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瓶挤压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12055阅读:600来源:国知局
软瓶挤压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械设备,具体是一种软瓶挤压器。



背景技术:

用于牲畜授精的精液储存在软瓶中,贮存精液的软瓶连接了一个管道,对牲畜进行人工授精时,管道插入牲畜阴道中,需要人工挤压贮存了动物精液的软瓶,使精液通过管道进入牲畜体内;挤压软瓶可以向牲畜阴道中释放精液,实现人工授精的目的,为了达到良好的授精效果,需要缓慢地挤压软瓶,在人工授精过程中,人需要一直挤压软瓶,劳动强度大;对植物注射营养液时,营养液也会存储在软瓶中,由于植物吸收速度有限,也需要以稳定、缓慢的速度挤压软瓶;在蛋糕上绘制连续的奶油花纹时,需要以稳定的速度挤压容纳奶油的软瓶,人工挤压装着奶油的软瓶时,难以控制速度,绘制的花纹粗细不均;基于上述需求,迫切需要设计一种能控制软瓶挤出速度,实现软瓶自动挤压的设备来满足市场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人工授精、植物营养液注射、绘制蛋糕花纹等场合中,实现自动挤压及出料稳定、能显著降低使用者劳动强度并提高工作质量的软瓶挤压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软瓶挤压器,包括上半壳体、下半壳体、合页、搭扣、气囊、气泵和气体管道;所述上半壳体与下半壳体的一侧通过合页连接在一起并绕合页转动连接,上半壳体与下半壳体的另一侧设置有用于锁合上半壳体与下半壳体的搭扣;所述上半壳体和下半壳体均设置有半圆形的凹槽,凹槽上粘结有气囊,气囊通过气体管道与气泵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上半壳体和下半壳体均为硬质材料制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气囊设置为1个,气囊同时粘接在上半壳体和下半壳体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气囊设置为2个,两个气囊分别粘接在上半壳体和下半壳体的半圆形凹槽。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两个气囊通过Y形气体管道与气泵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挤压软瓶的机械装置,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便于使用;利用本实用新型中的机械装置挤压软瓶,挤压速度均匀、可控,而且不需要人连续操作;本实用新型通过气泵向气囊充气,从而挤压位于气囊中的软瓶,只需控制气泵充气量即可实现对软瓶的自动挤压,出料稳定、出料效率高、能显著降低使用者劳动强度并提高工作质量,能广泛适用于人工授精、植物营养液注射、绘制蛋糕花纹等软瓶使用场合中,市场前景广阔。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纵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设置两个气囊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设置一个气囊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上半壳体;2-下半壳体;3-合页;4-搭扣;5-气囊;6-软瓶;7-气泵;8-气体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请参阅图1-4,一种软瓶挤压器,包括上半壳体1、下半壳体2、合页3、搭扣4、气囊5、气泵7和气体管道8;所述上半壳体1和下半壳体2均为硬质材料制成,上半壳体1与下半壳体2的一侧通过合页3连接在一起并绕合页3转动连接,上半壳体1与下半壳体2的另一侧设置有用于锁合上半壳体1与下半壳体2的搭扣4;所述上半壳体1和下半壳体2均设置有半圆形的凹槽,凹槽上粘结有气囊5,气囊5通过气体管道8与气泵7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进行人工授精、植物营养液注射、绘制蛋糕花纹时,首先释放搭扣4,使上半壳体1和下半壳体2处于打开的状态,把贮存了精液或营养液或奶油的软瓶6放在气囊5之间,随后合拢壳体,锁紧搭扣4;利用气泵7通过气体管道8向气囊5充气,气囊5充气后会膨胀,由于气囊5的外侧被硬质壳体限制,所以气囊5会向中间挤压软瓶6,如图2所示,软瓶6内的动物精液、植物营养液、奶油等会被挤出,只需控制气泵7的充气速度,就可以控制软瓶6内物质的挤出速度,待软瓶挤压结束后,控制气泵7放气,气囊5收缩,松开搭扣4、打开上半壳体1和下半壳体2,取出或更换用过的软瓶6即可。

本实用新型中气囊5的个数可以设置为一个或两个或多个,图3为本实用新型设置一个气囊的结构示意图,设置一个气囊时,气囊5的形状设置为长、扁形,长、扁形的气囊同时粘接在上半壳体1和下半壳体2上。由于气囊5是柔软的,所以气囊5在放气的状态下,不会阻碍上半壳体1和下半壳体2的打开或合拢,气体管道8用于连接气泵7和气囊5,气泵7可以对气囊5充气或放气;图4为本实用新型设置两个气囊的结构示意图,两个气囊5通过Y形气体管道8与气泵7连接,气囊5设置为短而扁的气囊,且两个气囊5分别粘接在上半壳体1和下半壳体2的半圆形凹槽上,由于上半壳体1和下半壳体2的约束,气囊5成为弧形,气泵可以同时对两个气囊5充气或放气。

上面对本专利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