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阻尼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70513阅读:23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旋转阻尼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用于吊门、拉门、卷帘、手动百叶窗等的旋转阻尼器。
背景技术
以前,公知有如下的旋转阻尼器,S卩、在壳体内封入粘性流体,并使旋转部件及静止部件接近并对置地配置,在旋转部件进行旋转时,利用介于两个部件之间的粘性流体的剪切摩擦阻力,对旋转部件施加制动力。例如,由旋转阻尼器内的粘性流体的温度变化引起剪切阻力的变动,已知有为了减轻伴随这种剪切阻力的变动的制动力的变动的技术(专利文献I)。另外,还已知具有对旋转部件和静止部件的对置面积进行微调整的功能 的旋转阻尼器,从而根据旋转阻尼器的使用状态或使用目的,得到适当的制动力。从旋转阻尼器的外部进行这种微调整,其调整一旦被设定后一直是被固定的状态(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3)。另一方面,还有根据旋转部件的旋转速度的大小能够自动地调整制动力的大小的旋转阻尼器(专利文献4)。在这一点上,专利文献4公开的技术与专利文献I至3公开的技术不同。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平03-163232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10-190268号公报专利文献3 日本实开昭64-000736号公报专利文献4 日本特许4529059号公报在专利文献4的旋转阻尼器中,由于使滑动部件在粘性流体内由离心力向径向滑动,因此受到粘性流体的阻力,存在利用离心力的滑动部件的滑动动作不能顺利且可靠地进行的问题。另外,虽然具有根据旋转部件的旋转速度的大小能够自动地调整制动力的大小的优点,但是旋转速度的变化和制动力的大小的关系成二元函数。在该情况下,在旋转部件施加急速的负荷时,迅速地获得较大的制动力,因此没有特别的问题,但是,例如在关闭吊门时根据关闭速度获得适当的制动力的情况下,存在如下问题,即、若为低速则不能获得充分的制动力、若为高速则作用过度的制动力。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旋转阻尼器包括具有在内部填充粘性流体的室的壳体;至少一部分收纳于上述室内,对于上述壳体相对旋转自如的旋转轴;设在上述壳体和上述旋转轴的任意一个上,并至少具备在上述旋转轴的轴向延展的第一转矩产生面的第一转矩产生部件;以及设在上述壳体和上述旋转轴的另一个上,具备能与上述第一转矩产生面对置的第二转矩产生面的第二转矩产生部件,并且由上述第一转矩产生面与上述第二转矩产生面之间的粘性流体的粘性阻力产生转矩,上述旋转阻尼器的特征在于,为了使上述第一转矩产生面与上述第二转矩产生面的对置面积可变,上述第一转矩产生部件和上述第二转矩产生部件中的至少一个转矩产生部件构成为相对于另一个转矩产生部件在轴向能够移动的可动部件,上述旋转阻尼器还具有在上述壳体及上述旋转轴的任意一个被旋转驱动时,根据其旋转速度使上述对置面积变化的转矩自动调整机构,上述转矩自动调整机构包括对上述可动部件施加朝向在轴向离开上述另一个转矩产生部件的方向的力的弹性机构;具有相对于上述轴向倾斜的凸轮面的凸轮;以及与上述凸轮的凸轮面配合而设置的配合体,上述凸轮利用上述旋转轴与上述壳体的相对旋转,向上述旋转轴相对于上述壳体的相对旋转方向和沿上述旋转轴的轴向的推力方向按压上述配合体,利用上述推力方向的力,上述可动部件向上述另一个转矩产生部件的方向移动。另外,在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第一转矩产生部件在盘状部突出形成有一列突出板或者同心状地突出形成有多列突出板,上述第二转矩产生部件在盘状部突出形成有一列突出板或者同心状地突出形成有多列突出板,上述第一转矩产生部件和第二转矩产生部件的突出板的径向位置相互错开,以利用相互的轴向的相对移动而对置,上述第一转矩产生部件和上述第二转矩产生部件的突出板的相互对置地面构成上述第一转矩产生面和第二转矩产生面。
另外,在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将上述第一转矩产生部件设在上述壳体侧,以与上述旋转轴连动而旋转的方式,将上述凸轮及配合体的任意一个设在上述旋转轴侧,在轴向移动自如地将上述第二转矩产生部件设在上述旋转轴侧,将上述凸轮及配合体的任意另一个设在上述第二转矩产生部件侧,使该配合体与上述凸轮配合,利用上述旋转轴相对于上述壳体的相对旋转,上述凸轮向旋转方向和推力方向按压上述配合体,利用该推力方向的力,上述第二转矩产生部件向上述第一转矩产生部件的方向移动。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以使上述凸轮和配合于该凸轮的配合体的推力方向的压力与上述旋转速度成比地变化的方式形成上述凸轮的凸轮面,在上述壳体及上述旋转轴的任意一个被旋转驱动时,与其旋转速度成比地,上述可动部件相对于另一个转矩产生部件在轴向移动。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设置移动调整机构,该调整机构使与上述可动部件对置的另一个转矩产生部件相对于上述可动部件在轴向移动。本发明的效果如下。根据本发明,由于利用几乎不受壳体内的粘性流体的阻力的凸轮和与该凸轮配合的配合体,使可动侧的转矩产生部件的推力方向的移动向推力方向驱动,因此能够不受粘性流体的影响、可靠地进行转矩自动调整动作。另外,根据壳体与旋转轴之间的相对旋转速度,能够改变第一转矩产生部件和第二转矩产生部件的转矩产生面之间的对置面积,因此能够发挥适用于吊门等的开闭速度的转矩。


图I是本发明的旋转阻尼器的纵剖视图。图2是本发明的旋转阻尼器的纵剖视图。图3是本发明的说明图。图4是本发明的说明图。图5是本发明的旋转阻尼器的纵剖视图。图6是本发明的旋转阻尼器的纵剖视图。
图7是本发明说明图。符号说明2 —旋转阻尼器,4 —壳体,4a —主体,4b —盖,6 —旋转轴,8 —调整器,8a_轴承部,10-球轴承,12-0形密封圈,14-第一转矩产生部件,14a-盘状部,16 一键,18 一键槽,20 一调整用配合体,21-调整用配合体,22 一调整用凸轮面,24 一调整用凸轮面,26 —突出板,32 —凸轮,40 —管体,42 —配合体,44 一第二转矩产生部件,46 —突出板,48 —压缩螺旋弹簧。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I表示本发明的旋转阻尼器2。旋转阻尼器2具备壳体4,该壳体4包括圆筒形的主体4a、堵住该主体4a的开放端的盖4b。主体4a及盖4b均由适当的合成树成形为一体成形品,但也可以由金属构成。在由主体4a和盖4b形成的室内填充有粘性流体。旋转阻尼器2具备由合成树脂材料或金属材料形成的旋转轴6。就旋转轴6而言,其一端部旋转自如地支承在圆柱状的调整器8的轴承部8a上,该圆柱状的调整器8以在轴向不移动的方式在固定位置能够旋转地安装在壳体主体4a的堵塞端。而且,旋转轴6贯通形成于壳体4的盖4b上的中央孔,其中间部容纳在壳体4的室内。另一方面,在形成于盖4b的中央的外面侧的凹部设有球轴承10,旋转轴6旋转自如地支承在该球轴承10上。另外,在形成于盖4b的中央的内面侧的凹部内,以包围旋转轴6的方式设有0形密封圈12,由此防止粘性流体沿旋转轴6从盖4b漏出。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就旋转阻尼器2而言,壳体4作为固定侧、旋转轴6作为旋转侧,安装于吊门等上。在壳体主体4a的堵塞端侧上配置有第一转矩产生部件14,如图7所示,在该第一转矩产生部件14的外周面沿轴向形成有键16。另一方面,如图7所示,在壳体主体4a的内径部沿轴向形成有键槽18,上述键16滑动自如地嵌合在该键槽18。由此,第一转矩产生部件14相对于壳体主体4a在轴向滑动自如。第一转矩产生部件14的内径部在轴向滑动自如地嵌合在调整器8的外周部,如图7所示,形成于第一转矩产生部件14的内径部上的两个调整用配合体20、21与形成于调整器8的外周部的两个调整用凸轮的凸轮面22、24抵接。调整器8的调整用凸轮分别构成为相同形状,各调整用凸轮的调整用凸轮面22、24具有用于使与此抵接的调整用配合体20、21向轴向移动的倾斜面。第一转矩产生部件14的调整用配合体20、21的各前端F在初始状态下因压缩螺旋弹簧48的弹性压力而与对应的调整用凸轮面22、24的各起点S抵接。就调整器8的两个调整用凸轮的调整用凸轮面22、24而言,分别将调整器8的轴向的最后方作为起点S,将最前方作为终点E,在沿调整器8的外周面连结两者之间的线上形成有倾斜面。通过使调整器8旋转,能够相对于调整用配合体20、21的前端F,使调整用凸轮面22、24的位置在其起点S和终点E之间变化。在第一转矩产生部件14的盘状部14a上,沿壳体主体4a的内周方向同心状地形成有多列环状的突出板26,在本实施例中形成有四个突出板26。如图7所示,各突出板26形成有切口部,向轴向及径向环状地延展而形成。这些突出板26等间隔地配置在旋转轴6的径向,各突出板26的表面如后所述地作为转矩产生面26a而起作用。并且,虽然说明了突出板26以同心状地设置多列的结构,但也可以是单列。另外,突出板26也可以不是环状,可以是半环状,另外,只要是向旋转轴6的轴向且以该旋转轴6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周向延展的形状,可以是任何形状。如图3所示,在旋转轴6上安装有管体40,在该管体40的外周形成有多个凸轮32,在该管体40的内表面侧,沿旋转轴6的轴向至少形成有一个凸条、即键(省略图示),这些键与形成于旋转轴6的键槽(省略图示)配合,由此,管体40与旋转轴6 —起一体地旋转。形成于管体40的外周部的四个凸轮32相互具有等间隔。并且,凸轮32可以不特定为4个。各凸轮32形成有大致等边三角形的外径的周面部32a和第一凸轮面F1、第二凸轮面F2,该第一凸轮面Fl和第二凸轮面F2位于上述周面部32a的两侧部,且如图3所示,在管体40的径向具有规定的览度。凸轮32构成为,将利用旋转轴6的旋转转矩的、对于与该凸轮32的凸轮面F1、F2配合的后述的第二转矩产生部件44的配合体的压力,转换为旋转轴6的旋转方向和沿旋转轴6的轴向的推力方向的两个方向的力,各凸轮32的凸轮面Fl、F2构成为向旋转方向按压配合体42的同时向推力方向滑动自如地引导配合体42的、相对于轴向具有角度的引导面。如图3所示,相互邻接的一对凸轮32中一个凸轮32的第一凸轮面Fl与另一个凸轮32的 第二凸轮面F2具有规定间隔地对置。上述第一凸轮面Fl和第二凸轮面F2在管体40的外周面,以对轴向具有角度的方式形成于大致整个长度上,第一和第二凸轮面F1、F2以相互的对置间隔沿轴向变宽的方式倾斜。第一凸轮面Fl的倾斜对与此接触的配合体42施加一个方向的旋转力和推力方向G的力。另外,第二凸轮面F2的倾斜对与此接触的配合体42施加另一个方向的旋转力和推力方向G的力。在两个凸轮32的第一和第二凸轮面FI、F2之间,由压缩螺旋弹簧48的弹力,被压力接触地配置的配合体42在第二转矩产生部件44的内径部形成为楔状。抵接配置在第一凸轮面Fl和第二凸轮面F2之间的配合体42与上述凸轮32的数量对应地设置与此相同的数量,在各配合体42的两侧部形成有第一凸轮承受面Hl和第二凸轮承受面H2。各凸轮32的各圆周面部32a形成于同一周面上,各配合体42的周面部42a也形成于同一圆周面上。在第二转矩产生部件44嵌合于管体40上的状态下,就配合体42的两侧部而言,第一凸轮面Fl和第一凸轮承受面Hl对置并面接触,第二凸轮面F2和第二凸轮承受面H2对置并面接触,如图3 (A)所示地配置在对应的一对凸轮32之间。在该状态下,各凸轮32的周面部32a与形成于配合体42之间的第二转矩产生部件44的内周面面接触,各配合体42的末端变宽的形状的周面部42a与各凸轮32之间的管体40的外周面40a面接触。在旋转轴6停止的状态下,如图3 (A)所示,配合体42因压缩螺旋弹簧48的弹力而位于第一和第二凸轮面FI、F2之间的宽度窄的方向的末端,在该状态下,配合体42的一侧部的第一凸轮承受面Hl与对应的第一凸轮面Fl抵接,另一侧部的第二凸轮承受面H2与对应的第二凸轮面F2抵接。若管体40向一个方向旋转,则该旋转通过第一凸轮面Fl传递到配合体42的第一凸轮承受面H1,如图3 (B)所示,配合体42根据旋转速度沿凸轮面Fl向推力方向G移动。若管体40向另一个方向旋转,则该旋转通过第二凸轮面F2传递到配合体42的第二凸轮承受面H2,根据旋转速度沿凸轮面F2向推力方向G移动。第二转矩产生部件44安装于管体40上,从而通过凸轮32与旋转轴6 —起旋转,该第二转矩产生部件44由合成树脂材料成形。第二转矩产生部件44在图I所示的最左方的位置和图2所示的最右方的位置之间沿管体40的外周面移动自如。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转矩产生部件44可以定义为在旋转轴6的中心轴线方向能够移动的可动部件。在第二转矩产生部件44的盘状部44a上,朝向壳体主体4a的堵塞端内表面侧,沿轴向且以旋转轴6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周向同心状地形成有三个环状的突出板46。这些突出板46与第一转矩产生部件14的突出板26同样地,同心状地、且等间隔地配置有多列,各突出板46的表面具有向轴向及圆周方向延展的形状,该表面如后所述地作为转矩产生面46a而起作用。并且,突出板43可以不是环状,可以是半环状,另外,只要是向旋转轴6的轴向且以该旋转轴6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周向延展的形状,可以是任何形状。当第二转矩产生部件44朝向第一转矩产生部件14而向推力方向移动时,第一转矩产生部件14的突出板26和第二转矩产生部件44的突出板46如图2所示地相对对置地配置,并配合。即,第二转矩产生部件44的突出板46的厚度与第一转矩产生部件14的突出板26的厚度大致相同,第二转矩产生部件44的突出板46的配置间距相对于第一转矩产部件14的突出板26的配置间距向外侧错开半个间距,因此能够获得如图2所示的配合状 态。并且,虽然说明了突出板46同心状地设置多列的结构,但也可以是单列。在第一转矩产生部件14和第二转矩产生部件44的对置部分别形成有用于收纳弹簧的凹部,在这些凹部保持弹性机构、即压缩螺旋弹簧48。压缩螺旋弹簧48用于使第二转矩产生部件44弹性地从第一转矩产生部件14离开,因此,第二转矩产生部件44通常弹性地停止在图I所示的最左方的位置。而且,在图中,符号5是密封部件,符号7是垫片,符号27是弹性挡环,符号28是弹簧用垫圈,符号30是密封部件。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动作。在旋转阻尼器2的旋转轴6处于非旋转状态时,如图I所示,第二转矩产生部件44由压缩螺旋弹簧48的弹力从第一转矩产生部件离开,各配合体42的两侧面的第一凸轮承受面H1、第二凸轮承受面H2与对置间隔最窄的部分的第一凸轮面Fl和第二凸轮面F2紧贴。此时,第一转矩产生部件14的突出板26的转矩产生面和第二转矩产生部件44的突出板46的转矩产生面的对置面积实质上成为零或接近零的状态。若旋转轴6向任意的方向旋转,在该旋转速度极小时由凸轮面Fl、F2的倾斜面对配合体42产生的推力方向的力几乎不存在,因此以第一转矩产生部件14的突出板26的转矩产生面和第二转矩产生部件44的突出板46的转矩产生面的对置面积为零或接近零的状态进行旋转。若旋转轴6向一个方向旋转,且该旋转速度逐渐变快,则配合体42从凸轮面Fl受到的推力方向的力增大,配合体42与凸轮32的旋转连动而旋转的同时克服压缩螺旋弹簧48的弹力,被第一凸轮面Fl按压而向推力方向G移动。此时,第二转矩产生部件44旋转的同时向第一转矩产生部件14侧移动,第一转矩产生部件14的突出板26的转矩产生面和第二转矩产生部件44的突出板46的转矩产生面成为相互对置。其结果,在两者的转矩产生面之间由隔着粘性流体的摩擦阻力所产生转矩,在旋转轴6施加制动力。随着旋转轴6的旋转速度变大,配合体42受到逐渐变大的推力方向的力,朝向第一转矩产生部件14的第二转矩产生部件44的移动量也变大,第一转矩产生部件14的突出板26的转矩产生面和第二转矩产生部件44的突出板46的转矩产生面之间的对置面积也逐渐增大,在两者的转矩产生面之间产生的转矩、即施加在旋转轴6的制动力也增大。若旋转轴6的旋转速度达到上限速度,则如图2所示,上述对置面积成为最大,在其之间产生的转矩、即施加在旋转轴6的制动力也成为最大。由于凸轮32的凸轮面形成为倾斜面,因此第一转矩产生部件14的突出板26的转矩产生面和第二转矩产生部件44的突出板46的转矩产生面之间的对置面积的变化与旋转轴6的旋转速度成比。从而,在两者的转矩产生面之间产生的转矩、即是施加在旋转轴6的制动力也与旋转轴6的旋转速度成比。因此,例如假设旋转阻尼器2组装在吊门(此时旋转轴6连结于吊门的旋转轴,壳体4固定安装于邻接吊门的壁等),且打开的吊门因重力移动到关闭位置时,吊门由重力加速度被加速,但由于施加于旋转轴6的制动力与旋转轴6的旋转速度成比,因此吊门会以一定的速度移动到关闭位置。另外,将本发明的上述实施方式的装置使用于拉门等时,在用通常的较轻的力向开闭方向移动拉门时,拉门能够以较小的力轻轻地移动,在用大力向开闭 方向移动拉门时,施加较大的制动力,不会强力地碰撞开闭终端部。即,与为了拉门的开闭而施加的力的大小无关地,能够一直以一定的移动速度进行开闭动作。根据以上记载的内容可以看出,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压缩螺旋弹簧48、凸轮32、配合体42等构成了自动调整机构,利用该转矩自动调整机构,能够与旋转轴6的旋转速度成比地变化第一转矩产生部件14的突出板26的转矩产生面和第二转矩产生部件44的突出板46的转矩产生面的对置面积。接下来,说明使第一转矩产生部件44从初始位置向轴向移动、且调整初始状态的第一转矩产生部件14和第二转矩产生部件44的对置间隔的作业。若利用调整器8的孔Sb,使用手动操作或利用旋转工具使调整器8向规定方向旋转,则调整用凸轮面22、24向推力方向按压调整用配合体20、21的前端,利用该按压力,第一转矩产生部件14克服压缩螺旋弹簧48的弹力向轴向移动。利用该移动,能够调整处于初始状态的第一转矩产生部件14和第二转矩产生部件44的位置关系。图5表示使第一转矩产生部件14移动到壳体主体4a的堵塞端侧最末端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在第一转矩产生部件14和第二转矩产生部件44之间产生的转矩低,在该位置状态下,在初始状态、即旋转轴6的旋转力小时,旋转阻尼器的作用于旋转轴6的旋转的制动力极小。图6表示使第一转矩产生部件14移动到最靠第二转矩产生部件44侧的状态,在该状态下,第一转矩产生部件14的突出板26的转矩产生面和第二转矩产生部件44的突出板46的转矩产生面之间的对置面积成为最大,在初始状态、即旋转轴6的旋转力小时,旋转阻尼器产生高制动力。旋转阻尼器2通过旋转调整器8,能够将第一转矩产生部件14的位置从图5所示的最右方的位置调整到图6所示的最左方的位置间的任意位置。并且,在实施本发明时,配合体42不特别限定于紧贴于一对凸轮32、32之间的第一凸轮面Fl和第二凸轮面F2的、图示的形状,可以使用如图4所示地与凸轮面F1、F2点接触的形状的结构或线接触的形状的结构等任意形状的结构。另外,也可以构成壳体4侧相对于旋转轴6旋转的结构。另外,也可以将配合体42设在管体40侧,将凸轮32设在第二转矩产生部44侧,颠倒两者对于管体40和第二转矩产生部件44的安装关系。另外,也可以构成如下结构,即、将第二转矩产生部件44、凸轮32、配合体42设在壳体4侧,将第一转矩产生部件14设在旋转轴6侧,相对于旋转轴6旋转壳体4。另外,也可以没有调整器8,此时,第一转矩产生部件14与壳体主体4a成为一体。并且,在上述说明中,选用了推力方 向和轴向与轴向是同一方向的结构。
权利要求
1.一种旋转阻尼器,包括具有在内部填充粘性流体的室的壳体;至少一部分收纳于上述室内,对于上述壳体相对旋转自如的旋转轴;设在上述壳体和上述旋转轴的任意一个上,并至少具备在上述旋转轴的轴向延展的第一转矩产生面的第一转矩产生部件;以及设在上述壳体和上述旋转轴的另一个上,具备能与上述第一转矩产生面对置的第二转矩产生面的第二转矩产生部件,并且由上述第一转矩产生面与上述第二转矩产生面之间的粘性流体的粘性阻力产生转矩, 上述旋转阻尼器的特征在于, 为了使上述第一转矩产生面与上述第二转矩产生面的对置面积可变,上述第一转矩产生部件和上述第二转矩产生部件中的至少一个转矩产生部件构成为相对于另一个转矩产生部件在轴向能够移动的可动部件, 上述旋转阻尼器还具有在上述壳体及上述旋转轴的任意一个被旋转驱动时,根据其旋转速度使上述对置面积变化的转矩自动调整机构, 上述转矩自动调整机构包括对上述可动部件施加朝向在轴向离开上述另一个转矩产 生部件的方向的力的弹性机构;具有相对于上述轴向倾斜的凸轮面的凸轮;以及与上述凸轮的凸轮面配合而设置的配合体, 上述凸轮利用上述旋转轴与上述壳体的相对旋转,向上述旋转轴相对于上述壳体的相对旋转方向和沿上述旋转轴的轴向的推力方向按压上述配合体,利用上述推力方向的力,上述可动部件向上述另一个转矩产生部件的方向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旋转阻尼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转矩产生部件在盘状部突出形成有一列突出板或者同心状地突出形成有多列突出板,上述第二转矩产生部件在盘状部突出形成有一列突出板或者同心状地突出形成有多列突出板,上述第一转矩产生部件和第二转矩产生部件的突出板的径向位置相互错开,以利用相互的轴向的相对移动而对置,上述第一转矩产生部件和上述第二转矩产生部件的突出板的相互对置的面构成上述第一转矩产生面和第二转矩产生面。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旋转阻尼器,其特征在于, 将上述第一转矩产生部件设在上述壳体侧,以与上述旋转轴连动而旋转的方式,将上述凸轮及配合体的任意一个设在上述旋转轴侧,在轴向移动自如地将上述第二转矩产生部件设在上述旋转轴侧,将上述凸轮及配合体的任意另一个设在上述第二转矩产生部件侧,使该配合体与上述凸轮配合,利用上述旋转轴相对于上述壳体的相对旋转,上述凸轮向旋转方向和推力方向按压上述配合体,利用该推力方向的力,上述第二转矩产生部件向上述第一转矩产生部件的方向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I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阻尼器,其特征在于, 以使上述凸轮和配合于该凸轮的配合体的推力方向的压力与上述旋转速度成比地变化的方式形成上述凸轮的凸轮面,在上述壳体及上述旋转轴的任意一个被旋转驱动时,与其旋转速度成比地,上述可动部件相对于另一个转矩产生部件在轴向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I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阻尼器,其特征在于, 设置移动调整机构,该调整机构使与上述可动部件对置的另一个转矩产生部件相对于上述可动部件在轴向移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构成为根据旋转速度来调整阻尼器转矩的大小自动地变化的旋转阻尼器。由第一转矩产生部件的第一转矩产生面和第二转矩产生部件的第二转矩产生面之间的粘性流体的粘性阻力产生转矩。一方的转矩产生部件构成为相对于另一方的转矩产生部件在轴向能够移动的可动部件。转矩调整机构包括对可动部件朝向在轴向离开另一个转矩产生部件的方向加力的弹性机构、凸轮、以及配合体。凸轮利用旋转轴和壳体的相对旋转,向相对旋转方向和推力方向按压配合体,利用该推力方向的力,可动部件向另一个转矩产生部件的方向移动。
文档编号E05F3/14GK102966282SQ20121031103
公开日2013年3月13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28日 优先权日2011年8月30日
发明者坂卷孝行 申请人:拓基轴承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