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刷组件及吸尘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27169阅读:446来源:国知局
地刷组件及吸尘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吸尘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地刷组件及包含该地刷组件的吸尘器。



背景技术:

目前,相关技术中,吸尘器地刷的底板上安装有小滚轮,外界气流从底板前方和两侧进入地刷腔体时,会高速撞击小滚轮,在小滚轮后面产生气流漩涡,导致灰尘滞留,影响地刷的除尘效果,降低了地刷的使用性能,并影响产品的外观。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地刷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上述地刷组件的吸尘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地刷组件,包括:底板;挡风组件,安装在所述底板上,并在所述底板与地面之间围成挡风空间;和滚轮,安装在所述底板的底部,并位于所述挡风空间内,且所述滚轮能够相对所述底板转动。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地刷组件,通过在底板上增设挡风组件,挡风组件抵在地面上,使挡风组件在底板与地面之间围出挡风空间,而滚轮位于挡风空间内,因而挡风空间能够对滚轮起到有效的避风作用,从而避免了进入地刷腔体的高速气流撞击到小滚轮,进而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小滚轮后面产生气流漩涡导致灰尘滞留的现象,有效地提高了地刷的除尘效果,提高了地刷的使用性能,并优化了产品的外观。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地刷组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挡风空间呈半包围结构。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挡风空间呈直角状的半包围结构。

由于外界气流只能从底板前方或两侧进入地刷腔体,而不能反向流动,故而半包围结构的挡风空间即可保证对小滚轮起到有效的挡风作用,从而在保证挡风效果的基础上,简化了挡风空间的结构,进而降低了产品的生产制造成本;而直角状的半包围结构能够进一步简化挡风空间的结构,从而进一步降低产品的生产制造成本。

当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挡风空间也可以为全包围结构或者弧形的半包围结构或者V形的半包围结构等,只要能够对小滚轮起到挡风作用,即可避免小滚轮处滞留灰尘,即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且这些技术方案均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思想和宗旨,因而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挡风组件的下端离所述底板的底部端面的距离,大于所述滚轮凸出于所述底板的底部端面的距离。

挡风组件的下端距离底板下表面的距离,大于滚轮凸出于底板下表面的距离,确保了挡风组件能够抵在地面上,并在底板与地面之间围成挡风空间。相应地,挡风组件优选材质相对较软的容易变形的物体,如皮条、毛条等,这样,当地刷组件放置于地面上时,挡风组件受压变形,使得滚轮能够支撑在地面上,并在地面上自由滚动,从而既保证了挡风组件与地面之间能围成挡风空间,又保证了地刷的正常使用。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挡风组件包括:第一挡风件,安装在所述底板上,所述第一挡风件呈条状,并与所述底板的长度方向相平行;和第二挡风件,安装在所述底板上,所述第二挡风件呈条状,并与所述底板的宽度方向相平行,且所述第二挡风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挡风件的一端相接触,以形成半包围结构的所述挡风空间。

挡风组件包括条状的第一挡风件和条状的第二挡风件,第一挡风件与底板的长度方向相平行,即位于小滚轮的前方或后方,沿底板的左右方向延伸,因而能够对从底板前方进入的气流起到有效的遮挡作用;第二挡风件与底板的宽度方向相平行,即位于小滚轮的左侧或右侧,沿底板的前后方向延伸,因而能够对从底板两侧进入的气流起到有效的遮挡作用。所以,第一挡风件和第二挡风件相配合形成的半包围结构的挡风空间,对滚轮起到了有效的挡风作用,并有效简化了挡风组件的结构,降低了产品的成本。

值得说明的是,地刷组件一般包括四个滚轮,分别位于底板的四个角落处,位于底板左前角落处的滚轮的前方设有第一挡风件,左方设有第二挡风件;位于底板右前角落处的滚轮的前方设有第一挡风件,右方设有第二挡风件;位于底板左后角落处的滚轮的后方设有第一挡风件,左方设有第二挡风件;位于底板右后角落处的滚轮的后方设有第一挡风件,右方设有第二挡风件。

进一步地,位于底板前端的两个滚轮前方的第一挡风件间隔设置,以保证地刷的正面能够正常进风;位于底板左端的两个滚轮左方的两个第二挡风件间隔设置,以保证地刷的左侧能够正常进风;位于底板右端的两个滚轮右方的两个第二挡风件间隔设置,以保证地刷的右侧能够正常进风;而位于底板后端的两个滚轮后方的第一挡风件则连为一体,以避免底板后部漏风,进而提高地刷的除尘效果。

进一步地,位于底板前端的两个滚轮周围的第一挡风件的下表面与第二挡风件的下表面位于同一平面上;位于底板后端的两个滚轮周围的第一挡风件的下表面高于第二挡风件的下表面。这样,在保证对滚轮有效挡风的前提下,既降低了底板正面和侧面进风的阻力,又进一步避免底板后部漏风,进一步提高地刷的除尘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底板上设有贯穿所述底板厚度方向的通孔;所述第一挡风件包括:连接部,位于所述底板的上方,并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挡风部,所述挡风部的一端与所述连接部相连,所述挡风部的另一端穿过所述通孔伸到所述底板下方,并与所述第二挡风件围成所述挡风空间。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挡风部的另一端设有导向斜面。

第一挡风件包括连接部和挡风部,连接部固定在底板的上方,挡风部穿过底板上的通孔伸到地板下方,保证了第一挡风件与底板之间的连接强度,有效避免了第一挡风件从底板上脱落,进而提高了第一挡风件的使用可靠性;且通过插接的方式实现第一挡风件与底板之间的装配,操作起来比较方便。

在挡风部的另一端设置导向斜面,导向斜面能够对挡风部插入通孔的过程起到有效的导向作用,降低挡风部与通孔的孔壁之间发生干涉的概率,进而提高第一挡风件的装配速度。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挡风部为一体式结构。

连接部与挡风部为一体式结构,一方面提高了连接部与挡风部之间的连接强度,降低了连接部与挡风部之间发生断裂的概率,从而提高了第一挡风件的使用可靠性;另一方面连接部与挡风部可通过一体成型制成,从而提高了第一挡风件的生产效率,降低了产品的生产制造成本。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挡风件为皮条,所述第二挡风件为毛条。

第一挡风件为皮条,皮条取材容易,价格低廉,且易于加工成所需的形状;第二挡风件为毛条,毛条取材容易,价格低廉,且便于安装,直接粘贴在底板的下表面即可。当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第一挡风件和第二挡风件不局限于上述材质,如还可以为挡风板或其他结构,只要能够起到挡风作用,即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且没有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思想和宗旨,因而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底板内形成有气流通道,所述底板的底部开设有开口朝向地面的呈条形的导风槽,所述导风槽与地面之间形成导风通道,所述导风通道与所述气流通道相连通;所述地刷组件还包括多个第三挡风件,多个所述第三挡风件安装在所述底板的底部,并位于所述导风通道的两侧,用于阻挡气流从所述导风通道之外的区域进入所述气流通道。

通过在底板的底部开设导风槽,使导风槽与地面之间形成导风通道,来实现进风,从而省去了现有技术中的毛条结构,降低了地刷的成本;且导风通道的两侧设有第三挡风件,第三挡风件能够阻挡外界气流从导风通道以外的区域进入气流通道,使得外界气流只能顺着导风通道进入气流通道,从而使导风通道具有一定的节流作用,提高导风通道内的气流的流速,增强了地刷的除尘能力。同时,第一挡风件延伸至底板正面的导风通道处,第二挡风件延伸至底板左端部或右端部的挡风通道处,以保证气流只能经导风通道进入气流通道,而不能从导风通道以外的区域进入气流通道。

可以理解的是,本技术方案中,导风槽的开口朝向地面,指的是地刷正常放置在地面上时,导风槽的开口朝下,即开口朝向地面;而不代表任何状态下,导风槽的开口均朝向地面,比如:地刷被竖直放置,或者地刷被放置在其他物体上时,导风槽的开口则朝向其他的相应方向。

值得说明的是,本技术方案中,气流通道可以仅指底板上开设的具有一定厚度的吸尘口,也可以指与吸尘口一体成型的地刷腔,也可以指地刷腔与进气管的组合等,由于地刷腔的腔体及进气管能够与底板一体成型,因而均可以由底板形成;当然地刷腔的腔体和/或进气管也可以与底板为分体式结构,此时,气流通道指的是底板上的具有一定厚度的吸尘口形成的通道。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沿着气流的流动方向,所述导风通道包括依次相连的节流段和扩容段;其中,所述节流段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所述扩容段的横截面积逐渐增大。

沿着气流的流动方向,导风通道包括依次相连的节流段和扩容段,则风和灰尘等杂物形成的气流将依次经过节流段、扩容段进入进气管;其中,沿着气流的流动方向,节流段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因而能够对气流起到节流增速的作用,从而有效提高了气流的流速,增强了气流对地面灰尘的冲击能力,进而有效地提高了地刷的除尘效果;沿着气流的流动方向,扩容段的横截面积逐渐增大,因而能够对气流起到扩容减速的作用,从而避免了风和灰尘等杂物形成的气流在进气管的入口处产生漩涡,进而避免了进气管的入口处滞留灰尘,提升了地刷的除尘效果,同时也对地刷的噪音起到了很好的改善作用,提升了用户的使用舒适度。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导风槽包括第一子导风槽和第二子导风槽,所述第一子导风槽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底板的前端,并形成进风口,且所述第一子导风槽与地面之间形成所述节流段,所述第二子导风槽的一端延伸至所述进气管的入口处,并与所述气流通道相连通,且所述第二子导风槽与地面之间形成所述扩容段。

导风槽包括第一子导风槽和第二子导风槽,第一子导风槽和第二子导风槽均呈条形,且开口均朝向地面,即开口均朝下,保证了气流能够冲击到地面,起到除尘作用;第一子导风槽呈条形,且其一端延伸至底板的前端,并形成进风口,即第一子导风槽的一端也是开口的,保证了气流能够顺畅地进入导风通道,进而起到节流减速作用;第二子导风槽呈条形,且其一端延伸至气流通道的入口处,并与气流通道相连通,即条形第二子导风槽的一端也是开口的,保证了气流能够顺畅地从扩容段流入气流通道内,且流经扩容段后直接进入气流通道内,从而起到扩容减速的作用。

值得说明的是,本技术方案中,进风口的尺寸大于现有技术中毛条上开设的进风口的尺寸,因而有效地降低了地刷进风口处的风速,进而降低了地刷进风口处的噪音,改善了地刷的整体噪音;但由于节流段对气流起到了进一步的节流增速的作用,因而并未降低地刷的除尘效果,且提升了地刷的除尘效果。优选地,进风口的口壁呈喇叭状,以进一步扩大进风口的尺寸,进一步降低进风口处的噪音。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导风槽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导风槽的另一端之间具有间隙,以使所述节流段和所述扩容段之间形成过渡段;其中,沿着气流的流动方向,所述过渡段的横截面积保持不变。

第一子导风槽的另一端与第二子导风槽的另一端之间具有间隙,使得节流段和扩容段之间形成过渡段,由于节流段中的气流是向下流动的,扩容段的气流是向上流动的,而过渡段位于节流段和扩容段之间,且横截面积保持不变,因而过渡段能够起到有效的过渡作用,使气流由节流段平稳地进入扩容段,而不会发生过大的流向突变;另一方面,由于过渡段的横截面积最小,因而气流在过渡段内的流速最大,故而过渡段的存在,使得气流能够以最高速度流动一段时间后,再经扩容段进入气流通道内,即延长了气流高速除尘的时间,因而也进一步提升了地刷的除尘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三挡风件设置在所述过渡段的两侧。

第三挡风件设置在过渡段的两侧,即第三挡风件设置在导风通道的横截面积最小处的两侧,这样能够进一步提高过渡段的气流速度,从而进一步提高地刷的除尘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沿着气流的流动方向,所述第一子导风槽的底壁逐渐向下倾斜,以进一步提高节流段的节流增速作用,进而进一步提高地刷的除尘能力;所述第二子导风槽的底壁逐渐向上倾斜,以进一步提高扩容段的扩容减速作用,进而进一步降低地刷运行时产生的噪音。

优选地,所述第一子导风槽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底板的底部端面上,所述第二子导风槽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底板的底部端面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子导风槽的底壁为平面,且所述第一子导风槽的底壁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不大于30°。

优选地,所述第二子导风槽的底壁为平面,且所述第二子导风槽的底壁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不大于15°。

优选地,导风通道的轴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指向所述气流通道的进气口的中部,以使从底板正面进入的气流与从底板侧面进入的气流以小于90°的夹角相互作用,进而降低气流之间的相互干扰,从而进一步提高地刷的除尘能力,并降低地刷运行时的噪音。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三挡风件呈条状,且所述第三挡风件沿所述底板的长度方向延伸。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挡风件与所述第一挡风件位于同一直线上,且所述第三挡风件包括第二连接部和第二挡风部,第二连接部也位于底板的上方,并与底板固定连接,第二挡风部的一端与第二连接部相连,另一端穿过所述底板上的通孔伸到所述底板下方。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挡风件的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挡风件的连接部连为一体,使所述第三挡风件与所述第一挡风件为一体式结构,以进一步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和装配效率,降低产品的成本,当然第三挡风件与第一挡风件也可以为分体式结构。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吸尘器,包括第一方面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地刷组件。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吸尘器,因包括第一方面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地刷组件,因而具有上述实施例所具有的一切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地刷组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地刷组件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所示地刷组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B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4中C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6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底板,11气流通道,12第一子导风槽,121进风口,13第二子导风槽,20挡风组件,21第一挡风件,211挡风部,212连接部,213导向斜面,22第二挡风件,23挡风空间,30滚轮,40盖板,50第三挡风件,51第二挡风部,52第二连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6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地刷组件和吸尘器。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地刷组件,如图1至图6所示,包括:盖板40、底板10、挡风组件20和滚轮30。

具体地,盖板40盖设在底板10上,挡风组件20安装在底板10上,并在底板10与地面之间围成挡风空间23;滚轮30安装在底板10的底部,并位于挡风空间23内,且滚轮30能够相对底板10转动。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地刷组件,通过在底板10上增设挡风组件20,挡风组件20抵在地面上,使挡风组件20在底板10与地面之间围出挡风空间23,而滚轮30位于挡风空间23内,因而挡风空间23能够对滚轮30起到有效的避风作用,从而避免了进入地刷腔体的高速气流撞击到小滚轮30,进而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小滚轮30后面产生气流漩涡导致灰尘滞留的现象,有效地提高了地刷的除尘效果,提高了地刷的使用性能,并优化了产品的外观。

优选地,如图5所示,挡风组件20的下端离底板10的底部端面的距离,大于滚轮30凸出于底板10的底部端面的距离。

挡风组件20的下端距离底板10下表面的距离,大于滚轮30凸出于底板10下表面的距离,确保了挡风组件20能够抵在地面上,并在底板10与地面之间围成挡风空间23。相应地,挡风组件20优选材质相对较软的容易变形的物体,如皮条、毛条等,这样,当地刷组件放置于地面上时,挡风组件20受压变形,使得滚轮30能够支撑在地面上,并在地面上自由滚动,从而既保证了挡风组件20与地面之间能围成挡风空间23,又保证了地刷的正常使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挡风空间23呈半包围结构。

优选地,如图2和图3所示,挡风空间23呈直角状的半包围结构。

在上述实施例中,由于外界气流只能从底板10前方或两侧进入地刷腔体,而不能反向流动,故而半包围结构的挡风空间23即可保证对小滚轮30起到有效的挡风作用,从而在保证挡风效果的基础上,简化了挡风空间23的结构,进而降低了产品的生产制造成本;而直角状的半包围结构能够进一步简化挡风空间23的结构,从而进一步降低产品的生产制造成本。

当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挡风空间23也可以为全包围结构或者弧形的半包围结构或者V形的半包围结构等,只要能够对小滚轮30起到挡风作用,即可避免小滚轮30处滞留灰尘,即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且这些技术方案均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思想和宗旨,因而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图3和图6所示,挡风组件20包括:第一挡风件21和第二挡风件22。

具体地,第一挡风件21安装在底板10上,呈条状,并与底板10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第二挡风件22安装在底板10上,呈条状,并与底板10的宽度方向相平行,且第二挡风件22的一端与第一挡风件21的一端相接触,以形成半包围结构的挡风空间23。

在该实施例中,挡风组件20包括条状的第一挡风件21和条状的第二挡风件22,第一挡风件21与底板10的长度方向相平行,即位于小滚轮30的前方或后方,沿底板10的左右方向延伸,因而能够对从底板10前方进入的气流起到有效的遮挡作用;第二挡风件22与底板10的宽度方向相平行,即位于小滚轮30的左侧或右侧,沿底板10的前后方向延伸,因而能够对从底板10两侧进入的气流起到有效的遮挡作用。所以,第一挡风件21和第二挡风件22相配合形成的半包围结构的挡风空间23,对滚轮30起到了有效的挡风作用,并有效简化了挡风组件20的结构,降低了产品的成本。

值得说明的是,地刷组件一般包括四个滚轮30,分别位于底板10的四个角落处,如图2所示,位于底板10左前角落处的滚轮30的前方设有第一挡风件21,左方设有第二挡风件22;位于底板10右前角落处的滚轮30的前方设有第一挡风件21,右方设有第二挡风件22;位于底板10左后角落处的滚轮30的后方设有第一挡风件21,左方设有第二挡风件22;位于底板10右后角落处的滚轮30的后方设有第一挡风件21,右方设有第二挡风件22。

进一步地,位于底板10前端的两个滚轮30前方的第一挡风件21间隔设置,如图2所示,以保证地刷的正面能够正常进风;位于底板10左端的两个滚轮30左方的两个第二挡风件22间隔设置,如图2所示,以保证地刷的左侧能够正常进风;位于底板10右端的两个滚轮30右方的两个第二挡风件22间隔设置,如图2所示,以保证地刷的右侧能够正常进风;而位于底板10后端的两个滚轮30后方的第一挡风件21则连为一体,如图2所示,以避免底板10后部漏风,进而提高地刷的除尘效果。

进一步地,位于底板10前端的两个滚轮30周围的第一挡风件21的下表面与第二挡风件22的下表面位于同一平面上;位于底板10后端的两个滚轮30周围的第一挡风件21的下表面高于第二挡风件22的下表面,如图6所示。这样,在保证对滚轮30有效挡风的前提下,既降低了底板10正面和侧面进风的阻力,又进一步避免底板10后部漏风,进一步提高地刷的除尘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底板10上设有贯穿底板10厚度方向的通孔;第一挡风件21包括:连接部212,位于底板10的上方,并与底板10固定连接;挡风部211,挡风部211的一端与连接部212相连,挡风部211的另一端穿过通孔伸到底板10下方,并与第二挡风件22围成挡风空间23。

优选地,挡风部211的另一端设有导向斜面213。

进一步地,连接部212与挡风部211为一体式结构。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挡风件21包括连接部212和挡风部211,连接部212固定在底板10的上方,挡风部211穿过底板10上的通孔伸到地板下方,保证了第一挡风件21与底板10之间的连接强度,有效避免了第一挡风件21从底板10上脱落,进而提高了第一挡风件21的使用可靠性;且通过插接的方式实现第一挡风件21与底板10之间的装配,操作起来比较方便。

在挡风部211的另一端设置导向斜面213,导向斜面213能够对挡风部211插入通孔的过程起到有效的导向作用,降低挡风部211与通孔的孔壁之间发生干涉的概率,进而提高第一挡风件21的装配速度。连接部212与挡风部211为一体式结构,一方面提高了连接部212与挡风部211之间的连接强度,降低了连接部212与挡风部211之间发生断裂的概率,从而提高了第一挡风件21的使用可靠性;另一方面连接部212与挡风部211可通过一体成型制成,从而提高了第一挡风件21的生产效率,降低了产品的生产制造成本。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第一挡风件21为皮条,第二挡风件22为毛条。

第一挡风件21为皮条,皮条取材容易,价格低廉,且易于加工成所需的形状;第二挡风件22为毛条,毛条取材容易,价格低廉,且便于安装,直接粘贴在底板10的下表面即可。当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第一挡风件21和第二挡风件22不局限于上述材质,如还可以为挡风板或其他结构,只要能够起到挡风作用,即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且没有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思想和宗旨,因而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5所示,底板10内形成有气流通道11,底板10的底部开设有开口朝向地面的呈条形的导风槽,导风槽与地面之间形成导风通道,导风通道与地面之间形成导风通道,导风通道与气流通道11相连通;地刷组件还包括多个第三挡风件50,多个第三挡风件50安装在底板10的底部,并位于导风通道的两侧,用于阻挡气流从导风通道之外的区域进入气流通道11。

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在底板10的底部开设导风槽,使导风槽与地面之间形成导风通道,来实现进风,从而省去了现有技术中的毛条结构,降低了地刷的成本;且导风通道的两侧设有挡风件,挡风件能够阻挡外界气流从导风通道以外的区域进入气流通道11,使得外界气流只能顺着导风通道进入气流通道11,从而使导风通道具有一定的节流作用,提高导风通道内的气流的流速,增强了地刷的除尘能力。

优选地,第一挡风件21延伸至底板10正面的导风通道处,第二挡风件22延伸至底板10左端部或右端部的挡风通道处,以保证气流只能经导风通道进入气流通道11,而不能从导风通道以外的区域进入气流通道11。

优选地,如图4和图5所示,沿着气流的流动方向,导风通道包括依次相连的节流段和扩容段;其中,节流段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扩容段的横截面积逐渐增大。

具体地,导风槽包括第一子导风槽12和第二子导风槽13,第一子导风槽12的一端延伸至底板10的前端,并形成进风口121,且第一子导风槽12与地面之间形成节流段,第二子导风槽13的一端延伸至气流通道11的入口处,并与气流通道11相连通,且第二子导风槽13与地面之间形成扩容段。

在该实施例中,沿着气流的流动方向,导风通道包括依次相连的节流段和扩容段,则风和灰尘等杂物形成的气流将依次经过节流段、扩容段进入气流通道11;其中,沿着气流的流动方向,节流段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因而能够对气流起到节流增速的作用,从而有效提高了气流的流速,增强了气流对地面灰尘的冲击能力,进而有效地提高了地刷的除尘效果;沿着气流的流动方向,扩容段的横截面积逐渐增大,因而能够对气流起到扩容减速的作用,从而避免了风和灰尘等杂物形成的气流在气流通道11的入口处产生漩涡,进而避免了气流通道11的入口处滞留灰尘,提升了地刷的除尘效果,同时也对地刷的噪音起到了很好的改善作用,提升了用户的使用舒适度。

导风槽包括第一子导风槽12和第二子导风槽13,第一子导风槽12和第二子导风槽13均呈条形,且开口均朝向地面,即开口均朝下,保证了气流能够冲击到地面,起到除尘作用;第一子导风槽12呈条形,且其一端延伸至底板10的前端,并形成进风口121,即第一子导风槽12的一端也是开口的,保证了气流能够顺畅地进入导风通道,进而起到节流减速作用;第二子导风槽13呈条形,且其一端延伸至气流通道11的入口处,并与气流通道11相连通,即条形第二子导风槽13的一端也是开口的,保证了气流能够顺畅地从扩容段流入气流通道11内,且流经扩容段后直接进入气流通道11内,从而起到扩容减速的作用。

值得说明的是,本技术方案中,进风口121的尺寸大于现有技术中毛条上开设的进风口的尺寸,因而有效地降低了地刷进风口121处的风速,进而降低了地刷进风口121处的噪音,改善了地刷的整体噪音;但由于节流段对气流起到了进一步的节流增速的作用,因而并未降低地刷的除尘效果,且提升了地刷的除尘效果。优选地,进风口121的口壁呈喇叭状,以进一步扩大进风口121的尺寸,进一步降低进风口121处的噪音。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2至图5所示,第一导风槽的另一端与第二导风槽的另一端之间具有间隙,以使节流段和扩容段之间形成过渡段;其中,沿着气流的流动方向,过渡段的横截面积保持不变。

优选地,如图2至图5所示,第三挡风件50设置在过渡段的两侧。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子导风槽12的另一端与第二子导风槽13的另一端之间具有间隙,使得节流段和扩容段之间形成过渡段,由于节流段中的气流是向下流动的,扩容段的气流是向上流动的,而过渡段位于节流段和扩容段之间,且横截面积保持不变,因而过渡段能够起到有效的过渡作用,使气流由节流段平稳地进入扩容段,而不会发生过大的流向突变;另一方面,由于过渡段的横截面积最小,因而气流在过渡段内的流速最大,故而过渡段的存在,使得气流能够以最高速度流动一段时间后,再经扩容段进入气流通道11内,即延长了气流高速除尘的时间,因而也进一步提升了地刷的除尘效果。

第三挡风件50设置在过渡段的两侧,即第三挡风件50设置在导风通道的横截面积最小处的两侧,这样能够进一步提高过渡段的气流速度,从而进一步提高地刷的除尘效果。

优选地,如图4和图5所示,沿着气流的流动方向,第一子导风槽12的底壁逐渐向下倾斜,以进一步提高节流段的节流增速作用,进而进一步提高地刷的除尘能力;第二子导风槽13的底壁逐渐向上倾斜,以进一步提高扩容段的扩容减速作用,进而进一步降低地刷运行时产生的噪音。

优选地,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一子导风槽12的另一端延伸至底板10的底部端面上,第二子导风槽13的另一端延伸至底板10的底部端面上。

优选地,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一子导风槽12的底壁为平面,且第一子导风槽12的底壁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不大于30°。

优选地,如图4和图5所示,第二子导风槽13的底壁为平面,且第二子导风槽13的底壁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不大于15°。

优选地,如图2所示,导风通道的轴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指向气流通道11的进气口的中部,以使从底板10正面进入的气流与从底板10侧面进入的气流以小于90°的夹角相互作用,进而降低气流之间的相互干扰,从而进一步提高地刷的除尘能力,并降低地刷运行时的噪音。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三挡风件50呈条状,且第三挡风件50沿底板10的长度方向延伸。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第三挡风件50与第一挡风件21位于同一直线上,且第三挡风件50包括第二连接部52和第二挡风部51,第二连接部52也位于底板10的上方,并与底板10固定连接,第二挡风部51的一端与第二连接部52相连,另一端穿过底板10上的通孔伸到底板10下方。

进一步地,第二连接部52与第一挡风件21的连接部212连为一体,使第三挡风件50与第一挡风件21为一体式结构,以进一步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和装配效率,降低产品的成本,当然第三挡风件50与第一挡风件21也可以为分体式结构。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吸尘器,包括第一方面实施例中任一项的地刷组件。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吸尘器,因包括第一方面实施例中任一项的地刷组件,因而具有上述实施例所具有的一切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地刷组件,通过在底板上增设挡风组件,使挡风组件在底板与地面之间围出挡风空间,而滚轮位于挡风空间内,因而挡风空间能够对滚轮起到有效的避风作用,从而避免了进入地刷腔体的高速气流撞击到小滚轮,进而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小滚轮后面产生气流漩涡导致灰尘滞留的现象,有效地提高了地刷的除尘效果,提高了地刷的使用性能,并优化了产品的外观。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