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式枕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80473阅读:243来源:国知局
组合式枕头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日常生活用枕头,特别是涉及一种多功能的组合式枕头。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人们开始重视健康及生活质量,而充足良好的睡眠是健康及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睡眠时间约占一天的三分之一,良好的睡眠将使得人们有足够的体力去应付另外三分之二的活动时间,并且对于人体体内的排毒和代谢都有很大的帮助。

按,有越来越多人因为生活形态过于忙碌或是压力等因素,导致睡眠状况出现低落的现象,近年来开始流行的记忆枕,其主要要求便是强调枕头的形状十分贴近人体头部、颈部以至肩膀的线条变化,因此可以改善睡姿不良进而提升睡眠质量。然而,不同的使用者之间存在身材和体型的差异,例如不同的用户其颈部位置的高低也有所不同,目前市面上常见的记忆枕的设计通常无法满足每一个人的需求,以致在不适合的颈部姿势下,长期下来对颈椎及背部骨路肌肉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另,由于人们在睡眠时头部是直接贴靠于枕头的表面,因此人体头部所散发的热量无法有效散出,导致使用者越睡越热,尤其在夏天更是热到令人难受。此外,一般常用的枕头用于侧睡时,人体头部的重量容易集中于耳朵上而造成闷热等不适感,且长期下来也有可能造成耳道压力不均而导制耳鸣、头昏等现象。

综上所述,有鉴于如何改善睡眠及提高睡眠质量困扰着大多数人的生活,因此,开发出一种满足人们各种要求的枕头,以提高睡眠的舒适度并提高睡眠质量,是非常有必要的一件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组合式枕头,其能满足不同身材和体型条件的使用者的需求,并且能提高睡眠的舒适度和提升睡眠质量。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组合式枕头,其包括一仰躺件以及一侧躺件,所述仰躺件具有一第一接合面,且所述第一接合面上具有至少一第一接合结构,所述侧躺件具有至少一第二接合面,且至少一所述第二接合面上具有至少一第二接合结构,其中至少一所述第一接合结构能与至少一所述第二接合结构相连接,以使所述仰躺件与所述侧躺件组装成一体。

进一步地,所述仰躺件具有另一第一接合面,所述另一第一接合面上具有至少一第一接合结构,所述侧躺件包括两个侧躺部,两个所述侧躺部各具有一所述第二接合面,两个所述第二接合面分别相对于所述第一接合面与所述另一第一接合面,且各具有至少一所述第二接合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仰躺件具有一衔接部,所述衔接部连接于两个所述侧躺部之间,且所述衔接部与两个所述侧躺部共同界定出一用于容纳所述仰躺件的容置空间。

进一步地,所述侧躺件具有一前表面,所述仰躺件具有一突伸出所述前表面的支撑凸台,所述支撑凸台的顶部具有从靠近所述前表面往远离所述前表面的方向延伸的一平面。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凸台的长度介于4公分至200分之间,且宽度介于3公分至28公分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凸台的相对两侧分别具有一缓坡结构,且两个所述缓坡结构连接所述前表面。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凸台远离所述前表面的一端形成有一尖端结构,且所述尖端结构具有从远离所述前表面往靠近所述前表面的方向倾斜的一斜面。

进一步地,所述仰躺件具有一第一空穴,所述侧躺件的两个所述侧躺部各具有一第二空穴。

进一步地,所述仰躺件具有一头部接收槽,且所述第一空穴位于所述头部接收槽的下方。

进一步地,每一个所述第二空穴位于相对应的所述侧躺部用于承受头部重量的主要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头部接收槽的深度介于1公分至3公分之间,所述第一空穴的高度介于1公分至3公分之间,所述第二空穴的高度介于1公分至3公分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仰躺件具有至少一第一透气通道,至少一所述第一透气通道沿所述仰躺件的长度方向延伸,至少一所述第一透气通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空穴相连通,且另一端开设于所述仰躺件的一后表面。

进一步地,所述侧躺件的两个所述侧躺部各具有至少一第二透气通道,至少一所述第二透气通道沿相对应的所述侧躺部的长度方向延伸,至少一所述第二透气通道的一端与相对应的所述第二空穴相连通,且另一端开设于所述侧躺件的一后表面。

进一步地,所述侧躺件的高度高于或等于所述仰躺件的高度。

进一步地,所述仰躺件的高度介于3公分至22公分之间,所述侧躺件的高度介于3公分至24公分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组合式枕头,其可通过“仰躺件具有一第一接合面,且第一接合面上具有至少一第一接合结构,侧躺件具有至少一第二接合面,且第二接合面上具有至少一第二接合结构,其中至少一第一接合结构能与至少一第二接合结构相连接,以使仰躺件与侧躺件组装成一体”的设计,使用者可依据个人的身材、体型、喜好等,选取不同尺寸形态的仰躺件与侧躺件来配合使用,以提供良好的舒适性、支撑性与适用性。

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提供的附图仅用于提供参考与说明,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组合式枕头的其中一观看视角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组合式枕头的另一观看视角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组合式枕头的其中一观看视角的立体组合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组合式枕头的另一观看视角的立体组合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组合式枕头的立体剖面图(一)。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组合式枕头的立体剖面图(二)。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组合式枕头的立体剖面图(三)。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组合式枕头的立体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通过特定的具体实施例来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公开有关“组合式枕头”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了解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与效果。本实用新型可通过其他不同的具体实施例加以施行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与变更。另外,本实用新型的附图仅为简单示意说明,并非依实际尺寸的描绘,予以声明。以下的实施方式将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相关技术内容,但所公开的内容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

应理解,虽然本文中可能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组件或信号等,但此等组件或信号不应受此等术语限制。此等术语乃用以区分一组件与另一组件,或者一信号与另一信号。另外,如本文中所使用,术语「或」视实际情况可能包括相关联的列出项目中的任一者或多者的所有组合。

第一实施例

请参阅图1至图4,图1及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不同视角的立体分解图,图3及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不同视角的立体组合图。如上述附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组合式枕头Z1,其为两件式组装设计,且主要包括一仰躺件1以及一侧躺件2,使用者在仰睡时可将其头部枕卧于仰躺件1上,在侧睡时则可将其头部枕卧于侧躺件2上。首先值得注意的是,本实用新型的组合式枕头Z1打破了传统枕头的设计概念,使用者可依据个人的身材、体型、喜好等,选取不同尺寸形态的仰躺件1与侧躺件2来搭配使用,以提供良好的舒适性、支撑性与适用性。

本实施例中,仰躺件1略呈I状,侧躺件2略呈U状,其中侧躺件2的高度可高于或等于仰躺件1的高度,若侧躺件2的高度高于仰躺件1的高度,则使用者在侧睡时可将肩膀紧贴于枕头较高的一边,以避免颈部悬空,使头部与颈部得到有效承托;较佳的设计是,仰躺件1的高度可介于3公分至22公分之间,侧躺件2的高度可介于3公分至24公分之间,但不限于此;另,组合式枕头Z1可采用具有缓冲和减压效果的材料所制成,例如泡棉、记忆泡棉、乳胶、蚕丝、棉织、塑料粒等,但不限于此;于实际应用中,仰躺件1及侧躺件2也可由一个或多个气囊枕芯组成,当气囊枕芯充气时,能使组合式枕头Z1保持一定形状。

从结构上来看,侧躺件2包括一体成型的两个侧躺部2a以及一衔接部2b,侧躺部2a以及衔接部2b可具有规则的形状,其中衔接部2b连接于两个侧躺部2a之间,且衔接部2b与两个侧躺部2a共同界定出一用于容纳仰躺件1的容置空间20。进一步说明仰躺件1与侧躺件2的组合结构设计,仰躺件1具有两个相对的第一接合面11,且每一个第一接合面11上皆具有至少一第一接合结构111,两个侧躺部2a各具有一第二接合面21,两个第二接合面21分别相对于两个第一接合面11,且各具有至少一第二接合结构211,其中第一接合结构111与第二接合结构211相互匹配。借此,使用者只需将第一接合结构111与第二接合结构211相连接,便可使仰躺件1与侧躺件2组装成一体,组装和拆卸都非常方便。

于实际应用中,第一和第二接合结构111、211的数量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第一接合结构111可以是限位块或类似限位块的结构,第二接合结构211可以是限位槽或类似限位槽的结构。

另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现有的健康枕的设计,本实用新型的组合式枕头Z1中,仰躺件1具有一突伸出侧躺件2的前表面22的支撑凸台12,且支撑凸台12的顶部具有从内向外延伸(即从靠近前表面22往远离前表面22的方向延伸)的一平面121。较佳的设计是,支撑凸台12的长度可介于4公分至200公分之间,且宽度可介于3公分至28公分之间,但不限于此。

进一步地说,虽然支撑凸台12是用于支撑使用者的颈部,但支撑凸台12并不具有符合人体颈部曲线的缓坡或凹陷结构,取而代之的是,支撑凸台12的前端(即远离侧躺件2的前表面22的一端)形成有一尖端结构122,其中尖端结构122具有从外向内倾斜(即从远离前表面22往靠近前表面22的方向倾斜)的一斜面1221。借此,由于尖端结构122可以对仰躺的使用者的颈部提供形变缓冲空间,因此当使用者的颈部贴靠于支撑凸台12时,可以得到舒适的包覆支撑和良好的释压效果。

再者,支撑凸台12的相对两侧可分别具有一缓坡结构123,缓坡结构123的高度是略低于支撑凸台12的高度,且缓坡结构123的高度是从内向外渐减(即从靠近前表面22往远离前表面22的方向渐减),因此,当使用者的睡姿由仰躺转为侧躺时,其颈部的活动能不受限制,换句话说,使用者能较为顺畅地改变睡姿,以减少颈部疲劳,并提高睡眠的舒适度。此外,支撑凸台12通过两个缓坡结构123分别连接两个侧躺部2a的前表面22的设计,更增强了整体结构的稳固性。

为进一步增加枕头的舒适度和提升睡眠质量,仰躺件1具有一头部接收槽13,而通过头部接收槽13的设计,睡眠中的使用者的头部能一直处于头部接收槽13,不容易移位和发生落枕;较佳的设计是,头部接收槽13的形状与人体头部的接触部分大致相匹配,且头部接收槽13的深度可介于1公分至3公分之间,但不限于此。

请配合参阅图5至图7,仰躺件1中可设有一第一空穴14,且侧躺件2的每一个侧躺部2a中可设有一第二空穴23,其中第一空穴14位于头部接收槽13的下方,第二空穴23位于侧躺部2a用于承受头部重量的主要位置;较佳的设计是,第一和第二空穴14、23的形状与人体头部的接触部分大致相匹配,且第一和第二空穴14、23的高度可介于1公分至3公分之间,但不限于此。借此,使用者在仰躺或侧躺时,其头部能得到合宜的抵靠支持同时不会压迫到耳部,且能减少下陷时由物料造成的回弹力以避免血液循环受到影响。

再者,仰躺件1中可进一步设有一至多个第一透气通道15,侧躺件2的每一个侧躺部2a中可进一步设有一至多个第二透气通道24,且衔接部2b上可设有一至多个透气孔25;第一透气通道15沿仰躺件1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一透气通道15一端与第一空穴14相连通,另一端开设于仰躺件1的后表面16,且分别与衔接部2b的透气孔25相连通,第二透气通道24沿侧躺部2a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二透气通道24一端与第二空穴23相连通,且另一端开设于后表面26。借此,由于第一和第二透气通道15、24具有透气排热的效果,因此睡眠中的使用者的头部所散发的热量能及时由第一透气通道15或第二透气通道24排出。

须说明的是,虽然在图1所示的组合式枕头Z1中,第一和第二透气通道15、24的数量各有三个,但是对于本实施例的其他实施态样,组合式枕头Z1所包括的第一和第二透气通道15、24的数量可以有三个以上,也可以只有一个或两个。所以,图1所示的第一和第二透气通道15、24的数量仅供举例说明,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

第二实施例

请参阅图8,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如上述附图所示,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主要差异在于,组合式枕头Z2为三件式组装设计,具体地说,组合式枕头Z2包括一仰躺件1以及一侧躺件2,且侧躺件2包括两个独立的侧躺部2b。关于仰躺件1与两个侧躺部2b的组合结构设计的技术细节可参考第一实施例所述内容,于此不再详细赘述。

实施例的效果

首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提供的组合式枕头,其可通过“仰躺件具有一第一接合面,且第一接合面上具有至少一第一接合结构,侧躺件具有至少一第二接合面,且第二接合面上具有至少一第二接合结构,其中至少一第一接合结构能与至少一第二接合结构相连接,以使仰躺件与侧躺件组装成一体”的设计,使用者可依据个人的身材、体型、喜好等,选取不同尺寸形态的仰躺件与侧躺件来配合使用,以提供良好的舒适性、支撑性与适用性。

承上所述,支撑凸台的前端形成有一尖端结构,而尖端结构可以对仰躺的使用者的颈部提供形变缓冲空间,借此,当使用者的颈部贴靠于支撑凸台时,可以得到舒适的包覆支撑和良好的释压效果。

再者,支撑凸台的相对两侧分别具有一缓坡结构,借此,用户的睡姿由仰躺转为侧躺时,能较为顺畅地改变睡姿。

此外,仰躺部的头部接收槽下方设有第一空穴,且每一个侧躺部用于承受头部重量的主要位置设有第二空穴,当使用者的头部枕卧于第一或第二空穴上方的枕面时,陷入的程度会因个人体型重量的不同而有差异,借此,使用者不论是仰睡或侧睡,其头部均能得到合宜的抵靠支撑同时不会压迫到耳部,并且能减少下压时由物料造成的回弹力以避免血液循环受到影响。

承上所述,仰躺部中进一步设有一至多个与第一空穴相连通的第一透气通道,且每一个侧躺部中进一步设有一至多个与第二空穴相连通的第二透气通道,借此,睡眠中的使用者的头部所散发的热量能通过第一透气信道或第二透气信道及时排出。

以上所公开的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可行实施例,并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故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做的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