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车门开闭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2194605阅读:320来源:国知局
车辆用车门开闭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汽车用车门开闭装置,在发生释放约束状态的情况下,能够迅速关闭车门。释放取消输入中继单元(117)在释放电动单元和棘轮在释放动作后的状态停止时,若将只有在处于将车门打开的状态时才能够进行操作的释放取消操作杆(160)向释放取消操作位置操作,则基于该操作,从连接能够将释放电动单元的释放动作传递到棘轮的释放动作传递路径的连接状态切换到切断释放动作传递路径的切断状态,从而能够返回到棘轮的扣合位置。
【专利说明】车辆用车门开闭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能够通过释放电动单元使锁闩机构进行释放动作来打开车门的车辆用车门开闭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在车辆用车门开闭装置中,具备:锁闩机构,其包括能够通过与撞针啮合而使车门保持为关闭状态的锁闩和能够与该锁闩扣合的棘轮;释放电动单元,与棘轮机械性连结,包括电动机等动力源。但是,在这种结构中,在进行通过释放电动单元的动力源的动力打开车门的释放动作时,可能发生如下情况:发生电气或机械故障,棘轮被约束在释放动作后的状态(下面,将该状态记为“释放约束状态”),这之后不能关闭车门。
[0003]例如,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车辆用车门开闭装置在发生了释放约束状态的情况下,通过对用于进行车门开闭操作的内门把向关闭方向操作来切断动力从动力源向棘轮的传递,从而使棘轮返回到与锁闩扣合的扣合位置,由此能够关闭车门。
[0004]现有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67567号公报
[0007]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课题
[0008]但是,在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车辆用车门开闭装置中,通常,将用于进行车门关闭操作的内门把兼用作解除释放约束状态的操作的操作对象,因此,即使在发生了释放约束状态的情况下,也不会对乘员强制特别操作,因此,能够迅速解除释放约束状态并关闭车门。但是,另一方面,即使在未发生释放约束状态的正常状态下,通过内门把的关闭操作关闭车门时,总是进行切断动力从动力源向棘轮的传递的切断动作,因此,成为各种元件往往进行不必要的动作而可能引起机械性动作的故障的原因。
实用新型内容
[0009]本实用新型鉴于上述课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车门开闭装置,在通常的车门关闭操作中消除各种元件的不必要的动作且在发生了释放约束状态的情况下能够迅速关闭车门。
[0010]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0011]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课题以如下方式解决。
[0012]第一实用新型的汽车用车门开闭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锁闩,设置于车门或车身中的任一个上,能够随着所述车门的关闭移动而与设置于所述车门或所述车身中的另一个上的撞针啮合,来从打开位置移动到锁定位置;棘轮,通过与位于所述锁定位置的所述锁闩扣合,将所述车门约束在关闭位置,且通过脱离所述锁闩而能够打开所述车门;释放电动单元,能够从待机状态进行释放动作并再反转到该待机状态,以使所述棘轮从与所述锁闩扣合的扣合位置动作到脱离所述锁闩的释放位置;释放取消操作杆,仅在将所述车门打开的状态时能够从待机位置向规定方向的释放取消位置进行操作;及释放取消输入中继单元,能够基于所述释放取消操作杆向所述释放取消位置的操作来从连接能够将所述释放电动单元的释放动作传递到所述棘轮的释放动作传递路径的连接状态切换到切断所述释放动作传递路径的切断状态,所述释放取消输入中继单元在所述释放电动单元停止在释放动作后的状态的停止状态且所述棘轮停止在所述释放位置的状态时,基于所述释放取消操作杆向所述释放取消操作位置的操作而从所述连接状态切换到所述切断状态,从而能够使所述棘轮向所述扣合位置移动,且保持为所述切断状态。
[0013]第二实用新型在第一实用新型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释放取消输入中继单元通过所述释放电动单元从所述停止状态反转到所述待机状态,而从所述切断状态切换到所述连接状态。
[0014]第三实用新型在第一或二实用新型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释放取消操作杆在所述释放电动单元处于所述停止状态时,从所述待机位置向所述释放取消位置操作,从而停止并保持在所述释放取消位置。
[0015]第四实用新型在第一?三中的任一实用新型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释放取消操作杆在所述释放电动单元处于待机状态时,即使从所述待机位置向所述释放取消位置操作也返回到所述待机位置。
[0016]实用新型效果
[0017]根据本实用新型,在发生了释放约束状态的情况下,通过在车门打开的状态下对释放取消操作杆进行释放取消操作来解除释放约束状态,并且,使释放取消输入中继单元保持为切断状态,在通常的车门关闭操作中,能够消除各种元件的不必要的动作,并且能够迅速关闭车门。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适用了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的侧视图;
[0019]图2是从车内侧观察后车门锁闩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0020]图3是从车内侧观察后车门锁闩装置的侧视图;
[0021]图4是表示锁闩单元的内部构造的从前方观察的正视图;
[0022]图5是处于打开状态的后车门锁闩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0023]图6是处于半锁定状态的后车门锁闩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0024]图7是处于关闭动作中的后车门锁闩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0025]图8是处于全锁定状态的后车门锁闩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0026]图9是处于释放动作状态的后车门锁闩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0027]图10是处于解除了释放约束状态的状态的后车门锁闩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0028]图11是从车内侧观察操作中继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0029]图12是从车内侧观察操作中继装置的侧视图;
[0030]图13是处于开锁状态时的操作中继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0031]图14是处于锁定状态时的操作中继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0032]图15是开锁状态时操作了外门把的状态下的操作中继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0033]图16是开锁状态时对内门把进行了打开操作的状态下的操作中继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0034]图17是开锁状态时对内门把进行了关闭操作的状态下的操作中继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0035]图18是开锁状态时通过释放电动单元的动作进行了释放动作的状态下的操作中继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0036]图19是释放约束状态时释放取消操作杆进行了释放取消操作的状态下的操作中继装置的侧视图;
[0037]图20是解除了释放约束状态的状态下的操作中继装置的侧视图。
[0038]标号说明
[0039]I后车门锁闩装置2锁闩单元
[0040]3关闭/释放单元4盖板
[0041]4a撞针进入槽4b支承面
[0042]5外壳5a 撞针进入槽
[0043]6锁闩轴7锁闩
[0044]7a全锁定扣合部7b半锁定扣合部
[0045]8棘轮轴9棘轮
[0046]10检测杆11锁闩杆
[0047]Ila动作部12打开杆
[0048]12a臂部14半锁定检测开关
[0049]15全锁定检测开关16、17弹簧
[0050]18支轴19释放输入杆
[0051]19a解除部19b弯折部
[0052]20阻挡杆20a阻挡部
[0053]20b弯折部21紧急输入杆
[0054]21a连结部21b抵接部
[0055]23弹簧31底板
[0056]31a挡块部32电动机(释放电动单元)
[0057]32a输出齿轮33行星齿轮机构(释放电动单元)
[0058]34 支轴
[0059]35太阳齿轮35a外齿齿轮
[0060]35b抵接部36行星齿轮
[0061]37轴38关闭杆
[0062]38a关闭部39扇形齿轮
[0063]39a外齿齿轮39b内齿齿轮
[0064]40弹簧41释放输出杆(释放电动单元)41a释放部
[0065]44 轴46 弹簧
[0066]48检测开关100操作中继装置[0067]101 底板IOla 挡块
[0068]IOlb 挡块IOlc 挡块
[0069]IOld 挡块IOle 挡块
[0070]102执行元件102a外壳
[0071]103第一外杆103a弯折部
[0072]104第二外杆104a扣合孔
[0073]104b长孔105第三外杆
[0074]105a长孔106主内杆
[0075]106a长孔107副内杆
[0076]108主儿童安全杆108a操作部
[0077]108b长孔109副儿童安全杆
[0078]110打开用内杆IlOa长孔
[0079]IlOb长孔111关闭用内杆
[0080]112连杆112a被抵接部
[0081]112b长孔113紧急输出杆
[0082]114第一锁定杆114a长孔
[0083]115第二锁定杆115a轴部
[0084]115b连结部115c连结部 [0085]116释放中继杆116a控制孔
[0086]117释放取消输入中继单元
[0087]118第一中继杆118a长孔
[0088]119第二中继杆119a无效孔
[0089]119b扣合孔120释放取消杆
[0090]120a 长孔122 导架
[0091]123支承板123a挡块
[0092]124轴126连结杆
[0093]127轴128连结杆
[0094]129 轴130 弹簧
[0095]131连结杆132检测杆
[0096]133连结杆134弹簧
[0097]135弹簧136检测开关
[0098]138 轴139 弹簧
[0099]140检测开关141浮动销
[0100]142弹簧143浮动销
[0101]144输出杆145翻转弹簧
[0102]146弹簧147支承板
[0103]148轴149浮动销
[0104]150 弹簧151 轴
[0105]152弹簧153开关箱[0106]160释放取消操作杆
[0107]160a 操作部161 轴
[0108]162弹簧501第一操作力传递部件
[0109]502第二操作力传递部件503第三操作力传递部件
[0110]504第四操作力传递部件505第五操作力传递部件
[0111]506第六操作力传递部件507第七操作力传递部件
[0112]B车身D滑动车门
[0113]FD前车门锁闩装置IH内门把
[0114]LK锁定操作旋钮 LKa臂部
[0115]OD全开锁闩装置OH外门把
[0116]Gl上部导轨G2中部导轨
[0117]G3下部导轨PSD电动开闭装置
[0118]S 撞针
【具体实施方式】
[0119]下面,根据【专利附图】
附图
【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
[0120]在图1中,D是由固定在车身B的侧面的前后方向的上部导轨G1、中部导轨G2和下部导轨G3可向前后方向进行开闭地支承的滑动车门(下面,记为“车门”)。
[0121]在车门D的外侧面(外板)设置从车外开闭车门D时操作的外门把0H,在车门D的朝向室内侧的内侧面设置从室内开闭车门D时操作的内门把IH、和将下述的中继操作装置100通过手动操作切换到开锁状态和锁定状态时操作的锁定操作旋钮LK,在车门D的前部设置用于使车门D保持于关闭位置的前车门锁闩装置FD,在车门D的下部设置用于使车门D保持于全开位置的全开锁闩装置0D,另外,在车门D的后部设置用于使车门D与前车门锁闩装置FD—起保持于关闭位置的后车门锁闩装置I。另外,在车身B的侧面内部设置用于使车门D电动开闭移动的电动开闭装置PSD。
[0122]另外,在车门D的内部设置操作中继装置100,该操作中继装置100用于对外门把OH和内门把IH的手动操作、及下述电动机32的释放驱动产生的电动操作进行中继控制,并将经过该中继控制的各操作分别向后车门锁闩装置1、前车门锁闩装置FD和全开锁闩装置OD传递控制。
[0123]如图2、3所示,后车门锁闩装置I具备:锁闩单元2,用于与在车身侧固定的撞针S(参照图4)啮合并使车门D保持于关闭位置;及关闭/释放单元3,具有在进行车门D的关闭动作时使锁闩单元2从半锁定状态动作到全锁定状态以使车门D从半开门状态强制进入全闭状态的关闭功能、及进行使处于与撞针S啮合的啮合状态的锁闩单元2脱离撞针S而能够实现车门D的打开动作的释放动作的释放功能。
[0124](锁闩单元2)
[0125]如图2~4所示,锁闩单元2具备外壳5,外壳5由合成树脂制成,其相对于车门D的安装面由金属制成的平面观察为L字形的盖板4封闭。如图4所示,在外壳5内收容锁闩机构,所述锁闩机构包括:锁闩7,通过朝向前后方向的锁闩轴6枢轴支承,在车门D关闭时能够与撞针S啮合;及棘轮9,通过朝向前后方向的棘轮轴8枢轴支承,能够与在锁闩7的外周缘设置的全锁定扣合部7a或半锁定扣合部7b选择性地扣合。此外,图3、4为了清晰地表示锁闩单元2的内部构造,省略表示盖板4。
[0126]锁闩7从脱离撞针S的与车门D的打开状态对应的打开位置(参照图5)克服在锁闩轴6上卷绕的弹簧16 (参照图2)的作用力,向关闭方向(图5中为顺时针方向)转动规定角度,经由刚好与撞针S啮合的与车门D的半开门位置对应的半锁定位置(参照图6,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锁定位置”),能够转动到与撞针S完全啮合的与车门D的全闭位置对应的全锁定位置(参照图4、8,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锁定位置”)。
[0127]此外,在下面的说明中,锁闩7的“打开位置”、“半锁定位置”和“全锁定位置”根据需要,记为锁闩机构的“打开状态”、“半锁定状态”和“全锁定状态”或车门D的“打开状态或打开位置”、“半开门状态或半开门位置”和“全闭状态或全闭位置”。
[0128]在外壳5的前面侧配置:通过锁闩轴6枢轴支承并能够与锁闩7 —体转动的检测杆10和锁闩杆11 ;及通过棘轮轴8枢轴支承并能够与棘轮9 一体转动的打开杆12。
[0129]锁闩杆11通过与锁闩7 —体转动,由此,如图5所示,在锁闩7位于打开位置时,在前端部设置的动作部Ila退避到构成下述的行星齿轮机构33的一部分的关闭杆38的关闭部38a的移动轨迹外,如图6所示,在锁闩7转动到半锁定位置时,动作部Ila进入关闭部38a的移动轨迹内,另外,如图8所示,锁闩7处于全锁定位置时,动作部Ila转动到朝向前方的位置。
[0130]锁闩7的半锁定位置和全锁定位置通过在外壳5的前面侧设置的半锁定检测开关14和全锁定检测开关15(均参照图2)检测出,它们的检测信号向在车辆上搭载的控制电路装置(省略图示)发送,以作为关闭/释放单元3的电动机32和电动开闭装置PSD的停止、驱动控制的依据。
[0131]棘轮9中,通过在外壳5的前面侧设置的弹簧17的作用力与打开杆12 —体始终向扣合方向(例如,图4中为顺时针方向)施力,并且锁闩7位于图5所示的打开位置时与锁闩7的外周缘抵接,锁闩7位于图6所示的半锁定位置时保持于与锁闩7的半锁定扣合部7b扣合的扣合位置,从而阻止锁闩7从半锁定位置向打开方向(例如,图6中为逆时针方向)转动,另外,锁闩7位于图8所示的全锁定位置时,保持于与锁闩7的全锁定扣合部7a扣合的扣合位置,从而阻止锁闩7从全锁定位置向打开方向转动。
[0132]棘轮9位于与锁闩7的全锁定扣合部7a或半锁定扣合部7b扣合的扣合位置,操作中继装置100如下所述处于开锁状态时,若对外门把OH或内门把IH进行车门打开操作,则棘轮9克服弹簧17的作用力而经由各种元件向释放方向(例如,图6、8中为逆时针方向)转动,移动到图9所示的释放位置,从而脱离全锁定扣合部7a或半锁定扣合部7b,而能够打开车门D。
[0133]在盖板4的向前方弯折形成的支承面4b上,通过朝向车内外方向的支轴18分别可转动地枢轴支承释放输入杆19、阻挡杆20和紧急输入杆21。
[0134]释放输入杆19经由利用在车门D内配置的鲍登线等构成的第一操作力传递部件501而与操作中继装置100的下述的释放中继杆116连结。由此,操作中继装置100如下所述处于开锁状态时,若对外门把OH或内门把IH进行车门打开操作或者包括电动机32的释放电动单元进行释放动作,则车门打开操作或释放动作如下所述经由包括释放中继杆116的各种元件传递到释放输入杆19。释放输入杆19从例如图6或图8所示的待机位置克服弹簧23的作用力而向释放方向(图6、8中为顺时针方向)转动,移动到图9所示的释放位置,解除部19a按压打开杆12的臂部12a,从而使棘轮9移动到释放位置,如上所述能够打开车门D。
[0135]此外,释放输入杆19在操作中继装置100如下所述处于锁定状态时,即使对外门把OH和内门把IH进行车门打开操作,也不会传递该车门打开操作,因此,停留在待机位置,不会向释放方向移动。因此,操作中继装置100处于锁定状态时,不能打开车门D。
[0136]阻挡杆20通过弹簧23的作用力保持于在朝前的臂的前端形成的阻挡部20a朝向前方的阻挡位置(图5?8所示的位置),释放输入杆19向释放方向转动而移动到释放位置(图9所示的位置)时,释放输入杆19的弯折部19b从下方与在阻挡杆20自身上设置的弯折部20b抵接,从而从阻挡位置转动到向逆时针方向转动了规定角度的图9所示的取消位置。
[0137]阻挡部20a在阻挡杆20停止在阻挡位置的情况下,阻止行星齿轮机构33中的下述太阳齿轮35向顺时针方向转动,另外,通过使阻挡杆20移动到取消位置,能够使太阳齿轮35向顺时针方向自由转动。由此,阻挡杆20位于阻挡位置的情况下,能够将电动机32的关闭驱动传递到锁闩7,另外,阻挡杆20移动到取消位置时,不能对锁闩7传递电动机32的关闭驱动。
[0138]紧急输入杆21中,在下部设置的连结部21a经由在车门D内配置的第二操作力传递部件502与操作中继装置100的下述紧急输出杆113连结,无论操作中继装置100是否处于开锁状态或锁定状态,均与外门把OH或内门把IH中的任一车门打开操作连动,从待机位置(图5?10所示的位置)向释放方向(图5?10中为顺时针方向)转动。
[0139]紧急输入杆21向释放方向转动的情况下,在上端设置的抵接部21b从下方与阻挡杆20的弯折部20b抵接,从而阻挡杆20克服弹簧23的作用力向释放方向转动。此外,这种情况下,释放输入杆19保持于待机位置,棘轮9不进行释放动作。由此,无论操作中继装置100的锁定/开锁状态如何,通过对外门把OH或内门把IH中任一个进行车门打开操作,能够使阻挡杆20移动到取消位置,中断关闭/释放单元3的关闭动作。
[0140](关闭/释放单元3的结构)
[0141]如图2所示,关闭/释放单元3具备:底板31,由金属制成,固定于锁H单元2的盖板4的支承面4b ;关闭/释放用电动机32,配置于底板31的朝向车外侧的面的前部;行星齿轮机构33,配置于底板31的朝向车外侧的面,与输出电动机32的动力的能够绕车内外方向的轴旋转的输出齿轮32a啮合并形成能够使电动机32的旋转减速并输出的减速机构;及释放输出杆41,枢轴支承于底板31上。
[0142]此外,本实施方式的释放电动单元由电动机32、形成有减速机构的行星齿轮机构33和释放输出杆41构成,但是,本实用新型的释放电动单元不限于本实施方式,例如,能够进行改变安装位置、减速机构的结构等各种变更。
[0143]释放输出杆41可通过朝向车内外方向的轴44向前后方向转动地枢轴支承于底板31上,并且,被弹簧46向逆时针方向施力,保持于图5?8所示的待机位置,在下部设置行星齿轮机构33的下述太阳齿轮35的抵接部35b能够抵接的释放部41a,与电动机32的释放驱动引起的太阳齿轮35向下述释放方向的转动连动,从待机位置向释放方向(图5?8中为顺时针方向)转动规定角度(下面,记为“释放动作”)。[0144]释放输出杆41的上端部经由能够传递自身的释放动作的第三操作力传递部件503与在操作中继装置100设置的下述释放取消输入中继单元117的第一中继杆118连结。
[0145]行星齿轮机构33兼备使锁闩单元2的锁闩机构从半锁定状态移动到全锁定状态,即,使锁闩7从半锁定位置移动到全锁定位置的关闭功能、和使棘轮9进行释放动作而能够打开车门的释放功能。
[0146]如图2所示,行星齿轮机构33包括:太阳齿轮35,通过朝向车内外方向的支轴34枢轴支承于底板31的朝向车外侧的面;单一的行星齿轮36,能够一边自转一边公转地与太阳齿轮35啮合;关闭杆38,枢轴支承于支轴34,并且,通过朝向车内外方向的轴37枢轴支承行星齿轮36 ;及扇形齿轮39,通过支轴34枢轴支承,并且,在圆周的外侧形成有与输出齿轮32a啮合的外齿齿轮39a,且在圆周的内侧形成有与行星齿轮36啮合的内齿齿轮39b。
[0147]太阳齿轮35中,在扇形的圆周的外侧形成与行星齿轮36啮合的外齿齿轮35a,在未形成外齿齿轮35a的上部的旋转面设置向车内侧突出的圆柱状的抵接部35b。
[0148]如图5?8所示,太阳齿轮35的抵接部35b与位于阻挡位置的阻挡杆20的阻挡部20a抵接,以能够阻止太阳齿轮35向顺时针方向转动,另外,太阳齿轮35向逆时针方向转动的情况下,与释放输出杆41的释放部41a抵接,从而使释放输出杆41进行释放动作。即,太阳齿轮35构成为在通常状态(阻挡杆20位于待机位置的状态)下能够从中立位置(例如,图5所示的位置)向逆时针方向转动但不能向顺时针方向转动。
[0149]在阻挡杆20位于阻挡位置、阻挡部20a位于太阳齿轮35的抵接部35b的移动轨迹内的状态下,若从图6所示的半锁定状态太阳齿轮35从中立位置向顺时针方向稍转动,则抵接部35b与阻挡部20a抵接,阻止太阳齿轮35向顺时针方向的转动,从而能够将电动机32的关闭驱动传递到锁闩7。另外,在电动机32正在进行关闭驱动期间,阻挡杆20移动到取消位置的情况下,阻挡杆20的阻挡部20a退避到抵接部35b的移动轨迹外,使太阳齿轮35自由地向顺时针方向旋转,从而电动机32的关闭驱动不能传递到锁闩7,取消关闭动作。
[0150]关闭杆38中,在向后方伸出的臂的前端部具有能够与锁闩杆11的动作部Ila抵接的朝上的关闭部38a,在向斜前下方伸出的臂的前端部通过轴37枢轴支承行星齿轮36。
[0151]在行星齿轮机构33的空档状态(例如,图5所示的状态)下,关闭杆38被一端挂于关闭杆38而另一端挂于底板31的弹簧40向顺时针方向施力,保持于从上方与在底板31上设置的挡块部31a抵接的待机位置。另外,扇形齿轮39设置于外齿齿轮39a朝向前方的中立位置。扇形齿轮39的中立位置通过在扇形齿轮39的下方配置的检测开关48检测出。检测开关48的检测信号被发送至控制电路装置。
[0152](关闭/释放单元3的关闭动作)
[0153]若处于打开状态的车门D通过电动开闭装置PSD的动力关闭到半开门位置,撞针S进入盖板4的撞针进入槽4a和外壳5的撞针进入槽5a而与锁闩7啮合,则锁闩机构从图5所示的打开状态变成图6所示的半锁定状态。而且,若通过半锁定检测开关14检测到锁闩7的半锁定位置,则通过控制电路装置对电动机32进行关闭控制(正转控制)。由此,通过电动机32的关闭驱动,输出齿轮32a向图6所示的箭头方向的顺时针方向转动,此时,通过位于阻挡位置的阻挡杆20阻止太阳齿轮35向顺时针方向的转动,扇形齿轮39以支轴34为中心向箭头方向的关闭方向(逆时针方向)转动,行星齿轮36与之相伴向逆时针方向一边自转一边公转。
[0154]关闭杆38随着行星齿轮36的公转,克服弹簧40的作用力向图6所示的箭头方向的关闭方向(逆时针方向)转动,通过关闭部38a的上方移动来提升锁闩杆11的动作部11a,经由锁闩杆11使锁闩7从图6所示的半锁定位置向图7所示的全锁定位置转动。而且,若全锁定检测开关15检测到锁闩7的全锁定位置,则通过控制电路装置对电动机32进行暂时停止控制后,进行反转控制。
[0155]若对电动机32进行反转控制,则从图7所示的状态开始,扇形齿轮39向顺时针方向反转,行星齿轮36向顺时针方向一边自转一边公转。由此,如图8所示,关闭杆38通过行星齿轮36的公转和弹簧40的顺时针方向的作用力进行反转,返回到待机位置。而且,若检测开关48检测到扇形齿轮39的中立位置,则对电动机32进行停止控制,行星齿轮机构33返回到动作前的空档状态,一系列的关闭动作结束。
[0156](关闭/释放单元3的释放动作)
[0157]如图6或图8所示,锁闩机构处于半锁定状态或全锁定状态时,若根据在车辆上设置的操作开关或便携用无线操作开关的操作,电动机32进行释放驱动,则扇形齿轮39以支轴34为中心向释放方向(顺时针方向)转动。这种情况下,枢轴支承于关闭杆38上的行星齿轮36不进行公转而向顺时针方向自转。其结果是,太阳齿轮35根据行星齿轮36的自转向逆时针方向即释放方向转动规定角度,抵接部35b与释放输出杆41的释放部41a抵接,从而如图9所示,使释放输出杆41进行释放动作。由此,包括电动机32、构成减速机构的行星齿轮机构33和释放输出杆41的释放电动单元的释放动作经由下述各种元件传递到棘轮9,使棘轮9从扣合位置转动到释放位置,从而能够打开车门D的门。释放动作结束后,对电动机32进行反转控制,释放输出杆41和与该释放输出杆41的释放动作连动的各种元件返回到待机位置。
[0158](操作中继装置100)
[0159]如图11、12所示,操作中继装置100具备:在车门D内固定的底板101 ;上述锁定操作旋钮LK ;锁定/开锁操作用电动式的执行元件102 ;与外门把OH的操作连动的第一、第二和第三外杆103、104和105 ;与内门把IH的车门打开操作和车门关闭操作连动的主内杆106 ;与主内杆106—体转动的副内杆107 ;能够移动到开锁位置和锁定位置的主、副儿童安全杆108、109 ;经由主内杆106与内门把IH的车门打开操作连动的打开用内杆110 ;经由主内杆106与内门把IH的车门关闭操作连动的关闭用内杆111 ;与第三外杆105连动的连杆112 ;经由连杆112与第三外杆105连动的紧急输出杆113 ;能够移动到开锁位置和锁定位置的第一、第二锁定杆114、115 ;在第一锁定杆114位于开锁位置时能够与连杆112的动作连动的释放中继杆116 ;释放取消输入中继单元117,能够在可将电动机32的释放驱动引起的释放输出杆41的释放动作对锁闩机构的棘轮9进行传递的连接状态和不能进行传递的切断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及在解除释放约束状态时操作的释放取消操作杆160。
[0160]锁定操作旋钮LK可向上下方向滑动地支承于在底板101的上部固定的导架122上,通过从车内侧的手动操作,能够移动到例如图13所示的开锁位置和从该开锁位置向下方移动的图14所示的锁定位置。
[0161]执行元件102通过在固定于底板101的下部的外壳102a内内置未图示的电动机和使该电动机的旋转减速的减速齿轮等,并且将由于减速齿轮的旋转而摆动的输出杆144枢轴支承于外壳102a的外侧面来构成,根据设置于车辆的适当位置上的操作开关或便携用无线操作开关的锁定/开锁操作进行动作。
[0162]第一外杆103通过朝向车内外方向的轴124枢轴支承于在底板101的下部固定的支承板123上,并且,前端部经由上下方向的第五操作力传递部件505与外门把OH连结,从而与外门把OH的操作连动,从例如图13所示的待机位置向释放方向(逆时针方向)转动规定角度(下面,记为“释放动作”。),移动到图15所示的释放位置,将自身的释放动作传递到第二外杆104。
[0163]第二外杆104通过与第一外杆103同轴的轴124枢轴支承,并且,非动作时通过弹簧134的向顺时针方向的作用力停止在与形成于支承板123的挡块123a抵接的例如图13所示的待机位置。设置于第一外杆103的弯折部103a以向第一外杆103的转动方向形成若干间隙的方式与设置于第二外杆104的长孔的扣合孔104a间隙配合。该若干间隙是为了即使由于外门把OH的安装位置或第五操作力传递部件505的长度尺寸的偏差等,第一外杆103的标准待机位置发生偏离,该偏离也不会影响第二外杆104与第一外杆103的释放动作连动时的动作时间而用于吸收上述偏离的构造。
[0164]在第一外杆103和第二外杆104分别挂有施加比作用于第二外杆104的弹簧134的作用力小的作用力的弹簧135。由此,第一外杆103在通过弹簧135对第二外杆104向顺时针方向施力的状态下与第二外杆104 —起保持于例如图13所示的待机位置。
[0165]外门把OH的操作引起的第一外杆103的释放动作通过弯折部103a与第二外杆104的扣合孔104a的端缘抵接而传递到第二外杆104。通过该传递,第二外杆104克服弹簧134的作用力而与第一外杆103 —起进行释放动作。另外,第二外杆104的释放动作经由与在下部设置的圆弧状的长孔104b可滑动地扣合的连结杆126传递到第三外杆105,并且,通过在固定于底板101上的开关箱153设置的检测开关136进行检测。
[0166]由检测开关136检测到的第二外杆104的释放动作的检测信号发送至控制电路装置。控制电路装置根据该检测信号的输入对释放电动单元的电动机32和电动开闭装置PSD进行驱动控制。
[0167]第三外杆105通过朝向车内外方向的轴127枢轴支承于底板101的大致中央部,经由连结杆126与第二外杆104连结,传递第二外杆104的释放动作,从而从下端部与形成于底板101的挡块IOla抵接的例如图13所示的待机位置克服直接作用于紧急输出杆113的弹簧142的作用力,向释放方向(逆时针方向)转动规定角度(下面,记为“释放动作”),移动到图15所示的动作位置。第三外杆105的释放动作直接传递到连杆112。
[0168]在第三外杆105的下部设置以轴127为中心的圆弧状的长孔105a。用于将释放取消输入中继单元117的下述第二中继杆119的释放动作传递到第三外杆105的连结杆128的端部与该长孔105a可滑动地扣合。
[0169]主内杆106通过固定于内门把IH的朝向车内外方向的轴129以能够在底板101的朝向车内侧的面的上部与内门把IH和副内杆107 —体转动的方式枢轴支承,非动作时,通过作用于副内杆107的弹簧130的作用力与内门把IH—起保持于例如图13所示的中立位置。此外,副内杆107配置于底板101的朝向车外侧的面,并且,以与主内杆106 —体转动的方式固定于轴129。
[0170]内门把IH通过固定于轴129的车内侧端部,在打开车门D时的打开操作时从中立位置向后方(打开方向)摆动规定角度,另外,在关闭车门D时的关闭操作时从中立位置向前方(关闭方向)摆动规定角度。由此,主内杆106和副内杆107与内门把IH的打开操作连动,从中立位置向打开方向(例如,图13中为顺时针方向)摆动规定角度(下面,记为“打开动作”),另外,同样与关闭操作连动而从中立位置向关闭方向(例如,图13中为逆时针方向)摆动规定角度(下面,记为“关闭动作”)。
[0171]用于将自身的打开动作传递到打开用内杆110的连结杆131和用于检测主内杆106的动作方向的检测杆132与主内杆106的下部连结,另外,用于将内门把IH的关闭动作传递到关闭用内杆111的连结杆133与主内杆106上部的长孔106a连结。
[0172]检测杆132枢轴支承于开关箱153,与主内杆106的转动连动而转动,从而使内置于开关箱153的未图示的检测开关接通、断开。控制电路装置输入检测开关的接通、断开信号,若该输入了的信号为打开信号,则对电动机32进行释放驱动控制,并且,对电动开闭装置PSD进行打开驱动控制,另外,若为关闭信号,则对电动开闭装置PSD进行关闭驱动控制。
[0173]打开用内杆110通过与第三外杆105同轴的轴127枢轴支承于底板101上,并且,以轴127为中心的圆弧状的长孔IlOa与和主内杆106连结的上述连结杆131可滑动地连结,从而与主内杆106的打开动作连动,从与底板101的挡块IOlb抵接的例如图13所示的待机位置向逆时针方向转动规定角度(下面,记为“释放动作”),移动到图16所示的释放位置。打开用内杆110的释放动作如下所述,在主儿童安全杆108位于开锁位置时传递到连杆 112。
[0174]关闭用内杆111通过车内外方向的轴138枢轴支承于底板101上,并且下部经由上述连结杆133与主内杆106连结,还经由第六操作力传递部件506与全开锁闩装置OD连结。主内杆106进行关闭动作的情况下,关闭用内杆111从与底板101的挡块IOlc抵接的例如图13所示的待机位置克服弹簧139的作用力向顺时针方向转动规定角度(下面,记为“释放动作”),移动到图17所示的释放位置。关闭用内杆111的释放动作经由第六操作力传递部件506传递到全开锁闩装置0D。全开锁闩装置OD通过输入来自关闭用内杆111的释放动作,能够从车门D保持于全开位置的状态脱离车身侧的撞针(省略图示)向车门D的关闭方向动作。
[0175]主儿童安全杆108通过与主内杆106同轴的轴129枢轴支承于底板101的朝向车内侧的面,并且,在前端部具有只有在处于车门D打开的状态时才能够进行人为操作的操作部108a,根据该操作部108a的操作,能够在开锁位置和锁定位置之间移动,通过规定的弹力保持于各位置,所述开锁位置是使内门把IH的打开操作有效并能够将主内杆106的打开动作传递到连杆112的例如图13所示的位置,所述锁定位置是从该开锁位置向逆时针方向转动规定角度而使内门把IH的打开操作无效并不能将主内杆106的打开动作传递到连杆112的位置。主儿童安全杆108的各位置通过在开关箱153的最上部设置的检测开关140检测出。
[0176]在主儿童安全杆108的后部设置的前后方向的长孔108b与浮动销141可向前后方向滑动地扣合,所述浮动销141与设置于打开用内杆110的长孔IlOb可向上下方向滑动地扣合。
[0177]浮动销141随着主儿童安全杆108向开锁位置和锁定位置的动作而沿打开用内杆110的长孔I IOb上下移动,主儿童安全杆108位于开锁位置时,位于长孔IlOb的下部,能够将打开用内杆110的释放动作传递到连杆112,另外,主儿童安全杆108位于锁定位置时,位于长孔IlOb的上部,不能将打开用内杆110的释放动作传递到连杆112。
[0178]连杆112通过与第三外杆105同轴的轴127枢轴支承于底板101上,并且,随着第三外杆105的释放动作,与第三外杆105直接扣合,从例如图13所示的待机位置克服弹簧142的作用力向顺时针方向转动规定角度(下面,记为“释放动作”),移动到例如图15所示的释放位置。对于紧急输出杆113,始终传递连杆112的释放动作,但是,对于释放中继杆116,如下所述只在第一锁定杆114位于开锁位置时传递连杆112的释放动作。
[0179]在连杆112的上部设置被抵接部112a,被抵接部112a在主儿童安全杆108位于开锁位置时能够与随着打开用内杆110的释放动作进行释放动作的浮动销141向动作方向抵接,且在主儿童安全杆108位于锁定位置时,即使打开用内杆110进行释放动作,也不能与浮动销141向动作方向抵接。由此,基于内门把IH的打开操作的打开用内杆110的释放动作在主儿童安全杆108位于开锁位置时,经由浮动销141传递到连杆112,在主儿童安全杆108位于锁定位置时,不会传递到连杆112。
[0180]另外,浮动销143可向上下方向滑动地与在连杆112的下部设置的上下方向的长孔112b扣合,所述浮动销143与设置于第一锁定杆114的前后方向的长孔114a和设置于释放中继杆116的侧面观察为大致L字形的控制孔116a可滑动地扣合。
[0181]浮动销143如下所述,在第一锁定杆114位于开锁位置时,能够将连杆112的释放动作传递到释放中继杆116,另外,在第一锁定杆114位于锁定位置时,不能将连杆112的释放动作传递到释放中继杆116。
[0182]第一锁定杆114通过设置于第二锁定杆115的朝向车内外方向的轴部115a与第二锁定杆115—起枢轴支承于底板101的朝向车内侧的面,并且,在后部设置如上所述供浮动销143可向前后方向滑动地扣合的长孔114a。
[0183]第二锁定杆115通过与第一锁定杆114相轴而枢轴支承于底板101上,并且,端部的连结部115b分别与一体形成于锁定操作旋钮LK的向下方延伸的臂部LKa的下部连结,且下部的连结部115c与执行元件102的输出杆144的上部连结,从而与锁定操作旋钮LK的手动操作或执行元件102的动力引起的输出杆144的动作连动,克服翻转弹簧145的作用力,在使外门把OH和内门把IH的打开操作有效的开锁位置和使外门把OH和内门把IH的打开操作无效的锁定位置之间移动。
[0184]第一锁定杆114在第二锁定杆115通过锁定操作旋钮LK的手动操作或执行元件102的电动操作从开锁位置向锁定位置移动的情况下,通过与第二锁定杆115的局部抵接而与第二锁定杆115—起从开锁位置移动到锁定位置,另外,第一锁定杆114在第二锁定杆115从锁定位置向开锁位置移动的情况下,在一端挂于第一锁定杆114且另一端挂于第二锁定杆115的弹簧146的作用力范围内与第二锁定杆115 —起向开锁方向移动。此外,将在第一锁定杆14和第二锁定杆15之间作用的弹簧146的作用力设定为大于翻转弹簧145的作用力。
[0185]此外,开锁状态是指第一、第二锁定杆114、115和浮动销143分别位于开锁位置的状态,锁定状态是指第一、第二锁定杆114、115和浮动销143分别位于锁定位置的状态。
[0186]释放中继杆116通过与第三外杆105同轴的轴127枢轴支承于底板101的朝向车内侧的面,并且,上部经由第一、第七操作力传递部件501、507分别与后车门锁闩装置I的释放输入杆19、前车门锁闩装置FD的释放杆(省略图示)连结,第一、第二锁定杆114、115位于开锁位置时,与第三外杆105的释放动作连动,从与底板101的挡块IOld抵接的例如图13所示的待机位置向逆时针方向转动规定角度(下面,记为“释放动作”),移动到例如图15所示的释放位置。释放中继杆116的释放动作分别传递到后车门锁闩装置I的释放输入杆19和前车门锁闩装置FD的释放杆。
[0187]在释放中继杆116的下部设置的侧面观察为大致L字形的控制孔116a与分别与连杆112的长孔112b和第一锁定杆114的长孔114a可滑动地扣合的上述浮动销143可滑动地扣合。
[0188]浮动销143通过分别与连杆112的长孔112b、第一锁定杆114的长孔114a和释放中继杆116的控制孔116a可滑动地扣合,从而在第一、第二锁定杆114、115位于开锁位置时,位于处于控制孔116a的上部的开锁位置,另外,在第一、第二锁定杆114、115位于锁定位置时,位于处于控制孔116a的下部的锁定位置。
[0189]如图13所示,在第一、第二锁定杆114、115位于开锁位置的情况下,第三外杆105的释放动作经由连杆112、浮动销143传递到释放中继杆116。释放中继杆116将自身的释放动作经由第一、第七操作力传递部件501、507传递到各车门锁闩装置1、FD,能够实现车门D的打开操作。
[0190]另外,如图14所示,第一、第二锁定杆114、115位于锁定位置的情况下,即使连杆112根据外门把OH和内门把IH的打开操作进行释放动作,也只是浮动销143在控制孔116a的下部相对进行无效的移动,连杆112的释放动作不会传递到释放中继杆116。由此,第一、第二锁定杆114、115位于锁定位置的情况下,即使对外门把OH和内门把IH进行打开操作,也不能使各车门锁闩装置1、FD进行释放动作,不能打开车门D。
[0191]紧急输出杆113通过与第三外杆105同轴的轴127枢轴支承于底板101上,并且,经由第二操作力传递部件502与后车门锁闩装置I的紧急输入杆21连结,若连杆112或打开用内杆110根据外门把OH或内门把IH的打开操作进行释放动作,则与连杆112或打开用内杆110直接抵接,从而无论第一、第二锁定杆114、115和浮动销143的位置如何,都会克服弹簧142的作用力向逆时针方向转动规定角度(下面,“释放动作”),将该释放动作经由第二操作力传递部件502传递到紧急输入杆21。紧急输出杆113的释放动作传递到紧急输入杆21的情况下,如上所述,使阻挡杆20移动到取消位置,中断关闭/释放单元3的关闭动作。
[0192]释放取消操作杆160通过朝向车内外方向的轴161枢轴支承于底板101的朝向车内侧的面,并且,在前端部具有位于与主儿童安全杆108的操作部108a相邻的位置且只有在处于车门D打开的状态时才能进行人为操作的操作部160a,通过对操作部160a向上方进行释放取消操作,从与底板101的挡块IOle抵接的例如图13所示的待机位置移动到克服弹簧162的作用力向顺时针方向转动规定角度(下面,记为“释放取消动作”)的例如图19所示的释放取消位置。
[0193]释放取消操作杆160的上部经由能够传递自身的释放取消动作的前后方向的第四操作力传递部件504与释放取消输入中继单元117的下述释放取消杆120的下部连结。
[0194]释放取消输入中继单元117包括支承于可从底板101释放地固定于底板101的下部的支承板147上的第一、第二中继杆118、119、释放取消杆120和浮动销149,能够根据释放取消操作杆160的释放取消操作,在能够将电动机32的释放驱动引起的释放输出杆41的释放动作传递到后车门锁闩装置I和前车门锁闩装置FD的连接状态和不能传递的切断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如下所述,在电动机32的释放驱动期间,由于电气或机械故障等的影响,释放电动机构停止在释放动作后的状态,锁闩机构的棘轮9停止在释放动作后的状态,不能关闭车门D的释放约束状态发生的情况下,通过切换到切断状态,能够切断用于将释放电动单元的释放动作传递到棘轮9的释放动作传递路径,解除释放约束状态,关闭车门D0
[0195]此外,通过将释放取消输入中继单元117设置于可释放地固定于底板101上的支承板147,根据需要使支承板147和释放取消输入中继单元117从底板101释放,由此,操作中继装置100能够在设定释放取消输入中继单元117的类型和未设定释放取消输入中继单元117的类型这两种类型间通用。
[0196]第一中继杆118通过朝向车内外方向的轴148枢轴支承于支承板147上,并且,下端部经由第三操作力传递部件503与后车门锁闩装置I的释放输出杆41连结,与电动机32的释放驱动引起的释放输出杆41的释放动作连动,从例如图13所示的待机位置向逆时针方向转动规定角度(下面,记为“释放动作”),移动到图18所示的释放位置。
[0197]在第一中继杆118的下部设置的上下方向的长孔118a与随着释放取消杆120的动作上下移动的浮动销149可滑动地扣合。
[0198]第二中继杆119通过与第一中继杆118同轴的轴148枢轴支承于支承板147上,并且,如下所述,释放取消杆120位于连接位置即释放取消输入中继单元117处于连接状态时,与第一中继杆118的释放动作连动,克服弹簧150的作用力从例如图13所示的待机位置与第一中继杆118—起向逆时针方向转动规定角度(下面,记为“释放动作”),移动到图18所示的释放位置。
[0199]第二中继杆119的下端部经由用于将自身的释放动作传递到第三外杆105的连结杆128与第三外杆105的长孔105a连结。第三外杆105中,通过将来自第一中继杆119的释放动作传递,从而与操作外门把OH的情况同样地进行释放动作。在第二中继杆119的下部设置侧面观察为大致倒L字形的控制孔,所述控制孔与上述浮动销149可滑动地扣合且由以轴148为中心的圆弧状无效孔119a和沿半径方向延伸的扣合孔119b连续形成。
[0200]释放取消杆120通过朝向车内外方向的轴151枢轴支承于支承板147上,并且,下端部经由前后方向的第四操作力传递部件504与释放取消操作杆160连结,如上所述,对释放取消操作杆160进行释放取消操作时,与该操作连动,从例如图13所示的连接位置移动到克服弹簧152的作用力向逆时针方向转动了规定角度的图19所示的切断位置,另外,释放取消操作杆160从释放取消位置返回到待机位置时,与该返回连动,从切断位置返回到连接位置。
[0201]浮动销149分别与第一中继杆118的长孔118a、第二中继杆119的控制孔(无效孔119a和扣合孔119b)和释放取消杆120的向后方延伸的长孔120a可滑动地扣合。
[0202]如图13所示,释放取消操作杆160位于待机位置、且释放取消杆120位于连接位置、第一、第二中继杆118、119位于待机位置的情况下,浮动销149位于第二中继杆119的扣合孔119b,连接第一中继杆118和第二中继杆119间的释放动作传递路径,能够将第一中继杆118的释放动作传递到第二中继杆119。[0203]另外,如图18所示,释放取消杆120位于连接位置、第一、第二中继杆118、119在释放动作后的状态停止时,即释放电动单元进行释放动作而未反转的状态的释放约束状态发生时,若释放取消杆120与释放取消操作杆160的释放取消操作连动而移动到切断位置,则如图19所示,浮动销149从扣合孔119b移动到无效孔119a,从而切断释放动作传递路径,如图20所示,使第一中继杆118在释放动作后的状态下停止,第二中继杆119通过弹簧152的作用力返回到待机位置,第三外杆105和其它各种元件也随之返回到待机位置。
[0204]如图20所示,在处于释放约束状态未被解除的状态,即第一中继杆118停止在释放动作后的状态、第二中继杆119返回到待机位置的情况下,浮动销149与无效孔119a扣合以阻止释放取消杆120从切断位置向连接位置移动,因此,释放取消杆120停止并保持于切断位置,且释放取消操作杆160停止并保持于释放取消位置。而且,在该状态下,释放电动单元进行反转而恢复到待机状态来解除释放约束状态的情况下,第一中继杆118与释放输出杆41向待机位置的恢复连动而返回到待机位置,浮动销149从无效孔119a移动到扣合孔119,释放取消杆120通过弹簧152的作用力返回到连接位置,且释放取消操作杆160通过弹簧162的作用力返回到待机位置。
[0205]然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车门开闭装置的作用。
[0206](车门D位于全闭位置、操作中继装置100处于开锁状态时,操作外门把OH时的释放动作)
[0207]在图13所示的开锁状态中,外门把OH的操作经由第五操作力传递部件505传递到第一外杆103。其结果是,如图15所示,第一、第二和第三外杆103、104和105进行释放动作,第三外杆105的释放动作经由连杆112、浮动销143和释放中继杆116分别传递到第一、第七操作力传递部件501、507。由此,后车门锁闩装置I的释放输入杆19通过从图8所示的待机位置如图9所示进行释放动作,来使棘轮9移动到释放位置,使锁闩机构进行释放动作,另外,与此大致同时,使前车门锁闩装置FD也进行释放动作,能够打开车门D。
[0208]此外,图15中图示的粗线箭头是指各种元件的动作方向。
[0209](车门D位于全闭位置、操作中继装置100处于开锁状态时,对内门把IH进行打开操作时的释放动作)
[0210]在图13所示的开锁状态中,内门把IH的打开操作经由主内杆106和连结杆131传递到打开用内杆110。其结果是,如图16所示,主内杆106、打开用内杆110、连杆112和释放中继杆116进行释放动作。释放中继杆116的释放动作经由第一、第七操作力传递部件501、507分别传递到后车门锁闩装置I的释放输入杆19和前车门锁闩装置FD,从而能够与操作外门把OH的情况同样地打开车门D。
[0211]此外,图16中图示的粗线箭头是指各种元件的动作方向。
[0212](车门D位于全开位置、操作中继装置100处于开锁状态时,对内门把IH进行关闭操作时的释放动作)
[0213]在图13所示的开锁状态中,内门把IH的关闭操作经由主内杆106和连结杆133传递到关闭用内杆111。其结果是,如图17所示,主内杆106和关闭用内杆111进行释放动作,关闭用内杆111的释放动作经由第六操作力传递部件506传递到全开锁闩装置0D,从而全开锁闩装置OD进行释放动作,能够关闭车门D。
[0214]此外,图17中图示的粗线箭头是指各种元件的动作方向。[0215](基于释放电动单元的释放动作)
[0216]在车门D处于全闭状态、锁闩机构处于图8所示的全锁定状态下,若对在车内设置的操作开关或无线操作开关进行打开操作,则构成释放电动单元的一部分的电动机32进行释放驱动,如上所述,扇形齿轮39从图8所示的状态以支轴34为中心向释放方向(逆时针方向)转动,行星齿轮36与扇形齿轮39的转动连动,以轴37为中心向逆时针方向自转,从而太阳齿轮35与行星齿轮36的自转连动而从中立位置向释放方向转动规定角度。而且,如图9所示,太阳齿轮35的抵接部35b与释放输出杆41的释放部41a抵接,从而释放输出杆41从待机位置克服弹簧46的作用力进行释放动作。释放输出杆41的释放动作经由第三操作力传递部件503传递到处于连接状态的释放取消输入中继单元117的第一中继杆 118。
[0217]此外,图9中图示的粗线箭头是指各种元件的动作方向。
[0218]若释放输出杆41的释放动作传递到第一中继杆118,则第一中继杆118从图13所示的待机位置如图18所示进行释放动作。此时,若操作中继装置100如图13所示处于开锁状态,则第一中继杆118的释放动作传递到浮动销149、第二中继杆119、连结杆128、第三外杆105、连杆112、浮动销143和释放中继杆116,分别进行释放动作。
[0219]这种情况下,紧急输出杆113和关闭用内杆111也与连杆112和第三外杆105连动而进行释放动作,但是,这与本实用新型没有直接关联,因此省略说明。
[0220]此外,图18中图示的粗线箭头是指各种元件的动作方向。
[0221]释放中继杆116的释放动作经由第一、第七操作力传递部件501、507分别传递到后车门锁闩装置I的释放输入杆19和前车门锁闩装置FD。通过该传递,如图9所示,后车门锁闩装置I通过棘轮9进行释放动作而脱离锁闩7的全锁定扣合部7a,从而能够脱离撞针S,另外,与此大致同时,前车门锁闩装置FD也进行释放动作,能够实现车门D的打开动作。
[0222]若检测到锁闩7转动到打开位置,则对电动机32进行反转控制,如图5所示,扇形齿轮39和太阳齿轮35进行反转而返回到中立位置,并且,进行了释放动作的释放输出杆41返回到待机位置,从而释放电动单元从释放动作的状态反转到待机状态,进而,进行了释放动作的各种元件也返回到各自的待机位置。接着,对电动开闭装置PSD进行打开驱动控制,车门D进行打开动作。
[0223](解除释放约束状态时的释放取消动作)
[0224]如上所述,通过电动机32的释放驱动使释放输出杆41进行释放动作时,若没有电气故障或其它故障,则通过电动机32的反转驱动使各种元件返回到中立位置或待机位置等,在进行后续的车门D的关闭动作时,能够使棘轮9与锁闩7的全锁定扣合部7a或7b扣

口 ο
[0225]但是,如图9所示,棘轮9通过电动机32的释放驱动移动到释放位置的状态时,由于电气故障或其它故障,电动机32不能反转,释放输出杆41在释放动作后的状态停止后,发生棘轮9停止在释放位置而不能返回扣合位置的释放约束状态。发生该释放约束状态的情况下,即使尝试要在这种状态下关闭车门D,但是由于棘轮9停止在释放位置而不能向与锁闩7扣合的扣合位置移动,因此不能关闭车门D。
[0226]如上所述,在车门D不能关闭的情况下,在车门D打开的状态下,对在车门D的前端面露出的释放取消操作杆160的操作部160a进行释放取消操作。由此,释放取消操作杆160克服弹簧162的作用力而从待机位置移动到释放取消位置后,此时,若发生释放约束状态,则如图19所示,释放取消杆120与释放取消操作杆160的释放取消操作连动而从连接位置移动到切断位置,并且,浮动销149从第二中继杆119的扣合孔11%移动到无效孔119a,从而切断释放动作传递路径,如图20所示,使与释放电动单元的释放输出杆41连结的第一中继杆118停止在释放动作状态,第二中继杆119通过弹簧152的作用力返回到待机位置,进而,第三外杆105和其它各种元件也随之返回到待机位置,从而解除释放约束状态,能够关闭车门D。
[0227]如图20所示,在基于释放取消操作杆160的释放取消操作来解除释放约束状态的情况下,浮动销149与无效孔119a扣合,以阻止释放取消杆120从切断位置向连接位置移动,因此,释放取消杆120停止并保持于切断位置,且释放取消操作杆160停止并保持于释放取消位置。其结果是,发生释放约束状态的情况下,能够解除释放取消约束状态,并且,释放取消操作杆160保持于停止在释放取消位置的状态,从而能够确认发生释放约束状态。其结果是,能够提前发现导致车门D不能关闭的故障原因,能够迅速地修理故障部位。
[0228]然后,在释放电动单元从释放动作状态进行反转而返回到待机状态并解除释放约束状态的情况下,第一中继杆118与释放输出杆41向待机位置的恢复连动而返回到待机位置,浮动销149从无效孔119a移动到扣合孔119,从而释放取消杆120通过弹簧152的作用力返回到连接位置,且释放取消操作杆160通过弹簧162的作用力返回到待机位置。
[0229]另外,进行释放取消操作杆160的释放取消操作时,若未发生释放约束状态,则释放取消杆120克服弹簧152的作用力而从连接位置移动到切断位置,但是,第一、第二中继杆118、119位于待机位置,浮动销149在第二中继杆119的扣合孔119b内只向径向移动,因此,通过阻止释放取消操作杆160的释放取消操作来利用弹簧152的作用力恢复到连接位置。另外,释放取消操作杆160即使进行释放取消操作也不会停止并保持于释放取消位置,而是通过弹簧162的作用力恢复到待机位置。由此,能够确认未发生释放约束状态。另外,即使由于误操作或恶作剧等对释放取消操作杆160进行释放取消操作,释放取消输入中继单元117也不会从连接状态切换到切断状态并保持,因此,能够避免不能通过释放电动单元打开车门D这种情况。
[0230]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发生释放约束状态的情况下,通过在车门D打开的状态下对在车门D的前端面露出的释放取消操作杆160的操作部160a进行释放取消操作,从而将释放取消输入中继单元切换到切断状态而解除释放约束状态,并且,使释放取消输入中继单元117保持为切断状态,因此,能够迅速关闭车门D。进而,未发生释放约束状态的情况下,即使对释放取消操作杆160进行释放取消操作,释放取消操作杆160也会返回到待机位置,另外,发生释放约束状态的情况下,通过对释放取消操作杆160进行释放取消操作而使其停止并保持于释放取消位置,因此,能够提前掌握是否发生释放约束状态。
[0231]上面,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但是,还能够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实施如下各种变形或变更或者组合上述各种变形或变更。
[0232](a)释放电动单元的减速机构由蜗轮、平齿轮等构成。
[0233](b)释放电动单元与后车门锁闩装置I为分体结构,设置于操作中继装置100上或其附近。[0234](c)后车门锁闩装置I和操作中继装置100分别设置于车身B侧,撞针S分别设置于车门D侧。
[0235](d)释放取消杆120与释放取消操作杆160 —体形成。
[0236](e)对释放取消操作杆160的操作部160a着色与主儿童安全杆108的操作部108a上着色的颜色不同的颜色。
【权利要求】
1.一种汽车用车门开闭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锁闩,设置于车门或车身中的任一个上,能够随着所述车门的关闭移动而与设置于所述车门或所述车身中的另一个上的撞针啮合,来从打开位置移动到锁定位置; 棘轮,通过与位于所述锁定位置的所述锁闩扣合,将所述车门约束在关闭位置,且通过脱离所述锁闩而能够打开所述车门; 释放电动单元,能够从待机状态进行释放动作并再反转到该待机状态,以使所述棘轮从与所述锁闩扣合的扣合位置动作到脱离所述锁闩的释放位置; 释放取消操作杆,仅在将所述车门打开的状态时能够从待机位置向规定方向的释放取消位置进行操作;及 释放取消输入中继单元,能够基于所述释放取消操作杆向所述释放取消位置的操作来从连接能够将所述释放电动单元的释放动作传递到所述棘轮的释放动作传递路径的连接状态切换到切断所述释放动作传递路径的切断状态, 所述释放取消输入中继单元在所述释放电动单元停止在释放动作后的状态的停止状态且所述棘轮停止在所述释放位置的状态时,基于所述释放取消操作杆向所述释放取消操作位置的操作而从所述连接状态切换到所述切断状态,从而能够使所述棘轮向所述扣合位置移动,且保持为所述切断状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用车门开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释放取消输入中继单元通过所述释放电动单元从所述停止状态反转到所述待机状态,而从所述切断状态切换到所述连接状态。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用车门开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释放取消操作杆在所述释放电动单元处于所述停止状态时,从所述待机位置向所述释放取消位置操作,从而停止并保持在所述释放取消位置。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用车门开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释放取消操作杆在所述释放电动单元处于所述待机状态时,即使从所述待机位置向所述释放取消位置操作也返回到所述待机位置。
【文档编号】E05B85/20GK203769484SQ201420058816
【公开日】2014年8月13日 申请日期:2014年2月7日 优先权日:2013年2月7日
【发明者】横森和人, 山下航平, 平本茂宪 申请人:三井金属爱科特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