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笼结构和电炊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54472阅读:324来源:国知局
蒸笼结构和电炊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蒸笼结构和电炊具。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蒸笼结构包括本体,本体具有承载腔,本体的下端向下延伸有一个开口结构,且在本体上与开口结构对应的位置上设置有网孔。

在使用过程中,蒸笼结构放置在内胆中,且本体上端的翻边搭接在内胆的上边沿处,此时会将内胆上边沿与蒸笼结构的翻边密封,使二者之间形成压力腔。

当承载腔内放入米,且内胆中加入水后,随着发热元件的加热,压力腔中产生大量的蒸汽压力,将内胆中的水由开口结构向承载腔内压入,从而对承载腔内米进行洗、煮处理。由于仅在与开口结构连通的本体的局部区域上设置有网孔,因而,水只能通过开口结构流入、流出。

这样,不仅洗煮效率低,且需要压力腔的密封性够好,才能保证水被顺利压入承载腔;若密封性不好,水就难以进入承载腔中与米接触,从而无法烹饪米饭。

此外,具有上述蒸笼结构的电炊具对防溢控制要求很高,稍有不慎,水就容易溢出。

由此可知,现有技术中的蒸笼结构具有使用不便、可靠性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蒸笼结构和电炊具,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蒸笼结构操作不便、可靠性差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蒸笼结构,包括:本体,本体具有承载腔,本体的侧壁和/或底壁设置有网孔;底罩,底罩位于本体的下方,且底罩的下端具有下端开口,底罩的上端具有连通孔,底罩还具有进水孔,进水孔位于下端开口与连通孔之间,底罩通过连通孔与承载腔连通。

进一步地,蒸笼结构还包括与连通孔对接的连接部,底罩通过连接部与本体的承载腔连通。

进一步地,连接部包括具有中空腔体的连接立柱,连接立柱的底端与底罩连接,且连接立柱的中空腔体与连通孔对接,连接立柱的顶端与本体的承载腔连通。

进一步地,连接立柱的顶端穿过本体伸入承载腔内。

进一步地,连接立柱在本体与底罩之间的部分设置有第一限位水孔,第一限位水孔与中空腔体连通。

进一步地,连接部还包括支撑筋,支撑筋支撑在底罩与本体之间并与连接立柱连接。

进一步地,支撑筋为多个,多个支撑筋绕连接立柱的周向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本体的上边沿具有翻边。

进一步地,底罩上设置有第二限位水孔,第二限位水孔在竖直方向上高于进水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炊具,包括:内胆;蒸笼结构,蒸笼结构是上述的蒸笼结构,蒸笼结构设置在内胆中,蒸笼结构的底罩与内胆的底面之间形成压力腔,蒸笼结构的本体与内胆的侧面之间形成回流腔,回流腔与压力腔通过底罩的进水孔连通。

进一步地,蒸笼结构的连通孔至内胆底面的最低点的垂直高度H1与内胆的深度H的关系为0.1H≤H1≤0.8H。

进一步地,蒸笼结构的连通孔至内胆底面的最低点的垂直高度H1与内胆的深度H的关系为0.2H≤H1≤0.5H。

进一步地,蒸笼结构的第一限位水孔至承载腔的最低点的垂直高度H2与内胆的深度H的关系为0.1H≤H2≤0.6H。

进一步地,蒸笼结构的第一限位水孔至承载腔的最低点的垂直高度H2与内胆的深度H的关系为0.15H≤H2≤0.4H。

进一步地,承载腔的最低点至内胆底面的最低点的垂直高度H3与内胆的深度H的关系为0.25H≤H3≤0.9H。

进一步地,承载腔的最低点至内胆底面的最低点的垂直高度H3与内胆的深度H的关系为0.35H≤H3≤0.7H。

进一步地,承载腔的最低点至本体的上边沿的垂直高度H4与内胆的深度H的关系为0.2H≤H4≤0.9H。

进一步地,承载腔的最低点至本体的上边沿的垂直高度H4与内胆的深度H的关系为0.4H≤H4≤0.7H。

进一步地,进水孔至内胆底面的最低点的垂直高度H5与内胆的深度H的关系为0.1H≤H5≤0.5H。

进一步地,进水孔至内胆底面的最低点的垂直高度H5与内胆的深度H的关系为0.15H≤H5≤0.3H。

进一步地,底罩的连通孔的孔截面积S1为大于等于4平方毫米且小于等于2000平方毫米。

进一步地,底罩的连通孔的孔截面积S1为大于等于25平方毫米且小于等于900平方毫米。

进一步地,底罩的进水孔的孔截面积S2为大于等于0.25平方毫米且小于等于1600平方毫米。

进一步地,底罩的进水孔的孔截面积S2为大于等于9平方毫米且小于等于225平方毫米。

进一步地,蒸笼结构的连接部的第一限位水孔的孔截面积S3为大于等于0.25平方毫米且小于等于1800平方毫米。

进一步地,连接部的第一限位水孔的孔截面积S3为大于等于9平方毫米且小于等于180平方毫米。

进一步地,底罩的下端开口的开口面积S5与内胆的上端开口的开口面积S4的关系为S4/4≤S5≤S4。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本体具有承载腔,本体的侧壁和/或底壁设置有网孔,底罩位于本体的下方,且底罩的下端具有下端开口,底罩的上端具有连通孔,底罩还具有进水孔,进水孔位于下端开口与连通孔之间,底罩通过连通孔与承载腔连通。上述结构的蒸笼结构放入内胆后,蒸笼结构的底罩与内胆的底面之间形成压力腔,蒸笼结构的本体与内胆的侧面之间形成回流腔,回流腔与压力腔通过底罩的进水孔连通。

当电炊具工作时,热水沸腾使压力腔内的压力上升,此时压力腔中的水通过连通孔被压入承载腔中,而后通过本体上的网孔回流至回流腔内,当压力腔中产生负压后,回流腔内的水会通过进水孔补入压力腔中,从而实现水对米的洗煮操作。当水蒸发变少后,或通过控制压力腔中的压力,都可以使水与米分离,从而实现蒸米的过程。

通过冲洗米和煮米,使水带走了米中的大量糖分,从而得到低GI的米饭。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中电炊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的蒸笼结构的立体视图;

图3示出了图2中的蒸笼结构的另一个角度的视图;

图4示出了图1中的蒸笼结构的剖视图;

图5示出了图4中的蒸笼结构的仰视图;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中的电炊具在未加热时蒸笼结构、内胆和水位的关系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中的电炊具在洗煮米阶段时蒸笼结构、内胆和水位的关系示意图;以及

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中的电炊具在蒸米阶段时蒸笼结构、内胆和水位的关系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本体;11、承载腔;12、网孔;13、翻边;20、底罩;21、进水孔;22、连通孔;23、下端开口;30、连接部;31、连接立柱;311、中空腔体;312、第一限位水孔;32、支撑筋;40、内胆;41、上端开口;50、压力腔;60、回流腔;70、上盖;80、外壳。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部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蒸笼结构操作不便、可靠性差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蒸笼结构、电炊具及其控制方法。

如图1所示,电炊具包括外壳80、内胆40、上盖70、发热元件和蒸笼结构。其中,内胆40设置在外壳80内,蒸笼结构放置在内胆40中,发热元件对内胆40进行加热,上盖70盖设在外壳80上。

在使用上述结构的电炊具时,米需要放置在蒸笼结构内,在内胆40中加水,当电炊具启动后,发热元件加热,进行洗煮米和蒸米的操作。

如图1至图8所示,蒸笼结构包括本体10和底罩20,本体10具有承载腔11,本体10的侧壁和底壁设置有网孔12;底罩20位于本体10的下方,且底罩20的下端具有下端开口23,底罩20的上端具有连通孔22,底罩20还具有进水孔21,进水孔21位于下端开口23与连通孔22之间,底罩20通过连通孔22与承载腔11连通。

上述结构的蒸笼结构放入内胆40后,蒸笼结构的底罩20与内胆40的底面之间形成压力腔50,蒸笼结构的本体10与内胆40的侧面之间形成回流腔60,回流腔60与压力腔50通过底罩20的进水孔21连通。

当电炊具工作时,热水沸腾使压力腔50内的压力上升,此时压力腔50中的水通过连通孔22被压入承载腔11中,而后通过本体10上的网孔12回流至回流腔60内,当压力腔50中产生负压后,回流腔60内的水会通过进水孔21补入压力腔50中,从而实现水对米的洗煮操作。当水蒸发变少后,或通过控制压力腔50中的压力,都可以使水与米分离,从而实现蒸米的过程。

由于在本体10的侧壁和底壁上均设置有网孔12,因而能够加速水的回流速度,提高冲洗米和煮米的频率,从而使水更容易带走米中的糖分,以得到低GI的米饭。水上来后就直接落入内胆中,就不需要严密的控制系统来预防溢出。

需要说明的是,在该实施例中,内胆40的开口边缘与蒸笼的上边沿不需要密封设置。具体参见图6至8所示。

可选地,网孔12可以是圆形、椭圆形、方形、腰形、多边形或不规则多边形。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不规则的多边形网孔而言,最大尺寸可以很长,最小尺寸也可以很短。以确保水能够承受最小的阻力上升与米接触,且米不会漏出即可。

如图5所示,进水孔21为两个,两个进水孔21间隔设置在底罩20上。这样,就有两个进水点,以及时向压力腔50中补水。

为了规划水的流动情况,蒸笼结构还包括与连通孔22对接的连接部30,底罩20通过连接部30与本体10的承载腔11连通。这样,底罩20中的水就能通过连接部30流入承载腔11中,对米进行冲洗和煮的操作。

如图2至图8所示,连接部30包括具有中空腔体311的连接立柱31,连接立柱31的底端与底罩20连接,且连接立柱31的中空腔体311与连通孔22对接,连接立柱31的顶端与本体10的承载腔11连通。通过设置连接立柱31,底罩20内的水能够通过连通孔22,经中空腔体311流入承载腔11内,从而使水由内胆40的中部向上升,对承载腔11中的米进行洗煮操作。

在该实施例中,连接立柱31为一个,当然,也可以设置多个连接立柱31。

在图2至图8所示的具体实施例中,连接立柱31的顶端穿过本体10伸入承载腔11内。这样,经连接立柱31进入承载腔11内的水能够通过喷淋的方式滴落在米上,以对米均匀冲洗,使承载腔11中各部分的米都能与水充分接触,从而使米中的糖分被均匀冲洗掉,以得到低GI的米饭。

如图6至图8所示,连接立柱31在本体10与底罩20之间的部分设置有第一限位水孔312,第一限位水孔312与中空腔体311连通。这样,当水没过第一限位水孔312后,水会通过第一限位水孔312直接回流至回流腔60内,从而减少水、米接触的概率和频率。特别是在内胆40中的水随着蒸发变少后,就是需要进入蒸米过程时,通过设置第一限位水孔312控制水的上升高度,使水与米分离,保持蒸米顺利进行。

在本实用新型中,发热元件持续加热,此时,电炊具的工作过程如下。

在洗煮米过程中,电炊具的发热元件加热,使压力腔50内的压力增大将水压入本体10的承载腔11中,水经本体10的网孔12回流至回流腔60内,再经底罩20的进水孔21流入压力腔50,如此反复;直至内胆40中的水蒸发减少,即使发热元件持续加热,也无法将水压入承载腔11内,水经中空腔体311、第一限位水孔312回流至回流腔60内,从而彻底实现米、水分离,也就是实现了蒸米的过程。

需要说明的是,在蒸煮低GI米饭时,首次加水,水位应是高于第一限位水孔312的高度位置。水烧开后,内胆40中的水开始沸腾,底罩20和内胆40的底面之间形成了一个相对密封的压力腔50,水沸腾后产生蒸汽压力,将水通过连通孔22压到承载腔11中与米接触。由于本体10的底壁和侧壁都开有网孔12,水进入承载腔11后,会迅速回落到内胆40中。由于本体10上大面积开有网孔12,使本体10的侧壁和内胆40的侧壁围成的回流腔60不会与承载腔11产生压差(因为是导通的),所以不会像现有专利描述的原理那样需要较大的压力将大量的水压入承载腔11,从而规避了水过多的压入承载腔11中而溢浆的风险。这种水压入承载腔11后又回落到内胆40中的持续循环,就不需要间断性加热,可以持续加热,这样在洗煮米过程中,水就呈不间断的循环状态,更好洗米和煮米。同时,更大的优点是,由于是往复循环的,就不会存在溢浆的可能性。进入蒸米过程,由于米吸水导致水量减少,水位会低于第一限位水孔312,这样就把压力腔50和回流腔60连通了,蒸米时水就不会上升到承载腔11中。

这种蒸煮低GI米饭的方式,在结构上和使用中更加简单可靠。

为了提高底罩20与本体10的连接强度,连接部30还包括支撑筋32,支撑筋32支撑在底罩20与本体10之间并与连接立柱31连接。通过支撑筋32,增加了底罩20与本体10的连接面积和强度,从而提高了蒸笼结构的整体结构强度。

如图2和图3所示,支撑筋32为多个,多个支撑筋32绕连接立柱31的周向间隔设置。这样,使本体10得到多点的支撑,提高了其的承载能力,也提高了蒸笼结构在内胆40中的放置稳定性。

如图1至图8所示,本体10的上边沿具有翻边13。这里的翻边13无需搭接在内胆40的上边沿处,且翻边13与内胆40的内壁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这样,使用者能够通过翻边13,轻易地取放蒸笼结构,翻边13可以作为扣手位,避免取放蒸笼结构时,容易手滑,导致蒸笼结构意外跌落。

如图6所示,蒸笼结构的连通孔22至内胆40底面的最低点的垂直高度H1与内胆40的深度H的关系为0.1H≤H1≤0.8H。当H1越大时,水越难进入承载腔11内,因而为了保证水与米充分接触,需要将H1与H限定在合理的范围内。

可选地,蒸笼结构的连通孔22至内胆40底面的最低点的垂直高度H1与内胆40的深度H的关系为0.2H≤H1≤0.5H。

可选地,蒸笼结构的第一限位水孔312至承载腔11的最低点的垂直高度H2与内胆40的深度H的关系为0.1H≤H2≤0.6H。当H2越小时,第一限位水孔312越靠近底罩20一侧,此时,进入中空腔体311内的水特别容易从第一限位水孔312处流出,也就是使水更加难以进入承载腔11内,特别是当水过少或压力腔50中的压力减小后,非常容易使米、水分离,也就是进入蒸米过程。当然,H2与H1也是相关的,由于第一限位水孔312是设置在连接立柱31上的,故H2大于H1。

可选地,蒸笼结构的第一限位水孔312至承载腔11的最低点的垂直高度H2与内胆40的深度H的关系为0.15H≤H2≤0.4H。

可选地,承载腔11的最低点至内胆40底面的最低点的垂直高度H3与内胆40的深度H的关系为0.25H≤H3≤0.9H。当H3越大时,为了使水与米接触,内胆40中就需要放更多的水,这样,才能保证水被压入承载腔11内,实现洗煮米过程。当然,H3也不是越小越好,若H3过小,水不易与米分离,又很难实现蒸米的操作。当然,H3与H2也是相关的,由于第一限位水孔312在承载腔11的下端,故H3大于H2。

可选地,承载腔11的最低点至内胆40底面的最低点的垂直高度H3与内胆40的深度H的关系为0.35H≤H3≤0.7H。

可选地,承载腔11的最低点至本体10的上边沿的垂直高度H4与内胆40的深度H的关系为0.2H≤H4≤0.9H。由此可知,H4实际限定了承载腔11的深度,也就是决定了承载米的能力。当承载腔11越深时,理论上,能承载更多的米,当然,这也和承载腔11的截面积大小有关。

可选地,承载腔11的最低点至本体10的上边沿的垂直高度H4与内胆40的深度H的关系为0.4H≤H4≤0.7H。

可选地,进水孔21至内胆40底面的最低点的垂直高度H5与内胆40的深度H的关系为0.1H≤H5≤0.5H。当H5的值越小时,水更容易从回流腔60流入压力腔50中,也就是进水孔21的连通性更易实现。

可选地,进水孔21至内胆40底面的最低点的垂直高度H5与内胆40的深度H的关系为0.15H≤H5≤0.3H。

可选地,底罩20的连通孔22的孔截面积S1为大于等于4平方毫米且小于等于2000平方毫米。连通孔22的孔截面积S1决定了压入承载腔11内的水的流量,当连通孔22越小时,单位时间内流入承载腔11内的水越少。

可选地,底罩20的连通孔22的孔截面积S1为大于等于25平方毫米且小于等于900平方毫米。

可选地,底罩20的进水孔21的孔截面积S2为大于等于0.25平方毫米且小于等于1600平方毫米。进水孔21的孔截面积S2决定了压力腔50的补水能力,也就是回流腔60与压力腔50的连通性能。若进水孔21做的过小,当压力腔50内的水被压入承载腔11内后,回流腔60内的水不能及时被补入压力腔50中,就会导致承载腔11内不能连续注水,影响洗煮米的效果,不利于得到低GI的米饭。但是,进水孔21也不是越大越好,进水孔21过大,会影响压力腔50的密封效果,同样也不利于将水压入承载腔11中。

可选地,底罩20的进水孔21的孔截面积S2为大于等于9平方毫米且小于等于225平方毫米。

可选地,连接部30的第一限位水孔312的孔截面积S3为大于等于0.25平方毫米且小于等于1800平方毫米。第一限位水孔312的孔截面积S3决定了水的回流能力,随着第一限位水孔312的增大,水越容易流到回流腔60内,不易进入承载腔11中;若第一限位水孔312太小,又起不到回流的作用。

可选地,连接部30的第一限位水孔312的孔截面积S3为大于等于9平方毫米且小于等于180平方毫米。

可选地,底罩20的下端开口23的开口面积S5与内胆40的上端开口41的开口面积S4的关系为S4/4≤S5≤S4。这里,S5应小于S4,否则,底罩20无法放入内胆40中,而底罩20若太小,又可能会支撑不稳,因而需要合理取值。需要说明的是,图中未标出S4,因为现有附图无法标记出。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1.本实用新型中的蒸笼结构不需要密封,省去了密封圈,结构简单,降低了成本,不用拆卸,操作方便;

2.本实用新型中的蒸笼结构的整个底壁和侧壁都是网孔,这样蒸汽就能更好地与大米接触,更好的蒸蒸煮米饭;

3.本实用新型中的蒸笼结构由于底部和侧壁都有网孔,在煮米洗米阶段,水进入蒸笼后,水能够快速回落到内胆中,能够带出更多淀粉、糖分物质,更有利于降低GI值;

4.本实用新型中的蒸笼结构在蒸煮米饭时,内胆的侧壁与蒸笼的侧壁围成的回流腔不再有压力,而是将压力集中到了底罩中,水沸腾后,将底罩中的水压入到承载腔中,底罩外的水又通过进水孔进入底罩中,水压入承载腔中后,又能快速回落到内胆中,这样就形成了快速的循环,解决了容易溢浆的问题,对控制的要求降低了;

5.本实用新型中的蒸笼结构在煮米、洗米过程中,就不用间断性加热了,可以一直加热,水不间断地循环洗米,不会因小功率加热而提高EMC要求。

实施例二

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仅本体10的侧壁上开设有网孔12,底壁上没有网孔12。

这样,水可以通过侧壁上的网孔12流回至回流腔60中。

实施例三

实施例三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仅本体10的底壁上开设有网孔12,侧壁上没有网孔12。

这样,水可以通过底壁上的网孔12流回至回流腔60中。

实施例四

实施例四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连接立柱31不用伸入承载腔11内,此时,连接立柱31仅与本体10的底面连接并连通。

为了避免承载腔11内的米会掉入连接立柱31的中空腔体311内,故在与中空腔体311相对应的本体10的底面处,可以设置网孔12进行阻挡,这样,既不会影响水通过,也能有效避免米掉出,从而保证了蒸笼结构盛米的可靠性。

实施例五

实施例五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在蒸米过程中,发热元件不是持续加热的。

在蒸米过程中,通过将发热元件设置成间断式加热的方式,能够控制压力腔50内的压力,从而控制水通过中空腔体311的能力。当压力腔50中的压力小时,水很难通过中空腔体311进入承载腔11中,且水容易从第一限位水孔312处流出,更减少了米、水接触的可能性,故容易实现蒸米过程。

实施例六

实施例六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在一个未图示的可选实施例中,在底罩上设置有第二限位孔,第二限位水孔在竖直方向上高于进水孔。

这样,当内胆中的水位下降后,底罩内的水会通过第二限位水孔流回到回流腔,不再进入承载腔内,从而实现蒸米的过程。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