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领域,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电压力锅的锅盖本体上的扣牙为锅盖的主要承压部件,但目前锅盖本体上的扣牙的强度都是通过增大锅盖本体的壁厚来保证的,该种设置虽然确保了扣牙的强度,但使得锅盖本体的厚度较厚,因而会造成材料浪费及成本增加,同时采用该种厚度的材料来加工锅盖本体,也增加了锅盖本体加工成型时的难度。
因此,如何设计出一种即能够满足强度要求又能够使得锅盖本体的厚度较薄的烹饪器具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本实用新型正是基于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锅体,所述锅体上设置有第一扣牙;锅盖本体,所述锅盖本体包括锅盖本体侧壁和由所述锅盖本体侧壁向所述锅盖本体内弯折形成的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二扣牙;其中,所述锅盖本体盖装在所述锅体上时,所述第一扣牙位于所述第二扣牙的上方,且所述第一扣牙与所述第二扣牙之间沿所述锅体的轴向上设置有预设间隙。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烹饪器具,锅盖本体盖装在锅体上时,第一扣牙位于第二扣牙的上方,即第二扣牙位于第一扣牙的下方,因此,在锅盖本体受热和/或受压而向上运动时,第一扣牙能够与第二扣牙相互扣合,以阻止锅盖本体继续向上运动,从而可防止锅盖本体与锅体相脱离,进而即可实现锅体与锅盖本体的相互扣合,而通过在第一扣牙与所述第二扣牙之间设置上述预设间隙,从而在开合盖时,第二扣牙不直接与第一扣牙接触,因而在开合盖时第二扣牙便不会与第一扣牙发生摩擦,即第一扣牙不会阻止锅盖本体的旋转动作,从而便能够非常顺畅地进行开盖和合盖操作,同时由于在开合盖时第二扣牙不与第一扣牙发生摩擦,因而可避免第一扣牙与第二扣牙发生摩擦磨损,从而在长时间使用后能够始终确保第一扣牙和第二扣牙的厚度不变,进而能够确保第一扣牙和第二扣牙的强度始终不变。另外由于电压力锅在工作时,锅盖本体受到锅体内的压力作用,因而锅盖本体会沿着锅盖的轴向方向向远离锅体的一方产生轻微的位移,即在电压力锅工作后,锅盖本体整体有一个向上运动的位移,因而会使第二扣牙也有一个向上运动的位移,而通过设置预设间隙能够为锅盖本体的第二扣牙受压和/或受热后向上运动预留出空间,以防止锅盖本体因受压和/或受热而向上运动后出现第二扣牙与第一扣牙干涉过度(即超越了正常扣合的范畴)的情况发生,而若第一扣牙与第二扣牙发生干涉过度,那么第二扣牙承受的力除锅体内的压力之外还包括第一扣牙被干涉过度后产生的回复力,因此第一扣牙与第二扣牙发生干涉过度势必会增大作用于第二扣牙上的压力,因而会明显降低第二扣牙的承压能力,另外若第一扣牙与第二扣牙干涉过度甚至会出现第二扣牙直接断裂的情况发生,因而会明显降低第二扣牙以及锅盖的整体承压能力,而通过设置预设间隙便能够很好地避免第一扣牙与第二扣牙发生干涉过度的情况,进而能够有效地确保第二扣牙的强度,以使第二扣牙能够满足产品的6倍承压,进而能够确保烹饪器具的整体强度。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还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预设间隙大于等于0.5mm小于等于3mm。
在该技术方案中,将预设间隙设置在大于等于0.5mm小于等于3mm的范围内,一方面在电压力锅未工作时能够非常顺畅地进行开盖和合盖操作,同时,将预设间隙设置在大于等于0.5mm小于等于3mm的范围内还能够使锅盖本体在受压和/或受热后使第二扣牙与第一扣牙处于强度最好地最佳配合位置,从而即可防止第一扣牙与第二扣牙发生干涉过度,又可防止第一扣牙与第二扣牙间隙过远而不能有效地配合,进而使得第一扣牙和第二扣牙能够最佳、有效地配合,进而便能够提高烹饪器具的整体强度,以使产品满足6倍承压要求。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二扣牙的数量为4个至8个,所述第一扣牙的数量与所述第二扣牙的数量一致。
在该技术方案中,一方面第一扣牙和第二扣牙的数量不宜过多,否则无法顺畅地进行开盖和合盖,同时第一扣牙和第二扣牙的数量过多,也会延长锅体和锅盖本体的加工时间,降低锅体和锅盖本体的加工效率,从而会增加锅体和锅盖本体的加工成本。另一方面,第一扣牙和第二扣牙的数量也不易过少,因为第一扣牙和第二扣牙的数量过少时,锅盖与锅体之间的扣合面积便相对减少,因此承压面积也相对减少,从而施加至单个第二扣牙上的压力便会增大,因而对第二扣牙的承压能力要求也就更高,从而即会增大锅盖的加工难度和加工成本,而将第二扣牙的数量设置在4个至8个之间,并将第一扣牙的数量与第二扣牙的数量保持一致即能够确保锅体与锅盖之间的扣合面积比较适中,进而使得单个第二扣牙需要承受的压力比较合理,另一方面也不会因第一扣牙和第二扣牙的数量过多而增大开合盖的难度,同时,将第二扣牙的数量设置在4个至8个之间并将第一扣牙的数量与第二扣牙的数量保持一致也使得锅体和锅盖本体的加工效率及加工成本比较合理。因而即能够从整体上确保产品的质量,又能够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其中,优选地,所述第二扣牙的数量为6个。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多个所述第二扣牙在所述锅盖本体上均匀对称设置,多个所述第一扣牙与多个所述第二扣牙一一对应设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将多个第二扣牙对称设置并将第一扣牙与第二扣牙一一对应设置能够使锅盖本体的压力均衡,从而能够避免因受力不均而出现承压薄弱部,进而即可确保锅盖本体的整体强度,以提高锅盖本体的整体承压能力。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锅盖本体侧壁包括侧壁本体和由所述侧壁本体弯折形成的折边,所述折边与所述侧壁本体形成多层复合结构,所述第二扣牙由所述多层复合结构弯折形成。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制作锅盖本体时,可将锅盖本体侧壁远离锅盖本体顶壁的一端弯折以形成折边,并将该折边压合在侧壁本体上,以形成包括折边和侧壁本体的多层复合结构,此后可将该多层复合结构直接向锅盖本体内弯折而形成第二扣牙。该种设置一方面由于将锅盖本体侧壁弯折成了多层复合结构,因而使得锅盖本体的边较为光滑,进而可避免因锅盖本体的边上的毛刺等划伤用户的情况发生,另一方面由于第二扣牙由多层复合结构弯折而成,因此,第二扣牙也为多层结构,从而使得第二扣牙的厚度远大于锅盖本体的厚度,因而即可大幅度提高第二扣牙的承压能力,以确保第二扣牙能够满足所需的强度,因而便不需要通过增大锅盖本体的厚度来确保第二扣牙所需的强度,从而即可将锅盖本体设计的较薄,以降低锅盖本体的厚度,进而即可使得锅盖本体的用料较省、成本较低。此外,将锅盖本体设计的较薄时即可采用厚度较薄的材料来加工锅盖本体,因而即能够降低锅盖本体加工成型的难度,进而能够提高锅盖本体的加工成型效率,以降低锅盖本体的加工成本。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折边由所述侧壁本体向所述锅盖本体外弯折而成。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将侧壁本体弯折成多层复合结构时,既能够将侧壁本体向锅盖本体外弯折,也能够将侧壁本体向锅盖本体内弯折,但折边由侧壁本体向锅盖本体外弯折而成,能够在锅盖组装好后将折边隐藏于锅盖本体与面盖之间,因而能够确保锅盖的美观性,以提升用户体验。
在另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折边由所述侧壁本体向所述锅盖本体内弯折而成。当然,在实现加强锅盖本体的局部厚度的原则下,折边也可由侧壁本体向所述锅盖本体内弯折而成。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二扣牙的厚度在0.8mm至1.5mm的范围内。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多层复合结构弯折而成的第二扣牙的厚度能够达到0.8mm至1.5mm的范围内,该种厚度的第二扣牙完全能够满足电压力锅的6倍承压要求,因而能够在将锅体的厚度减薄到大于等于0.3mm小于等于0.9mm时,依旧能够确保第二扣牙具有足够的强度。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锅盖本体还包括:锅盖本体顶壁,与所述锅盖本体侧壁连接;其中,所述锅盖本体顶壁的厚度大于等于0.3mm小于等于0.9mm,和/或所述锅盖本体侧壁的厚度大于等于0.3mm小于等于0.9mm。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合理设置锅体与锅盖本体之间的装配间隙以及第二扣牙的弯折角度、第二扣牙在径向上的投影长度和第二扣牙的数量等,以确保锅盖本体的局部,比如第二扣牙处具有足够的强度时能够将锅盖本体,即锅盖本体侧壁和锅盖本体顶壁的厚度减薄到大于等于0.3mm小于等于0.9mm的范围内,从而相比于相关技术中的锅盖本体而言,本方案中的锅盖本体在满足强度要求时,其厚度大大减小,因而即能够节省材料,又能够降低锅盖本体的加工难度,进而能够降低锅盖本体的加工成本,提高锅盖本体的加工效率。
其中,进一步优选地,所述锅盖本体顶壁的厚度和/或所述锅盖本体侧壁的厚度大于等于0.3mm小于等于0.4mm。
在该技术方案中,还可通过将锅体本体侧壁弯折成折边并形成多层复合结构后将其弯折成第二扣牙,该种第二扣牙的厚度为锅盖本体侧壁的厚度的正整数倍,因此在加工出同样厚度的第二扣牙时,能够将锅体本体的厚度成倍减薄,具体地,可减薄到0.3mm至0.4mm的范围内,从而能够大幅度地减少材料的用量,以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锅盖本体侧壁和所述锅盖本体顶壁为一体式结构,一体式结构的力学性能好,一方面,可以有效的保证锅盖本体侧壁与锅盖本体顶壁的连接强度,从而保证锅盖本体的承压能力,另一方面,有效的降低了锅盖本体的加工难度,可将锅盖本体侧壁与锅盖本体顶壁一体制成,批量生产,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工艺材料成本。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面盖,所述面盖盖装在所述锅盖本体上,其中,所述面盖能够用于保护所述锅盖本体。
优选地,面盖为塑料面盖。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烹饪器具包括电压力锅。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图1提供的烹饪器具的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锅盖本体的一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图5提供的锅盖本体的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6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锅盖本体,11锅盖本体侧壁,111侧壁本体,112折边,12第二扣牙,13锅盖本体顶壁,2锅体,21第一扣牙,3预设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6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锅体2,锅体2上设置有第一扣牙21;锅盖本体1,锅盖本体1包括锅盖本体侧壁11和由锅盖本体侧壁11向锅盖本体1内弯折形成的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二扣牙12;其中,锅盖本体1盖装在锅体2上时,第一扣牙21位于第二扣牙12的上方,且第一扣牙21与第二扣牙12之间沿锅体2的轴向上设置有预设间隙3。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烹饪器具,锅盖本体1盖装在锅体2上时,第一扣牙21位于第二扣牙12的上方,即第二扣牙12位于第一扣牙21的下方,因此,在锅盖本体1受热和/或受压而向上运动时,第一扣牙21能够与第二扣牙12相互扣合,以阻止锅盖本体1继续向上运动,从而可防止锅盖本体1与锅体2相脱离,进而即可实现锅体2与锅盖本体1的相互扣合,而通过在第一扣牙21与第二扣牙12之间设置上述预设间隙3,从而在开合盖时,第一扣牙21不直接与第二扣牙12接触,因而在开合盖时第二扣牙12便不会与第一扣牙21发生摩擦,即第一扣牙21不会阻止锅盖本体1的旋转动作,从而便能够非常顺畅地进行开盖和合盖操作,同时由于在开合盖时第二扣牙12不与第一扣牙21发生摩擦,因而可避免第一扣牙21与第二扣牙12发生摩擦磨损,从而在长时间使用后能够始终确保第一扣牙21和第二扣牙12的厚度不变,进而能够确保第一扣牙21和第二扣牙12的强度始终不变。另外由于电压力锅在工作时,锅盖本体1受到锅体2内的压力作用,因而锅盖本体1会沿着锅盖的轴向方向向远离锅体2的一方产生轻微的位移,即在电压力锅工作后,锅盖本体1整体有一个向上运动的位移,因而会使第二扣牙12也有一个向上运动的位移,而通过设置预设间隙3能够为锅盖本体1受热后向上运动预留出空间,以防止锅盖本体1因受压和/或受热而向上运动后出现第二扣牙12与第一扣牙21干涉过度(即超越了正常扣合的范畴)的情况发生,而若第一扣牙21与第二扣牙12发生干涉过度,那么第二扣牙12承受的力除锅体2内的压力之外还包括第一扣牙21被干涉过度后产生的回复力,因此第一扣牙21与第二扣牙12发生干涉过度势必会增大作用于第二扣牙12上的压力,因而会明显降低第二扣牙12的承压能力,另外若第一扣牙21与第二扣牙12干涉过度甚至会出现第二扣牙12直接断裂的情况发生,因而会明显降低第二扣牙12以及锅盖的整体承压能力,而通过设置预设间隙3便能够很好地避免第一扣牙21与第二扣牙12发生干涉过度的情况,进而能够有效地确保第二扣牙12的强度,以使第二扣牙12能够满足产品的6倍承压要求,进而能够确保烹饪器具的整体强度。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预设间隙3大于等于0.5mm小于等于3mm。
在该技术方案中,将预设间隙3设置在大于等于0.5mm小于等于3mm的范围内,一方面在电压力锅未工作时能够非常顺畅地进行开盖和合盖操作,同时,将预设间隙3设置在大于等于0.5mm小于等于3mm的范围内还能够使锅盖本体1在受压和/或受热后使第二扣牙12与第一扣牙21处于强度最好地最佳配合位置,从而即可防止第一扣牙21与第二扣牙12发生干涉过度,又可防止第一扣牙21与第二扣牙12间隙过远而不能有效地配合,进而使得第一扣牙21和第二扣牙12能够最佳、有效地配合,进而便能够提高烹饪器具的整体强度,以使产品满足6倍承压要求。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如图3和图4所示,第二扣牙12的数量为4个至8个,第一扣牙21的数量与第二扣牙12的数量一致。
在该技术方案中,一方面第一扣牙21和第二扣牙12的数量不宜过多,否则无法顺畅地进行开盖和合盖,同时第一扣牙21和第二扣牙12的数量过多,也会延长锅体2和锅盖本体1的加工时间,降低锅体2和锅盖本体1的加工效率,从而会增加锅体2和锅盖本体1的加工成本。另一方面,第一扣牙21和第二扣牙12的数量也不易过少,因为第一扣牙21和第二扣牙12的数量过少时,锅盖与锅体2之间的扣合面积便相对减少,因此承压面积也相对减少,从而施加至单个第二扣牙12上的压力便会增大,因而对第二扣牙12的承压能力要求也就更高,从而即会增大锅盖的加工难度和加工成本,而将第二扣牙12的数量设置在4个至8个之间,并将第一扣牙21的数量与第二扣牙12的数量保持一致即能够确保锅体2与锅盖之间的扣合面积比较适中,进而使得单个第二扣牙12需要承受的压力比较合理,另一方面也不会因第一扣牙21和第二扣牙12的数量过多而增大开合盖的难度,同时,将第二扣牙12的数量设置在4个至8个之间并将第一扣牙21的数量与第二扣牙12的数量保持一致也使得锅体2和锅盖本体1的加工效率及加工成本比较合理。因而即能够从整体上确保产品的质量,又能够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其中,优选地,如图3和图4所示,第二扣牙12的数量为6个。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如图4所示,多个第二扣牙12在锅盖本体1上均匀对称设置,多个第一扣牙21与多个第二扣牙12一一对应设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将多个第二扣牙12对称设置并将第一扣牙21与第二扣牙12一一对应设置能够使锅盖本体1的压力均衡,从而能够避免因受力不均而出现承压薄弱部,进而即可确保锅盖本体1的整体强度,以提高锅盖本体1的整体承压能力。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如图5和图6所示,锅盖本体侧壁11包括侧壁本体111和由侧壁本体111弯折形成的折边112,折边112与侧壁本体111形成多层复合结构,第二扣牙12由多层复合结构弯折形成。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制作锅盖本体1时,可将锅盖本体侧壁11远离锅盖本体顶壁13的一端弯折以形成折边112,并将该折边112压合在侧壁本体111上,以形成包括折边112和侧壁本体111的多层复合结构,此后可将该多层复合结构直接向锅盖本体1内弯折而形成第二扣牙12。该种设置一方面由于将锅盖本体侧壁11弯折成了多层复合结构,因而使得锅盖本体1的边较为光滑,进而可避免因锅盖本体1的边上的毛刺等划伤用户的情况发生,另一方面由于第二扣牙12由多层复合结构弯折而成,因此,第二扣牙12也为多层结构,从而使得第二扣牙12的厚度远大于锅盖本体1的厚度,因而即可大幅度提高第二扣牙12的承压能力,以确保第二扣牙12能够满足所需的强度,因而便不需要通过增大锅盖本体1的厚度来确保第二扣牙12所需的强度,从而即可将锅盖本体1设计的较薄,以降低锅盖本体1的厚度,进而即可使得锅盖本体1的用料较省、成本较低。此外,将锅盖本体1设计的较薄时即可采用厚度较薄的材料来加工锅盖本体1,因而即能够降低锅盖本体1加工成型的难度,进而能够提高锅盖本体1的加工成型效率,以降低锅盖本体1的加工成本。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如图5和图6所示,折边112由侧壁本体111向锅盖本体1外弯折而成。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将侧壁本体111弯折成多层复合结构时,既能够将侧壁本体111向锅盖本体1外弯折,也能够将侧壁本体111向锅盖本体1内弯折,但折边112由侧壁本体111向锅盖本体1外弯折而成,能够在锅盖组装好后将折边112隐藏于锅盖本体1与面盖之间,因而能够确保锅盖的美观性,以提升用户体验。
在另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折边112由侧壁本体111向锅盖本体1内弯折而成。当然,在实现加强锅盖本体1的局部厚度的原则下,折边112也可由侧壁本体111向锅盖本体1内弯折而成。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如图5和图6所示,第二扣牙12的厚度t2在0.8mm至1.5mm的范围内。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多层复合结构弯折而成的第二扣牙12的厚度能够达到0.8mm至1.5mm的范围内,该种厚度的第二扣牙12完全能够满足电压力锅的6倍承压要求,因而能够在将锅体2的厚度减薄到大于等于0.3mm小于等于0.9mm时,依旧能够确保第二扣牙12具有足够的强度。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如图5和图6所示,锅盖本体1还包括:锅盖本体顶壁13,与锅盖本体侧壁11连接;其中,锅盖本体顶壁13的厚度大于等于0.3mm小于等于0.9mm,和/或锅盖本体侧壁11的厚度t1大于等于0.3mm小于等于0.9mm。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合理设置锅体2与锅盖本体1之间的装配间隙以及第二扣牙12的弯折角度、第二扣牙12在径向上的投影长度和第二扣牙12的数量等,以确保锅盖本体1的局部,比如第二扣牙12处具有足够的强度时能够将锅盖本体1,即锅盖本体侧壁11和锅盖本体顶壁13的厚度减薄到大于等于0.3mm小于等于0.9mm的范围内,从而相比于相关技术中的锅盖本体1而言,本方案中的锅盖本体1在满足强度要求时,其厚度大大减小,因而即能够节省材料,又能够降低锅盖本体1的加工难度,进而能够降低锅盖本体1的加工成本,提高锅盖本体1的加工效率。
其中,进一步优选地,锅盖本体顶壁13的厚度和/或锅盖本体侧壁11的厚度大于等于0.3mm小于等于0.4mm。
在该技术方案中,还可通过将锅体2本体侧壁弯折成折边112并形成多层复合结构后将其弯折成第二扣牙12,该种第二扣牙12的厚度为锅盖本体侧壁11的厚度的正整数倍,因此在加工出同样厚度的第二扣牙12时,能够将锅体2本体的厚度成倍减薄,具体地,可减薄到0.3mm至0.4mm的范围内,从而能够大幅度地减少材料的用量,以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锅盖本体侧壁11和锅盖本体顶壁13为一体式结构,一体式结构的力学性能好,一方面,可以有效的保证锅盖本体侧壁11与锅盖本体顶壁13的连接强度,从而保证锅盖本体1的承压能力,另一方面,有效的降低了锅盖本体1的加工难度,可将锅盖本体侧壁11与锅盖本体顶壁13一体制成,批量生产,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工艺材料成本。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烹饪器具还包括:面盖,面盖盖装在锅盖本体1上,其中,面盖能够用于保护锅盖本体1。
优选地,面盖为塑料面盖。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烹饪器具包括电压力锅。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