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木塑共挤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54085阅读:52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木塑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木塑共挤门。



背景技术:

木塑进入中国近十年,有三个致命点:1、表面硬度低,易划伤,不上档次;2、收缩印明显,表面不光滑;3、成本居高不下,导致消费者认可度低,接受能力差,造成国内木塑发展缓慢。

现有的木塑门内外发泡密度一致,硬度小,要经过手砂和机砂工序才能使得产品表面光滑平整,生产工序复杂,生产周期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的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木塑共挤门,该木塑门次外层和最外层的发泡密度不一致,最外层木塑的硬度大于次外层,能够提高木塑门表面的硬度,不易划伤,表面光滑,一体成型,简化生产工序,缩短生产周期。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木塑共挤门,该木塑门共分为五层,中间层为设置有加强筋的中空结构,中间层的两侧为对称结构,每侧从内到外依次为次外层和最外层,最外层的木塑的发泡密度大于次外层的发泡密度。

所述的次外层的厚度为4-5mm,最外层的厚度为0.5-2mm。

所述的加强筋垂直于木塑门。

所述的木塑共挤门为一体成型结构。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木塑共挤门,该木塑门次外层和最外层的发泡密度不一致,最外层木塑的硬度大于次外层,提高了木塑门表面的硬度,不易划伤,表面光滑,一体成型,简化了生产工序,缩短了生产周期。

附图说明

图1为木塑共挤门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木塑共挤门,该木塑门共分为五层,中间层为1设置有加强筋2的中空结构,中间层的两侧为对称结构,每侧从内到外依次为次外层3和最外层4,最外层4的木塑的发泡密度大于次外层3的发泡密度。

所述的次外层3的厚度为4-5mm,最外层4的厚度为0.5-2mm。

所述的加强筋2垂直于木塑门。

所述的木塑共挤门为一体成型结构。

实施例2

一种木塑共挤门,该木塑门共分为五层,中间层1为设置有加强筋2的中空结构,中间层的两侧为对称结构,每侧从内到外依次为次外层3和最外层4,最外层4的木塑的发泡密度大于次外层3的发泡密度。

所述的次外层3的厚度为4mm,最外层4的厚度为0.5mm。

所述的加强筋2垂直于木塑门。

所述的木塑共挤门为一体成型结构。

实施例3

一种木塑共挤门,该木塑门共分为五层,中间层1为设置有加强筋2的中空结构,中间层的两侧为对称结构,每侧从内到外依次为次外层3和最外层4,最外层4的木塑的发泡密度大于次外层3的发泡密度。

所述的次外层3的厚度为4.5mm,最外层4的厚度为1mm。

所述的加强筋2垂直于木塑门。

所述的木塑共挤门为一体成型结构。

实施例4

一种木塑共挤门,该木塑门共分为五层,中间层1为设置有加强筋2的中空结构,中间层的两侧为对称结构,每侧从内到外依次为次外层3和最外层4,最外层4的木塑的发泡密度大于次外层3的发泡密度。

所述的次外层3的厚度为4.7mm,最外层4的厚度为0.7mm。

所述的加强筋2垂直于木塑门。

所述的木塑共挤门为一体成型结构。

实验例

对比组:一种木塑门,共分为三层,中间层为设置有加强筋的中空结构,中间层的两侧为对称结构,每侧都有外层,外层的密度为0.75 kg/m3,外层的厚度为5.5mm。

实验组1为实施例2;实验组2为实施例3;实验组3为实施例4。

测试对比组和实验组的从外表面向内测定深度0.5mm处的密度和硬度、从外表面向内测定深度4mm处的密度和硬度、生产周期和生产成本,实验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较优选的具体实施方式的一种,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进行的通常变化和替换都应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