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吸尘器的吸口体及具备该吸口体的电动吸尘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27087阅读:239来源:国知局
电动吸尘器的吸口体及具备该吸口体的电动吸尘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吸尘器的吸口体及具备该吸口体的电动吸尘器。



背景技术:

作为一种向地面排放气流的吸口体,已知的有例如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所述的吸口体。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使风扇电机后流的气流回流,并向地面排放的吸口体。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有如下内容,具备从吸口体的上部贯穿至设于吸口体下表面的槽部的狭缝,若连接吸尘器主体并进行吸引,则通过在吸口体内形成负压,使通过狭缝而流入的外部气体吹向地面,能够将地面的尘埃吹起并进行吸引。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9891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昭54-6359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然而,在如专利文献1所述的吸口体的结构中,为了使风扇电机后流的气流回流并向地面排放,在配设有吸口体和风扇电机的吸尘器主体之间,不仅需要设置吸引配管(吸引通道)还需要设置回流配管(回流通道)。因此,由于流动有气流的流路的全长变长,可能会导致流动损失增大、效率(吸入功率)降低。

另外,在如专利文献2所述的吸口体的构成中,虽然气流通过狭缝从上部流入,但由于在吸口体主体的下表面前后方有毛刷,因此可能无法充分发挥将地面的尘埃吹起并吸引的提高集尘效率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效率(吸 入功率)的降低并提高集尘效率的吸口体及使用其的电动吸尘器。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采用如下的结构。本申请包含多个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案,作为其中的一个例子,其特征在于具有:在下表面具备开口部,并具备将吸口主体的内部和外部连通的吸气口的吸口主体;设置于该吸口主体,并用于保持上述吸口主体下表面前方向的气密的第一气密保持单元;以及设置于该吸口主体,并用于保持上述吸口主体下表面后方向的气密的第二气密保持单元;在上述第一气密保持单元和上述第二气密保持单元之间,具备从上述吸气口朝向上述开口部的喷嘴开口。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可以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效率(吸入功率)的降低,并且提高集尘效率的吸口体及使用其的电动吸尘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的整体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吸口体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吸口体的仰视图;

图4是表示拆掉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吸口体的上壳体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5是图2的B-B剖视图;

图6是图2的A-A剖视图;

图7是图2的C-C剖视图;

图8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吸口体内的流路结构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吸口体的仰视图;

图10是图9的A-A剖视图;

图11是表示拆掉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吸口体的上壳体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2是图9的B-B剖视图;

图1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吸口体内的流路结构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图15是图14的A-A剖面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16是表示与图7进行对比的比较例的图。

图中:1—电动吸尘器,2—吸尘器主体,2a—电动鼓风机,2b—集尘部,6’—吸口体,10—吸口壳体,20—第一旋转清扫体,30—第二旋转清扫体,40—电机,50—电路基板(控制基板),60—叶片,63—后方隔壁,64—前方隔壁,66—防撞部件,70—吸气口,71—喷嘴,80—过滤器部,90—流体振荡器,M—被清扫面(地面),Q—毛刷室,P—气密室。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适当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说明,通过对功能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来省略重复的说明。

(实施例1)

以下,参照图1~图8及图16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电动吸尘器的外观图。电动吸尘器1包括吸尘器主体2、与软管部3连接并设置有手侧操作开关SW等的操作管4、可伸缩地设置的延长管5、以及吸口体6。

吸尘器主体2具备作为吸引力产生单元的电动鼓风机2a、以及用于收纳通过该电动鼓风机2a的吸引力所收集的尘埃的集尘部2b等。另外,在本实施例中,虽然以所谓的旋风式电动吸尘器为例进行说明,但也可以应用于具备吸引力产生单元的其他方式的电动吸尘器(例如,纸袋式的电动吸尘器)。

软管部3的一端连接于吸尘器主体2的连接口2c而与吸尘器主体2的集尘部2b相连通。另外,软管部3的另一端,连接于操作管4的一端。

操作管4具有具备手侧操作开关SW等的手柄4a、从吸尘器主体2供电的未图示的供电端子等。在该供电端子中,连接有设置于延长管5的一端的未图示的通电端子。

通过对操作管4的手侧操作开关SW进行操作,能够进行电动鼓风机2a的运行、停止及强中弱的切换,并控制设置于吸口体6的电机40(参照图4)的运行和停止。

延长管5构成为,具备外管5a和内管5b,在外管5a的另一端部上插入有内管5b的一端部而以设置于外管5a和内管5b的内侧的未图示的风道连通的方式连结,且伸缩自如。另外,图1表示延长管5最短的状态。

图2是本实施例的吸口体的俯视图。如图2所示,吸口体6具备在俯视图中大致呈T字形状的吸口壳体10、以及与吸口壳体10连接的吸口接头13。

吸口壳体10,具备在俯视图中在左右方向(宽度方向)上细长地形成的吸口主体11、以及在吸口主体11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上与吸口接头13连结的连结部12。在连结部12形成有使吸口主体11和吸口接头13连通的流路R(参照图3)。

在吸口主体11中,在从前端面至左右侧面的范围内设置有防撞部件66。防撞部件66由橡胶及弹性体等弹性材料形成,使用时作为保持吸口主体11内的气密的气密保持单元而发挥作用,同时在电动吸尘器1(参照图1)使用时吸口主体11与家具等发生碰撞时,起到防止对该家具等的损伤和吸收对吸口主体11的冲击的缓冲件的作用。

吸口接头13具备旋转自如地与连结部12相连结的第一连结部14、以及旋转自如地与该第一连结部14相连结的第二连结部15。

第一连结部14,在图2的俯视图中大致呈半轨道形状,且具有与连结部12连结的圆柱形状的轴14a。该轴14a的轴向为吸口主体11的左右方向,轴14a的两端部被形成于连结部12的轴承部12g(参照图4)所支撑。另外,第一连结部14构成为能够相对于被清扫面(清扫面)M(参照图5)从大致平行的状态转动至大致垂直的状态(上下方向)。即,通过以轴14a为支点使第一连结部14相对于吸口壳体10转动,从而能够使延长管5(参照图1)在与被清扫面M(参照图5)大致平行的状态和大致垂直的状态之间转动。

第二连结部15构成为能够相对于第一连结部14在吸口主体11的左右方向上(图2的纸面顺时针方向及逆时针方向)转动。据此,例如能够使延长管5从相对于被清扫面M大致垂直的状态,向相对于被清扫面M大致平行的状态倾倒。

另外,在第二连结部15中,设置有进行供电的供电端子15a。另外,在本实施例的电动吸尘器1(参照图1)中,供给至吸口体6的电力是从吸尘器主体2通过软管部3、操作管4、延长管5而供给的。

就这样的吸口接头13而言,例如使延长管5(参照图1)在相对于被清扫面M大致垂直的状态下,通过使延长管5向左右方向倾倒,并将操作管4(把 手4a)向左右方向的任意方向扭转,使吸口主体11在左右方向的任意方向上大致旋转90度,从而能够实现将吸口主体11的左右方向作为移动方向的清扫。因此,能够沿着墙角使吸口体6移动而进行清扫或者将吸口体6插入较窄的间隙而进行清扫。

图3是本实施例的吸口体的仰视图。如图3所示,吸口体6具备起到气密保持作用的同时还起到垃圾输送作用的第一旋转清扫体20、以及第二旋转清扫体30。在吸口壳体10(吸口主体11)中,形成有在下表面(与清扫面相对的面)具有开口部的毛刷室Q、以及同样在下表面具有开口部的气密室P。

第一旋转清扫体20,沿着吸口主体11的左右方向配置于前后方向的前侧,可旋转地支撑于毛刷室Q内。另外,第一旋转清扫体20连续地设置于从吸口主体11的左右方向(第一旋转清扫体20的轴向)的一端侧到另一端侧,由电机40(参照图4)驱动(在下文中详细说明)。电机40通过操作管4(参照图1)的手侧操作开关SW而能够选择“运行”和“停止”,在选择“运行”的情况下,第一旋转清扫体20由电机40驱动,除气密保持作用、垃圾的输送作用之外,还能够起到操作力减轻作用、清扫面的尘埃刮起作用、打磨(擦拭)作用等。

第一旋转清扫体20,具备硬度不同的毛刷等多种类型的毛刷20a、20b、20c,各个毛刷20a、20b、20c配设为螺旋状,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以配设3种毛刷20a、20b、20c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但并不仅限于此,也可以是2种以下或者4种以上。另外,例如在配置为螺旋状的毛刷间可以配置由橡胶等弹性材料构成的叶片部件,也可以在毛刷间或者代替毛刷而配置刷毛体。此外,在本实施例的吸口体中,通过将各个毛刷配设为螺旋状而提高操作性,在不妨碍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本实用新型所起到的作用效果的范围内,可以将各个毛刷适当地变更为配设成直线状等其他的方式。

第二旋转清扫体30的直径小于第一旋转清扫体20的直径,且被刷毛体覆盖,配置于第一旋转清扫体20的后方并且与其平行。另外,第二旋转清扫体30连续地设置于从第一旋转清扫体20的轴向(吸口主体11的左右方向)的一端侧到另一端侧。

另外,第二旋转清扫体30具有与第一旋转清扫体20的旋转轴21平行的 轴部30a(轴),轴部30a可旋转地被吸口壳体10(吸口主体11)支撑。另外,第二旋转清扫体30并非由电机40驱动,而是通过使吸口体6向后方移动时与被清扫面M(参照图5)之间的摩擦力而旋转。这样,第二旋转清扫体30由于通过轴部30a被吸口主体11支撑,因此能够简化第二旋转清扫体30的结构。另外,在使吸口体6向前方移动的情况下,由于通过未图示的旋转限制装置而使第二旋转清扫体30不旋转,因此避免从吸口体6的前方吸入的尘埃未在气密室P被收集而通过第二旋转清扫体30向后方飞散的情况。

以上的第一旋转清扫体20及第二旋转清扫体30均由具有柔性的毛刷部件、刷毛体所覆盖,因此即使是在相对较大的垃圾(米粒等)到达第一旋转清扫体20及第二旋转清扫体30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旋转动作将其向气密室P内输送。

吸口体6在吸口壳体10的连结部12的下表面,具备第一旋转清扫体驱动开关16、车轮17、轴承按压部件31、32。

毛刷驱动开关16是用于检测吸口体6的下表面是否与被清扫面M(清扫面)接触的开关,与车轮16a一同构成。该车轮16a被设置为通过弹簧等施力装置而始终有一部分从吸口壳体10(连结部12)的下表面突出。而且,当检测到车轮16a从吸口壳体10突出且未与被清扫面M接触时,通过电路基板50(控制基板)(参照图4)的控制来停止电机40(参照图4)的驱动,第一旋转清扫体20停止旋转。另外,当检测到车轮16a被推入而与被清扫面M接触时,通过电路基板50的控制来驱动电机40,第一旋转清扫体20旋转。

车轮17受到由操作管4所操作的前后移动和旋转操作的应力而使吸口体6的底面紧贴于被清扫面M(清扫面)(参照图5),据此发挥提高吸口体6的操作性能的作用。

轴承按压部件31用于支撑第一旋转清扫体20的旋转轴及第二旋转清扫体30的轴部30a的一端,使用螺钉而固定于吸口壳体10。

轴承按压部件32用于支撑第一旋转清扫体20的旋转轴及第二旋转清扫体30的轴部30a的另一端,通过锁定机构(未图示)可拆卸地固定于吸口壳体10。

在轴承按压部件31、32的下表面,作为用于抑制来自侧方向的气流的流 入的气密保持部件配设有刷毛体81、82。

如图3中的箭头所示,在吸口体6的气密室P中,气流从前方、后方、以及侧方向(左右)流入。具体地说,来自前方且通过防撞部件66的下方间隙的气流,经过第一旋转清扫体20、前方隔壁63的下方的间隙而流入气密室P。来自后方且通过第二旋转清扫体30的下方之后,形成向未配设有叶片60(参照图5)的中央附近流动的气流,并流入气密室P。另外,一部分的气流通过叶片60和被清扫面M的间隙而流入气密室P。而就侧方而言,气流从刷毛体81和82之间的间隙流入气密室P。

另外,气密室P在第一旋转清扫体20的后方,具有比第一旋转清扫体20的横向宽度L2更长的开口宽度L3。据此,通过在气密室P内产生的负压,能够提高特别是吸口体6的两端附近的集尘效率。

另外,在使吸口主体11和吸口接头13连通的流路R的前方投影区域D1的范围内,具备将外部气体吹入气密室P内的喷嘴开口71a(在下文中详细说明)。

图4是拆掉本实施例的吸口体的吸口壳体10的上侧部分的状态的俯视图。如图4所示,吸口体6在第一旋转清扫体20(参照图3)及第二旋转清扫体30(参照图3)的上方,具备用于收纳驱动第一旋转清扫体20的电机40及控制电机40的电路基板50的电机收纳室S。

电机40安装于吸口主体11的左右方向的一端侧。另外,电机40的输出轴与吸口主体11的左右方向平行配置。另外,电机40的输出轴,向左右方向的一端侧延伸,在吸口主体11内的一端部(图示右侧的端部),通过齿型带41而与第一旋转清扫体20连结。

电路基板50在吸口主体11的左右方向上安装于与电机40相反的一侧。另外,电路基板50具有长边沿着左右方向配置的长方形的基板,以安装面为竖直向上的状态配置于吸口主体11内。另外,安装面并不仅限于竖直向上,也可以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也可以朝向前后方(朝向纵向)。

如图4中箭头所示,在电机收纳室S内,通过外部气体(大气压)与使吸口主体11和吸口接头13连通的流路R内的压力(负压)之间的压力差而形成气流。具体地说,外部气体从吸口主体11的前方左右两个位置的吸引口91 流入,经过在图4中未图示的过滤器部,流过电机40部分,并从设置于吸口接头13的第一连结部14的开口14b流入流路R内。伴随电机40的驱动而产生的热量被该气流很好地冷却。另外,在本实施例的吸口体6中,虽然在电机收纳室S内同时具备电机40及电路基板50,但由于电路基板50所产生的热量相对较小,因此不具有将气流引导至电路基板50一侧的流路结构。在电路基板50所产生的热量(温度上升)较大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在电路基板50一侧也导入气流,对电机40进行冷却的同时也对电路基板50进行冷却的结构。

图5是图2的B-B剖视图。如图5所示,毛刷室Q和气密室P被前方隔壁63隔开,第二旋转清扫体30和气密室P被后方隔壁64隔开,在第二旋转清扫体30的前方,配设有从后方隔壁64向下方凸出的具有柔性的叶片60。

如图5中箭头所示,在被清扫面M附近产生从前方和后方流入的气流,但相对于来自前方的气流,防撞部件66、第一旋转清扫体20、以及前方隔壁63起到限制其流入气密室P的作用,相对于来自后方的气流,第二旋转清扫体30、以及叶片60起到限制其流入气密室P的作用。相对于这些在被清扫面M附近产生的气流,将起到限制其流入气密室P的作用的构造称为气密保持单元。特别是,将起到限制从前方流入气密室P的气流的作用的防撞部件66、第一旋转清扫体20、以及前方隔壁63中的一个或者多个称为第一气密保持单元,将起到限制从后方流入气密室P的气流的作用的第二旋转清扫体30、以及叶片60中的一个或者多个称为第二气密保持单元。另外,气密保持单元的作用的有无,能够以作为对象的部件的有无来比较气密室P内的压力(静压)而确认。具体地说,在拆掉作为对象的部件的情况下若负压降低(静压上升),则该部件起到了气密保持单元的作用。另外,在侧方向上作为气密保持单元,具备刷毛体81、82(参照图3),来自侧方向的气流的流入被限制于在刷毛体81和82之间所形成的间隙内。

如上所述,通过作为气密保持单元而在气密室P的前方配设防撞部件66、第一旋转清扫体20、前方隔壁63,在气密室P的后方配设第二旋转清扫体30和叶片60,在气密室P的侧方向配设刷毛体64、65,使得气密室P的负压增大。具体地说,本实施例的吸口体6的气密室P内,在与吸入功率为420W(基于JISC9108测定)的电动吸尘器连接的情况下,得到的最低静压约为-1200Pa (表压),平均静压约为-1000Pa(表压)。

另外,图5所示的前方隔壁63的下端63a在第一旋转清扫体20旋转时,与毛刷20a、20b、20c轻轻接触。据此,使头发等难以卷绕在第一旋转清扫体20上。

图6是图2的A-A剖视图。如图6所示,在毛刷室Q的后方,具备向气密室P内排放气流的喷嘴71,喷嘴开口71a向下方(被清扫面M)开口。通过气密室P内部的气体(负压)与外部气体(大气压)的压力差,气流经过吸气口70、过滤器部80、空间T而流入喷嘴71,气流从喷嘴开口71a向被清扫面M排放。另外,吸气口70的上边通过安装于过滤器部80上部的可拆卸的罩体95的前缘95a而形成。罩体95配设成完全覆盖过滤器部80的开口的上方投影区域。据此,即使在从上方被浇到水等液体时,液体也难以进入过滤器部80、空间T和喷嘴71内。另外,由于罩体95可拆卸,所以当清扫过滤器部时通过拆掉罩体95而使清扫变得容易。

另外,由于喷嘴71与前方隔壁63(参照图5)一体成形,还具有增加前方隔壁63的刚性的效果,抑制由静压差引起的前方隔壁63的变形。

这样,在本实施例的吸口体6中,由于从吸口体6的上部的吸气口70吸入外部气体,通过喷嘴71排放至被清扫面M,因此不必像将来自吸尘器主体的回流排放至吸口体6内的方式那样需要较长的回流配管,因此能够防止效率(吸入功率)的降低。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吸气口70设置于吸口体6的上部,但并不仅限于此。吸气口70用于将外部气体从吸口体6的外部吸入吸口体6的内部,对其位置不做特别限定。只是,如本实施方式那样通过使吸气口70位于吸口主体11的上部并且大致中央位置,能够起到缩短从吸气口70至喷嘴开口71a的距离的效果。另外,通常从喷嘴体吹出的气流(喷流),在吹出口附近形成有用于保持吹出流速的核心区域,此外,随着远离吹出口扩散流速降低。因此,为了使吹出的气流对被清扫面M上的尘埃起到足够的作用,优选将喷嘴开口71a和被清扫面M间的距离设置在核心区域内或者相对扩散较小且保持高速的区域内。具体地说,优选使喷嘴开口71a的开口宽度(短轴长度)L5与从喷嘴开口71a至被清扫面M的距离L6的关系满足L6<3×L5。在本实施例的吸口体6中,喷嘴开口71a的开口宽度(短轴长度)L5为 2mm,从喷嘴开口71a至被清扫面M的距离L6为3mm,使其满足L6<3×L5。

另外,如图6所示,吸气口70朝向前方开口,据此,能够减轻到达在后方操作的用户的噪音的等级。

图7是图2的C-C剖视图。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吸口体6在使吸口主体11和吸口接头13(参照图2)连通的流路R的前方投影区域D1内配设有喷嘴开口71a。在图7所示的被清扫面M上,具有与吸口体6的气密室P大致平行的槽(接缝)M1。如图7所示,操作吸口体6将到达与气密室P大致平行的槽(接缝)M1的上方时的气流,与图16所示的比较例对比并进行说明。

图16是表示不具备向被清扫面吹出气流的装置的比较例的吸口体剖视图。如图16所示,在不具备吹出气流的装置的情况下,形成于与气密室P大致平行的槽(接缝)M1内的主要气流,被限制在从侧方向流入的气流,由于通过中央部的流路R的吸引作用而被吸入,故在流路R的前方投影区域D1内的槽M1内没有形成足够的气流。由于槽M1内的尘埃从气流作用的位置依次被去除,在图16所示的吸口体6’中,尘埃从侧方向的区域D2附近开始被去除,直至包含于中央区域D1内的槽M1内的尘埃被去除需要较长的时间,或者,可能无法全部去除。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的吸口体6中,如图7中箭头所示,从气密室P的侧方向流入的气流和从上方吸入且通过喷嘴71吹向被清扫面M的槽M1内的气流作用于槽M1内的尘埃。因此,槽M1内的尘埃不仅从区域D2,还从包含于不易去除的区域D1内的部分也被去除。如上所述,通过将喷嘴71的开口71a配设在使吸口主体11和吸口接头13连通的流路R的前方投影区域来提高集尘效率。另外,在本实施例的吸口体6中,虽然喷嘴开口71a整体包含在区域D1内,但也不必包含整体,也可以使喷嘴开口71a的一部分包含于流路R的前方投影区域内。

图8是示意性地表示在上述的吸口体内流动的气流的通道的图。如图8所示,外部气体(大气压)从吸气口70(开口面积A_70)被吸引,通过过滤器部80(前表面面积A_80(以下称为开口面积)),流入过滤器部80下游的 空间T(压力(静压)P_T)。此外,从空间T通过喷嘴71而从喷嘴开口71a(开口面积A_71a)排放到气密室P(压力(静压)P_P)。另一方面,从吸引口91被吸引的外部气体,流入电机收纳室S,通过过滤器部85后冷却电机40(电机40驱动时),从设置于吸口接头13的第一连结部14的开口14b(参照图4)流入流路R内。在这里,使从吸气口70至喷嘴开口71a的流路的各个部分(吸气口70、过滤器部80、喷嘴开口71a)的开口面积(A_70、A_80、A_71a)的大小的关系,满足A_70>A_71a、A_80>A_71a。具体地说,在本实施例的吸口体6中,A_70=260mm2、A_80=245mm2、A_71a=80mm2。另外,关于吸气口70、过滤器部80、喷嘴开口71a,在各个部分的开口为多个的情况下,只要其总和满足上述关系即可。

为了使从喷嘴开口71a排放的气流充分作用于被清扫面M的尘埃,需要高速的气流。由于气流是通过喷嘴71的上游空间T的压力P_T与气密室P内的压力P_P之间的压力差而产生的,因此优选尽可能升高喷嘴71的上游空间T的压力P_T。即,减少外部气体(大气压)从吸气口70通过过滤器部向空间T流动时的压力下降(大气压-P_T),可有效地增大空间T和气密室P内的压力差(P_T-P_P)。由于压力下降的程度依赖于流路截面积(开口面积),在本实施例的吸口体6中,A_70>A_71a、A_80>A_71a,使喷嘴71的上游和下游的压力差(空间T和气密室P内的压力差(P_T-P_P))增大能够形成高速气流。

另外,如果吸入外部气体并从喷嘴开口71a吹出,则随着吹出的气流的量(流量)增加气密室P内的压力P_P上升(负压度降低)。如上所述,从喷嘴开口71a吹出的气流是通过喷嘴71的上游空间T的压力P_T与气密室P内的压力P_P之间的差(压力差)而产生的,故若气密室P内的压力P_P上升(负压度降低),则压力差(P_T-P_P)减小,吹出流速降低。因此,若喷嘴开口71a的开口面积A_71a过大,则无法获得可充分作用于被清扫面M的尘埃且具有较高流速的气流。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堵塞喷嘴开口71a的一部分来调整开口面积A_71a,从而增大气密室P内的负压,使压力差(P_T-P_P)增大即可。具体地说,优选地使压力差(P_T-P_P)在380Pa以上。

另外,优选当堵塞喷嘴开口71a的一部分时,在伴随有喷嘴开口71a的短 轴长度L3(参照图6)缩小的情况下,使喷嘴开口71a与被清扫面M间的距离L4(参照图6)满足L6<3×L5。另外,通过吸入外部气体从喷嘴开口71a吹出,气密室P内的压力P_P与不吸入外部气体的情况相比会上升(负压度降低),但据此可以减弱吸口体吸附于被清扫面M的力,因此提高了操作性。

如上所述,从喷嘴开口71a吹出气流的流速,是通过喷嘴71的上游空间T的压力P_T与气密室P内的压力P_P之间的压力差(P_T-P_P)而确定的,但是在气密室P内的压力P_P不足够低的(负压度不高)情况下,即使吸入外部气体并从喷嘴开口71a排放,也不作用于被清扫面M的尘埃而是发生转向并朝流路R流动。因此,需要用于保持气密室P的气密的气密保持单元。

通常为了保持气密,需要使将气流吸入吸口体内的开口即吸口体和被清扫面之间的空隙足够小。例如,在专利文献2所述的以往的吸口体中,未对保持气密进行考虑,虽然具备固定在吸口体前后的毛刷体(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的图2),但空隙较多无法作为气密保持单元发挥出足够的功能。另外,对来自吸口体的侧方向的气流的流入未进行考虑。

另一方面,本实施例的吸口体6,在前方和后方上分别具备气密保持单元,确保气密室P内的压力(负压度),使从喷嘴开口71a吹出的气流的流速足够高。此外,气密室P内的侧方向也具备气密保持单元,进一步提高气密室P内的负压度。

另外,本实施例的吸口体6作为气密保持单元分别具备第一旋转清扫体20、第二旋转清扫体30。例如,在提高专利文献1所述的毛刷体的密度(减少空隙)来保持气密的情况下,会产生相对较大的垃圾(例如米粒等)无法通过毛刷体的问题,集尘效率降低。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的吸口体6中,作为气密保持单元,在前方具备第一旋转清扫体20,在后方具备第二旋转清扫体30。在旋转体中,即使在被清扫面M上存在相对较大的米粒等垃圾的情况下,由于通过旋转动作能够输送至气密室P内,因此通过在前方或者后方的至少一侧具备可进行旋转动作的气密保持单元就能够兼顾相对较大的垃圾的吸引和气密的保持。在本实施例的吸口体6中,由于在前方和后方的两侧具备可进行旋转动作的旋转清扫体20、30,因此无论从前后的哪一侧都能够吸引相对较大的垃圾。

此外,本实施例的吸口体6具备作为气密室P前方的气密保持单元的防撞部件66、第一旋转清扫体20、前方隔壁63。该防撞部件66,通过第一旋转清扫体20、前方隔壁63中的一个气密保持单元,能够提高气密室P前方的气密保持性能。另外,如本实施方式,通过具备防撞部件66、第一旋转清扫体20、前方隔壁63的多个气密保持单元,能够进一步提高气密室P前方的气密保持性能。另外,在气密室P的后方,也具备第二旋转清扫体30、叶片60。通过该第二旋转清扫体30、叶片60中的一个气密保持单元,能够提高气密室P后方的气密保持性能。另外,如本实施方式,通过第二旋转清扫体30、叶片60等多个气密保持单元,进一步提高气密室P后方的气密保持性能。

另外,如图5所示,由于前方隔壁63和后方隔壁64,用于防止对清扫面M的损伤,故从被清扫面M距离3mm。另外,虽然该气密室P的左右分开的流路的流路截面积A1越大,越能够减小气密室P内的左右方向的静压差,但会导致吸口主体11的前后宽度L1(参照图2)增大,造成使用便利性和操作性的降低。因此,优选该流路截面积A1小于连接第二连结部15的延长管5一侧的开口15a的截面积A2,大于截面积A2的二分之一(由于流路在左右分开)。

另外,为了避免成为从被清扫面M附近流入气密室P内的气流的阻力的同时,使相对较大的尘埃通过,气密室P的开口宽度L4优选为6mm以上。另外,如果开口宽度L4增大,则吸口体与地面的吸附力增加,操作阻力增大,因此小于第一旋转清扫体20的直径为佳。

(实施例2)

以下,参照图9~图12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进行说明。另外,除以下进行说明的结构以外,由于与第一实施例的电动吸尘器及吸口体相同,故省略说明。

图9是本实施例的吸口体的仰视图。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的吸口体6,在气密室P的宽度方向上具备多个喷嘴开口71a。

图10是本实施例的吸口体的图9的A-A剖视图。如图10所示,在毛刷室Q的后方,具备向气密室P内排放气流的喷嘴71,但喷嘴下部71b朝向喷嘴开口71a流路依次缩小。另外,喷嘴下部71b由弹性材料(例如弹性体)形 成。另外,喷嘴开口71a的开口宽度(短轴长度)L5为0.5mm,从喷嘴开口71a至被清扫面M的距离L6为1mm,使其满足L6<3×L5。这样,通过减小开口宽度(短轴长度)L5,可以减少从每一个喷嘴开口71a排放的流量,如图9所示,即使将喷嘴设置得更宽,伴随外部气体的流入也会减少气密室P内的压力P_P的上升(负压度降低),使高流速的气流作用在被清扫面M的较宽范围内能够提高集尘效率。另外,虽然为了将喷嘴开口71a的开口宽度(短轴长度)L5设为较小的0.5mm,也需要减小与被清扫面M间的距离L6,但由于喷嘴下部71b由弹性材料形成,即使与被清扫面M接触也可以避免损伤被清扫面M。

图11是拆掉本实施例的吸口体的吸口壳体10的上侧部分的状态的俯视图。如图11中箭头所示,外部气体从吸口主体11前方的左右两个位置的吸引口91流入,经过未图示的过滤器部,流经电机40,流入喷嘴71(参照图10、图12)上方的空间T。然后,经过喷嘴71从喷嘴开口71a排放到气密室P内。

图12是本实施例的吸口体的图9的B-B剖视图。如图12所示,气流从电机收纳室S流入空间T,左右分开后通过喷嘴71从喷嘴开口71a吹入气密室P内的较宽的范围内。据此,能够高效地去除更宽范围的被清扫面M的槽M1内的尘埃。

图13是示意地表示在以上说明的吸口体内流动的气流的通道的图。如图13所示,外部气体(大气压)从吸气口70(总开口面积A_70)被吸引至电机收纳室S内,通过过滤器部80(总开口面积A_80)而对电机40(电机40驱动时)进行冷却后流入空间T(压力(静压)P_T)。此外,气流从空间T,到喷嘴71分开,并从喷嘴开口71a(总开口面积A_71a)排放到气密室P(压力(静压)P_P)。这样,在本实施例的吸口体6中,将对电机40进行冷却的气流,吹向被清扫面M。据此,能够将对电机40进行冷却所需的气流有效地活用于清扫(集尘)上,因此是一种集尘效率较高的吸尘器。

另外,使在从吸气口70至喷嘴开口71a的流路上的吸气口70、过滤器部80、喷嘴开口71a的各自的开口面积的总和(A_70、A_80、A_71a)的关系,满足A_70>A_71a、A_80>A_71a。具体地说,在本实施例的吸口体6中,A_70=200mm2、A_80=150mm2、A_71a=20mm2。据此,能够获得对被清扫 面M的尘埃的集尘较有效的高速气流。

另外,在本实施例的吸口体6中,虽然将冷却电机40的气流全部通过喷嘴71吹向被清扫面M,但也可以调整为将冷却电机40的气流的一部分吹向被清扫面M,余下部分流入流路R内。

(实施例3)

以下,参照图14~图15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进行说明。另外,除以下进行说明的结构以外,由于与第一实施例的电动吸尘器及吸口体相同,故省略说明。

图14是本实施例的吸口体的剖视图,是表示与表示第一实施例的吸口体6的图2的C-C截面相同位置的图。如图14所示,在本实施例的吸口体6中,外部气体从在图14中未图示的吸引口流入,并通过在图14中未图示的过滤器部而进入喷嘴71上方的空间T。然后流向喷嘴71,但在喷嘴71的中间部具备流体振荡器90。流体振荡器90由喷嘴71中间部的连结配管71c、以及为了确保在朝向喷嘴开口71a的左右方向上气流的振荡宽度而在朝向喷嘴开口71a的左右方向上流路扩大的喷嘴71的出口部71d构成,从喷嘴开口71a吹出在左右方向上周期性地振荡的气流。参照图15,对其原理进行说明。

图15是表示图14的A-A剖视图的流体振荡器90附近的结构的图。在喷嘴71的出口部71d上,气流通过附壁效应而沿着在朝向喷嘴开口71a的左右方向上扩大的流路的左侧或者右侧的一侧壁面流动。即,形成有偏向图15所示的区域D3或者区域D4的任意一个区域的气流,当偏向区域D3一侧时,吹出指向左侧的气流,当偏向区域D4一侧时,吹出指向右侧的气流。在这里,例如,当气流偏向区域D3一侧时,在气流的影响下连结配管71c的区域D3附近的压力降低,在连结配管71c内形成逆时针方向的气流(图中的实线箭头所表示的气流)。在该气流的影响下,偏向区域D3一侧的气流从区域D3一侧的壁面脱离,然后形成偏向区域D4一侧的气流。此时,同样地形成顺时针方向的气流(图中的虚线箭头所表示的气流)并再次返回区域D3一侧。如上所述,从本实施例的吸口体6所具备的喷嘴71吹出的气流,在左右方向上形成周期性地振荡的气流。

如第一实施例的说明所述,若吹出的气流的量(流量)增加,则由于气密 室P内的负压度下降而导致吹出气流的流速降低,降低了集尘效率。因此,有效的是,将吹出气流的流量限制在最小范围内,尽可能地使气流在较宽的范围内作用于被清扫面上。在本实施例的吸口体6中,由于通过在从吸引口至喷嘴开口71a的通道上具备流体振荡器90而能够使吹出的气流左右振荡,因此即使是较少的吹出气流的量(流量)也能够在较宽的范围内作用于被清扫面M,获得较高的集尘效率。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仅限于上述的各个实施例,还包括各种变形例。例如,将过滤器部80和吸气口70一体成形,即在吸引口的开口部配设过滤器部或者也可以将吸引口做成网格状的开口而兼用作过滤器。另外,从喷嘴71吹出的气流作用于被清扫面的范围,也可以指向前后方向或者左右方向。也就是说,上述的实施例是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易于理解而进行的详细说明,而并不仅限于具备所说明的全部结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