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片材的堆叠、具有该堆叠的分配器及形成该堆叠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301095发布日期:2019-04-03 04:59阅读:277来源:国知局
纸片材的堆叠、具有该堆叠的分配器及形成该堆叠的方法与流程

本公开涉及一种折叠纸片材的堆叠,具体地是交错折叠纸片材并且甚至更具体地是薄棉纸片材的堆叠。本公开进一步涉及一种具有这种堆叠的分配器和一种用于形成这种堆叠的方法,具体地是用于独立片材的折叠及其交错折叠的方法。本公开具体地适用于餐巾,更具体地适用于分配器餐巾,但是也可以被采用于其它应用,例如纸巾。



背景技术:

一种这样的堆叠在us2014/0057069a1中被公开。其中公开的堆叠的折叠片材首先沿着纵向中心线被对折。随后,片材沿着垂直于该纵向中心线的两条平行折叠线在相反方向上被折叠以便获得z形折叠。该z形折叠被用于交错折叠堆叠内的相继的片材。具体地,两条平行折叠线中的一条将片材分隔成两个面板并且相继的片材的一个面板被夹在或设置在前一片材的两个面板之间,由此获得交错折叠。两条平行折叠线中的另一条形成起始折叠,允许未从分配开口突出的片材的更容易的抓取。

以上堆叠或具体地其折叠片材使用围绕三条折叠线的三次折叠,实现基础片材尺寸的1/4。

然而,片材的打开被认为不是最佳的。具体地,当从分配器抓取起始折叠并取出片材时,该片材仅沿着用于交错折叠的两条平行折叠线打开,并且因此在尺寸上仅翻倍。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期望提供一种折叠纸片材的堆叠、一种分配器和一种方法,其中当被从堆叠取出时各个片材易于展开。在具体实施例中,各个片材在被展开后具有对应于其从堆叠取出之前(即与折叠片材相比)的尺寸的大于两倍的尺寸。

还期望在维持各个折叠片材的交错折叠并呈现起始折叠的同时获得更容易的展开。

而且,期望提供一种堆叠、一种具有堆叠的分配器和一种用于形成堆叠的方法,该堆叠具有相对较小的占地面积、不会损害各个折叠片材的交错折叠、呈现起始折叠和/或当从堆叠被取出时各个折叠片材易于展开。

以上目的中的至少一个通过一种如权利要求1中限定的折叠纸片材的堆叠、一种如权利要求10中限定的具有这种堆叠的分配器以及一种如权利要求11中限定的用于形成折叠纸片材的堆叠的方法解决。

根据一个方面,折叠纸片材的堆叠被用作餐巾,更具体地分配器餐巾。在本上下文中,分配器餐巾应被理解为经由分配器呈现给使用者的餐巾,其中所述餐巾一张接一张地从分配器被取出。然而,也可以想到例如毛巾的其它应用。在具体实施例中,薄棉纸(也参见iso12625-1)被用作折叠片材的材料。堆叠包括多个独立片材。每个折叠片材可以具有矩形形状。每个折叠的片材可以从基础片材折叠。基础片材被认为是没有任何折叠的一个或多个纸层或片的片材。基础片材也可以具有矩形形状。在本上下文中,矩形包括方形以及具有圆角的矩形。每个基础片材可以由一个或多个片构成。此外,每个基础片材可以被折叠多次以形成折叠片材。术语“折叠片材”应被理解为堆叠中的完全折叠片材。根据该方面,折叠片材中的每一个至少沿着第一折叠线被折叠使得与该第一折叠线相对的自由边缘的一部分位于外周边边缘的内侧和折叠片材的外表面上,由此形成起始折叠。在一个实施例中,自由边缘的该部分位于堆叠中的折叠片材的顶表面上,或者换句话说,位于折叠片材的在堆叠中向上面向的顶表面上。起始折叠应被理解为例如经由分配开口呈现给顾客的具有自由边缘的折叠以便于片材从分配器的初始移除。例如,起始折叠可以提供位于每个折叠片材的顶部上对于折叠片材的轮廓居中或偏离的自由边缘。根据一个实施例,起始折叠的垂直于第一折叠线的宽度为至少10mm或至少20mm。最大宽度主要由折叠片材在垂直于第一折叠线的方向上的总宽度制约。根据一个实施例,最大宽度被选择为允许折叠片材顶部上的除了起始折叠之外的至少10或至少20mm的“自由表面”以为抓取自由边缘的手指提供足够的空间。关于术语“第一折叠线”、“第二折叠线”等,应该理解所述第一、第二等不指示在制造过程期间完成折叠的顺序,而是仅用于在不同的折叠线之间区分。此外并且根据该方面,每个折叠片材进一步沿着不平行于第一折叠线的一条或多条第二折叠线被折叠。优选地,第二折叠线/多条第二折叠线与起始折叠相交。作为结果,起始折叠也沿着或围绕第二折叠线/多条第二折叠线被折叠。如果存在一条第二折叠线,则折叠片材被分隔成在第二折叠线处连接的两个面板。应当理解,每个折叠片材可以沿着第二折叠线中的两条被折叠,形成z形并且具有三个面板,或者甚至沿着第二折叠线中的多于两条被折叠,形成类似手风琴形状并且具有多于三个面板。如果仅存在一条第二折叠线,则该第二折叠线将片材分隔成在该第二折叠线处连接的仅两个面板,形成u形。考虑z形,存在两条第二折叠线,其中第二折叠线中的一条将片材分隔成第一面板和第二中间面板并且第二折叠线中的另一条将片材分隔成第二中间面板和第三面板。此外,堆叠中的两个相继的折叠片材交错折叠或交错使得一个片材的至少一个面板设置在前一个和/或相继的片材的两个面板之间。通过交错折叠相继的片材,允许了折叠片材从分配器舒适的取出。具体地,当顾客将折叠片材从分配器的分配开口拉出时,紧接的下一个(相继的)折叠片材也经受拉力,使得紧接的下一个折叠片材部分地从分配开口突出并且被部分地展开。然后,下一个使用者可以容易地接近该突出的片材。

根据该方面,与基础片材相比,有可能使用第一和第二折叠线来减小每个折叠片材的占地面积,并且由此减小堆叠的占地面积。同时,因为第一和第二折叠线不平行,所以与现有技术相比,每个折叠片材在从堆叠或分配器被取出后的展开被简化和增强,因为在从堆叠取出后至少部分地展开的片材大于折叠片材的尺寸的两倍。更进一步地,所使用的折叠线具有双重功能,即第一折叠线另外用于创建起始折叠并且第二折叠线另外用于交错折叠堆叠内的相继的折叠片材。

根据一个实施例,第一折叠线可以垂直于第二折叠线延伸。垂直折叠线出于此目的使用提供了制造的容易性。以这种方式,折叠线中的一条可以在制造过程期间在机器方向(md)上(即平行于机器方向)形成,而折叠线中的另一条可以在横向机器方向(cd)上(即横向于机器方向)形成。作为后果,标准机械或其元件的组合可用于折叠片材并形成堆叠。

如前所述,第二折叠线可以与起始折叠相交。根据一个实施例,第二折叠线与起始折叠在起始折叠的纵向中央处相交(纵向方向平行于自由边缘和第一折叠线)。后者具体为如果仅存在一条居中地将折叠片材分隔成仅两个面板的第二折叠线的情况。此外,起始折叠可以在两个面板的背离彼此的表面上沿着两个面板延伸。这具体为这样的情况:如果在将片材围绕第二折叠线折叠以与位于片材顶部上的起始折叠交错折叠之前,通过围绕第一折叠线折叠片材形成起始折叠,并且该围绕第二折叠线的折叠朝向片材的背面执行。

此外,每个折叠片材可以进一步沿着平行于第一折叠线的第三折叠线被折叠,形成背折叠,具体地在将片材围绕第二折叠线折叠之前背折叠和起始折叠位于片材的相反侧上。作为起始折叠,第二折叠线可以与背折叠相交。具体地,第二折叠线可以在背折叠的纵向中央处与背折叠相交,纵向方向平行于第三折叠线。堆叠的折叠片材在堆叠的高度方向上形成多个片或层,其中一个片材在高度方向上至少由于折叠过程而具有多个片或层。背折叠提供的优点是,堆叠的片或层的数量在第一折叠线的边缘和第三折叠线的边缘处是相同的。因此,堆叠更加稳定。另外,如果堆叠的压缩是期望的,则这简化了堆叠的压缩。此外,如果折叠片材早已从分配开口突出,则使用者具有两种抓取片材的可能性,因为起始折叠和背折叠在相反的方向上稍微突出,在突出边缘处形成“z”形。因此,折叠片材易于抓取和展开。背折叠进一步减小了折叠片材的占地面积。

在某些实施例中,起始折叠的垂直于第一折叠线的宽度和背折叠的垂直于第三折叠线的宽度总和为第一折叠线和第三折叠线之间并垂直于第一折叠线和第三折叠线的总宽度。因此,在堆叠的高度上相同片数不仅可以在对应于第一和第三折叠线的外边缘处实现,而且可以在堆叠的整个区域(在平面视图中)上实现。

此外,背折叠可以在两个面板的面向彼此的表面上沿着两个面板延伸。换句话说,起始折叠可位于折叠片材(即围绕第二折叠线折叠的片材)的一侧(例如外侧)处,而背折叠位于该折叠片材的另一相反侧(例如内侧)处。换句话说,中间折叠片材(即在围绕第二折叠线被折叠之前的片材)具有两个相反的表面。起始折叠位于两个表面中的一个上并且背折叠位于该两个表面中的另一个上。在围绕第二折叠线折叠之后,起始折叠位于外侧(即面板的背离彼此的表面)上,并且背折叠位于内侧(即面板的面向彼此的表面)上。因此,背折叠不会干扰起始折叠。因此,增强了起始折叠设计的自由度并且可以确保使用者可以容易地抓取起始折叠的自由边缘。另外,一旦片材从分配开口突出,使用者就有两种可能性来在起始折叠或背折叠中任一处抓取片材以展开到“完全”面积或至少更大的面积。

此外,起始折叠的自由边缘可以由第四折叠线形成。从而,第四折叠线平行于第一折叠线。由于第四折叠线,与仅具有两条或仅具有三条折叠线的折叠片材相比,可以进一步减小堆叠的占地面积。此外,使用第四折叠线作为起始折叠的自由边缘提供了由在第四折叠线(即起始折叠的自由边缘)处连接的至少两个层或片构成的起始折叠。从而,可以获得更稳定的起始折叠,其可以被更容易地抓取。而且,与其中两个片在自由边缘处不连接的两片起始折叠相比,起始折叠的外观得到增强。如果存在背折叠,则背折叠可以由两个片或层形成。在这种情况下,所述层可以在背折叠的自由边缘处不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四折叠线是基础片材的半折。然而,第四折叠线可以是基础片材的四分之一折叠。在本上下文中,半/四分之一折叠是折叠基础片材以便仅具有其原始完全展开尺寸的一半/四分之一的折叠。

此外,第四折叠线可以平行于第一折叠线以及可选的第三折叠线。从而,三条/四条折叠线中的两条/三条可以在机器方向上制造,使得能够在较短循环时间内制造。

更进一步的方面涉及一种分配器,其具有容纳如上所述的堆叠的壳体以及分配开口,堆叠中的第一(最上面或顶部)折叠片材的起始折叠的自由边缘经由分配开口可接近。在具体示例中,起始折叠的自由边缘通过分配开口可见。从而,可以确保新堆叠的第一折叠片材可以通过分配开口容易地从分配器取出,并且由于交错折叠对相继的折叠片材施加拉力,由此自动地将相继的折叠片材从分配开口拉出。因此,相继的折叠片材从分配开口突出并且对于下一个使用者是容易接近的。由于分配器通常即使在所有折叠片材被分配之前的情况下也被重新填充,所以可能发生两个或多个堆叠被容纳在容器中,该两个堆叠在它们的交界处没有交错折叠。从而,折叠片材被相同地折叠使得堆叠的每个折叠片材具有起始折叠。从而,在上堆叠和下堆叠之间的交界处,当取出上堆叠的最后折叠片材时,下堆叠的第一折叠片材没有自动地从分配开口被拉出,使用者可以再次使用下叠堆的第一折叠片材的起始折叠来通过分配开口取出下叠堆的第一折叠片材。

更进一步的方面涉及一种用于形成用作桌用餐巾或如上所述的其它应用的折叠纸片材的堆叠的方法。所述堆叠可以具有如上所述的构造。作为结果,关于以上堆叠和/或分配器描述的任何特征也可与以下方法组合。该方法包括:a)折叠多个片材以形成多个中间折叠片材,每个片材沿着第一折叠线被折叠使得与第一折叠线相对且平行的自由边缘位于中间折叠片材的外周边边缘的内侧,在该外周边边缘的内侧中形成起始折叠。在本上下文中,中间折叠片材的外周边边缘的内侧意味着在平面视图中自由边缘位于距离中间折叠片材的轮廓一定距离处。在一个示例中,自由边缘可以位于相对的外周边边缘之间的中央处或偏离中央。在步骤a)之后,获得中间折叠片材。该方法进一步包括,在步骤a)之后,步骤b):随后沿着不平行于第一折叠线的第二折叠线折叠中间折叠片材,形成折叠片材,由此起始折叠的自由边缘的一部分位于折叠片材的外周边边缘的内侧和该折叠片材的外表面上,其中所述第二折叠线将折叠片材分隔成在该第二折叠线处连接的两个面板,以及步骤c):交错折叠两个相继的折叠片材,使得一个折叠片材的至少一个面板设置在前一和/或相继的折叠片材的两个面板之间。步骤b)和c)可以被同时执行,其中围绕第二折叠线折叠的各相继的折叠片材同时交错折叠,或一个接一个地交错折叠。用于制造交错折叠或交错的纸片材的堆叠的常用技术包括其中第二折叠线与机器方向平行(长度折叠)或与机器方向垂直(交叉折叠)的情况。用于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是交叉折叠,其有助于第一、第三和第四折叠线通过长度折叠的引入。交叉折叠以实现交错折叠通常由交错折叠、多次折叠或单次折叠表示。而且如果对这些术语的定义存在一些模糊性,则交错折叠通常是指当仅使用单个幅材时两个幅材交错并且多次折叠时的情况。单次折叠是指当折叠纸片材仅具有一条第二折叠线时的情况。历史上使用两个幅材在交错折叠线上完成单次折叠,但最近引入了也能够从单个幅材产生单次折叠的技术。在两个幅材的情况下,所述幅材被分离地切割以生成两个相等长度的片材流,并且切割被定位为不在两个幅材之间重合并组合成一个流。切割片材的流被交替地折叠以便形成分离片材的堆叠,在所述分离片材的堆叠中每个片材的一个或多个面板与相邻片材的面板交错。在单个幅材的情况下,幅材被切割成通常相等长度的片材,这些片材被制成通过一个片材的尾边缘相对于随后片材的前边缘的延迟和位移而部分地重叠,从而生成部分重叠的片材流。重叠可以为使得尾边缘片材总是在前边缘片材的同一侧上终止或者该尾边缘片材在交替的侧上终止。然后将该流交替地折叠以便形成其中一个或多个面板交错的分离片材的堆叠。利用一个或两个幅材可以制得任何数量的面板。并且第一或最后面板也可以被制得比其它面板小。无论是利用两个幅材的解决方案还是单个幅材解决方案通常仅需要两个面板,其中片材流的尾边缘的位移如上所述交替地定位。这是实现交错的先决条件。

该方法可以进一步包括将片材围绕平行于第一折叠线的第三折叠线折叠以形成如上所述的背折叠的步骤。在折叠后和在步骤b)之前,背折叠和起始折叠位于片材的相反侧上。将片材围绕第三折叠线折叠的步骤可以在步骤a)之前或之后、但是在步骤b)之前执行。

该方法可以进一步包括在步骤a)之前沿着第四折叠线折叠片材的步骤。如上所述,第四折叠线可以平行于第一折叠线和可选的第三折叠线。此外,第四折叠线可以是基础片材的半折或四分之一折叠。

为了便于制造,用于生产所述片材或多个片材的幅材在机器方向上馈送,并且第一折叠线、可选的第三折叠线和可选的第四折叠线平行于机器方向(沿着机器方向或在机器方向上延伸)并且第二折叠线横向(垂直)于机器方向(在横向机器方向上)(延伸)。

附图说明

在参考附图的以下详细描述中解释了进一步特征、实施例和示例。附图示出了:

图1a-c: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折叠片材并形成堆叠的过程;

图2:图1的堆叠的一个折叠片材的透视图;

图3a-d: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折叠片材并形成堆叠的过程;

图4:图3的堆叠的一个折叠片材的透视图;

图5: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堆叠的一个折叠片材的透视图;

图6: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堆叠的一个折叠片材的透视图;

图7:根据第五实施例的堆叠的一个折叠片材的透视图;

图8:根据第六实施例的堆叠的一个折叠片材的透视图;

图9:根据第七实施例的堆叠的一个折叠片材的透视图;以及

图10:图9的折叠片材的示意性侧视图,示出了交错折叠。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a至10中公开的整个各种实施例中,相同的附图标记已被用于相同或相似的元件。为了避免重复,这些元件在所有实施例中并未总是被重新描述。此外,应注意在各实施例中,在机器方向(md)上延伸的折叠线垂直于在横向机器方向(cd)上延伸的折叠线。

图1a-c和2示出第一实施例。第一实施例的每个折叠片材30在尺寸上与完全展开的片材(在以下被称为基础片材10)相比为1/4。

图1a示出了基础片材10的透视图。基础片材10具有矩形形状,其具有第一对平行周边边缘111和112以及第二对平行周边边缘121和122。所述基础片材可以由一个或多个纸片层构成。

基础片材10围绕由图1a中的虚线指示的第一折叠线13被折叠。具体地,左手周边边缘121如由箭头所指示的围绕第一折叠线13朝向基础片材10的上表面14被折叠。

作为结果,起始折叠16形成在基础片材10的上表面14上并且随后在折叠片材30的外侧。起始折叠16具有对应于左手周边边缘121的自由边缘并且在第一折叠线13处被连接到基础片材10的其余部分。起始折叠16的自由边缘位于由此获得的中间折叠片材20的轮廓内。

此外,基础片材10围绕由图1a中的虚线所指示的第三折叠线15被折叠。具体地,右手周边边缘122如由箭头所示围绕第三折叠线15朝向基础片材10的下表面(与上表面14相反)被折叠。

作为结果,背折叠17形成在基础片材10的背表面上并且随后在折叠片材30的内侧。背折叠17在第三折叠线15处被连接到基础片材10的其余部分。背折叠的自由边缘对应于基础片材10的右手周边边缘122

从以上还可以清楚地看出,第一折叠线13和第三折叠线15平行于周边边缘121和122

在制造过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具有对应于周边边缘111和112的长度的总宽度w的幅材在平行于周边边缘121和122的机器方向(md)上被馈送。随后,可以通过在横向机器方向(cd)上切割幅材以形成周边边缘111和112而形成多个片材。围绕第一折叠线13和第三折叠线15的折叠可以在提到的切割同时、之前或之后在机器方向(md)上实现。

从而,获得如图1b所示的中间折叠片材20。

随后并且如图1b所示,中间折叠片材20如由箭头所示的围绕第二折叠线18朝向图1b中的背面被折叠。在制造过程中,围绕第二折叠线18的该折叠在横向机器方向(cd)上执行。由此,中间折叠片材20被第二折叠线18分隔成第一面板19和第二面板21。

因此,获得了如图2所示的折叠片材30。在该阶段,周边边缘111和112在平面视图中可以是全等的。从而,折叠片材30的轮廓由第一折叠线13、平行于该第一折叠线13的第二折叠线15、垂直于该第一折叠线和第二折叠线的第二折叠线18以及平行于该第二折叠线的周边边缘111和112限定。具体地考虑图2,显而易见的是,起始折叠16的由周边边缘121形成的自由边缘位于外周边边缘13、15、18、111/2(即折叠片材30的轮廓)的内侧。从而,如下面将更详细地解释的,自由边缘可以容易地被使用者抓取。

此外,基础片材10的上表面14形成折叠片材30的外表面。与上表面14相反的下表面形成折叠片材30的内表面。从而,在第二折叠线18处连接的两个面板19、21形成u形。

背折叠17位于内表面侧上。具体地,背折叠17的背离基础片材10的背表面的外表面22面向彼此但是位于折叠片材30的内表面侧上。

起始折叠16位于外表面侧上。具体地,起始折叠16的面向基础片材10的上表面14的外表面23背离彼此。

中间折叠片材20围绕折叠线18的折叠被用于交错折叠多个相继的折叠片材30以形成如图1c所示的堆叠40。

具体地并且如图2中所指示的,两个面板21和19将相继的折叠片材30'的另一个面板19'夹在其中(仅在图2中示意性地示出相继的折叠片材30'的面板19')。反过来,相继的折叠片材30'将折叠片材30的面板19和进一步相继的折叠片材30”(未示出)的面板21”(未示出)夹在相继的折叠片材30'的面板19'和21'之间。重复这一过程以形成多个折叠片材30的堆叠40。

此外,起始折叠16的宽度w1(即垂直于并连接第一折叠线13和周边边缘121的线的长度)以及背折叠17的宽度w2(即垂直于并连接第三折叠线15和周边边缘122的线的长度)总和为基础片材10的其余部分的宽度w3(即垂直于并连接第一折叠线13和第三折叠线15的线的长度)(w1+w2=w3)。应理解,在其它实施例中,宽度w1和w2不需要总和为宽度w3。因此,中间折叠片材20的平面尺寸与基础片材10的平面尺寸相比为50%。此外,在具体实施例中,起始折叠16的自由边缘和背折叠17的自由边缘在平面视图中是吻合的。作为结果,由多个折叠片材30在堆叠40的高度h上形成的层数在堆叠40的整个平面区域上是相同的。具体地,每个折叠片材在高度方向上的层数在整个平面区域上为4。由此,实现了稳定且易于压缩的堆叠40。

如将从图1a显而易见的,宽度w1小于宽度w2。因此,起始折叠16的由周边边缘121形成的自由边缘与距中间折叠片材20的相反的周边边缘(由第三折叠线15形成)相比将更靠近中间折叠片材20的周边边缘(由第一折叠线13形成)定位。因此,该自由边缘偏离中央。如果宽度w1和w2相同并且w1+w2=w3和/或如果宽度w1是宽度w3的一半,则自由边缘居中。

此外,通过将中间折叠片材20围绕设置在中间折叠片材20的中央的折叠线18折叠,折叠片材的平面尺寸减小到中间折叠片材20的平面尺寸的50%并且减小到基础片材10的平面尺寸的25%。从而,可以获得在平面视图中具有相对小的占地面积的堆叠40,其在本示例中仅为基础片材10的原始平面尺寸的1/4。然而,该尺寸减小主要是通过具有进一步功能的折叠线(即形成起始折叠16的功能(第一折叠线13)和交错折叠相继的折叠片材30的功能(第二折叠线18))实现的。从而,这些折叠线具有双重功能。

如图1c中示意性地所示,堆叠可以被容纳在分配器41中。分配器41具有分配开口42,在本示例中,该分配开口42可以在平面视图中位于分配器41的外边缘处。

如图1c中所示的分配器41近期可能已经用堆叠40重新填充使得没有折叠片材30从分配开口42突出。然而,起始折叠16的由周边边缘121形成的自由边缘是通过分配开口42可见的和可接近的。如果使用者试图从分配器41取出折叠片材30,则使用者可以从而容易地通过分配开口42并从分配器41抓取起始折叠16的自由边缘并将折叠片材30取出。由于相继的折叠片材30'的面板19'与折叠片材30的面板19和21的内表面之间的摩擦力,相继的折叠片材30'的面板19'被折叠片材30的取出夹带。作为结果,在折叠片材30的完全取出之后,相继的折叠片材30'的面板19'从分配开口42突出。从而,可以更容易地取出相继的折叠片材30'。只要折叠片材30被交错折叠,该过程就继续。如果在分配器41内设置多于一个堆叠40,则在第一堆叠的最后一个片材和第二堆叠的第一折叠片材不交错折叠的情况下,第二堆叠的第一折叠片材将再次不从分配开口42突出。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如上所述,使用者可以再次抓取第二堆叠的第一折叠片材的起始折叠16。

另外,当从分配器41取出折叠片材30时,折叠片材30围绕第一折叠线13、第二折叠线18和第三折叠线15自动地展开。通过围绕第二折叠线18展开,折叠片材30已经使其尺寸再次加倍到中间折叠片材20。围绕第一折叠线13和第三折叠线50的展开再次使中间折叠片材20的尺寸加倍到基础片材10的完全尺寸。因此,使用者可以自动地获得基础片材10的完整面积的益处而不必手动地展开片材/餐巾。

图3a-d和4示出了第二实施例。第二实施例的每个折叠片材30在尺寸上与完全展开的基础片材10相比为1/8。

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在第一步骤中,如图3a所示,基础片材10如由箭头所示的围绕第四折叠线50对折。从而,因此折叠的中间折叠片材1的平面尺寸与基础片材10的平面尺寸相比减小了50%。在制造过程中,第四折叠线50也在机器方向(md)上创建。然而,在第一折叠线13和第三折叠线15的形成之前创建。

图3b中所示的中间折叠片材1在原理上类似于图1a中的基础片材10,除了该中间折叠片材1由于围绕第四折叠线50折叠而是双层的。作为结果,起始折叠16的自由边缘通过第四折叠线15形成。作为后果,起始折叠16是双层的(参见图4)并且自由边缘是“闭合的”,因为起始折叠16的两层通过第四折叠线50连接。该构造提供了易于抓取的更稳定的起始折叠16。

相反,背折叠17的自由边缘通过基础片材10的对齐的周边边缘121和122形成。因此,背折叠17也是双层的,但是其自由边缘是“开放的”,因为两层未被连接。

在围绕第一折叠线13和第三折叠线15折叠之后,获得如图3c中所示的进一步的中间折叠片材20,其在原理上对应于图1b的中间折叠片材20。由于w1+w2=w3,进一步的中间折叠片材20在平面尺寸上仅为中间折叠片材1的50%并且因此在平面尺寸上仅为基础片材10的25%。

在接下来的步骤中并且如关于以上第一实施例所解释的,进一步的中间折叠片材20然后围绕在横向机器方向(cd)上延伸的第二折叠线18被折叠。从而,进一步的中间折叠片材20的尺寸进一步减小50%以获得折叠片材30。总的来说,在该实施例中,折叠片材30因此在平面尺寸上仅为基础片材10的12.5%。

另外并且如在第一实施例中,围绕第二折叠线18的折叠用于交错折叠多个折叠片材30以形成如图3d中所示的堆叠40。

再次由于宽度w1、w2和w3的配置,在堆叠的高度h上的层数是相同的。在具体示例中,每个片材的层数在每个折叠片材30的整个平面区域上为8。

第二实施例的其余部分与第一实施例的其余部分相同并且参考上面的描述。

图5中示出了第三实施例。图5中的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仅在于省略了背折叠17。换句话说,基础片材10仅围绕第一折叠线13被折叠一次而不执行围绕第三折叠线15的折叠。与第一和第二实施例相比,起始折叠16的宽度w1可以被增加到基础片材10的其余部分的宽度w3的一半。因此,由周边边缘121形成的自由边缘在平面视图中位于折叠片材30的中央,即在折叠线13和周边边缘122之间居中。

在该示例中,当将基础片材10围绕第一折叠线13折叠用于形成起始折叠16时,基础片材10的平面尺寸减小1/3。因此,在该实施例中,中间折叠片材20的尺寸约为基础片材10的尺寸的66%。

然后,中间折叠片材20再次围绕第二折叠线18被折叠用于如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的交错折叠。由此,折叠片材30的平面尺寸仅为中间折叠片材20的平面尺寸的50%并且仅为基础片材10的平面尺寸的1/3(约33.3%)。

第四实施例在图6中示出。如关于第二实施例所解释的,在该实施例中,起始折叠16是双层的以提供因此更容易被抓取的更稳定的起始折叠16。第四实施例解释了即使在没有如第二实施例的在图3a中那样首先将基础片材10折叠成一半的情况下实现这种起始折叠16的替代方案。

类似于第一实施例,从基础片材10开始,围绕第一折叠线13和第三折叠线15折叠基础片材10。所述第一折叠线13和第三折叠线15将基础片材10分隔成相等宽度w1=w2=w3的3个部分。

随后,围绕第一折叠线13被折叠的部分再次在相反方向上围绕第五折叠线51被对折。第五折叠线51平行于第一折叠线13并且因此也平行于第三折叠线15。因此,形成了具有宽度w4=0.5*w1的起始折叠16。

起始折叠16的自由边缘通过第五折叠线51形成。因此,该自由边缘如在第二实施例中是“闭合的”,因为形成起始折叠16的两个层在第五折叠线51处连接。在该实施例中,起始折叠16的自由边缘再次相对于第一折叠线13和第三折叠线15之间的轮廓居中。

进一步的并且不同于第一实施例,背折叠17在面板19、21的整个内侧上延伸。也就是说,背折叠17的宽度w2与折叠片材30的其余部分的宽度w3相同。

在该实施例中,折叠片材30的平面尺寸是基础片材10的尺寸的1/6。

第五实施例在图7中示出。第五实施例与第四实施例的不同之处仅在于,与第四和第五实施例中的起始折叠16类似,背折叠17也被对折。为此目的,背折叠17在被围绕第三折叠线15被折叠之后围绕第六折叠线52在相反方向上对折。因此,背折叠17的宽度w5为0.5*w2(w5=0.5*w2)。与第四实施例相比,该第五实施例的益处在于,可以在堆叠的高度h上和在该堆叠的整个平面区域上实现相同数量的层。具体地并且考虑图7,每个片材30的层数在整个宽度w3上为6。相反,在图6中在第四实施例中的层数在宽度w3的左部分中为6并且在宽度w3的右部分中为4(左和右部分在宽度w3的中央划分)。因此,与第四实施例中所示的堆叠相比,如在第五实施例中所示的由片材30形成的堆叠会更稳定并且可以被更容易地压缩。

在该实施例中,折叠片材30的平面尺寸再次为基础片材10尺寸的1/6。

第六实施例在图8中示出。第六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基础片材10的具有宽度w3的中间或中部部分围绕第七折叠线53和第八折叠线54被折叠至该部分的尺寸的1/3。具体地,第七折叠线53和第八折叠线54将基础片材10的中间部分分隔成相等宽度(w3=3*w6)的三个部分。因此并且如与第一实施例相比,可以进一步减小折叠片材30的占地面积。具体地,折叠片材30的平面尺寸仅为基础片材10的平面尺寸的1/8。

第六实施例的其余部分与第一实施例的其余部分相同。

此外并且从以上第一和第二实施例的比较将显而易见的,第三至第六实施例中的任一个可以另外包括首先沿着第四折叠线50将基础片材10折叠成一半并且随后仅以这些实施例中所描述的折叠过程开始。

另外,应该理解鉴于上面的描述,可以选择第一折叠线13使得起始折叠16的自由边缘在所有以上实施例中居中或偏离中央。此外并且如果存在背折叠17,则如期望可以调节背折叠17的宽度。然而,为了在堆叠40的高度h上实现相同的层数,背折叠17的宽度与起始折叠16的宽度相同。在具体实施例中,起始折叠16和背折叠17的自由边缘在平面视图中对齐或吻合。

此外,已经关于u形折叠片材30解释了交错折叠。然而,当中间折叠片材20在相反方向上围绕平行但相距的第二折叠线18被折叠时,也可以实现交错折叠,由此获得类似于us2014/0057069a1中描述的z形折叠片材。这样的实施例在图9和10中示出。该实施例类似于关于图3和4描述的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图3c中所示的中间折叠片材20围绕两条平行的第二折叠线18被折叠两次。因此并且考虑折叠片材30,外表面23的一部分并且因此起始折叠16的自由边缘50的一部分位于堆叠中的折叠片材30的顶部上并且因此在堆叠中面向上。换句话说,起始折叠16的自由边缘50位于顶面板62的顶部上。起始折叠16的其余部分(即外表面23和自由边缘50的其余部分)位于折叠片材30在中间面板60和底面板61之间的内侧表面上。类似地,背折叠17或更具体地其外表面22位于折叠片材30的在顶面板62和中间面板60之间的内侧表面上,而背折叠17的其余部分位于折叠片材30的外侧表面(即底部61的底表面)上并且在堆叠中面向下。

这种折叠片材30的交错折叠在图10中示出。具体地,一个折叠片材30的一个面板(即底面板62)被夹在两个面板(即相继的折叠片材30的顶面板61和中间面板60)之间等等。然而,也可以如us2014/0057069a1中所示地执行交错折叠,我们看到一个折叠片材30的中间面板60和底面板62被夹在相继的折叠片材30的顶面板61和中间面板60之间等等。

该实施例的其余部分与图3和4中所示的其余部分相同。当然,图1和2中的实施例以及图5至8中的实施例可以与如图9和10所示的围绕两条第二折叠线18的z形折叠相组合来实施。

鉴于以上,所描述的各实施例不被认为是排他性的,而是可以以各种方式修改并且甚至组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