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烹饪器具的蒸笼及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40569阅读:217来源:国知局
用于烹饪器具的蒸笼及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烹饪器具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人们使用电压力锅、电饭煲在煮饭或单独烹饪各种食物时,往往会在锅内放置蒸笼,再在蒸笼内放置需要烹饪的食物,烹饪非常方便。如图1所示,现有的蒸笼1大多数没有提手,蒸笼1整体直接放置在内锅上,导致用户取出困难。为了解决此问题,部分蒸笼采用侧壁开孔的方式以便提放,然而由于使用过程中,内锅温度较高,这种结构很容易烫伤消费者。还有部分蒸笼带有钢丝结构提手,在拿起或放下蒸笼时,很容易将放置在蒸笼中的食物洒出,并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因此,需要一种用于烹饪器具的蒸笼及烹饪器具,以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在实用新型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例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为了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烹饪器具的蒸笼,其特征在于,所述蒸笼包括蒸笼本体、提手和连接装置,所述蒸笼本体具有底壁和沿所述底壁向上延伸的侧壁,所述蒸笼本体上设置有透气部,所述侧壁上设置有安装孔,所述提手通过所述连接装置与所述安装孔连接,

其中,所述安装孔包括限位孔和转动孔,所述限位孔与所述转动孔连通,所述连接装置能够在所述限位孔和转动孔之间移动,并且,当所述连接装置位于所述转动孔中时,所述提手通过所述连接装置能够相对于所述转动孔转动;当所述连接装置位于所述限位孔中时,所述提手通过所述连接装置与所述限位孔卡合,使得所述提手不能相对于所述限位孔转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蒸笼,提手通过连接装置与蒸笼本体连接,蒸笼本体上设置有限位孔和转动孔,提手能够相对于转动孔转动,这样,可以使得提手相对于蒸笼本体转动,方便用户提起或放下提手;提手不能相对于限位孔转动,这样,可以使得用户提起提手时提手相对于蒸笼本体固定不动,防止提手带动蒸笼本体晃动,避免放置在蒸笼本体中的食物洒出。

可选地,所述连接装置包括:铆钉栓,所述铆钉栓包括基部和突出于所述基部的突出部,所述突出部构造为正方形;以及铆钉,所述铆钉穿过所述铆钉栓。这样,连接装置采用铆钉和铆钉栓,更为方便的将提手和蒸笼本体连接在一起,同时移动或转动,防止蒸笼在使用频率较多情况下,造成提手和蒸笼本体连接的松动。

可选地,所述提手包括提手本体和提手连接部,所述提手连接部与所述铆钉和所述突出部连接在一起,使得所述提手连接部和所述突出部不会发生相对转动。由此设置方式,将提手和突出部连接在一起,避免了提手和连接装置频繁转动造成提手与突出部的松脱。

可选地,所述基部的尺寸大于所述转动孔的直径,所述突出部的外接圆的直径小于所述转动孔的直径。这样,方便铆钉、铆钉栓和提手连接部相对于转动孔灵活转动。

可选地,所述限位孔构造为正方形,且所述基部的尺寸大于所述限位孔的尺寸,所述突出部的宽度与所述限位孔的宽度相匹配,以使得所述突出部与所述限位孔卡合。由此设置方式,突出部与限位孔的形状相匹配,且突出部与限位孔卡合,使得突出部相对于限位孔不能相对转动,从而使得用户提起提手时提手在竖直状态下固定不动,从而防止蒸笼本体在被提起时不倾斜。

可选地,所述提手连接部具有台阶部,所述台阶部的形状与所述突出部的形状相匹配,以在所述突出部由所述转动孔移动至所述限位孔时对所述突出部进行限位。这样,提手在向上移动时,由于转动孔的尺寸大于限位孔的尺寸,台阶部在蒸笼本体的内侧起到限位作用,以对铆钉栓在向上移动时起到限位作用,从而防止突出部在向上移动时跑偏,造成突出部不能准确的进入到限位孔中。

可选地,所述铆钉栓具有通孔,所述通孔贯通所述基部和所述突出部,所述铆钉穿过所述通孔。由此设置方式,铆钉可以穿过通孔,从而贯穿整个铆钉栓,铆钉的头部容置于位于基部的通孔中,铆钉的尾部穿过位于突出部的通孔,使得铆钉直接与铆钉栓铆接,且铆钉的头部不突出于铆钉栓。

可选地,所述限位孔位于所述转动孔的上方。这样,提手在提起时向上移动即可相对于蒸笼本体不动,便于用户操作。

可选地,所述侧壁上还设置有放置部,所述提手本体在静止状态下放置在所述放置部上。由此设置方式,方便提手在静止状态下放置在预定位置,既避免了在烹饪时提手与蒸笼本体内的食物产生干涉,又可以在闲置时提手能够很好的收入蒸笼本体中。

可选地,所述放置部包括凸包或滚筋。这样,便于加工。

可选地,所述提手由宽扁的不锈钢制成,所述提手的厚度为0.5mm~2mm。由此,方便用户提取蒸笼,也提高了提手的强度,在蒸笼本体内放置较多食物时,提起提手也不会使其变形。

可选地,所述提手本体上设置有硅胶,以防止用户烫伤。这样,由于提手在烹饪过后温度较高,在提手本体上设置的硅胶便于用户抓握,防止用户烫伤。

另一方面,本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包含相应蒸笼的烹饪器具。这样的烹饪器能够有效的避免蒸笼本体内的食物洒出。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实用新型。附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附图中,

图1为现有的蒸笼的主视剖视图;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的主视剖视图;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蒸笼的提手的主视图;

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蒸笼的蒸笼本体的主视图;

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蒸笼的蒸笼本体的左视图;

图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蒸笼的连接装置的铆钉栓的后视图;

图7为图6示出的铆钉栓的俯视剖视图;

图8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蒸笼的蒸笼本体的左视图,其中铆钉栓与安装孔连接;

图9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蒸笼的主视图,其中,提手处于竖直状态;

图10为图9示出的A部局部放大图;

图1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蒸笼的主视图,其中,提手处于水平放置状态;

图12为图11示出的B部局部放大图;以及

图1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蒸笼的蒸笼本体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其中,蒸笼本体上设置有滚筋。

附图标记说明:

1蒸笼

100:蒸笼; 110:蒸笼本体;

111:底壁; 112:侧壁;

113:安装孔; 114:限位孔;

115:转动孔; 116:凸包;

117:滚筋; 120:提手;

121:提手本体; 122:提手连接部;

123:台阶部; 130:连接装置;

131:铆钉栓; 132:铆钉;

133:基部; 134:突出部;

135:通孔; 140:硅胶;

200:烹饪器具。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讨论中,给出了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了解,本实用新型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特定的示例中,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详尽地描述。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上”、“下”、“前”、“后”、“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非限制。

本实用新型中所引用的诸如“第一”和“第二”的序数词仅仅是标识,而不具有任何其它含义,例如特定的顺序等。而且,例如,术语“第一部件”其本身不暗示“第二部件”的存在,术语“第二部件”本身不暗示“第一部件”的存在。

如图2所示,烹饪器具200包括盖体和煲体。煲体基本上呈圆角长方体形状,并且具有圆筒形状的内锅收纳部,内锅可以自由地放入内锅收纳部或者从内锅收纳部取出,以方便对内锅进行清洗。内锅的上表面具有圆形开口,用于向内锅中盛放待加热的材料,诸如米、汤等。内锅中可以放置有蒸笼100,需要加热的食物可以放置在蒸笼100上。煲体中包括用于加热内锅的加热装置。可以理解,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200可以为电饭煲、电压力锅或其他的烹饪器具200,且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200除具有煮米饭的功能以外,还可以具有煮粥等各种功能。

如图3-12所示,蒸笼100包括蒸笼本体110、提手120和连接装置130。蒸笼本体110具有底壁111和侧壁112,底壁111呈圆形,侧壁112沿底壁111向上延伸。蒸笼100可以挂靠于内锅上。蒸笼本体110上设置有多个圆形孔形式的透气部(未图示),使得一方面蒸汽可以从透气部进入到蒸笼100中,以蒸熟蒸笼本体110内的食物;另一方面蒸笼本体110内产生的液态水从透气部中流下,以避免蒸笼本体110中的食物被水浸泡。透气部可以设置在底壁111上,以方便水珠从底壁111上留下。透气部也可以设置在侧壁112上,以方便蒸汽从侧壁112中进入,使得食物的各个方位均受热。为了便于描述,下文中将蒸笼本体110靠近内锅侧壁的一侧定义为外,将蒸笼本体110远离内锅侧壁的一侧定义为内。

如图3所示,提手120包括提手本体121和提手连接部122。提手120由宽扁的不锈钢制成,提手120的厚度为0.5mm~2mm,优选地为1.5mm。提手本体121可以构造为半圆形,用户可以方便抓握提手本体121。为了防止用户在抓握提手本体121时被烫伤,提手本体121上设置有硅胶140。提手连接部122构造为直线段,其可以通过连接装置130与蒸笼本体110连接。

为了方便提手120放置于蒸笼本体110上,蒸笼本体110的侧壁112上设置有放置部,如图4所示,放置部可以为向蒸笼内侧凸出的凸包116,以便提手本体121在静止状态下放置在凸包116上。

如图5所示,侧壁112上设置有安装孔113,提手120通过连接装置130与安装孔113连接。安装孔113包括限位孔114和转动孔115,限位孔114与转动孔115连通,且限位孔114位于转动孔115的上方。限位孔114构造为正方形,转动孔115构造为圆形。

连接装置130包括铆钉栓131和铆钉132(参见图9),具体的说,如图6和图7所示,铆钉栓131包括基部133和突出部134,基部为圆形,突出部134构造为正方形且从基部133的中部向一侧突出于基部133。显然,基部133的尺寸大于突出部134的尺寸。铆钉栓131中设置有通孔135,通孔135贯通基部133和突出部134。通孔135构造为台阶孔,位于基部133的一部分通孔135的直径大于位于突出部134中的通孔135的直径。如图10所示,铆钉132可以穿过通孔135,从而贯穿整个铆钉栓131。铆钉132的头部容置于位于基部133的通孔135中,铆钉132的尾部穿过位于突出部134的通孔135。铆钉132的尾部与提手连接部122、突出部134连接在一起,使得提手连接部122和突出部134不会发生相对转动。当提手本体121旋转时,铆钉132与铆钉栓131也一同随之转动。

如图8所示,铆钉栓131设置安装孔113中,即设置在相连通的限位孔114和转动孔115中。铆钉栓131的基部133的尺寸大于转动孔115的尺寸,突出部134的外接圆的直径小于转动孔115的直径,以使得铆钉栓131的突出部134可以由外向内穿过转动孔115,基部133不穿过转动孔115。如图11和图12所示,铆钉132与铆钉栓131和提手连接部122铆接,此时提手本体121水平放置在凸包116上,当用户抓握提手本体121并提起提手本体121时,提手连接部122带动铆钉132和铆钉栓131在转动孔115中转动,从而使得提手本体121由水平放置状态转至竖直状态。

如图9和图10所示,当提手本体121处于竖直状态,由于突出部134和限位孔114均为方形,此时,突出部134与限位孔114对齐,突出部134的宽度与限位孔114的宽度相匹配,基部133的尺寸大于限位孔114的尺寸。用户将提手本体121向上提起,突出部134也随之向上移动由转动孔115进入至限位孔114中。突出部134进入限位孔114后,突出部134与限位孔114卡合,且限位孔114对突出部134进行限位,限制突出部134的转动,使得提手120不能相对于限位孔114转动。

这样,连接装置130能够在限位孔114和转动孔115之间移动,并且当连接装置130位于转动孔115中时,提手120通过连接装置130能够相对于转动孔115转动;当连接装置130位于限位孔114中,提手120通过连接装置130与限位孔114卡合,使得提手120不能相对于限位孔114转动。

进一步地,如图3和图10所示,提手连接部122具有台阶部123,台阶部123朝向蒸笼本体110的内侧突出。台阶部123与铆钉连接在一起,且台阶部123突出的形状与铆钉栓131的形状相匹配。这样,提手120在向上移动时,由于转动孔115的尺寸大于限位孔114的尺寸,台阶部123在蒸笼本体110的内侧起到限位作用,以对铆钉栓131在向上移动时起到限位作用,从而防止突出部134在向上移动时跑偏,避免突出部134不能准确的进入到限位孔114中。

更进一步地,如图13所示,蒸笼本体110的侧壁112的内表面上还可以设置有滚筋117,其沿蒸笼本体110的侧壁112周向连续设置,提手本体121在静止状态下可以放置在滚筋117上。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中出现的诸如“设置”等术语既可以表示一个部件直接附接至另一个部件,也可以表示一个部件通过中间件附接至另一个部件。本文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描述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与其它特征结合地应用于另一个实施例,除非该特征在该另一个实施例中不适用或是另有说明。

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例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