其枢轴安装于驱动马达4的输出轴(图11);可扩展的、即具有一端和另一端的挠性的推拉条体6,其与驱动齿轮5啮合,通过驱动齿轮5向两个方向的旋转而被推拉;承载架7,其与推拉条体6的一端侧连结,并与窗玻璃3连结;导轨8,其对驱动路径Rl中的推拉条体6和承载架7进行引导;以及框架9,所述框架9通过一体地形成驱动马达4的固定支承构件、导轨8的固定支承构件、怠速路径R2中的推拉条体6的轨道的保持构件、以及相对于安装对象物(侧门2)进行安装的安装构件而成。在图2中,驱动路径Rl是将驱动齿轮5的旋转力转换为承载架7的大致直线移动力来进行传递的路径,并且是从驱动齿轮5与推拉条体6的啮合部41至承载架7的安装部(图4所示的卡合部42)为止的推拉条体6的移动路径。怠速路径R2是使承载架7下降时的推拉条体6的多余长度部分退避的路径。从Q方向观察,驱动路径Rl形成为一条直线状,怠速路径R2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弯曲状。(推拉条体6、承载架7)参照图4、图6 图8对推拉条体6、承载架7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推拉条体6由在单面上形成有齿条齿IOA的齿条带10。因此,与该齿条带10啮合的驱动齿轮5是小齿轮。齿条带10例如为合成树脂制成的。以使齿条齿IOA面对P方向的方式对齿条带10进行布置。承载架7具有:玻璃连结部7A,其形成为沿P方向的板面,并与窗玻璃3的下部连结;和带连结部7B,其突出设置于玻璃连结部7A的一个面,并与齿条带10的一端连结。从Q方向观察,玻璃连结部7A呈横长的大致矩形状,且在玻璃连结部7A贯穿设置有用于供窗玻璃3的固定螺栓(未图示)通过的安装孔7C。另外,在玻璃连结部7A的另一面突出设置有窗玻璃3的脱落防止壁7D。在如图7所示那样俯视观察时,带连结部7B呈曲柄状,其具有:基部7E,其从玻璃连结部7A的一个面正交地立起形成;中间部7F,其从基部7E的前端开始与玻璃连结部7A的板面平行地延伸设置;以及滑动部7G,其从中间部7F的前端开始向远离玻璃连结部7A的一个面的方向延伸设置。基部7E和中间部7F的下端到达玻璃连结部7A的下缘为止,与此相对,滑动部7G如图4所示那样延伸设置至比玻璃连结部7A的下缘还靠下方的位置。延伸设置至比该玻璃连结部7A的下缘还靠下方的位置的滑动部7G作为薄壁板部7G1形成,在该滑动部7G的一个面侧,上下成一对地突出设置有长方体形状的卡合突起7H,并且,在各卡合突起7H的突出设置位置的正后方的薄壁板部7G1的另一面侧,遍及上下方向地突出设置有形成为圆弧状的弹性突部71。如图4、图8的(b)所示,以与带连结部7B的薄壁板部7G1的板厚相同程度的深度的量对齿条带10的一端的齿条齿IOA的形成面进行切除,在通过该切除而变为薄壁的带薄壁部10C,上下成一对地贯穿设置有由方孔构成的卡合孔10B。通过使薄壁板部7G1与齿条带10的带薄壁部IOC重叠,并使各卡合突起7H卡合于各个卡合孔10B,由此将带连结部7B与齿条带10连结起来。由此,齿条带10与承载架7的卡合部42被布置在导轨8的内部,只要不分解车窗升降器1,卡合部42就不会从导轨8的内部脱出。(导轨8)参照图4、图6 图8对导轨8进行说明。导轨8是大致呈竖直状延伸设置的固定截面的长尺寸部件,导轨8的从P方向观察的形状呈现与窗玻璃3的曲面形状相吻合的平缓的曲线,另一方面,导轨8的从Q方向观察的形状呈一条直线状。如图8所示,导轨8在其俯视截面形状中具有在Q方向上较长的矩形框部,以便对齿条带10的四个面进行引导。该矩形框部由如下部分构成:第I框面8A,其与齿条带10的齿条齿IOA的形成面对置;第2框面8B,其与齿条带10的和齿条齿IOA的形成面相反的面(齿条带10的背面)对置;第3框面8C,其与齿条带10的各个侧面对置;以及第4框面8D,被该矩形框部包围的内部空间构成了齿条带10的引导槽。S卩,齿条带10与承载架7的卡合部42被布置于该导轨8中的齿条带10的引导槽。第3框面SC是与承载架7的玻璃连结部7A的一个面对置的面。在第2框面SB的靠第3框面SC的一部分,形成有供承载架7的带连结部7B (中间部7F)通过的开口部8E,从该开口部SE的靠第4框面8D的缘部起沿P方向突出设置有第I凸缘面8F。另外,第2凸缘面SG以大致从第3框面SC延伸设置的状态向第I凸缘面8F的相反方向关出设直。导轨8例如为金属板加工成形品,导轨8由从第I凸缘面8F开始以第2框面8B、第4框面8D、第I框面8A、第3框面SC、第2凸缘面SG的顺序弯折成形的一体成形品构成。第2凸缘面SG通过第3框面SC的弯折重叠成形而形成。当然,也可以由挤压成形品等构成导轨8。在导轨8的上端的第4框面8D,通过焊接等安装有相对于侧门2固定用的固定支架11。固定支架11作为大致沿着P方向的板面而形成。在固定支架11安装有螺母12,该螺母12用于对相对于侧门2紧固用的螺栓(未图示)进行螺合。(框架9)参照图5、图9 图11对框架9进行说明。框架9具有:马达固定部13,其固定并支承驱动马达4 ;导轨固定部14,其用于固定并支承导轨8的下端;以及怠速引导部15,其对怠速路径R2中的齿条带10的轨道进行保持。框架9例如由使马达固定部13、导轨固定部14以及怠速引导部15 —体成形而成的树脂成形品构成。(马达固定部13(驱动马达4的固定支承构件))如图11的(a)所示,马达固定部13形成为板状部,该板状部虽然在Q方向具有多个凹凸,但大致沿着与Q方向正交的正交面。在马达固定部13,通过压入或嵌件成形等固定有多个螺母16,并且形成有圆形凹状的轴承部17,该轴承部17对驱动马达4的输出轴4A的前端进行轴支承使其能够旋转。马达固定部13和设于该马达固定部13的螺母16构成了驱动马达4的固定支承构件。在将输出轴4A的前端轴支承于轴承部17的状态下,通过螺栓18与螺母16的螺合将驱动马达4紧固固定于马达固定部13。通过将输出轴4A的前端轴支承于轴承部17,由此防止了枢轴安装于输出轴4A的驱动齿轮5的倾斜,从而使得驱动齿轮5和齿条带10的齿条齿IOA高精度地啮合。在驱动马达4固定于马达固定部13时,以防尘、防水等为目的,使驱动齿轮5周围的空间成为被驱动马达4的壳体和马达固定部13的成形面密闭的密闭空间19。另外,在马达固定部13适当地形成有引导通道,该引导通道用于对在导轨固定部14与怠速引导部15之间移动的齿条带10进行引导。(导轨固定部14(导轨8的固定支承构件))图5所述的导轨固定部14成为马达固定部13的位于上部的部位,并且如图10所示,导轨固定部14形成为供导轨8的下端插入固定的沿上下贯穿的开口部20。开口部20的下端面对所述密闭空间19(图11的(a))。在构成开口部20的内壁沿上下方向突出设置有多个固定肋21,通过利用该固定肋21进行压力接触,由此将导轨8的下端固定于导轨固定部14。具体来说,利用固定肋21分别在一处压力接触第I框面8A和第2框面SB,由此实现了导轨8的下端相对于框架9的在P方向上的定位,第I凸缘面8F和第2凸缘面SG以分别被一对固定肋21夹持的状态与固定肋21压力接触,由此实现了导轨8的下端相对于框架9的在Q方向上的定位。在框架9中的开口部20的上方形成有图5、图9所示的止挡固定部22。在该止挡固定部22以从上方插入的形态安装有止挡23。止挡23例如由橡胶成形品构成。止挡23与承载架7抵接来限制承载架7的下降动作。另外,止挡23从上方堵住开口部20的内壁与导轨8之间的间隙的一部分,由此,止挡23担负对所述密闭空间19 (图11的(a))的防尘功能、防水功能。(怠速引导部15(怠速路径R2中的推拉条体6的轨道的保持构件))在图5中,怠速引导部15形成为具有在Q方向上较长的矩形截面形状的方管体,以便对贯穿插入于其内部的齿条带10的四个面进行引导。怠速引导部15在其前端侧面对所述密闭空间19 (图11的(a))的基础上,从马达固定部13的下部开始经由向下方凸出的弯曲部24、大致竖直地延伸设置的竖直部25、以及随着朝向上方而接近导轨8的倾斜直线部26,以向上方折回的形态被拉回。怠速引导部15的末端27位于比驱动齿轮5和齿条带10的啮合部41靠上方的位置,并且位于导轨8的附近。在怠速引导部15的面对Q方向的侧面,沿延伸设置方向以适当的间隔形成有以减轻重量等为目的的减重贯穿孔28。弯曲部24、竖直部25、倾斜直线部26以及马达固定部13通过连结部29加强连结。S卩,连结部29担负这样的功能:将怠速引导部15在其大致全长的范围内连结于马达固定部13。因此,能够抑制作为长尺寸部位的怠速引导部15的振动。作为连结部29,可以列举出沿着与Q方向正交的正交面的面体或框体等,从强度和减轻重量的观点出发,优选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形成为蜂窝结构的加强框体。(安装孔30(相对于安装对象物进行安装的安装构件))在框架9的马达固定部13周围,形成有作为相对于安装对象物(侧门2)进行安装的安装构件的多个安装孔30。车窗升降器I在下部通过该框架9的安装孔30被螺栓紧固固定于侧门2 (图1),在上部如所述那样通过固定支架11 (图4)被螺栓紧固固定于侧门2。(作用)当驱动驱动马达4时,从Q方向观察,与驱动齿轮5啮合的齿条带10在驱动路径Rl上以一条直线状移动,通过卡合突起7H和卡合孔IOB卡合在齿条带10的上端的承载架7被导轨8引导而上下移动,从而使窗玻璃3升降。通过使齿条带10的带薄壁部IOC的背面与第2框面8B接触,并使在薄壁板部7G1突出设置的弹性突部71与第I框面8A接触,由此实现了承载架7相对于导轨8的在P方向上的定位,利用带连结部7B的中间部7F、滑动部7G和玻璃连结部7A的一个面夹持第3框面8C、第2凸缘面8G,由此实现了承载架7相对于导轨8的在Q方向上的定位,在此基础上,使承载架7在导轨8滑动。承载架7下降时的齿条带10的多余的长度被怠速引导部15以向上方折回的形态退避收纳。由于将在导轨8内移动的齿条带10布置成使齿条齿IOA的形成面与没有形成开口部8E的第I框面8A侧对置,因此,即使灰尘或水分从开口部8E进入导轨8内,也能够减少灰尘或水分进入齿条齿IOA的形成面侧的情况,进而能防止灰尘啮入啮合部41。根据本发明,框架9通过一体地形成驱动马达4的固定支承构件、导轨8的固定支承构件、怠速路径R2中的推拉条体6的轨道的保持构件、以及相对于安装对象物(侧门2)进行安装的安装构件而成,通过设置框架9,能够将固定并支承驱动马达4的功能、固定并支承导轨8的功能、对怠速路径R2中的推拉条体6的轨道进行保持的功能、以及相对于安装对象物(侧门2)进行安装的功能集中于一个部件、即框架9,从而使得相对于安装对象物(侧门2)的组装性优异,并实现了部件数量的削减。另外,通过使框架9为树脂成形品,能够减轻车窗升降器I的重量,从而能够容易地成形为实现所述各功能的形状。如果利用供推拉条体6贯穿插入的怠速引导部15来构成怠速路径R2中的推拉条体6的轨道的保持构件,则框架9的结构也变得简单,特别是在使框架9为树脂成形品的情况下,还能够降低在怠速引导部15内移动的推拉条体6的滑动声音。并且,如果通过连结部29将怠速引导部15在其大致全长的范围内与马达固定部13连结,则能够抑制作为长尺寸部位的怠速引导部15的振动。另外,通过使框架9为树脂成形品,也能够容易地形成圆形凹状的轴承部17,通过将驱动马达4的输出轴4A的前端轴支承于该轴承部17,防止了枢轴安装于输出轴4A的驱动齿轮5的倾斜,使得驱动齿轮5和齿条带10的齿条齿IOA高精度地啮合。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在说明了的实施方式中,将推拉条体6作为齿条带10,但是,作为推拉条体6的其它示例,还可以列举出在外周螺旋地设置有与驱动齿轮5啮合的螺旋槽的齿轮传动线(geared wire)。当然,齿条带10以外的可扩展带也能够作为推拉条体6使用,例如在使驱动齿轮5为带齿带轮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具有齿槽或齿孔的正时齿带作为推拉条体6。图12是示出在使推拉条体6为齿轮传动线51时的“怠速路径R2中的推拉条体6的轨道的保持构件”的一个示例的说明图,图12的(a)是外观立体图,图12的(b)是截面图。齿轮传动线51在怠速路径R2中被保护管52覆盖。保护管52由树脂管或金属管等构成。在框架9以沿着怠速路径R2中的推拉条体6的轨道的方式形成有安装框53,在该安装框53沿着轨道形成有多个保护管固定部54。在将保护管52的一端插入马达固定部13的下部进行固定后,通过保护管固定部54将保护管52在大致全长的范围内固定于安装框53。各保护管固定部54例如由夹持保护管52的一对卡合爪55构成,在将保护管52向安装框53侧按压时,爪前端侧发生弹性变形而允许保护管52通过,然后,爪前端侧弹性恢复,由此将保护管52卡合并固定于安装框53。即,保护管固定部54担负对保护管52定位的功能。因此,在设置有保护管52的情况下,该保护管固定部54相当于怠速路径R2中的推拉条体6的轨道的保持构件。当然,该保护管固定部54也一体地形成于框架9。(第2实施方式)参照图13至图26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并且,对与第I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要素标记相同的标号,并省略重复部分的一部分的说明。如图13所示,在汽车的侧门2的下方内部内置有用于使窗玻璃3升降的车窗升降器I。如图15所示,车窗升降器I以如下部件作为主要的构成要素:驱动马达4 ;驱动齿轮5,其枢轴安装于驱动马达4的输出轴(图23);可扩展的、即具有一端和另一端的挠性的推拉条体6,其与驱动齿轮5啮合,通过驱动齿轮5向两个方向的旋转而被推拉;承载架7,其与推拉条体6的一端侧连结,并与窗玻璃3连结;导轨8,其对驱动路径Rl中的推拉条体6和承载架7进行引导;以及框架9,所述框架9通过一体地形成驱动马达4的固定支承构件、导轨8的固定支承构件、弯曲轨道引导构件、以及相对于安装对象物(侧门2)进行安装的安装构件而成,所述弯曲轨道引导构件对怠速路径R2中的推拉条体6的弯曲轨道进行引导。(推拉条体6)参照图16、图21对推拉条体6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推拉条体6由齿条带10构成,该齿条带10具有构成齿条齿IOA的上表面的齿条齿面10D、第I带侧面10E、第2带侧面IOF以及带背面10G。因此,与该齿条带10啮合的驱动齿轮5 (图23)是小齿轮。根据图21可知,齿条齿IOA的宽度尺寸形成为比齿条带10整体的宽度尺寸小,由此,在齿条齿IOA的两侧形成阶梯面10H。另外,在带背面IOG的宽度方向中央形成有沿带的延伸设置方向的矩形槽101。如图16、图20的(b)所示,在齿条带10的一端的齿条齿面IOD侧没有形成齿条齿10A,相应地,带薄壁部IOC成为薄壁,在带薄壁部IOC上下成一对地贯穿设置有由方孔构成的卡合孔10B。卡合孔IOB面对矩形槽101的槽底部。以上的齿条带10例如为合成树脂制,齿条带10以齿条齿面IOD朝向怠速路径R2的弯曲轨道的内侧的方式被拉回。(承载架7)主要参照图16、图19,承载架7具有:玻璃连结部7A,其形成为沿着P方向的板面,并与窗玻璃3 (图13)的下部连结;和带连结部7B,其突出设置于玻璃连结部7A的一个面,并与齿条带10的一端连结。从Q方向观察,玻璃连结部7A呈横长的大致矩形状,且在玻璃连结部7A贯穿设置有用于供窗玻璃3的固定螺栓(未图示)通过的安装孔7C。另外,在玻璃连结部7A的另一面突出设置有窗玻璃3的脱落防止壁7D。在如图19所示那样俯视观察时,带连结部7B呈曲柄状,其具有:基部7E,其从玻璃连结部7A的一个面正交地立起形成;中间部7F,其从基部7E的前端开始与玻璃连结部7A的板面平行地延伸设置;以及滑动部7G,其从中间部7F的前端开始向远离玻璃连结部7A的一个面的方向延伸设置。在滑动部7G的一个面侧上下成一对地突出设置有长方体形状的卡合突起7H,并且,在各卡合突起7H的突出设置位置的正后方的滑动部7G的另一面侦牝遍及上下方向地突出设置有形成为圆弧状的弹性突部71 (图20的(b))。通过使滑动部7G与带薄壁部IOC重叠,并使各卡合突起7H卡合于各个卡合孔10B,由此将带连结部7B与齿条带10连结起来。卡合突起7H的前端周围收纳于矩形槽101内。由此,齿条带10与承载架7的卡合部42被布置在导轨8的内部,只要不分解车窗升降器1,卡合部42就不会从导轨8的内部脱出。(导轨8)参照图16、图18 图21对导轨8进行说明。导轨8与第I实施方式的导轨相同。即,导轨8是大致呈竖直状延伸设置的固定截面的长尺寸部件,导轨8的从P方向观察时的形状呈现与窗玻璃3的曲面形状相吻合的平缓的曲线,另一方面,导轨8的从Q方向观察时的形状呈一条直线状。如图21所示,导轨8在其俯视截面形状中具有在Q方向上较长的矩形框部,以便对齿条带10的四个面(齿条齿面10D、第I带侧面10E、第2带侧面10F、带背面10G)进行引导。该矩形框部由如下部分构成:第I框面8A,其与齿条齿面IOD对置;第2框面SB,其与带背面IOG对置;第3框面SC,其与第I带侧面IOE对置;以及第4框面8D,其与第2带侧面IOF对置,被该矩形框部包围的内部空间构成了齿条带10的引导槽。(框架9)参照图17、图21 图23对框架9进行说明。框架9具有:马达固定部13,其固定并支承驱动马达4 ;导轨固定部14,其用于固定并支承导轨8的下端;以及弯曲轨道引导部37,其对怠速路径R2中的齿条带10的弯曲轨道进行引导。框架9例如由使马达固定部13、导轨固定部14以及弯曲轨道引导部37 —体地成形而成的树脂成形品构成。(马达固定部13(驱动马达4的固定支承构件))
如图17、图23的(a)所示,马达固定部13形成为板状部,该板状部虽然在Q方向具有多个凹凸,但大致沿着与Q方向正交的正交面。在马达固定部13贯穿设置有多个马达安装孔38,并且形成有圆形凹状的轴承部17,该轴承部17对驱动马达4的输出轴4A的前端进行轴支承使其能够旋转。具体来说,轴承部17形成为向驱动马达4侧突出的环状的壁部。另外,输出轴4A的前端形成为小径部4B,轴承部17的内周面17A轴支承小径部4B。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齿轮5通过花键结合等相对于输出轴4A枢轴安装成不能相对旋转但能够沿轴向滑动。在驱动齿轮5的内周侧形成有突出设置部5A,该突出设置部5A位于输出轴4A的环状阶梯面4C与在轴承部17的周围形成的倾斜面17C之间,由此阻止驱动齿轮5相对于输出轴4A的轴向移动。并且,轴承部17的外周面17B对突出设置部5A的内周面5B进行引导,从而担负对驱动齿轮5的径向的定位功能。并且,在图23的(a)中,夸张地图示了轴承部17的内周面17A与小径部4B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间隔、以及轴承部17的外周面17B与驱动齿轮5的内周面5B之间的间隙间隔,但实际上这些间隙间隔非常小。如图23的(a)所示,在将驱动马达4固定于马达固定部13时,以防尘、防水等为目的,驱动齿轮5周围的空间构成被驱动马达4的壳体和马达固定部13的成形面密闭的密闭空间19。另外,在密闭空间19中,根据进一步提高对驱动齿轮5的防尘性和防水性等的目的,将驱动齿轮5布置在齿轮收纳空间31内,该齿轮收纳空间31形成于马达固定部13。齿轮收纳空间31由大致圆板状的基板部31A和环状壁部31B构成,该基板部31A沿与Q方向正交的正交面形成,且该基板部31A的直径比驱动齿轮5的外径大,该环状壁部31B从基板部3IA朝向驱动马达4侧沿Q方向立起,并且以包围由正齿轮构成的驱动齿轮5的齿面的方式绕驱动齿轮5的轴心以固定的直径尺寸形成为环状。所述的轴承部17形成于基板部31A的中央。如图23的(b)所示,环状壁部31B的一部分开口形成,驱动齿轮5的一部分从该开口的部位露出并与齿条带10啮合。在该环状壁部31B的开口的部位的两壁端部(32A,32B)内,至少位于靠近驱动路径Rl的位置的壁端部32A形成为位于靠近驱动齿轮5的轴心的位置。即,相对于以驱动齿轮5的轴心为中心的固定的直径尺寸的环状壁部31B,仅使壁端部32A靠近驱动齿轮5的轴心突出地形成。因此,壁端部32A与驱动齿轮5的齿面之间的间隔尺寸SI被设定为比环状壁部31B的内周面与驱动齿轮5的齿面之间的间隔尺寸S2小。也可以根据情况,在靠近怠速路径R2的壁端部32B侧,也使壁端部32B位于靠近驱动齿轮5的轴心的位置,从而将壁端部32B与驱动齿轮5的齿面之间的间隔尺寸设定为比所述间隔尺寸S2小。在位于靠近驱动路径Rl的位置的壁端部32A处的间隔尺寸SI设定为比间隔尺寸S2小的原因是:如果将间隔尺寸SI保持其状态设定为与间隔尺寸S2相同,则齿条带10有可能被卷入壁端部32A与驱动齿轮5之间的间隙中。由于在位于比啮合部41靠怠速路径R2侧的齿条带10不会作用较大的负荷,因此几乎不会有在齿条带10产生不合理的弯曲变形这样的可能性,从而几乎不会有齿条带10卷入靠近怠速路径R2的壁端部32B与驱动齿轮5之间的间隙这样的可能性。可是,由于在驱动路径Rl侧作用有窗玻璃3的升降负载,因此,可能会在齿条带10产生不合理的弯曲变形,由此导致存在这样的可能性:齿条带10卷入壁端部32A与驱动齿轮5之间的间隙。
对于该问题,可以考虑这样的方法:例如在从壁端部32A至壁端部32B的范围内使环状壁部3IB的内周面全都为固定的直径,并将所述间隔尺寸S2设定得较小。可是,该方法是遍及驱动齿轮5的几乎整周地在与环状壁部31B的内周面之间设定较小的间隔尺寸S2,因此,考虑了齿轮收纳空间31的制造误差和驱动齿轮5的组装误差后的间隔尺寸S2的质量管理变得困难。对此,将间隔尺寸S2设定为存在余量的较大的尺寸,仅在壁端部32A(根据情况也可以在壁端部32B)将间隔尺寸SI设定得比间隔尺寸S2小,由此,能够使质量管理点集中于I点(也在壁端部32B将间隔尺寸SI设定得较小的情况下为2点)。接下来,在驱动齿轮5与齿条带10的啮合部41,齿条带10的带背面IOG被啮合部引导壁33引导,该啮合部引导壁33在马达固定部13沿上下方向呈直线状形成。并且,如图23的(a)所示,在基板部31A,以与啮合部引导壁33平行的方式突出设置有啮合部引导突起体34。例如如图23的(b)所示,啮合部引导突起体34从壁端部32A的附近形成至壁端部32B的附近,如图23的(a)所示,通过啮合部引导突起体34的平面状的引导面34A来对齿条带10的阶梯面IOH进行引导。由此,齿条带10被啮合部引导壁33和啮合部引导突起体34引导,抑制齿条带10的带板厚方向的振动,从而将驱动齿轮5与齿条齿IOA的啮合深度保持为固定。(接合部48)如图1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框架9的马达安装孔38以包围齿轮收纳空间31的方式设置于三处(38a、38b、38c)。在这些马达安装孔38中分别贯穿插入螺栓18,将所述螺栓18与驱动马达4紧固固定,由此,如图26所示,形成三处接合部48 (48a、48b、48c)。接合部48是指所述的驱动马达4的固定支承构件中的驱动马达4与框架9的具体的接合部位。其中,接合部48a相对于啮合部引导壁33位于驱动齿轮5的相反侧,并且形成在驱动齿轮5与齿条带10啮合的啮合部41的附近。另外,如图23的(b)所示,接合部48a位于连结驱动马达4的输出轴4A和啮合部41的延长线上,并且形成于啮合部引导壁33的附近。在此,当驱动齿轮5旋转时,齿条带10和啮合部引导壁33不断受到远离驱动齿轮5的方向(在图23的(b)中为右方向)的力。由此,啮合部引导壁33可能倾倒,因此,存在这样的可能性:驱动齿轮5与齿条带10分离而导致驱动齿轮5空转。特别是,在啮合部引导壁33中的连结输出轴4A和啮合部41的延长线上的部位作用有最大的力。可是,如本实施方式那样,相对于啮合部引导壁33在驱动齿轮5的相反侧,在连结驱动马达4的输出轴4A和啮合部41的延长线上、并且在啮合部41的附近设置接合部48a,由此,能够对啮合部引导壁33进行加强,从而能够防止啮合部引导壁33的倾倒。由此,能够适当地引导齿条带10,因此能够防止驱动齿轮5空转。另外,通过设置接合部48a,能够实现啮合部引导壁33的薄壁化,并且,能够同时实现对驱动马达4与框架9的紧固固定和对啮合部引导壁33的加强。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前述那样设定了接合部48a的位置,但是不限于此。只要使接合部48a至少相对于啮合部引导壁33位于驱动齿轮5的相反侧且位于啮合部41的附近即可。另外,“接合部形成于连结驱动马达的输出轴和啮合部的延长线上”这样的技术特征还包括螺栓18的头部的一部分位于该延长线上的情况。
(导轨固定部14(导轨8的固定支承构件))与第I实施方式同样,图17所示的导轨固定部14位于马达固定部13的上部,并且如图22所示,该导轨固定部14形成为供导轨8的下端插入固定的沿上下贯穿的开口部20。(弯曲轨道引导部37(对怠速路径R2中的推拉条体6的弯曲轨道进行引导的弯曲轨道引导构件))在图17中,弯曲轨道引导部37由具有在Q方向上较长的矩形截面形状的方管体43构成,方管体43具有分别对贯穿插入于弯曲轨道引导部37的内部的齿条带10 (参照图21)的齿条齿面10D、第I带侧面10E、第2带侧面IOF以及带背面IOG进行引导的引导内周壁43A、第I引导侧壁43B、第2引导侧壁43C以及引导外周壁43D。关于方管体43,在其前端侧面对所述密闭空间19 (图23的(a))的基础上,从马达固定部13的下部朝向下方呈凸状以大致固定的曲率半径弯曲地形成至方管体43的末端口 44朝向上方且比竖直方向靠驱动路径Rl侧的位置。末端口 44位于比驱动齿轮5与齿条带10的啮合部41靠上方的位置。在第I引导侧壁43B、第2引导侧壁43C,分别沿延伸设置方向以适当的间隔形成有以减轻重量等为目的的大致矩形状的减重贯穿孔45。方管体43通过连结部46与马达固定部13连结。当窗玻璃3 (图13)以预定量打开时,即当承载架7比预定位置下降时,齿条带10的另一端侧从末端口 44突出。如图24所示,在末端口 44的近前的第I引导侧壁43B的内侧形成有用于按压第I带侧面IOE的突起体35。如图24的(a)所示,突起体35形成为,遍及方管体43的延伸设置方向呈平缓的圆弧状,突起体35自第I引导侧壁43B的内侧面的最大突出尺寸L例如为Imm左右。齿条带10在从末端口 44突出时被在末端口 44的近前形成的突起体35按压,由此,突出部分的带宽度方向的振动即Q方向的振动被抑制。在此,当第I带侧面IOE被突起体35按压而将第2带侧面IOF按压于第2引导侧壁43C时,存在齿条带10的滑动阻力变大这样的问题。对此,如图24的(a)所示,如果在与突起体35对置的第2引导侧壁43C例如开口地形成所述减重贯穿孔45直至末端口 44,则被突起体35按压的齿条带10以逃逸至该减重贯穿孔45的方式移位。由此,第2带侧面IOF不会被按压于第2引导侧壁43C,从而齿条带10的滑动阻力不会变大。齿条带10被突起体35按压而发生弹性变形,由于其恢复力,第I带侧面IOE被突起体35按压,因此,即使第2带侧面IOF不会被按压于第2引导侧壁43C,也可以起到抑制齿条带10的宽度方向的振动的效果。当然,也可以形成为将突起体35设在第2引导侧壁43C侧的结构,或形成为这样的结构:将突起体35设在第2引导侧壁43C侧,并且使与突起体35对置的第I引导侧壁43B开口地形成至末端口 44,以便释放齿条带10的宽度方向的移位。另外,如图25所示,在末端口 44周围,引导内周壁43A和引导外周壁43D—起形成为扩口状。根据在防止与齿条齿IOA卡挂的同时将齿条带10引导至末端口 44的近前这样的目的,将引导内周壁43A设定为:使引导内周壁43A与末端口 44处的齿条带10的间隔比引导外周壁43D与末端口 44处的齿条带10的间隔大,并且,使引导内周壁43A上的扩口的起点位置与末端口 44的距离比引导外周壁43D上的扩口的起点位置与末端口 44的距离大。即,在图25中,将引导内周壁43A与齿条带10之间的间隔Tl设定为比引导外周壁43D与齿条带10之间的间隔T2大,并将引导内周壁43A上的扩口的起点位置36A与末端口 44的距离Ul设定为比引导外周壁43D上的扩口的起点位置36B与末端口 44的距离U2大。(安装孔47(相对于安装对象物进行安装的安装构件))在图17中,在框架9的马达固定部13周围,形成有作为相对于安装对象物(侧门2)进行安装的安装构件的多个安装孔47。车窗升降器I在下部通过该框架9的安装孔47被螺栓紧固固定于侧门2 (图13),在上部如所述那样通过固定支架11 (图16)被螺栓紧固固定于侧门2。如图2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安装孔47设置于三处(47a、47b、47c)。其中,安装孔47a形成在连结驱动马达4的输出轴4A、和驱动齿轮5与齿条带10啮合的啮合部41的延长线上。(作用)如果驱动驱动马达4,则在从Q方向观察时,与驱动齿轮5啮合的齿条带10在驱动路径Rl上以一条直线状移动,通过卡合突起7H和卡合孔IOB卡合在齿条带10的上端的承载架7被导轨8引导而上下移动,从而使窗玻璃3升降。使齿条带10的带薄壁部IOC的背面与第2框面8B接触,并使在滑动部7G突出设置的弹性突部71与第I框面8A接触,由此实现了承载架7相对于导轨8的在P方向上的定位,利用带连结部7B的中间部7F和玻璃连结部7A的一个面夹持第3框面SC、第2凸缘面SG,由此实现了承载架7相对于导轨8的在Q方向上的定位,在此基础上,使承载架7在导轨8滑动。第I凸缘面8F防止承载架7的倾倒。如图21所示,由于将在导轨8内移动的齿条带10布置成使齿条齿面IOD与没有形成开口部8E的第I框面8A侧对置,因此,即使灰尘或水分从开口部SE进入导轨8内,也能够减少灰尘或水分进入齿条齿IOA侧的情况,进而能防止灰尘啮入啮合部41。另外,如图23的(b)所示,在啮合部41,将壁端部32A与驱动齿轮5的齿面之间的间隔尺寸SI设定为比环状壁部31B的内周面与驱动齿轮5的齿面之间的间隔尺寸S2小,因此,不存在齿条带10卷入壁端部32A与驱动齿轮5之间的间隙的可能性。并且,通过利用啮合部引导壁33和啮合部引导突起体34引导齿条带10,抑制了齿条带10的带板厚方向的振动,从而将驱动齿轮5与齿条齿IOA的啮合深度保持为固定。另外,在假设形成为预先将驱动齿轮5固定安装于驱动马达4的输出轴4A并将它们安装至框架9的结构的情况下,为了保证齿条齿IOA与驱动齿轮5的啮合精度,需要严格管理驱动齿轮5相对于驱动马达4的安装精度。与此相对,在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形成为通过花键结合等将驱动齿轮5相对于输出轴4A枢轴安装成不能相对旋转但能够沿轴向滑动的结构的情况下,通过形成为利用轴承部17轴支承驱动马达4的输出轴4A且利用轴承部17的外周面17B对驱动齿轮5的内周面5B进行定位并引导这样的结构,能够利用框架9正确且容易地确定驱动齿轮5、驱动马达4、齿条带10这3个部件彼此的相对位置,从而能够高精度地管理驱动齿轮5与齿条齿IOA的啮合。承载架7下降时的齿条带10的多余长度部分被方管体43以向上方折回的形态退避收纳。如图26所示,当承载架7比预定位置下降时,齿条带10的另一端侧从方管体43的末端口 44朝向导轨8呈大致直线状突出。图26示出了齿条带10突出最大量的状态。齿条带10在末端口 44的近前被图24所示的突起体35按压,从而抑制了齿条带10的突出部的宽度方向的振动。并且,如图25所示,在末端口 44周围,引导内周壁43A和引导外周壁43D都形成为扩口状,并将引导内周壁43A设定为:使引导内周壁43A与末端口 44处的齿条带10的间隔比引导外周壁43D与末端口 44处的齿条带10的间隔大,并且使引导内周壁43A上的扩口的起点位置与末端口 44的距离比引导外周壁43D上的扩口的起点位置与末端口 44的距离大,因此,防止了齿条齿IOA相对于末端口 44的引导内周壁43A的卡挂,并且齿条带10被引导外周壁43D引导至末端口 44的正前方。根据本发明,怠速路径R2使从啮合部41至条体另一端的推拉条体6的多余的长度部分退避,从Q方向观察,怠速路径R2的一部分通过弯曲轨道引导部37形成为弯曲状,因此,能够将作为长尺寸部件的推拉条体6紧凑地布置在侧门2等的有限的空间内。并且,通过形成为使推拉条体6的另一端侧从弯曲轨道引导部37突出的结构,能够减小弯曲轨道引导部37的形成范围,从而实现了弯曲轨道引导部37的紧凑化和轻量化。另外,还能够使驱动路径Rl从啮合部41朝向下方形成(例如将图15所示的车窗升降器I保持原样地上下颠倒来使用等),在该情况下,由于驱动马达4位于上部,因此,需要形成为在承载架7与窗玻璃3的连结部不与驱动马达4发生干涉的结构,并且,车窗升降器I的重心位置变高。与此相对,如本实施方式这样,通过使驱动路径Rl从啮合部41朝向上方形成,由此,驱动马达4位于车窗升降器I的下部,承载架7与窗玻璃3的连结部形成为简单的结构即可,并且车窗升降器I的重心位置变低,因此,成为相对于要求低重心的汽车的侧门2适合的车窗升降器I。而且,使弯曲轨道引导部37朝向下方呈凸状形成,并且形成至其末端口44朝向上方且比竖直方向靠驱动路径Rl侧的位置,由此,能够使推拉条体6更加紧凑地向上方折回来退避收纳。另外,通过使驱动路径Rl呈一条直线状形成,由此在驱动路径Rl上的推拉条体6不存在弯曲部。因此,不会产生弯曲应力,相应地降低了推拉条体6的力的传递损失,从而能够将驱动马达4的旋转力高效地转换为承载架7的直线移动力进行传递。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在说明了的实施方式中,将推拉条体6作为齿条带10,但是,作为推拉条体6的其它示例,还可以列举出在外周螺旋地设置有与驱动齿轮5啮合的螺旋槽的齿轮传动线。当然,齿条带10以外的可扩展带也能够作为推拉条体6使用,例如在使驱动齿轮5为带齿带轮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具有齿槽或齿孔的正时齿带作为推拉条体6。标号说明I:车窗升降器;2:侧门;3:窗玻璃;4:驱动马达;5: 驱动齿轮;6:推拉条体;7:承载架;8:导轨;9:框架;10:齿条带(推拉条体);IOA:齿条齿;
IOD:齿条齿面;IOE:第I带侧面;IOF:第2带侧面;IOG:带背面;IOH:阶梯面;13:马达固定部;14:导轨固定部;15:怠速引导部;24:弯曲部;31B:环状壁部;32A:(靠近驱动路径的)壁端部;32B:(靠近怠速路径的)壁端部;33:啮合部引导壁;34:啮合部引导突起体;37:弯曲轨道引导部;41:啮合部;42:卡合部;43:方管体;44:末端口 ;48:接合部;Rl:驱动路径;R2:怠速路径。
权利要求
1.一种车窗升降器,该车窗升降器具备: 驱动齿轮,其安装于驱动马达; 可扩展的挠性的推拉条体,其与所述驱动齿轮啮合,且通过驱动齿轮的向两个方向的旋转而被推拉; 承载架,其与所述推拉条体的一端侧连结,并且与窗玻璃连结;以及 导轨,其在驱动路径中对所述推拉条体和所述承载架进行引导, 所述车窗升降器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车窗升降器设有框架,所述框架通过一体地形成所述驱动马达的固定支承构件、所述导轨的固定支承构件、怠速路径中的所述推拉条体的轨道的保持构件、以及相对于安装对象物进行安装的安装构件而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窗升降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构件由供所述推拉条体贯穿插入的怠速引导部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窗升降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马达的固定支承构件具有形成为板状部的马达固定部, 所述怠速引导部在其大致全长的范围内通过连结部与所述马达固定部连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窗升降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框架形成有圆形凹状的轴承部,所述轴承部对所述驱动马达的输出轴的前端进行轴支承使其能够旋转。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窗升降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怠速引导部由形成为弯曲状的弯曲轨道引导部构成, 在怠速路径的靠末端的位置构成为,所述推拉条体的另一端侧从所述弯曲轨道引导部突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窗升降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路径从所述驱动齿轮与所述推拉条体的啮合部朝向上方以一条直线状形成,所述弯曲轨道引导部朝向下方呈凸状形成,并且形成至其末端口朝向上方且比竖直方向靠所述驱动路径侧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窗升降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推拉条体由齿条带构成,所述齿条带具有齿条齿面、第I带侧面、第2带侧面以及带背面,并且所述齿条带以齿条齿面朝向所述怠速路径的弯曲轨道的内侧的方式被拉回, 所述弯曲轨道引导部由矩形截面形状的方管体构成,所述方管体具有分别对所述齿条齿面、第I带侧面、第2带侧面以及带背面进行引导的引导内周壁、第I引导侧壁、第2引导侧壁以及引导外周壁, 在所述方管体的末端口近前的所述第I引导侧壁或第2引导侧壁的内侧,形成有对第I带侧面或第2带侧面进行按压的突起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窗升降器,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突起体对置的第I引导侧壁或第2引导侧壁开口地形成至所述各管体的末端口,以便释放被所述突起体按压的齿条带的宽度方向的移位。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窗升降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推拉条体由齿条带构成,所述齿条带具有齿条齿面、第I带侧面、第2带侧面以及带背面,并且所述齿条带以齿条齿面朝向所述怠速路径的弯曲轨道的内侧的方式被拉回, 所述弯曲轨道引导部由矩形截面形状的方管体构成,所述方管体具有分别对所述齿条齿面、第I带侧面、第2带侧面以及带背面进行引导的引导内周壁、第I引导侧壁、第2引导侧壁以及引导外周壁,在所述弯曲轨道引导部的末端口周围,所述引导内周壁和引导外周壁都形成为扩口状, 所述引导内周壁设定为:所述引导内周壁与所述末端口处的齿条带之间的间隔比所述引导外周壁与所述末端口处的齿条带之间的间隔大,并且,在所述引导内周壁上的扩口的起点位置与所述末端口的距离比在所述引导外周壁上的扩口的起点位置与所述末端口的距离大。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窗升降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推拉条体由齿条带构成, 所述框架具有环状壁部,所述环状壁部以包围所述驱动齿轮的齿面的方式绕驱动齿轮的轴心呈环状形成, 所述框架由这样的结构构成:所述驱动齿轮的一部分从形成于该环状壁部的开口部露出并与所述齿条带啮合, 在所述开口部的环状壁部的两个壁端部中,至少对于位于靠近驱动路径的位置的壁端部,将该壁端部与驱动齿轮的齿面之间的间隔尺寸Si设定为比环状壁部的内周面与驱动齿轮的齿面之间的间隔尺寸S2小。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窗升降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齿条带的齿条齿的侧部形成有阶梯面, 所述框架在所述驱动齿轮与齿条带的啮合部具有对齿条带的带背面进行引导的啮合部引导壁、和对所述阶梯面进行引导的啮合部引导突起体。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窗升降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框架形成有圆形凹状的轴承部,所述轴承部对所述驱动马达的输出轴的前端进行轴支承使其能够旋转, 所述轴承部形成为向所述驱动马达侧突出的环状的壁部,该轴承部的外周面对所述驱动齿轮的内周面进行定位并引导。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窗升降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架具有: 啮合部引导壁,其相对于所述推拉条体配置在所述驱动齿轮的相反侧,并对所述推拉条体的移动进行引导;和 接合部,其相对于所述啮合部引导壁位于所述驱动齿轮的相反侧,并且,在所述驱动齿轮与所述推拉条体啮合的啮合部的附近将所述驱动马达与所述框架接合起来。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车窗升降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合部形成在连结所述驱动马达的输出轴和所述啮合部的延长线上。
全文摘要
车窗升降器(1)具备安装于驱动马达(4)的驱动齿轮;与驱动齿轮啮合且通过驱动齿轮的向两个方向的旋转而被推拉的可扩展的挠性的推拉条体(6);与推拉条体(6)的一端侧连结并与窗玻璃连结的承载架(7);以及在驱动路径(R1)中对推拉条体(6)和承载架(7)进行引导的导轨(8),其中,在车窗升降器(1)设有框架(9),框架(9)通过一体地形成驱动马达(4)的固定支承构件、导轨(8)的固定支承构件、怠速路径(R2)中的推拉条体(6)的轨道的保持构件、以及相对于安装对象物进行安装的安装构件而成。
文档编号E05F11/42GK103201447SQ201180053598
公开日2013年7月10日 申请日期2011年9月27日 优先权日2010年11月8日
发明者中村晃之, 岩谷努, 金井俊之, 高仓崇 申请人:八千代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