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7191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节能技术领域,是一种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既有、新建和在建的各种类型的建筑总面积已经达到了空前的规模,随之而产生的问题是高建筑能耗给中国经济社会造成的巨大负担。当前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低碳型社会的时代主题中,如何降低建筑能耗是关系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关键课题之一。在建筑节能领域中,暖通空调一直是建筑能耗的大户,通过增强和改善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从而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进而降低暖通空调的负荷和能耗,一直是建筑节能领域重要的发展方向。在建筑围护结构中,相对于外墙和屋面等围护结构而言,普通窗户的保温、隔热及密闭性能要比外墙等围护结构差很多,因此窗户是建筑室内环境保温隔热的薄弱环节。而且由于目前建筑中较多采用通透的飘窗、落地窗,甚至是满布的玻璃幕墙采光设计,窗墙面积比有增大的趋势,因而造成室内常年负荷偏高,暖通空调装机容量增大,更加剧了建筑对能源的过度损耗。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克服了现有技术之不足,有效解决了因窗户等透光性围护结构而造成的空调能耗高的问题,其在保证窗户本应具有的良好采光功能的基础之上,增强和改善窗户综合热工性能和气密性,实现节能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一种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建筑围护结构的窗洞内安装有窗户,在窗户的能开启或能关闭的不少于一个窗式保温装置内侧安装有卧式空气处理机组且与其它窗扇和窗框之间的连接处相互密封,而卧式空气处理机组的新风口通向外侧,卧式空气处理机组的出风口与室内相通;卧式空气处理机组上有与外侧相通的排风口 ;窗户内侧有内隔离装置,在该内隔离装置与窗户之间有导流带孔支撑装置,在该内隔离装置与窗户之间形成有不少于一层的气流通道为排风空腔,该排风空腔有进风处和排风处,该排风处与排风口相通;卧式空气处理机组为常规压缩式制冷机组或/和蒸发制冷机组,窗户上安装有能开启或能关闭的窗式保温装置的室内开关装置。下面是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或/和选择:在上述蒸发制冷机组内安装有预冷新风的换热器,蒸发填料段的出水口与换热器的进水口相通,换热器的出水口和蒸发填料段的进水口相通。在上述排风口处安装有排风机。[0010]在上述排风机的进口或出口处设置有常规压缩式制冷机组的冷凝器。 上述进风处的进口位于排风空腔的顶部或/和排风空腔的中部或/和排风空腔的底部或/和排风空腔的侧面,排风处的出口位于排风空腔的顶部或/和排风空腔的中部或/和排风空腔的底部或/和排风空腔的侧面,该排风处与排风口相通。在上述内隔离装置与窗户之间安装有不少一个的导流支撑板。在上述卧式空气处理机组内有加热送风装置或/和过滤网。上述室内开关装置为连杆式的。在上述内隔离装置的朝阳面有反射涂层;或\和,内隔离装置采用可活动的软质材料。本实用新型的综合效果为:空调机组设置在室内窗户内侧的一侧或两侧,有效利用了建筑空间,更容易和建筑结构配合,功能易于实现。通过窗式保温装置开启或关闭,解决了室内外进出口、气流流道的保温问题;由室内遮阳帘和窗户间形成室内排风通道,通过被动式冷却的方式带走窗户处的部分得热负荷,相应地降低室内负荷,减少室内空调等主动式冷却设备的装机容量及能源消耗;由于窗户负荷分布不同,通过不同的排风气流组织有效地降低由于窗户日照而形成的室内得热负荷。对于不同朝向的窗户而言,不同时刻由于太阳入射角度和楼层的高度的不同,窗户太阳辐射热量在窗户上的分布有着显著的区别,因此采用不同形式的气流组织方式对应消除窗户处不同数量的得热负荷是本专利的关键。对室内排风冷量进行合理分级、分梯度的高效利用;由于有相对充足的侧部设备空间,使得系统动力部件的选择有较大的灵活性,实现设备的优化配置。可适当减小窗户的透光面积,降低室内负荷;形成室内外气流交换的入口、出口及流通通道;按照不同地区的不同气象条件,配备不同的制冷功能段,实现能源利用的最优化配置。排风在排出室外之前,可对压缩式制冷机组的冷凝器进行风冷冷却,由于排风温度低于室外温度,较常规的室外风冷冷凝器效果要好,提高了制冷机的性能系数;夏季保温性能增强,阻隔太阳辐射,冬季保温性能增强,有效阻隔室外的冷辐射。整体气密性更佳;具备较好的隔声降噪功能;综合节能效果显著。提供更加完备的多样性系统解决方案。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附图2为附图1的A-A侧视结构示意图。附图3为附图1的B-B俯视结构示意图。[0034]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附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附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5的结构示意图。附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6的结构示意图。附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7的结构示意图。附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8的结构示意图。附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9的结构示意图。附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0的结构示意图。附图1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1的结构示意图。附图1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2的结构示意图。附图15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3的结构示意图。附图16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4的结构示意图。附图17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5的结构示意图。附图18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6的结构示意图。附图19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7的结构示意图。附图20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8的结构示意图。附图2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9的结构示意图。附图2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0的结构示意图。附图2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1的结构示意图。附图2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2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的编码分别为:1为新风口,2为填料,3为排风机,4为导流带孔支撑装置,5为内隔离装置,6为蒸发填料段,7为换热器,8为加热器,9为过滤网,10为蒸发器,11为冷凝器,12为压缩机,13为节流阀;14为卧式空气处理机组,15为窗式保温装置,16为室内开关装置;17为室外,18为室内,19为建筑围护结构,20为窗户;21为导流支撑板;22为出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不受下述实施例的限制,可根据上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和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中建筑围护结构包括现有公知的透光性围护结构和非透光性围护结构,透光性围护结构是指窗户或/和玻璃幕墙或/和其它透光性好的围护结构。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论述:实施例1:如附图1、2、3所示,该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的建筑围护结构的窗洞内安装有窗户20,在窗户20的能开启或能关闭的不少于一个窗式保温装置15内侧安装有卧式空气处理机组14且与其它窗扇和窗框之间的连接处相互密封,而卧式空气处理机组14的新风口 I通向外侧,卧式空气处理机组14的出风口 22与室内18相通;卧式空气处理机组14上有与外侧相通的排风口 ;窗户20内侧有内隔离装置5,在该内隔离装置5与窗户20之间有导流带孔支撑装置4,在该内隔离装置5与窗户20之间形成有不少于一层的气流通道为排风空腔,该排风空腔有进风处和排风处,该排风处与排风口相通;可根据实际,在排风口处安装有排风机3或者不安装有排风机3 ;卧式空气处理机组14为常规压缩式制冷机组或/和蒸发制冷机组,可根据实际需要采用直接蒸发制冷机组;窗户20上安装有能开启或能关闭的窗式保温装置15的室内开关装置16。卧式空气处理机组14设置在室内窗户内侧立面上,通过窗式保温装置15的启闭解决了空调机组及内外气流通道的保温问题,窗式保温装置是能开启或能关闭的,窗式保温装置的开启与关闭是通过室内的一个室内开关装置16来完成的,在夏季运行时窗户为开启状态,在冬季窗户为关闭状态,避免室外冷风侵入,在立面上有新风口,室外新风通过填料的等焓降温处理后送入室内,夏季冷风送入室内承担房间的冷负荷。如附图1、2、3所示,该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的工作过程如下:室内排风从内隔离装置5的右侧的进风处进入内隔离装置5、导流带孔支撑装置4与窗户20构成的气流通道为排风空腔,带走窗户20的部分得热负荷,再通过设置在排风口的排风机3排到室外17。实施例2:如附图4所示,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2的导流带孔支撑装置4为横式的,室内排风从内隔离装置5的右侧的进风处进入内隔离装置5、导流带孔支撑装置4与窗户20构成的气流通道为排风空腔,带走窗户20的部分得热负荷,再通过设置在排风口的排风机3排到室外17。实施例3:如附图5所示,实施例3与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3的内隔离装置5与窗户20之间安装有不少一个的导流支撑板21和二个导流带孔支撑装置4,该导流支撑板21是竖式的,二个导流带孔支撑装置4中的一个为竖式的而另一个为横式的,这样室内排风从内隔离装置5的下侧的进风处进入内隔离装置5、导流带孔支撑装置4与窗户20构成的气流通道为排风空腔(U形的排风空腔),带走窗户20的部分得热负荷,再通过设置在排风口的排风机3排到室外17。实施例4:如附图6所示,实施例4与实施例1至实施例3的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4的排风空腔的进风处有两处且分别位于内隔离装置5左右两侧,有二个导流带孔支撑装置4且都这竖式的,这两个导流带孔支撑装置4之间的下侧有排风处且与下方的排风机3。这样室内18的排风先经过排风空腔的两侧的进风处进入排风空腔,并分别在两个导流带孔支撑装置4的导流作用下通过设置在排风口的排风机3排到室外17。实施例5:如附图7所示,实施例4与实施例1至实施例4的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5的排风空腔的进风处安装有蒸发填料段6,进风处位于排风空腔的右侧,因而蒸发填料段6采用竖式的。这样室内18的排风先经过排风空腔的进风处的蒸发填料段6降温后再进入排风空腔,从而有利于带走窗户20的部分得热负荷。实施例6:如附图8所示,实施例6与实施例1至5的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6的进风处位于排风空腔的上侧,因而蒸发填料段6采用横式的,这样有利于降低进入的排风温度,从而更有利于带走窗户20的部分得热负荷。实施例7:如附图9所示,实施例7与实施例1至6的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7的排风空腔的进风处位于排风空腔的下侧,排风空腔的进风处安装有蒸发填料段6,内隔离装置5与窗户20之间安装有不少一个的导流支撑板21和二个导流带孔支撑装置4,该导流支撑板21是竖式的,二个导流带孔支撑装置4中的一个为竖式的而另一个为横式的,这样室内排风从内隔离装置5的下侧的进风处进入内隔离装置5、导流带孔支撑装置4与窗户20构成的气流通道为排风空腔(U形的排风空腔),带走窗户20的部分得热负荷,再通过设置在排风口的排风机3排到室外17。实施例8:如附图10所示,实施例8与实施例4的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8的排风空腔的两处进风处安装有蒸发填料段6。实施例9:如附图11所示,实施例9与实施例5的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9的蒸发制冷机组内安装有预冷新风的换热器7,蒸发填料段6的出水口与换热器7的进水口相通,换热器7的出水口和蒸发填料段6的进水口相通。室外新风先经过换热器7的等湿降温,在经过蒸发填料的等焓降温后送入室内。实施例10:如附图12所示,实施例10与实施例6的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10的蒸发制冷机组内安装有预冷新风的换热器7,蒸发填料段6的出水口与换热器7的进水口相通,换热器7的出水口和蒸发填料段6的进水口相通。室外新风先经过换热器7的等湿降温,在经过蒸发填料的等焓降温后送入室内。实施例11:如附图13所示,实施例11与实施例7的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11的蒸发制冷机组内安装有预冷新风的换热器7,蒸发填料段6的出水口与换热器7的进水口相通,换热器7的出水口和蒸发填料段6的进水口相通。室外新风先经过换热器7的等湿降温,在经过蒸发填料的等焓降温后送入室内。实施例12:如附图14所示,实施例12与实施例8的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12的蒸发制冷机组内安装有预冷新风的换热器7,蒸发填料段6的出水口与换热器7的进水口相通,换热器7的出水口和蒸发填料段6的进水口相通。室外新风先经过换热器7的等湿降温,在经过蒸发填料的等焓降温后送入室内。实施例13:如附图15所示,实施例13与实施例9的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13的卧式空气处理机组内有加热送风装置或/和过滤网9。室外新风先通过过滤网过滤后,在经过降温或加热送入室内。卧式空气处理机组内有现有公知公用的加热送风装置8,在冬季送风加热后送入室内,可以通风换气或承担房间的热负荷。实施例14:[0087]如附图16所示,实施例14与实施例10的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14的卧式空气处理机组内有加热送风装置或/和过滤网9。室外新风先通过过滤网过滤后,在经过降温或加热送入室内。卧式空气处理机组内有现有公知公用的加热送风装置8,在冬季送风加热后送入室内,可以通风换气或承担房间的热负荷。实施例15:如附图17所示,实施例15与实施例11的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15的卧式空气处理机组内有加热送风装置或/和过滤网9。室外新风先通过过滤网过滤后,在经过降温或加热送入室内。卧式空气处理机组内有现有公知公用的加热送风装置8,在冬季送风加热后送入室内,可以通风换气或承担房间的热负荷。实施例16:如附图18所示,实施例16与实施例12的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16的卧式空气处理机组内有加热送风装置或/和过滤网9。室外新风先通过过滤网过滤后,在经过降温或加热送入室内。卧式空气处理机组内有现有公知公用的加热送风装置8,在冬季送风加热后送入室内,可以通风换气或承担房间的热负荷。实施例17:如附图19所示,实施例17与实施例13的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17的排风机3的进口或出口处设置有常规压缩式制冷机组的冷凝器11。冷凝器11的得热由室内的排风带走,排风在排出室外之前,可对压缩式制冷机组的冷凝器进行风冷冷却,由于排风温度低于室外温度,较常规的室外风冷冷凝器效果要好,从而提高了制冷机的性能系数。实施例18:如附图20所示,实施例18与实施例13的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18的室内排风经过蒸发填料段6时有冷水产生,冷水输送到换热器7,经过换热器7温升后的冷水在通到冷凝器11中,带走冷凝器11的得热。冷凝器11的得热经过换热器7的冷水在进入填料处理前,可对压缩式制冷机组的冷凝器进行水冷冷却,使冷水的冷量释放最大化,从而提高了制冷机的性能系数。实施例19:如附图21所示,实施例19与实施例1至实施例18的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19的窗式保温装置15可为现有公知公用的转轴式窗扇,在窗户20上可安装有能开启或能关闭的窗式保温装置的室内开关装置16,该室内开关装置16为连杆式的。实施例2O:如附图22所示,实施例20与实施例1至实施例18的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20的窗式保温装置15可为现有公知公用的推拉式窗扇。实施例21:如附图23所示,实施例21与实施例1至实施例18的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21的窗式保温装置15可为现有公知公用的保温门。实施例22:如附图24所示,实施例22与实施例1至实施例18的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22的窗式保温装置15可为现有公知公用的保温密闭阀。在上述实施例中,可根据实际需要作如下的优选:[0105]卧式空气处理机组内可有现有公知公用的加热送风装置。进风处的进口位于排风空腔的顶部或/和排风空腔的中部或/和排风空腔的底部或/和排风空腔的侧面,排风处的出口位于排风空腔的顶部或/和排风空腔的中部或/和排风空腔的底部或/和排风空腔的侧面,该排风处与排风口相通。室内开关装置可为现有公知公用的连杆式的。在内隔离装置的朝阳面有反射涂层,从而将太阳辐射大部分反射回外界环境。内隔离装置采用可活动的软质材料。以上技术特征构成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实施效果,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减非必要的技术特征,来满足不同情况的需求。综上所述,针对建筑节能领域而言,窗户是降低建筑能耗的重要途径,在保证窗户本应具有的良好采光功能的基础之上,增强和改善窗户综合热工性能和气密性,以合理的结构以提高窗户的保温性能和对外界辐射的隔热性能,提高窗户本身的气密性,构建合理的室内排风气流通道,对排风冷量直接或间接的梯级深度利用以降低窗户形成的负荷,并实现室内外通风换气的功能,降低室外噪声对室内的影响,适度控制窗墙面积比,这是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主要效果之一。
权利要求1.一种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建筑围护结构的窗洞内安装有窗户,在窗户的能开启或能关闭的不少于一个窗式保温装置内侧安装有卧式空气处理机组且与其它窗扇和窗框之间的连接处相互密封,而卧式空气处理机组的新风口通向外侧,卧式空气处理机组的出风口与室内相通;卧式空气处理机组上有与外侧相通的排风口 ;窗户内侧有内隔离装置,在该内隔离装置与窗户之间有导流带孔支撑装置,在该内隔离装置与窗户之间形成有不少于一层的气流通道为排风空腔,该排风空腔有进风处和排风处,该排风处与排风口相通;卧式空气处理机组为常规压缩式制冷机组或/和蒸发制冷机组,窗户上安装有能开启或能关闭的窗式保温装置的室内开关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排风空腔的进风处安装有蒸发填料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蒸发制冷机组内安装有预冷新风的换热器,蒸发填料段的出水口与换热器的进水口相通,换热器的出水口和蒸发填料段的进水口相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排风口处安装有排风机。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排风机的进口或出口处设置有常规压缩式制冷机组的冷凝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排风机的进口或出口处设置有常规压缩式制冷机组的冷凝器。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进风处的进口位于排风空腔的顶部或/和排风空腔的中部或/和排风空腔的底部或/和排风空腔的侧面,排风处的出口位于排风空腔的顶部或/和排风空腔的中部或/和排风空腔的底部或/和排风空腔的侧面,该`排风处与排风口相通。
8.根据权利要求或4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进风处的进口位于排风空腔的顶部或/和排风空腔的中部或/和排风空腔的底部或/和排风空腔的侧面,排风处的出口位于排风空腔的顶部或/和排风空腔的中部或/和排风空腔的底部或/和排风空腔的侧面,该排风处与排风口相通。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进风处的进口位于排风空腔的顶部或/和排风空腔的中部或/和排风空腔的底部或/和排风空腔的侧面,排风处的出口位于排风空腔的顶部或/和排风空腔的中部或/和排风空腔的底部或/和排风空腔的侧面,该排风处与排风口相通。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进风处的进口位于排风空腔的顶部或/和排风空腔的中部或/和排风空腔的底部或/和排风空腔的侧面,排风处的出口位于排风空腔的顶部或/和排风空腔的中部或/和排风空腔的底部或/和排风空腔的侧面,该排风处与排风口相通。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内隔离装置与窗户之间安装有不少一个的导流支撑板。
12.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内隔离装置与窗户之间安装有不少一个的导流支撑板。
13.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内隔离装置与窗户之间安装有不少一个的导流支撑板。
14.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内隔离装置与窗户之间安装有不少一个的导流支撑板。
15.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内隔离装置与窗户之间安装有不少一个的导流支撑板。
16.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内隔离装置与窗户之间安装有不少一个的导流支撑板。
17.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内隔离装置与窗户之间安装有不少一个的导流支撑板。
18.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内隔离装置与窗户之间安装有不少一个的导流支撑板。
1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卧式空气处理机组内有加热送风装置或/和过滤网。
2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卧式空气处理机组内有加热送风装置或/和过滤网。
2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卧式空气处理机组内有加热送风装置或/和过滤网。
2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卧式空气处理机组内有加热送风装置或/和过滤网。
23.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卧式空气处理机组内有加热送风装置或/和过滤网。
2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卧式空气处理机组内有加热送风装置或/和过滤网。
25.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卧式空气处理机组内有加热送风装置或/和过滤网。
26.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卧式空气处理机组内有加热送风装置或/和过滤网。
27.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卧式空气处理机组内有加热送风装置或/和过滤网。
28.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卧式空气处理机组内有加热送风装置或/和过滤网。
29.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卧式空气处理机组内有加热送风装置或/和过滤网。
30.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卧式空气处理机组内有加热送风装置或/和过滤网。
31.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卧式空气处理机组内有加热送风装置或/和过滤网。
32.根据权利要求16所 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卧式空气处理机组内有加热送风装置或/和过滤网。
33.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卧式空气处理机组内有加热送风装置或/和过滤网。
34.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卧式空气处理机组内有加热送风装置或/和过滤网。
3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室内开关装置为连杆式的。
3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室内开关装置为连杆式的。
3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室内开关装置为连杆式的。
3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室内开关装置为连杆式的。
3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室内开关装置为连杆式的。
4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室内开关装置为连杆式的。
4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室内开关装置为连杆式 的。
4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室内开关装置为连杆式的。
4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室内开关装置为连杆式的。
4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室内开关装置为连杆式的。
4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室内开关装置为连杆式的。
4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室内开关装置为连杆式的。
4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室内开关装置为连杆式的。
4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室内开关装置为连杆式的。
4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室内开关装置为连杆式的。
5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室内开关装置为连杆式的。
5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室内开关装置为连杆式的。
5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室内开关装置为连杆式的。
5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室内开关装置为连杆式的。
5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室内开关装置为连杆式的。
5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室内开关装置为连杆式的。
56.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室内开关装置为连杆式的。
57.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室内开关装置为连杆式的。
58.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室内开关装置为连杆式的。
59.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室内开关装置为连杆式的。
60.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室内开关装置为连杆式的。
61.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室内开关装置为连杆式的。
62.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室内开关装置为连杆式的。
63.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室内开关装置为连杆式的。
64.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室内开关装置为连杆式的。
65.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室内开关装置为连杆式的。
66.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室内开关装置为连杆式的。
6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内隔离装置的朝阳面有反射涂层;或\和,内隔离装置采用可活动的软质材料。
6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内隔离装置的朝阳面有反射涂层;或\和,内隔离装置采用可活动的软质材料。
6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内隔离装置的朝阳面有反射涂层;或\和,内隔离装置采用可活动的软质材料。
7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内隔离装置的朝阳面有反射涂层;或\和,内隔离装置采用可活动的软质材料。
7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内隔离装置的朝阳面有反射涂层;或\和,内隔离装置采用可活动的软质材料。
7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内隔离装置的朝阳面有反射涂层;或\和,内隔离装置采用可活动的软质材料。
7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内隔离装置的朝阳面有反射涂层;或\和,内隔离装置采用可活动的软质材料。
7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内隔离装置的朝阳面有反射涂层;或\和,内隔离装置采用可活动的软质材料。
7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内隔离装置的朝阳面有反射涂层;或\和,内隔离装置采用可活动的软质材料。
7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内隔离装置的朝阳面有反射涂层;或\和,内隔离装置采用可活动的软质材料。
7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内隔离装置的朝阳面有反射涂层;或\和,内隔离装置采用可活动的软质材料。
7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内隔离装置的朝阳面有反射涂层;或\和,内隔离装置采用可活动的软质材料。
7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内隔离装置的朝阳面有反射涂层;或\和,内隔离装置采用可活动的软质材料。
80.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内隔离装置的朝阳面有反射涂层;或\和,内隔离装置采用可活动的软质材料。
81.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内隔离装置的朝阳面有反射涂层;或\和,内隔离装置采用可活动的软质材料。
82.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内隔离装置的朝阳面有反射涂层;或\和,内隔离装置采用可活动的软质材料。
83.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内隔离装置的朝阳面有反射涂层;或\和,内隔离装置采用可活动的软质材料。
84.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内隔离装置的朝阳面有反射涂层;或\和,内隔离装置采用可活动的软质材料。
85.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内隔离装置的朝阳面有反射涂层;或\和,内隔离装置采用可活动的软质材料。
86.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内隔离装置的朝阳面有反射涂层;或\和,内隔离装置采用可活动的软质材料。
87.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内隔离装置的朝阳面有反射涂层;或\和,内隔离装置采用可活动的软质材料。
88.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内隔离装置的朝阳面有反射涂层;或\和,内隔离装置采用可活动的软质材料。
89.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内隔离装置的朝阳面有反射涂层;或\和,内隔离装置采用可活动的软质材料。
90.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内隔离装置的朝阳面有反射涂层;或\和,内隔离装置采用可活动的软质材料。
91.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内隔离装置的朝阳面有反射涂层;或\和,内隔离装置采用可活动的软质材料。
92.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内隔离装置的朝阳面有反射涂层;或\和,内隔离装置采用可活动的软质材料。
93.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内隔离装置的朝阳面有反射涂层;或\和,内隔离装置采用可活动的软质材料。
94.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内隔离装置的朝阳面有反射涂层;或\和,内隔离装置采用可活动的软质材料。
95.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内隔离装置的朝阳面有反射涂层;或\和,内隔离装置采用可活动的软质材料。
96.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内隔离装置的朝阳面有反射涂层;或\和,内隔离装置采用可活动的软质材料。
97.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内隔离装置的朝阳面有反射涂层;或\和,内隔离装置采用可活动的软质材料。
98.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内隔离装置的朝阳面有反射涂层;或\和,内隔离装置采用可活动的软质材料。
99.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内隔离装置的朝阳面有反射涂层;或\和,内隔离装置采用可活动的软质材料。
100.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内隔离装置的朝阳面有反射涂层; 或\和,内隔离装置采用可活动的软质材料。
101.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内隔离装置的朝阳面有反射涂层;或\和,内隔离装置采用可活动的软质材料。
102.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内隔离装置的朝阳面有反射涂层;或\和,内隔离装置采用可活动的软质材料。
103.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内隔离装置的朝阳面有反射涂层;或\和,内隔离装置采用可活动的软质材料。
104.根据权利要求40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内隔离装置的朝阳面有反射涂层;或\和,内隔离装置采用可活动的软质材料。
105.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内隔离装置的朝阳面有反射涂层;或\和,内隔离装置采用可活动的软质材料。
106.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内隔离装置的朝阳面有反射涂层;或\和,内隔离装置采用可活动的软质材料。
107.根据权利要求43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内隔离装置的朝阳面有反射涂层;或\和,内隔离装置采用可活动的软质材料。
108.根据权利要求44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内隔离装置的朝阳面有反射涂层;或\和,内隔离装置采用可活动的软质材料。
109.根据权利要求45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内隔离装置的朝阳面有反射涂层;或\和,内隔离装置采用可活动的软质材料。
110.根据权利要求46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内隔离装置的朝阳面有反射涂层;或\和,内隔离装置采用可活动的软质材料。
111.根据权利要求47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内隔离装置的朝阳面有反射涂层;或\和,内隔离装置采用可活动的软质材料。
112.根据权利要求48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内隔离装置的朝阳面有反射涂层;或\和,内隔离装置采用可活动的软质材料。
113.根据权利要求49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内隔离装置的朝阳面有反射涂层;或\和,内隔离装置采用可活动的软质材料。
114.根据权利要求50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内隔离装置的朝阳面有反射涂层;或\和,内隔离装置采用可活动的软质材料。
115.根据权利要求51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内隔离装置的朝阳面有反射涂层;或\和,内隔离装置采用可活动的软质材料。
116.根据权利要求52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内隔离装置的朝阳面有反射涂层;或\和,内隔离装置采用可活动的软质材料。
117.根据权利要求53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内隔离装置的朝阳面有反射涂层;或\和,内隔离装置采用可活动的软质材料。
118.根据权利要求54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内隔离装置的朝阳面有反射涂层;或\和,内隔离装置采用可活动的软质材料。
119.根据权利要求55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内隔离装置 的朝阳面有反射涂层;或\和,内隔离装置采用可活动的软质材料。
120.根据权利要求56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内隔离装置的朝阳面有反射涂层;或\和,内隔离装置采用可活动的软质材料。
121.根据权利要求57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内隔离装置的朝阳面有反射涂层;或\和,内隔离装置采用可活动的软质材料。
122.根据权利要求58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内隔离装置的朝阳面有反射涂层;或\和,内隔离装置采用可活动的软质材料。
123.根据权利要求59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内隔离装置的朝阳面有反射涂层;或\和,内隔离装置采用可活动的软质材料。
124.根据权利要求60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内隔离装置的朝阳面有反射涂层;或\和,内隔离装置采用可活动的软质材料。
125.根据权利要求61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内隔离装置的朝阳面有反射涂层;或\和,内隔离装置采用可活动的软质材料。
126.根据权利要求62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内隔离装置的朝阳面有反射涂层;或\和,内隔离装置采用可活动的软质材料。
127.根据权利要求63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内隔离装置的朝阳面有反射涂层;或\和,内隔离装置采用可活动的软质材料。
128.根据权利要求64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内隔离装置的朝阳面有反射涂层;或\和,内隔离装置采用可活动的软质材料。
129.根据权利要求65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内隔离装置的朝阳面有反射涂层;或\和,内隔离装置采用可活动的软质材料。
130.根据权利要求66所述的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内隔离装置的朝阳面有反射涂 层;或\和,内隔离装置采用可活动的软质材料。
专利摘要一种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建筑围护结构的窗洞内安装有窗户,在窗户的能开启或能关闭的不少于一个窗式保温装置内侧安装有卧式空气处理机组且与其它窗扇和窗框之间的连接处相互密封,而卧式空气处理机组的新风口通向外侧,卧式空气处理机组的出风口与室内相通;卧式空气处理机组上有与外侧相通的排风口;窗户内侧有内隔离装置,在该内隔离装置与窗户之间有导流带孔支撑装置,在该内隔离装置与窗户之间形成有不少于一层的气流通道为排风空腔,该排风空腔有进风处和排风处,该排风处与排风口相通。本实用新型的综合效果为对室内排风冷量进行合理分级、分梯度的高效利用;实现设备的优化配置。
文档编号E06B5/00GK202993424SQ20122063536
公开日2013年6月12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28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28日
发明者于向阳 申请人:于向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