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工程及工艺设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多功能梯。
背景技术: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电力设施已得到广泛使用。
在居民生活区、工厂企业密集型地区,用电设施的铺设异常复杂,比如配电站、变压器、输电线路、保险箱等。电力设施在投入使用时必须注意保证人民的生命安全问题,因为电力生产是一种安全可靠性要求高、组织纪律严密、协同工作的社会化大生产,因此切实保证人们的人身安全和健康,保证电力设施的安全正常运行,始终是电力气压安全生产经营中的首要问题。
电力设施的铺设较密集、铺设时间较长时,出现问题的概率也较大,比如短路、断线等,为此需要电工定期对电力设施进行检修。由于需要考虑用电安全距离,电力设施的架设位置一般都离地比较高,比如电线杆等,为此电工对其进行检修时,往往需要借助梯梯子攀爬到较高处。
然而,电力设施铺设密集的地点,其地形环境往往比较复杂,比如池塘、山区、低洼地段等,现有技术中的直梯受到作业环境的影响,无法稳定、轻松地架设,因此安全性较差,容易造成人身跌落伤害。
因此,如何使梯子能够适应复杂的作业环境,保证电工能够在梯子上稳定、安全地作业,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多功能梯,能够适应复杂的作业环境,保证电工在梯子上稳定、安全地作业。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功能梯,包括至少两条支腿,各条所述支腿的长度均可调,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支腿上、用于使所述支腿固定在当前长度位置的紧固机构;
各条所述支腿均包括本体部和可伸缩地设置于所述本体部底部的调节 部,且所述调节部的伸缩方向为所述支腿的长度方向;
所述本体部内设置有弹簧,且所述弹簧的轴向两端分别与所述本体部的顶部和所述调节部的顶部抵接。
优选地,所述紧固机构包括贯穿所述本体部侧壁、用于与所述调节部相抵接的螺栓和与所述螺栓相连、用于调节所述螺栓旋紧程度的调节旋钮。
优选地,相邻两条所述支腿之间并列连接有多根横档,且各根所述横档的长度均可调。
优选地,各根所述横档均包括与其中一条所述支腿侧壁相连的第一套管以及与另一条所述支腿侧壁相连的第二套管,且所述第一套管与第二套管轴向嵌套并可滑动地配合。
优选地,所述支腿设置有四条,且其中相邻两条形成第一梯面,另相邻两条形成第二梯面,所述第一梯面的顶端与所述第二梯面的顶端转动连接。
优选地,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梯面与第二梯面之间、用于限制所述第一梯面与第二梯面相对转动角度的限位销。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多功能梯,主要包括支腿和紧固机构。其中,支腿至少设置有两条,并且每一条支腿的长度均可调。而紧固机构设置在支腿上,主要用于将支腿固定在当前长度位置。由于支腿的长度可调,因此在架设多功能梯时,可根据作业环境的实际情况,适当调节各个支腿的长度,使得支腿能够稳定地架设在该作业环境中;然后,当各个支腿的长度调节到合适的位置时(即能够稳定地架设在作业环境中时),再调节紧固机构,将支腿固定在当前的长度位置。之后,各个支腿都将保持在当前的稳定状态,从而使得电工在多功能梯上检修作业时,也能保持稳定。因此,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多功能梯,能够适应复杂的作业环境,保证电工能够在梯子上稳定、安全地对电力设施进行检修作业,避免出现坠落等安全事故。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所示的支腿的具体结构剖视图。
其中,图1—图2中:
支腿—1,本体部—101,调节部—102,紧固机构—2,弹簧—3,横档—4,第一套管—401,第二套管—402,第一梯面—5,第二梯面—6,限位销—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考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多功能梯主要包括支腿1和紧固机构2。
其中,支腿1为多功能梯的主要结构之一,主要用于支撑在地面上。为了保证梯子的稳定性,至少包括两条支腿1,比如两条、三条或四条等,分别对应于直梯、三脚架梯、人字梯等。重要的是,其中每一条支腿1的长度都是可调的,如此,当遇到复杂的地形环境时,即可根据实际情况对支腿1的长度进行调整,比如当地形为一边低一边高的斜坡时,对于具有四条支腿1的情况下,即可将其中两条支腿1的长度适当降低,使得另外两条支腿1与前述两条支腿1的底端与斜坡相贴合,从而使得梯子能够稳定地架设在斜坡上。
具体的,该支腿1可包括本体部101和调节部102。其中,本体部101为支腿1的静止部分,具体可为支腿1的上半部分,而调节部102为支腿1的运动部分,具体可为支腿1的下半部分。并且调节部102可伸缩地设置在本体部101的底部,当然其伸缩方向为支腿1的长度方向。如此设置,在调整支腿1的总体长度时,只需调整调节部102的伸出长度即可,方便易行。此外,为了增加支腿1架设在复杂地形上的稳定性,还可在调节部102的底部设置摩擦层,比如 橡胶层等。
如图2所示,图2为图1中所示的支腿的具体结构剖视图。
为了方便地实现调节部102的伸缩运动,本实施例在本体部101内设置了弹簧3,并且该弹簧3轴向上的两端分别与本体部101的顶部和调节部102的顶部抵接,即弹簧3的弹力方向为支腿1的长度方向。如此,需要调节支腿1的长度时,只需按照实际地形的高度,按压调节部102,使得本体部101中的弹簧3产生一定量的形变,即可使得调节部102往本体部101中缩回一定量的距离。
当然,还可以通过其余手段方便地实现调节部102的伸缩运动。比如,可将本体部101与调节部102嵌套配合,使得本体部101与调节部102形成套管式结构,然后在本体部101内沿其长度方向设置一条滑轨,再将调节部102可滑动地设置在该滑轨上,使得调节部102能够在本体部101内的滑轨上运动,从而改变了调节部102伸出本体部101的长度,进而改变了支腿1的总体长度。
接上述,无论通过何种方式实现了调节部102的伸缩运动,进而改变了支腿1的总体长度,在支腿1的长度改变到合适位置后,都需要紧固机构2对支腿1进行紧固,使其保持在当前长度状态位置。
在关于紧固机构2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该紧固机构2可包括螺栓和调节按钮。其中,螺栓与支腿1的主体部101螺纹连接,具体的,该螺栓贯穿了本体部101的侧壁,主要用于抵接住在本体部101内伸缩运动的调节部102。调节按钮与螺栓相连,主要用于供电工人手调节,在电工用力拧紧调节按钮时,螺栓与主体部101侧壁的配合程度加深,即螺栓逐渐往主体部101内部移动,从而逐渐抵接并压紧调节部102的外壁,最终将调节部102固定。当然,考虑到磨损情况,可将螺栓的末端设置为与调节部102的形状相匹配的光滑圆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多功能梯,由于支腿1的长度可调,因此在架设多功能梯时,可根据作业环境的实际情况,适当调节各个支腿1的长度,使得支腿1能够稳定地架设在该作业环境中;然后,当各个支腿1的长度调节到合适的位置时(即能够稳定地架设在作业环境中时),再调节紧固机构2,将支腿1固定在当前的长度位置。之后,各个支腿1都将保持在当前的稳定状态,从而使得电工在多功能梯上检修作业时,也能保持稳定。因此,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多功能梯,能够适应复杂的作业环境,保证电工能够在梯子上稳定、安全地对电力设施进行检修作业,避免出现坠落等安全事故。
另外,在梯子上都设置有横档4,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多功能梯也不例外。具体的,在相邻两条支腿1之间并列设置有多根横档4,即各根横档4的一端与其中一条支腿1连接,而另一端与另一条支腿1连接。重要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横档4的长度同支腿1一样也是可调的。具体的,该横档4可包括第一套管401和第二套管402。其中,第一套管401与其中一条支腿1的侧壁相连,而第二套管402与另一条支腿1的侧壁相连,并且第一套管401和第二套管402的悬空端形成轴向嵌套配合,即第一套管401和第二套管402的直径不同,其中一方能够在另一方内部滑动。由于第一套管401与一条支腿1相连,而第二套管402与另一条支腿1相连,因此电工可用手向梯子的内外方向推动,使得第一套管401与第二套管402发生轴向相对位移,从而改变横档4的总长度。
此外,当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多功能梯具有四条支腿1时,将形成人字梯。具体的,可将其中相邻的两条支腿1所形成的结构称为第一梯面5,同时将另外两条相邻的支腿1所形成的结构称为第二梯面6。显然,第一梯面5和第二梯面6可以单独拿出作为一个直梯使用。但是为了延长多功能梯的最大作业高度,本实施例中,第一梯面5的顶端与第二梯面6的顶端转动连接。如此设置,当需要对较高的电力设施进行检修时,电工即可将第一梯面5与第二梯面6进行相对转动,一直转动到第一梯面5与第二梯面6呈180°时,此时第一梯面5的顶端与第二梯面6的顶端即相连,从而形成了两倍于两个梯面长度的直梯。
进一步的,在检修某些跨度较大的电力设施时,往往需要将第一梯面5与第二梯面6张开一定角度,比如60°等,为了避免角度过大时,第一梯面5与第二梯面6垮塌,导致失去支撑稳定性,本实施例还在第一梯面5和第二梯面6之间设置了限位销7,将两者的开度固定在某个角度值。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