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热盘加热的电饭煲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05367阅读:231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热盘加热的电饭煲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烹饪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带热盘加热的电饭煲。



背景技术:

常规热盘加热的电饭煲,为了提升内锅的热对流,热盘与内锅接触的地方,通常设置在热盘最热的地方,即是热盘中靠近发热管的地方,其它位置是都是留有间隙,其中温度传感器周围的热盘和内锅之间设置有0.5mm的间隙。常规热盘与内锅的接触点只有一个,由于内锅底部弧度的加工误差及内锅放置的略微倾斜将使温度传感器周围的热盘和内锅的间隙距离发生变化,即是内锅与热盘的接触点离开了热盘最热的位置,传递给内锅中央位置的米的热量发生变化,特别是内锅中部远离热触点,中部位置没法补充热量,米饭没有沸腾,中部易结块,并且经常会出现煮饭夹生的现象,因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设计了本实用新型,一种带热盘加热的电饭煲。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带热盘加热的电饭煲,所述电饭煲通过增加热盘的数量,增加内锅中部与热盘的接触,补充了中部的热量,从而改善了内锅与热盘的接触,大大改善了内锅热对流,从而提升煮饭性能。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带热盘加热的电饭煲,包括外锅、内锅和热盘加热组件,所述外锅内设有热盘加热组件,所述内锅设在外锅内且位于热盘电加热组件上方,所述热盘加热组件包括至少两个热盘,至少两个热盘由外至内依次设置,且靠外的热盘在单位时间内的加热量大于靠内的热盘在单位时间内的加热量。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带热盘加热的电饭煲,包括外锅、内锅、热盘加热组件,通过增加热盘的数量,增加内锅中部与热盘的接触,补充了中部的热量,从而改善了内锅与热盘的接触,大大改善了内锅热对流,从而提升煮饭性能。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热盘加热组件包括外周热盘和内周热盘两个热盘以及外周热盘导线、外周热盘导热管、内周热盘导线、内周热盘导热管,所述外周热盘和内周热盘均为环状,所述外周热盘设于内周热盘的外侧,且所述外周热盘和内周热盘的中心重合;

所述外周热盘导热管安装在外周热盘的底部或者外周热盘内,所述外周热盘导线安装在外周热盘导热管的末端;

所述内周热盘导热管安装在内周热盘的底部或者内周热盘内,所述内周热盘导线安装在内周热盘导热管的末端。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浮动弹性支撑组件,保证热盘是浮动连接,可以防止内锅放偏而导致转热不良。

可选的,在内锅没有装配的状态下,所述内周热盘的顶端高于外周热盘的顶端,所述内锅实际装配后,所述内锅的底部抵接在内周热盘和外周热盘的上表面上。

可选的,所述外周热盘和内周热盘分别单独控制加热或同时控制加热,所述外周热盘在单位时间的加热量大于内周热盘的加热量。

可选的,所述外周热盘与内锅的接触点为第一接触点,所述第一接触点位于所述外周热盘上且位于外周热盘导热管的上方。

可选的,所述内周热盘与内锅的接触点为第二接触点,所述第二接触点位于所述内周热盘上且位于内周热盘导热管的上方。

可选的,所述内周热盘靠近外周热盘的一侧设有环状的凸出部,所述外周热盘靠近内周热盘的一侧设有环状的凹槽,所述凹槽与凸出部结构位置相匹配卡相互卡合。

可选的,所述外周热盘的内径与内周热盘的外径差大于0.5mm。

可选的,所述电饭煲还包括用于使热盘加热组件上下活动的浮动弹性支撑组件,所述浮动弹性支撑组件安装在热盘加热组件和外锅的支撑面之间。

可选的,所述电饭煲还包括用于使热盘加热组件上下活动的浮动弹性支撑组件,所述浮动弹性支撑组件安装在热盘加热组件和外锅的支撑面之间,所述浮动弹性支撑组件包括多个外周热盘浮动弹簧和多个内周热盘浮动弹簧,多个所述外周热盘浮动弹簧均匀分布在热盘加热组件的外周向部分和支撑面之间,每个所述外周热盘浮动弹簧顶部安装在热盘加热组件的外周向部分的底部上,其底部安装在支撑面上;多个所述内周热盘浮动弹簧均匀分布在热盘加热组件的内周向部分和支撑面之间,每个所述外周热盘浮动弹簧顶部安装在热盘加热组件的内周向部分的底部上,其底部安装在支撑面上。

可选的,所述内锅的底部与侧壁之间弧形过渡,所述内锅底部的中部为向上凸出的弧面。

可选的,所述电饭煲还包括主温控器,所述主温控器安装在热盘加热组件中部,且控制所述热盘加热组件的加热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装配状态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热盘加热组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电饭煲,11、内锅,12、主温控器,13、热盘加热组件,131、外周热盘,1311、凹槽,132、外周热盘导线,133、外周热盘导热管,134、内周热盘,1341、凸出部,135、内周热盘导线,136、内周热盘导热管,14、浮动弹性支撑组件,141、外周热盘浮动弹簧,142、内周热盘浮动弹簧,15、外锅,16、盖体。

图1中K代表了内锅中热对流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至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带热盘加热的电饭煲,所述电饭煲1包括外锅15、内锅11和热盘加热组件13,所述外锅15内设有热盘加热组件13,所述内锅11设在外锅15内且位于所述热盘加热组件13上方,所述热盘加热组件13包括两个热盘,两个热盘由外至内依次设置,且靠外的热盘在单位时间内的加热量大于靠内的热盘在单位时间内的加热量。在吸水、加热、持续沸腾、焖饭各阶段中的任一阶段,由于设定了靠内的热盘的在单位时间内的加热量低于靠外的热盘在单位时间内的加热量,因此内锅11外周部分的热对流变得剧烈,如图1所示,图1中K为热对流方向示意图,使得内锅11内部形成了一种由外侧向内侧的翻滚热对流,使内锅11实现了均匀加热,补充了中部的热量,从而改善了内锅与热盘的接触,大大改善了内锅热对流,从而提升煮饭性能。

具体的,如图1至图2所示,所述热盘加热组件13包括外周热盘131、外周热盘导线132、外周热盘导热管133、内周热盘134、内周热盘导线135和内周热盘导热管136,所述外周热盘131和内周热盘134均为环状,所述外周热盘131设于内周热盘134的外侧,且所述外周热盘131和内周热盘134的中心重合,所述外周热盘131和内周热盘134组合形成完整的环状结构,整体性强,可以很好的与内锅11配合,增强了整体的稳定性;所述外周热盘导热管133安装在外周热盘131的底部或者外周热盘131内,所述外周热盘导线132安装在外周热盘导热管133的末端,可选的,外周热盘导热管133与外周热盘131可以通过铸造工艺固定在一起,可以理解的是,外周热盘导热管133设置在外周热盘131底部或者外周热盘131内,内锅11设置在外周热盘131上方,外周热盘131可以将外周热盘导热管133和位于外周热盘131上方的内锅11隔开,而且外周热盘131的设置可以增大导热面积,加快内锅11内的食物煮熟速度;所述内周热盘导热管136安装在内周热盘134的底部或者内周热盘134内,所述内周热盘导线135安装在内周热盘导热管136的末端,可选的,内周热盘导热管136内周热盘134可以通过铸造工艺固定在一起,可以理解的是,内周热盘导热管136设置在内周热盘134底部或者内周热盘134内,内锅11设置在内周热盘134上方,内周热盘134可以将内周热盘导热管136和位于内周热盘134上方的内锅11隔开,而且内周热盘134的设置可以增大导热面积,加快内锅11内的食物煮熟速度。

另外的,所述电饭煲还包括用于使热盘加热组件13上下活动的浮动弹性支撑组件14,所述浮动弹性支撑组件14安装在热盘电加热组件和外锅15的支撑面151之间,所述浮动弹性支撑组件14包括多个外周热盘浮动弹簧141和多个内周热盘浮动弹簧142,多个所述外周热盘浮动弹簧141均匀分布在热盘加热组件13的外周向部分和支撑面151之间,每个所述外周热盘浮动弹簧141顶部安装在热盘加热组件13的外周向部分的底部上,其底部安装在支撑面151上;多个所述内周热盘浮动弹簧142均匀分布在热盘加热组件13的内周向部分和支撑面151之间,每个所述外周热盘浮动弹簧141顶部安装在热盘加热组件13的内周向部分的底部上,其底部安装在支撑面151上。通过设置浮动弹性支撑组件14,即使内锅11倾斜,也可以很好的固定内锅11,使其与热盘加热组件13的接触变的更紧密贴合。

具体的,每个所述外周热盘浮动弹簧141顶部安装在外周热盘131的底部上,其底部安装在支撑面151上;多个所述内周热盘浮动弹簧142均匀分布在内周热盘134和支撑面151之间,每个所述外周热盘浮动弹簧141顶部安装在内周热盘134的底部上,其底部安装在支撑面151上。当所述内锅11的底部与侧壁之间为弧形过渡,所述内锅11底部的中部为向上凸出的弧面,在外周热盘131下方和内周热盘134的下方分别设有可使相应热盘上下活动的外周热盘浮动弹簧141和内周热盘浮动弹簧142,即这种形状的内锅11倾斜,也能很好地固定内锅11,使其与相应热盘的接触变得更加稳定。

如图2所示,在内锅11没有装配的状态下,所述内周热盘134的顶端高于外周热盘131的顶端,在放入内锅11时,内周热盘134先接触到内锅11底部,然后外周热盘131再接触到内锅11底部,确保了内锅11的内周位置的可靠接触,来自内周热盘134的对内锅11中央部分的热供给得到确保。所述内锅11实际装配后,所述内锅11的底部抵接在内周热盘134和外周热盘131的上表面上。

通过电控程序设定,所述外周热盘131和内周热盘134分别单独控制加热,所述外周热盘131在单位时间的加热量大于内周热盘134的加热量。

优选的,所述外周热盘131与内锅11的接触点为第一接触点,所述第一接触点位于所述外周热盘131上且位于外周热盘导热管133的上方,即所述第一接触点位于外周热盘131中温度最高的外周热盘导热管133位置上方。所述内周热盘134与内锅11的接触点为第二接触点,所述第二接触点位于所述内周热盘134上且位于内周热盘导热管136的上方,即所述第一接触点位于内周热盘134中温度最高的内周热盘导热管136位置上方。

所述内周热盘134靠近外周热盘131的一侧设有环状的凸出部1341,所述外周热盘131靠近内周热盘134的一侧设有环状的凹槽1311,所述凹槽1311与凸出部1341结构位置相匹配且相互卡合。所述外周热盘131的内径与内周热盘134的外径差大于0.5mm。由于在外周热盘131的内径和内周热盘134的外径之间设定了0.5mm以上的间隙,以及通过所述凹槽1311与凸出部1341结构位置相匹配且相互卡合,使得外周热盘131的内径与内周热盘134的外径设定了在平面上部分重叠。因此可防止底部冷气从外周位置热盘和内周位置热盘间的间隙进入从而降低内锅11锅底的温度。

所述电饭煲1还包括主温控器12,所述主温控器12安装在热盘加热组件13中部,且控制所述热盘加热组件13的加热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饭煲1还包括盖体16,盖体16可开合地盖设在外锅15上,例如盖体16一端与外锅相铰接并盖设在外锅15上。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周热盘131和内周热盘134均为圆环状,所述外周热盘131设于内周热盘134的外侧,且所述外周热盘131和内周热盘134的圆心重合,所述外周热盘131和内周热盘134组合形成完整的圆环状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实施例中,与第一种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所述外周热盘131和内周热盘134分别通过电控程序设定同时控制加热,所述外周热盘131在单位时间的加热量大于内周热盘134的加热量。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种实施例中,与第一种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热盘加热组件13包括三个热盘,三个热盘由外至内依次设置,且靠外的热盘在单位时间内的加热量大于靠内的热盘在单位时间内的加热量。在吸水、加热、持续沸腾、焖饭各阶段中的任一阶段,由于设定了靠内的热盘的在单位时间内的加热量低于靠外的热盘在单位时间内的加热量,因此内锅11外周部分的热对流变得剧烈,使得内锅11内部形成了一种由外侧向内侧的翻滚热对流,使内锅11实现了均匀加热,补充了中部的热量,从而改善了内锅与热盘的接触,大大改善了内锅热对流,从而提升煮饭性能。三个热盘两两接触处通过凹槽和突出部相卡合。

另外的,所述浮动弹性支撑组件14包括多个浮动弹簧,当然本实用新型中浮动弹性支撑组件14不仅限于具有弹力的弹簧,其他可以实现热盘浮动的弹性件都可以应用到本实用新型中。多个所述浮动弹簧均匀分布在三个热盘和支撑面151之间,每个所述浮动弹簧顶部安装在热盘的底部上,其底部安装在支撑面151上,通过设置浮动弹性支撑组件14,即使内锅11倾斜,也可以很好的固定内锅11,使其与热盘加热组件13的接触变的更紧密贴合。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带热盘加热的电饭煲,包括外锅15、内锅11、热盘加热组件13和用于使热盘加热组件13上下活动的浮动弹性支撑组件14,通过增加热盘的数量,增加内锅11中部与热盘的接触,补充了中部的热量,并且通过设置浮动弹性支撑组件14,保证热盘是浮动连接,可以防止内锅11放偏而导致转热不良。从而改善了内锅11与热盘的接触,大大改善了内锅11热对流,从而提升煮饭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