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连杆式助力坐便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20948阅读:365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连杆式助力坐便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坐便器的辅助设备,具体涉及一种双连杆式助力坐便器。



背景技术:

坐便器为日常生活中必备的卫生设备,在现有的坐便器使用中,坐下和站立两个动作对于老弱病残以及腿脚无力者非常费劲。

目前,公知的助力类坐便器装置存在使用不便,结构复杂不合理等缺点。

如公开日为2013年7月31日、公开号为CN203088984U的专利文件,名为《可辅助腿脚不便的人士站起来的马桶》,坐垫通过铰链与原马桶铰接,坐垫在伸缩杆的作用下,绕铰链做旋转升降运动。但在实际动作中伸缩杆为直线运动,坐垫为旋转运动,两物体因受力方向不同,相互运动中有干涉现象发生,会导致伸缩杆在活塞缸中卡死,从而无法正常完成工作,因此该发明有机构上的不足。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一种双连杆式助力坐便器,通过双连杆机构与曲线导向滑槽的配合实现扶手的上下可变向运动为使用者提供舒适的、协调的使用环境。



技术实现要素: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成本低廉、结构巧妙并且实现扶手的上下可变向运动为使用者提供舒适的使用环境的一种双连杆式助力坐便器。

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双连杆式助力坐便器,主要由扶手部分、漏孔座椅、滑动部分与动力部分构成,其特征在于:安装与漏孔座椅上的扶手部分包括起支撑与导向作用的双连杆和用于辅助使用者坐下的扶手;设有滑槽板的漏孔座椅在使用时安装在马桶上方为使用者提供支撑,滑槽板上设有曲线导向滑槽与直线导向滑槽;扶手部分的双连杆设有的定位滑块与滑槽板上的曲线导向滑槽进行滑动配合,双连杆下端与滑动部分中的升降滑块铰接配合,升降滑块与滑槽板上的直线导向滑槽进行滑动配合;动力部分中的电动机与减速器配合将速度调节到要求数值,减速器下端与丝杆连接,丝杆与升降滑块进行螺纹配合来完成升降滑块的升降动作。

所述的一种双连杆式助力坐便器,其中:安装在漏孔座椅上的定位上开关与定位下开关配合电动机和丝杆限制升降滑块的运动极限位置。

有益效果

本发明在使用时,通过双连杆机构与曲线导向滑槽的配合实现扶手的上下可变向运动为使用者提供舒适的、协调的使用环境。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双连杆式助力坐便器,成本低廉、结构巧妙并且实现扶手的上下可变向运动为使用者提供舒适的使用环境。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10、扶手部分;11、双连杆;12、扶手;20、漏孔座椅;30、滑动部分;31、定位滑块;32、曲线导向滑槽;33、升降滑块;34、滑槽板;35、直线导向滑槽;40、动力部分;41、电动机;42、定位上开关;43、减速器;44、丝杆;45、定位下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发明提出一种双连杆式助力坐便器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效果,详细说明如后。

参见附图1、2、3,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双连杆式助力坐便器,主要由扶手部分10、漏孔座椅20、滑动部分30与动力部分40构成,其特征在于:安装与漏孔座椅20上的扶手部分10包括起支撑与导向作用的双连杆11和用于辅助使用者坐下的扶手12;设有滑槽板34的漏孔座椅20在使用时安装在马桶上方为使用者提供支撑,滑槽板34上设有曲线导向滑槽32与直线导向滑槽35;扶手部分10的双连杆11设有的定位滑块31与滑槽板34上的曲线导向滑槽32进行滑动配合,双连杆11下端与滑动部分30中的升降滑块33铰接配合,升降滑块33与滑槽板34上的直线导向滑槽35进行滑动配合;动力部分40中的电动机41与减速器43配合将速度调节到要求数值,减速器43下端与丝杆44连接,丝杆44与升降滑块33进行螺纹配合来完成升降滑块33的升降动作;安装在漏孔座椅20上的定位上开关42与定位下开关45配合电动机41和丝杆44限制升降滑块33的运动极限位置。

本发明在使用时,使用者背靠设备,双手握住扶手部分10的扶手12,臀部压在漏孔座椅20上,触动开关,动力部分40的电动机41与减速器43配合将速度调节到要求数值,通过丝杆44的旋转使得滑动部分30中的升降滑块33在滑槽板34上的直线导向滑槽35中向下运动,定位滑块31在滑槽板34上的曲线导向滑槽32中向下运动,设有定位滑块31并且与升降滑块33进行螺纹配合的双连杆11向下运动,当运动到下极限位置时,受到定位下开关45的作用停止运动,在定位滑块31与曲线导向滑槽32作用下,使得使用者在下到极限位置时双手向后移动,放置在舒适的位置,方便完后,触动开关,一种双连杆式助力坐便器以同样的方式上升,助力使用者站起来,到极限位置后受到定位上开关42的作用停止运动,完成一次辅助工作。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