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建筑型材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钢型材门板及其制作方法、应用该门板的电动平滑门。
背景技术:
传统的门板型材通常采用普通钢方管以堆积拼凑方式集合而成,再外包铝板或不锈钢板,其用料多、成本高且制作及安装工艺繁杂,既不美观也不实用;或是以优质冷轧钢板或不锈钢板冲压、折弯成型以获得封闭式型材基材;不锈钢板的折弯需要耗时耗力,加工工艺较为复杂,且折弯后需要进行焊接,造成焊缝较多,影响美观,安装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易于装配、结构简单的钢型材门板及其制作方法、应用该门板的电动平滑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钢型材门板,包括:矩形钢化玻璃,由不锈钢板开模成型获得的顶端横梁、底端横梁和立柱,所述顶端横梁、底端横梁和立柱固定相连以构成矩形门板框架,所述顶端横梁的下端面、所述底端横梁的上端面、所述立柱的相对内侧端面均设置等深的矩形凹槽,所述顶端横梁、底端横梁、立柱构成矩形门板框架后各矩形凹槽相通形成用于放置所述矩形钢化玻璃的安装槽;所述矩形钢化玻璃的宽度介于矩形门板框架两立柱之间的间距和两立柱之间的间距与一个矩形凹槽的深度之和之间,以使所述矩形钢化玻璃可装入所述矩形门板框架的安装槽内;还包括U型垫块,该U型垫块的底壁厚度不超过所述矩形凹槽深度的二分之一,装配时U型垫块置于立柱的矩形凹槽内,以防止矩形钢化玻璃脱离矩形门板框架;所述矩形钢化玻璃的边缘置于U型垫块的U型槽内,避免矩形钢化玻璃直接与不锈钢型材接触。
进一步,所述矩形钢化玻璃与各矩形凹槽的侧壁之间设置密封胶,用于对矩形钢化玻璃进行固定和密封。
进一步,所述U型垫块为聚四氟乙烯U型垫块,润滑性高,易于安装。
上述钢型材门板的制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根据所需尺寸,采用开模铸造获得带有相应等深的矩形凹槽的顶端横梁、底端横梁和立柱。
B、将底端横梁、两立柱采用氩弧焊进行焊接固定形成矩形门板框架,相应的矩形凹槽形成安装槽,将矩形钢化玻璃由矩形门板框架置入安装槽内,移动矩形钢化玻璃使得矩形钢化玻璃距离两立柱的矩形凹槽的底壁之间的间距基本相同,将所述聚四氟乙烯U型垫块沿安装槽的顶端开口插入两立柱的矩形凹槽内,以使所述矩形钢化玻璃的两侧边缘置于U型垫块的U型槽内,U型垫块的底壁为矩形凹槽深度的一半,使得矩形钢化玻璃与矩形凹槽的底壁之间被完全填充。
C、将所述顶端横梁与两立柱的顶端进行固定,同时将矩形钢化玻璃的边缘与各矩形凹槽的侧壁之间设置密封胶,对矩形钢化玻璃进行密封固定。
一种应用上述钢型材门板的电动平滑门,包括上述的钢型材门板,该钢型材门板顶端的墙壁两侧分别设置电机和涨紧尾轮,所述电机和涨紧尾轮之间设置与电机传动配合的皮带,所述钢型材门板的顶端横梁经皮带夹与所述皮带固定相连,以使所述电机驱动皮带传动时,可驱动所述钢型材门板平移;所述钢型材门板的顶端横梁上还固定设置连接支架,该连接支架的相对内侧设置可转动的凹轮,所述皮带下侧的墙壁上固定设置导轨,该导轨的上端面设置与所述凹轮相适配的半球形凸起,以使所述凹轮可沿所述半球形凸起滑动;所述凹轮的下方还设置与所述连接支架固定相连的托架,装配时所述导轨置于所述凹轮与所述托架之间,以防止凹轮脱离轨道;所述钢型材门板的底端横梁的下端面设置向下开口的凹槽,所述钢型材门板下方的地面上设置T型螺钉,该T型螺钉的底端与地面固定相连;装配时所述T型螺钉的顶端置于所述凹槽内,由T型螺钉对钢型材门板进行限位,避免钢型材门板受到外力时发生倾斜甚至侧翻,造成安全隐患。
进一步,所述托架的上端面呈半球形,以使所述托架与导轨的下端面相接触时,可减少托架与导轨之间的摩擦,延长导轨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所述导轨下侧的墙壁上固定设置防护板,该防护板上设置胶条,该胶条置于所述钢型材门板与所述墙壁之间,以使所述钢型材门板静止时对钢型材门板与顶端墙壁之间进行密封隔绝。
发明的技术效果:(1)本发明的钢型材门板,相对于现有技术,钢型材门板采用不锈钢板直接开模成型,保证了强度的同时,型材之间直接氩弧焊拼接成一整体,比传统钢骨架外包不锈钢的做法省去拼装钢骨架和不锈钢板折弯的生产环节,大大提高了生产下料同时节约了生产成本,表面还可以进行拉丝、喷涂、电泳等后续处理,美观大方;(2)安装槽内设置U型垫块,可对矩形钢化玻璃进行限位,使得钢化玻璃在矩形凹槽内的部分完全被U型垫块所包围,避免钢化玻璃的侧壁与不锈钢型材直接接触,可以有效减少钢化玻璃的磨损;(3)电动平滑门依靠自身重力带动凹轮下沉与导轨上的半球形凸起相配合,由电机驱动皮带旋转,带动钢型材门板平时凹轮与导轨滑动配合;(4)底端横梁上的凹槽与T型螺钉相配合,可避免钢型材门板倾斜。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发明钢型材门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钢型材门板装配后的纵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钢型材门板装配后的横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顶端横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底端横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立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电动平滑门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电动平滑门装配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10是图8中B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电机1,凹轮2,导轨3,顶端横梁5,钢型材门板6,矩形凹槽7,T型螺钉8,底端横梁9,连接支架10,皮带11,上皮带夹12,下皮带夹13,防护板14,胶条15,涨紧尾轮16,限位块17,托架18,半球形凸起31,矩形钢化玻璃61,立柱62,U型垫块63,密封胶64,凹槽91。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钢型材门板,包括:矩形钢化玻璃61,由不锈钢板开模成型获得的顶端横梁5、底端横梁9和立柱62,顶端横梁5、底端横梁9和立柱62固定相连以构成矩形门板框架,顶端横梁5的下端面、底端横梁9的上端面、立柱62的相对内侧端面均设置等深的矩形凹槽7,顶端横梁5、底端横梁9、立柱62构成矩形门板框架各矩形凹槽7相通形成用于放置矩形钢化玻璃61的安装槽;矩形钢化玻璃61的宽度为矩形门板框架两立柱62之间的间距与一个矩形凹槽7的深度之和,以使矩形钢化玻璃61可装入矩形门板框架的安装槽内;还包括U型垫块63,该U型垫块63为聚四氟乙烯垫块,该U型垫块63的底壁厚度为矩形凹槽7深度的二分之一。
实施例2
上述钢型材门板的制作方法,首先将底端横梁9和两根立柱62采用氩弧焊进行焊接固定形成矩形门板框架,相应矩形凹槽7形成安装槽,将矩形钢化玻璃61置入安装槽内,移动矩形钢化玻璃61使得矩形钢化玻璃61距离两立柱62的矩形凹槽7的底壁之间的间距基本相同,将聚四氟乙烯U型垫块63分别经立柱62的顶端插入相应矩形凹槽7内,使得矩形钢化玻璃61的边缘置于U型垫块63的U型槽内,由于矩形钢化玻璃61的宽度加上两个U型垫块63底壁的厚度与两立柱矩形凹槽7底壁之间的间距相等,因此装配完成后矩形钢化玻璃61置于两立柱62的正中间,同时避免矩形钢化玻璃62直接与不锈钢板直接接触,同时防止矩形钢化玻璃61脱离矩形门板框架;再将顶端横梁5与立柱62之间进行焊接固定,并在矩形钢化玻璃61与各矩形凹槽7的侧壁之间设置密封胶64,用于对矩形钢化玻璃61进行固定和密封,以获得完整的钢型材门板。
实施例3
如图7至图10所示,一种电动平滑门,包括左右两侧对称设置、可相对移动的上述钢型材门板6, 该钢型材门板6顶端的墙壁两侧分别设置电机1和涨紧尾轮16,电机1和涨紧尾轮16之间设置与电机1传动配合的皮带11;两钢型材门板6的中间设置限位块17,对两钢型材门板6相向移动时进行限位,避免两个钢型材门板6相互碰撞;两钢型材门板6的顶端横梁5分别经左皮带夹12、右皮带夹13与皮带11的上下两侧固定相连,以使电机1驱动皮带11传动时,可驱动钢型材门板6进行平移;钢型材门板6的顶端横梁5上还固定设置连接支架10,该连接支架10经螺栓与钢型材门板6的顶端横梁5固定相连;该连接支架10的相对内侧设置可转动的凹轮2,皮带11下侧的墙壁上固定设置与导轨3,该导轨3的上端面设置与凹轮2相适配的半球形凸起31,以使凹轮2可沿半球形凸起31滑动;凹轮2的下方还设置与连接支架10固定相连的托架18,装配时导轨3置于凹轮2与托架18之间,半球形凸起31与凹轮2滑动配合;托架18的上端面呈半球形,钢型材门板6倾斜时托架18的上端面与导轨3的下端面相接触,可防止凹轮2脱离轨道3,同时减少托架18与导轨3之间的摩擦;钢型材门板6的底端横梁9的下端面设置向下开口的凹槽91,钢型材门板6下方的地面上设置T型螺钉8,该T型螺钉8的底端与地面固定相连;装配时T型螺钉8的顶端置于凹槽91内,由T型螺钉8对门板主体6进行限位,由T型螺钉8对门板主体6进行限位,避免钢型材门板6受到外力时发生倾斜甚至侧翻,造成安全隐患。
导轨3下侧的墙壁上固定设置防护板14,该防护板14上设置胶条15,该胶条15置于钢型材门板6与墙壁之间,以使钢型材门板6静止时对钢型材门板9与顶端墙壁之间进行密封隔绝。左皮带夹12、右皮带夹13上可同样设置与导轨3的半球形凸起相适配的凹轮2,以加强钢型材门板6与导轨3之间的支撑和滑动,避免钢型材门板6倾斜。
上述钢型材门板使用时由电机1驱动皮带11运动,并由涨紧尾轮16将皮带11涨紧,电机1顺时针旋转时,皮带11经左皮带夹12、右皮带夹13带动两钢型材门板6相向移动进行闭合,钢型材门板6的凹轮2与导轨3的半球形凸起31滑动配合,并由T型螺钉8防止钢型材门板6倾斜,两钢型材门板6平移至限位块17后,由限位块17进行限位;需要将平移门打开时,电机1逆时针旋转, 皮带11经左皮带夹12、右皮带夹13带动两钢型材门板6相相互远离,完成开门动作。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这些属于本发明的精神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