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92840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烹饪器具,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烹饪器具的锅盖结构的改进。



背景技术:

电压力锅因其节能方便的优势目前已走进千家万户,并逐渐取代传统的直接用明火加热的压力锅。电压力锅采用电加热的方式对锅体内的食材进行烹饪,根据结构需要,电压力锅分为与食材直接接触的内锅和保证整个电压力锅结构和美观的外壳。目前市面上的电压力锅内盖与面盖贴紧设计,烹饪过程中内锅的热量大量传递到外锅上,容易对用户造成烫伤,使用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烹饪器具,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锅盖面盖的温度较高,容易烫伤用户,影响用户感受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锅体,用以盛放被烹饪的食物,锅体上设置有锅牙;锅盖,盖设在锅体上,锅盖包括可转动的面盖及设置在面盖内部并与面盖同步转动的内盖,内盖上设置有与锅牙配合的盖牙,其中,内盖的外壁和面盖的内壁之间具有隔热间隙。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将贴合的内盖与面盖分离开,增加了内盖与面盖间的间隙。上述结构改变了传统的面盖与内盖间配合状态,进而改变了面盖与内盖间的热量传递方式,从热传导改变为热对流。通过内盖与面盖间间隙中的空气增加了热量从内盖向面盖传递的传热热阻,从而降低了面盖的温度,防止用户被烫伤。而且热对流具有流体流速越快传热效果越好的特性,内盖与面盖间间隙中的空气几乎不流动,进而降低了热量从内盖向面盖传递的传热效率,提高了保护效果。

进一步地,烹饪器具还包括设置在内盖的外侧壁和面盖的内侧壁之间的衬圈。衬圈填补了内盖的外侧壁和面盖的内侧壁之间的间隙,增强了烹饪器具锅盖的一体感,提升美感。

进一步地,衬圈包括圈体部和设置在圈体部上的凸缘,面盖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一定位槽,凸缘伸入至第一定位槽中。凸缘设置在凹槽中,防止衬圈沿面盖的轴向活动。

进一步地,衬圈还包括设置在圈体部的外侧壁上的多个间隔设置的支撑部。支撑部一方面可以加强衬圈的强度,另一方面支撑部有助于稳定相互分离的面盖和内盖。

进一步地,支撑部为中空结构。中空的支撑部在保证强度的同时减少了制作单个衬圈30需要消耗的材料,节约了制作成本。

进一步地,支撑部与凸缘相连。上述结构可以增加衬圈的整体厚度,避免衬圈在相对较细的圈体部与凸缘的连接处断裂。与凸缘相连的支撑部延长了衬圈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至少一个支撑部上设有第二定位槽,面盖的内侧壁上设置有与第二定位槽配合的第一定位凸起。装配好的衬圈在使用过程中受第一定位凸起的影响,不会相对锅盖轴线做周向旋转。

进一步地,第一定位槽设置在面盖的底部边沿处以形成阶梯结构,凸缘位于圈体部的外侧并与阶梯结构的台阶面配合。上述结构可以防止衬圈沿面盖轴向向面盖与内盖的间隙掉入。

进一步地,相邻支撑部之间设置有止挡部,面盖上设置有用于支撑止挡部的第二定位凸起,第二定位凸起位于止挡部和凸缘之间。上述结构防止衬圈沿面盖轴向向外脱出。

进一步地,圈体部与止挡部之间设有加强肋。上述结构增加了衬圈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内盖的外侧壁和面盖的内侧壁之间的间隙在2mm至10mm之间,和/或,内盖的顶壁外侧和面盖的顶壁内侧之间的间隙在1mm至5mm之间。内盖与面盖间留有足够的空间,减少热量从内盖到面盖的传递。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的锅盖的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的锅盖的实施例二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2的锅盖的面盖的A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2的锅盖的面盖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2的锅盖的装配后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以及

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的锅盖的实施例三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面盖;11、第一定位槽;12、第一定位凸起;13、第二定位凸起;20、内盖;30、衬圈;31、圈体部;32、凸缘;33、支撑部;34、第二定位槽;35、止挡部;36、加强肋。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主要应用在具有双层锅盖的电压力锅上,在压力锅的加热过程中,热量会随锅体传递至内盖,进而向面盖传递。对于内盖与面盖贴紧设计的双层锅盖,热量由内盖以热传导的方式传递至面盖,导致面盖温度较高,容易烫伤用户。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对双层锅盖的结构进行了改进。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的锅盖的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实施例一的烹饪器具包括锅体和锅盖。其中,锅体用以盛放被烹饪的食物,锅体上设置有锅牙。锅盖盖设在锅体上,包括可转动的面盖10及设置在面盖10内部并与面盖10同步转动的内盖20,内盖20上设置有与锅牙配合的盖牙,其中,内盖20的外壁和面盖10的内壁之间具有隔热间隙。

应用实施例一的技术方案,将贴合的面盖10与内盖20分离开,增加了面盖10与内盖20间的间隙。上述结构改变了传统的面盖10与内盖20间配合状态,进而改变了面盖10与内盖20间的热量传递方式,从热传导改变为热对流。通过面盖10与内盖20间间隙中的空气增加了热量从内盖20向面盖10传递的传热热阻,从而降低了面盖10的温度,防止用户被烫伤。而且热对流具有流体流速越快传热效果越好的特性,面盖10与内盖20间间隙中的空气几乎不流动,进而降低了热量从内盖20向面盖10传递的传热效率,提高了保护效果。

为减弱热量从内盖20向面盖10的传热效果,面盖10与内盖20间的隔热间隙根据位置不同设定不同的距离。优选地,内盖20的外侧壁和面盖10的内侧壁之间的间隙在2mm至10mm之间,和/或,内盖20的顶壁外侧和面盖10的顶壁内侧之间的间隙在1mm至5mm之间。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的锅盖的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在烹饪器具的实施例二中,烹饪器具还包括设置在内盖20的外侧壁和面盖10的内侧壁之间的衬圈30。

对于较大的间隙,如3mm至10mm,看起来会十分明显,破坏锅盖的一体感,降低用户的视觉感受。衬圈30填补了内盖20的外侧壁和面盖10的内侧壁之间的间隙,增强了烹饪器具锅盖的一体感,提升美感。

为了进一步加强内盖20的外侧壁和面盖10的内侧壁之间间隙的阻热效果,衬圈30的材料可以选用热阻较高即导热系数较低的橡胶、硅胶等材料。

图3示出了图2的锅盖的面盖的A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4示出了图2的锅盖的面盖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2、图3和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衬圈30包括圈体部31和设置在圈体部上的凸缘32,面盖10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一定位槽11,凸缘32伸入至第一定位槽11中。凸缘32设置在第一定位槽11中,防止衬圈30沿面盖10的轴向活动。

图5示出了图2的锅盖的装配在一起时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如图3和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衬圈30还包括设置在圈体部31的外侧壁上的多个间隔设置的支撑部33。支撑部33一方面可以加强衬圈30的强度,另一方面支撑部33有助于稳定相互分离的面盖10和内盖20。为方便生产过程中的零件装配,衬圈30的尺寸会略小于内盖20的外侧壁和面盖10的内侧壁之间的间隙。而在加热过程中,衬圈30发生膨胀,支撑部33可以贴合面盖10的内壁,同时圈体部31贴合内盖20的外壁,使内盖20和面盖10相对固定在一起,使整个锅盖结构稳定,避免对用户造成伤害。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支撑部33为中空结构。中空的支撑部33在保证强度的同时减少了制作单个衬圈30需要消耗的材料,节约了制作成本。

优选的,支撑部33与凸缘32相连。如图3所示,上述结构可以增加衬圈30的整体厚度,避免衬圈30在相对较细的圈体部31与凸缘32的连接处断裂。与凸缘32相连的支撑部33延长了衬圈30的使用寿命。另外,对于上文所述的橡胶、硅胶等材料,支撑部33与凸缘32相连的衬圈30更容易从模具上脱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衬圈30在生产装配时的损坏率,降低了产品的生产成本。

如图3和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至少一个支撑部33上设有第二定位槽34,面盖10的内侧壁上设置有与第二定位槽34配合的第一定位凸起12。在装配衬圈30时,将面盖10的第一定位凸起12对应地插入衬圈30的第二定位槽34中,装配好的衬圈30在使用过程中受第一定位凸起12的影响,不会相对锅盖轴线做周向旋转。

如图4和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定位槽11设置在面盖10的底部边沿处以形成阶梯结构,凸缘32位于圈体部31的外侧并与阶梯结构的台阶面相配合。上述结构使凸缘32填补在面盖10与内盖20的边缘,使衬圈30完全掩盖面盖10与内盖20间的缝隙,进而使锅盖外表面平整,增加美感。同时凸缘32抵接在阶梯结构中,可以防止衬圈30沿面盖10轴向向面盖10与内盖20的间隙掉入。

为避免衬圈30因摩擦力不足而掉入面盖10与内盖20的间隙,如图3、图4和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相邻支撑部33之间设置有止挡部35,面盖10上设置有用于支撑止挡部35的第二定位凸起13,第二定位凸起13位于止挡部35和凸缘32之间。上述结构使衬圈30在安装到面盖10与内盖20间的缝隙中后,止挡部35与第二定位凸起13抵接,防止衬圈沿面盖轴向向外脱出。

为加强第二定位凸起13的强度,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圈体部31与止挡部35之间设有加强肋36。加强肋36和支撑部33的侧壁同时作用,增加了止挡部35的强度,防止止挡部35在使用过程中损坏,增加了衬圈30的使用寿命。

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的锅盖的实施例三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如图6所示,烹饪器具的锅盖的实施例三的部件和实施例二相同,只对第一定位槽11的位置做出了微调。在实施例三中,第一定位槽11设置在面盖10的侧壁的中部,相应的衬圈30的凸缘32被固定在面盖的侧壁的中部。上述结构可以达到与实施例二基本相同的隔热效果,但是会在内盖20的外侧壁和面盖10的内侧壁之间留出一定间隙。实施例三的锅盖比实施例二结构简单,成本较低。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将贴合的内盖与面盖分离开,增加了内盖与面盖间的间隙。上述结构改变了传统的面盖与内盖间配合状态,进而改变了面盖与内盖间的热量传递方式,从热传导改变为热对流。通过内盖与面盖间间隙中的空气增加了热量从内盖向面盖传递的传热热阻,从而降低了面盖的温度,防止用户被烫伤。而且热对流具有流体流速越快传热效果越好的特性,内盖与面盖间间隙中的空气几乎不流动,进而降低了热量从内盖向面盖传递的传热效率,提高了保护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