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的双翅门窗用隔热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21273阅读:367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的双翅门窗用隔热条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门窗领域,特别是关于一种新型的双翅门窗用隔热条。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隔热条从形状上区分主要有:I条、T条、C条和O条。如图1所示,现阶段市场上制作的门窗基本使用扇部分T条和框上使用的密封胶条的搭接来实现中间密封结构。大多数门窗的密封主要由框、扇密封胶条和中间胶条组成的三道密封结构。其中,中间密封尤为重要,是防止门窗漏风、漏水的主要屏障。但由于隔热条、密封胶条质量好坏和加工水平高低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密封部分不严,从而会出现保温、漏风、漏水、结露等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的双翅门窗用隔热条,采用该双翅门窗用隔热条可以很好的解决门窗漏风、漏水和保温的问题,从而提高对门窗的保温、气密性和水密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主要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的双翅门窗用隔热条,其设置在两门窗铝材对应的压合口之间,其特征在于:它包括隔热条本体,所述隔热条本体具有两个向外连接头,所述向外连接头设置在所述门窗铝材对应的压合口内,所述隔热条本体的所述向外连接头形状与所述门窗铝材的压合口的形状相匹配;所述隔热条本体外侧上间隔设置两翅,且两个所述翅长短不等,两个所述翅分别垂直于所述隔热条本体外侧壁上。

所述隔热条本体的长度为30mm。

所述隔热条本体的材料采用聚酰胺尼龙和PVC。

所述隔热条本体为两个向外连接头之间的部分向外弯折的“I”形。

所述隔热条本体为中空“I”形,所述隔热条本体中间内部设置有两个支撑条,形成三个腔体。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取以上技术方案,其具有以下优点:本实用新型设置在两门窗铝材对应的压合口,该隔热条本体具有两个向向外连接头,向向外连接头设置在门窗铝材对应的压合口内,该隔热条本体外侧上间隔设置两翅,且两个翅长短不等,两个翅分别垂直于隔热条本体外侧壁上,两个翅与门窗铝材能够完美结合,能够很好的保证门窗的开启顺畅;将两个密封条分别对应搭设在翅上,分别进行密封,以便实现双层密封,从而可以很好的解决门窗漏风、漏水和保温的问题,从而提高对门窗的保温、气密性和水密性。鉴于以上理由,本实用新型可以广泛用于门窗领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现有技术的隔热条形状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新型的双翅门窗用隔热条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种新型的双翅门窗用隔热条实施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新型的双翅门窗用隔热条,其设置在两门窗铝材对应的压合口,该隔热条本体1具有两个向向外连接头,向向外连接头设置在门窗铝材对应的压合口内,该隔热条本体1外侧上间隔设置两翅12,且两个翅12长短不等,两个翅12分别垂直于隔热条本体1外侧壁上,两个翅12与门窗铝材能够完美结合,能够很好的保证门窗的开启顺畅;将两个密封条分别对应搭设在翅12上,分别进行密封,以便实现双层密封,从而可以很好的解决门窗漏风、漏水和保温的问题。

上述实施例中,隔热条本体1的长度根据两门窗铝材对应的压合口的距离而定,可以采用包括但不限于30mm。

上述实施例中,隔热条本体1的向外连接头11形状与门窗铝材的压合口的形状相匹配。

上述实施例中,隔热条本体1为两个向外连接头之间的部分向外弯折的“I”形。

上述实施例中,隔热条本体1的材料采用聚酰胺尼龙(PA66:65%+25%玻璃纤维及其它添加成分)和PVC(Polyvinyl chloride,聚氯乙烯)。其中,聚酰胺尼龙隔热条与铝材的膨胀系数最为接近,耐老化性能好,稳定性好;PVC隔热条外观漂亮,价格低,但由于PVC树脂本身强度低,耐热性差,故加工成的断桥铝门窗的整体强度和安全性得不到保证。

实施例2

为了增加隔热条本体1的承受能力和耐用性,如图3所示,隔热条本体1为中空“I”形,隔热条本体1中间内部设置有N个支撑条13,形成N+1个腔体14,其中N为大于等于1,且N为整数。例如隔热条本体1为中空“I”形,隔热条本体1中间内部设置有一个支撑条13,形成两个腔体14。或者等间距设置两个支撑条13,形成三个腔体14,以提高隔热条本体1稳定性。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