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立锅盖的功能锅。
背景技术:
现有的锅体结构都较简单,通常只能用于加热食材,一方面不利于锅盖的竖立,另一方便也不具有辅助加热等其他功能。虽然现有一种专利号为201520748668的远红外线锅,该远红外线锅只在锅体的侧壁内设置有能量层,由于能量层只是设置在侧壁内,使得该种锅的辅助加热效果不佳。为此需要一种可立锅盖的功能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立锅盖的功能锅,该功能锅不仅结构简单,而且方便用于竖立锅盖。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于:一种可立锅盖的功能锅,包括锅体,所述锅体的两侧部分别设置有锅耳,所述锅耳上设置有用于锅盖把手插入的插槽,所述锅体侧壁内设置有第一密封腔,所述第一密封腔内填充有具有辐射远红外线的第一功能性粉料层,所述锅体底部设置有第二密封腔,所述第二密封腔内填充有具有辐射远红外线的第二功能性粉料层,所述第二功能性粉料层内部包裹有铝片。
进一步地,所述锅体包括呈锅状的内层板,所述内层板的外侧套置有环形外层板,所述环形外层板的上下端分别与内层板密封连接使内层板与环形外层板之间形成第一密封腔,所述内层板的下侧设置有盘型加热底板,所述盘型加热板的上端缘与环形外层板的下端密封连接使盘型加热板于内层板之间形成第二密封腔。
进一步地,所述环形外层板的上下端分别经高频钎焊与内层板密封连接,所述盘型加热板的上端缘经高频钎焊与盘型外层板的下端密封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锅耳呈拐状,锅耳的拐部下端经高频钎焊与环形外层板固定连接,且锅耳的拐部还设置有穿过环形外层板、第一功能性粉料层及内层板用于实现与锅体固定连接的铆钉。
进一步地,所述锅耳上位于插槽的外侧还设置有提握时用于手指穿过的通口。
进一步地,所述内层板为304不锈钢板经冲压或压铸制成,所述环形外层板及盘型加热底板为430导磁钢分别经冲压或压铸而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该功能锅不仅结构简单,而且方便用于竖立锅盖,同时内部填充有第一功能性粉料层配合内层板可以有助于锅体内的食材保温及催熟。由于有远红外功能的充分发挥, 有助于食物烹煮营养丰富口味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的A区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的B区放大图;
图中:10-锅体 11-内层板 12-环形外层板 13-盘型加热底板 20-锅耳 21-插槽 22-铆钉 23-通口 30-第一功能性粉料层 40-第二功能性粉料层 50-铝片 60-高频钎焊部位。
具体实施方式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
参考图1至图4
一种可立锅盖的功能锅,包括锅体10,所述锅体的两侧上部分别设置有锅体20,所述锅耳上设置有用于锅盖把手插入的插槽21,所述锅体侧壁内设置有第一密封腔,所述第一密封腔内填充有具有辐射远红外线的第一功能性粉料层30,所述锅体底部设置有第二密封腔,所述第二密封腔内填充有具有辐射远红外线的第二功能性粉料层40,所述第二功能性粉料层内部包裹有铝片50,以便通过第一功能性粉料层和第二功能性粉料层全面辅助锅体加热,完成食物的保温及催熟。
本实施例中,所述锅体包括呈锅状的内层板11,所述内层板的外侧套置有环形外层板12,所述环形外层板的上下端分别与内层板密封连接使内层板与环形外层板之间形成第一密封腔,所述内层板的下侧设置有盘型加热底板13,所述盘型加热板的上端缘与环形外层板的下端密封连接使盘型加热板于内层板之间形成第二密封腔。
本实施例中,所述环形外层板的上下端分别经高频钎焊与内层板密封连接,所述盘型加热板的上端缘经高频钎焊与盘型外层板的下端密封连接,从而使连接更牢固。
本实施例中,所述锅耳呈拐状,锅耳的拐部下端经高频钎焊与环形外层板固定连接,且锅耳的拐部还设置有穿过环形外层板、第一功能性粉料层及内层板用于实现与锅体固定连接的铆钉22。
本实施例中,所述锅耳上位于插槽的外侧还设置有提握时用于手指穿过的通口23。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功能性粉料层及第二功能性粉料层分别包括20-50%的镁粉、5-10%锌粉、10~25%的电气石、10~20%的磁性超细粉体、5~15%的麦饭石、8~15%的木魚石以及12~35%的陶粘土。
本实施例中,所述内层板为304不锈钢板经冲压或压铸制成,防止锅体生锈,所述环形外层板及盘型加热底板为430导磁钢分别经冲压或压铸而成,以便与电磁炉配合使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的涵盖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