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22994阅读:511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动床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床,尤其是一种具有智能止鼾功能的电动床。



背景技术:

夜间打鼾会带来多种危害,轻则影响他人睡眠,重则影响打鼾者个人身体健康,常见的潜在风险包括缺氧、呼吸暂停,还会引起人体内激素分泌功能紊乱,以及心血管疾病。

因此,人们发明了具有止鼾功能的电动床,例如CN201220212034中公开了具有机械拐臂的电动床,其通过声音收集器收集使用者睡觉时的呼吸声和打鼾声,并通过智能传感器对声音进行分析和处理,从而调节使用者的睡姿。

然而,现有的电动床只能减少使用者打鼾带来的风险,但却无助于使用者对自身身体状况的了解。

此外,现有的电动床的止鼾程序是厂家在出厂前已经设置好的,使用者无法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节。

此外,现有的电动床也无法分辨用户是否在电动床上,导致时刻启动着止鼾功能,浪费电能。



技术实现要素:

值得注意的是,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背景技术中已经发现的一个或多个缺点,提供一种具有智能止鼾功能的电动床,其能够提供将止鼾功能的应用情况发送到使用者使用智能终端中,以便使用者掌握自身的身体状况。

为了这个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了具有智能止鼾功能的电动床,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电动床,包括床体、多块床板,其中至少靠近床头一侧的头部床板是可翻转的、驱动器,其一端铰接所述头部床板,另一端铰接所述床体,以便驱动所述头部床板翻转、监测模块,包括压力传感器,通过用户打鼾时发生的规律压力 变化来判断用户是否打鼾、驱动模块,电连接所述监测模块和所述驱动器,当所述监测模块监测到用户打鼾时,所述驱动模块驱动所述驱动器将所述头部床板翻转到防打鼾位置,当打鼾症状减弱或停止后驱动所述驱动器将所述头部床板恢复到原位、无线通信模块,所述无线通信模块电连接所述驱动模块,所述无线通信模块无线连接智能终端,所述智能终端具有通过用户设定的防打鼾程序并适于传输给所述无线通信模块,并且所述无线通信模块适于向所述智能终端发送止鼾功能的应用情况。

通过上述设置,该电动床能够通过监测模块分析使用者是否打鼾,当用户打鼾时,驱动模块驱动驱动器将头部床板翻转一定角度,以缓解使用者的打鼾情况。此外,由于本电动床包括无线通信模块,能将电动床的防打鼾程序的应用情况发送给使用者,使使用者掌握自身的健康状态,以起到预防疾病的效果。

进一步,所述电动床还包括记录模块,其记录用户打鼾记录并发送到所述无线通信模块,并由所述无线通信模块发送给智能终端读取。由于该电动床具有记忆模块,因此能够在无法实时将打鼾程序的应用情况发送给智能终端的情况下,例如,智能终端未与无线通信模块连接的情况下,先保存在记忆模块中,再等到能够发送时再发送给智能终端。

进一步,所述电动床还包括传感器,电连接所述驱动模块,当所述传感器监测到用户在床上时,激活所述监测模块,当所述传感器监测到用户不在床上时,不激活所述监测模块。由此起到省电的效果。

进一步,所述传感器是设置在所述多块床板上的薄膜压力传感器。由此有效地检测出使用者是否在床上。

进一步,所述防打鼾位置为头部床板抬起5°到25°之间,以改善使用者的呼吸道角度,缓解打鼾症状。

优选地,所述防打鼾位置为头部床板抬起15°。

进一步,所述监测模块与所述无线通信模块有线连接,双向通信,所述无线通信模块与所述驱动模块有线连接,采用串口通信。

进一步,所述电动床还包括学习模块,所述学习模块适于记录最有效舒缓使用者打鼾情况的防打鼾位置。具体的,当驱动模块驱动驱动器改变头部床板角度时,监测模块仍实时监测使用者的打鼾情况,并在没有改善打鼾症状的情况下微 调驱动器,同时启动学习模块,当监测模块监测到使用者打鼾状态改善时将当前防打鼾位置的参数传输给学习模块进行学习,以便于下次使用。

进一步,所述监测模块中集成有时钟,以便能够设定防打鼾程序的启用时间。

进一步,所述驱动模块中集成有时钟,以便能够设定防打鼾程序的启用时间。

通过上述布置,本实用新型的电动床无需用户控制,当传感器监测到用户打鼾之后,自动发送指令给电动床,使其到达防打鼾位置,当打鼾症状减弱或停止后,自动发送指令给电动床,使其调整到平躺位置。并且该电动床能够通过无线通信模块将防打鼾程序的应用情况反馈到使用者的智能终端中,让使用者掌握自身的健康状态。并且该电动床还能具有记录模块、传感器以及学习模块等附加模块,增加了该电动床的智能化程度,进一步改进了现有的具有止鼾功能的电动床的不足。

附图说明

应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除明显矛盾或不兼容的情况外全部特征、变形方式和/或具体实施例可以根据多种组合相结合。

通过阅读以下作为非限制性说明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显而易见,图中:

-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有智能唤醒功能的电动床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示出了图1中智能止鼾功能的工作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应理解的是,上述附图并非真实比例,而仅仅是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基本原理的多种优选特征的简图。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设计特征,例如尺寸、方向、定位和形状根据具体应用和使用环境确定。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在这些附图中,相同的参考号是指在所有附图中本实用新型的相同或等效元件。

参照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电动床。该电动床包括床体以及多块床板,这些床板至少包括头部床板、腰部床板、腿部床板和脚部床板,这些床板之间通过铰链相互铰接。在头部床板下方分别设置有驱动头部床板翻转的驱动器以及与驱动器配合工作的连杆机构。当头部床板翻转时,其连杆机构分别在其预定行程内起到引导作用并在头部床板移动到位后起到支撑作用,从而保证用 户躺在翻转到位后的床板上安全可靠。

电动床中还包括监测模块1和驱动模块2,驱动模块电连接驱动头部床板的驱动器以及监测模块,以根据防打鼾程序控制驱动器的工作,其中防打鼾程序所设定的头部床板抬起角度在5°到25°之间,优选为15°。

此外,在本电动床的床板上还铺设有薄膜压力传感器,优选为在每个床板上都铺设薄膜压力传感器。薄膜压力传感器电连接驱动模块,实时将监测到的压力值输入驱动模块,以便驱动模块确定用户是否离床。该驱动模块被设置成当薄膜压力传感器监测到用户未离床时才允许驱动模块激活防打鼾程序,而当薄膜压力传感器监测到用户已经离床时则不允许驱动模块激活防打鼾程序。

电动床中还包括与驱动模块电连接的无线通信模块3,该无线通信模块适于通过无线连接的方式,例如Wi-Fi、蓝牙、红外、ZigBee、2G、3G、4G或者互联网等方式,与外部智能终端相连。用户通过智能终端设定防打鼾程序并传输给电动床的无线通信模块,之后无线通信模块将所述智能终端发送的防打鼾程序传输给驱动模块,以便驱动模块根据设定程序对驱动器进行控制。

典型的,智能终端能够设定打鼾时头部床板的抬升角度和抬升高度。

具体的,监测模块包括:压力传感器,根据用户打鼾时产生的有规律压力变化判断出用户打鼾,该监测模块电连接所述驱动模块,驱动模块根据预定程序在用户打鼾时启动预设头部床板抬升角度,改变用户头部角度,以降低用户打鼾症状。其中,唤醒方式主要包括将头部床板翻转一定角度或抬高一定高度以助于使用户喉部气流更加畅通。

在本实施例中,监测模块与无线通信模块有线连接,双向通信。

无线通信模块为Wi-Fi模块,视情况也可以是蓝牙模块、红外模块、ZigBee模块、2G模块、3G模块、4G模块或是互联网联网模块等,以便与智能终端无线连接。无线通信模块适于接收智能终端发送的控制信号并转发给驱动模块,以便由驱动模块确定所要执行的操作。

可选的,无线通信模块将驱动模块的状态信息反馈给智能终端,无线通信模块与驱动模块有线连接,采用串口通信。

智能终端包括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智能终端安装有控制电动床 的App应用程序和/或软件。智能终端通过安装的App应用程序和/或软件控制智能终端内部的无线模块发射载有指令的控制信号,智能终端的无线模块类型与电动床的无线通信模块类型相同为Wi-Fi模块,视情况也可以是蓝牙模块、红外模块、ZigBee模块等。此类App应用程序和/或软件包括人机交互界面,一方面包括可供用户选择的控制指令选项界面,另一方面包括向用户提供第一测量值信息的显示界面。用户可以通过点击、双击、滑动、触碰、输入数值选择/设置要控制的功能。

用户可通过智能终端设置头部床板抬升角度和抬高高度。

作为一种变体,电动床还能包括记录模块,记录模块电连接监测模块和驱动模块,用于记录监测模块和驱动模块是否协调工作,同时还能记录下用户的睡眠状态。具体的,监测模块和驱动模块能够集成有时钟,以便分别记录下各时间的工作状态。此外,该记录模块还能电连接无线通信模块,以便将记录数据传输给智能终端供使用者了解自身的睡眠状态。

作为一种变体,电动床还能包括学习模块,该学习模块电连接监测模块和驱动模块,用于储存最有效降低用户打鼾症状的头部床板的翻转角度和抬升高度,并且适于在应用过程中,逐渐学习到更加有效的角度位置,以提高用户的睡眠质量。具体的,监测模块和驱动模块能够集成有时钟,以便分别记录下各时间用户的打鼾情况和头部床板的翻转角度和抬升高度,每当一段时间内打鼾情况没有好转时,驱动模块驱动驱动器微调头部床板的翻转角度和抬升高度,以便寻找到最有效舒缓用户打鼾症状的角度和高度。

如图2所示,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电动床执行智能防打鼾功能时的工作步骤流程图。

步骤一,用户将防打鼾设置存入智能终端;

步骤二,智能终端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将防打鼾设置传输给无线通信模块;

步骤三,监测模块监测到用户打鼾时,根据用户设置,将床体调整到防打鼾位置;

步骤四,打鼾症状减弱或停止时,将床体调整到平躺位置。

以上实施例仅作为实例,不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起到限定作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此基础上,可以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预想到能实现相同 功能的其它实施方式。

本领域技术人员掌握多种实施例及多种变形及改进。尤其是,需明确的是,除明显矛盾或不兼容的情况外,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变形方式和/或具体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所有这些实施例及变形及改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