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衣物自动分类装置的衣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58315阅读:240来源:国知局
用于衣物自动分类装置的衣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服装清洗配件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用于衣物自动分类装置的衣架。



背景技术:

在洗衣工厂中,聚集了多家干洗店运送的衣物,将这些衣物清洗完毕后,需要将它们分检运送回各自对应的干洗店。现有技术中,通过衣物自动分类装置可实现对不同干洗店衣物的分类。

衣物自动分类装置包括支架,支架上端中间位置设置有用于传动衣物的链条,链条上固定设置了挂衣架用的连接片,链条两侧对称设置有多根回收杆,并且,支架上与回收杆相对应设置有气缸,衣物通过衣架挂在连接片上,并经过链条进行传送;从链条传送过来的衣物通过气缸送至相应的回收杆上,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各个衣架上的衣物进行识别,才能将衣物正确的送至各个干洗店对应的回收杆中。目前,主要是通过在衣架上粘贴纸质标签,并在衣物自动分类装置上设定电子识别装置,当衣架带着衣物通过电子识别装置时,电子识别装置能够识别该衣架对应的干洗店,并将该信息转化成电信号驱动相应的气缸运动,从而实现衣物分类的目的。

但是这样的设置只能够实现对不同干洗店衣物的分类,不能够对衣物进行上衣和下衣、深色和浅色的分类,使得不同干洗店取回这些衣服之后还需要进行人工分检,浪费劳动力,降低了分检的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衣物自动分类装置的衣架,能够在传送过程中自动识别上衣和下衣、以及颜色的深浅。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衣物自动分类装置的衣架,包括衣架本体,所述衣架本体包括与上衣肩部接触的坎肩部、设置于所述坎肩部下方的用于挂下衣的横杆、以及设置于所述衣架本体上的挂钩;所述坎肩部上设置有用于检测是否有上衣的第一检测装置,并输出第一检测信号;所述衣架本体靠近挂钩的一端朝着所述横杆方向设置有用于检测衣物颜色的第二检测装置,并输出第二检测信号;控制装置,耦接于所述第一检测装置和所述第二检测装置以接收所述第一检测信号和所述第二检测信号以控制相应的气缸运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衣挂在衣架上时,会接触衣架本体上的坎肩部,所以当设置在坎肩部上的第一检测装置检测到坎肩部有物体时,即可判断为该衣架上挂的是上衣;否则,当第一检测装置检测到坎肩部没有物体时,即可判断该衣架上通过横杆挂下衣;并且,再通过第二检测装置检测衣架上的衣物颜色的深浅,便于整理衣物;第一检测装置和第二检测装置分别输出第一检测信号和第二检测信号至控制装置,经控制器处理后输出控制对应气缸的控制信号,在分好各个干洗店的前提下,再将上衣和下衣分开、深色衣物和浅色衣物分开,提高了分检衣物的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检测装置包括设置于坎肩部上的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用于检测坎肩上受到的压力,并输出所述第一检测信号。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上衣挂在衣架本体上时,其肩部与衣架本体上的坎肩部接触,此时压力传感器收到上衣作用在其上的作用力,并将该作用力转换成相对应的电压信号;若是该衣架本体挂的是下衣,则压力传感器收不到作用力,压力传感器没有相应的电压信号输出。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检测装置包括设置于衣架本体靠近挂钩的一端朝着所述横杆方向设置的颜色识别传感器,所述颜色识别传感器用于识别衣物颜色并输出所述第二检测信号。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颜色识别传感器朝向横杆方向设置,能够检测到上衣或下衣的颜色,并将该颜色转换成相应的电压信号输出。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装置包括:

第一比较组件,耦接于所述压力传感器以接收所述第一检测信号,并与设定的第一阈值进行比较,当所述第一检测信号大于所述第一阈值时,所述第一比较组件输出高电平的第一比较信号;反之,输出低电平的第一比较信号;

第二比较组件,耦接于所述颜色识别传感器以接收所述第二检测信号,并与设定的第二阈值进行比较,当所述第二检测信号大于所述第二阈值时,所述第二比较组件输出高电平的第二比较信号;反之,输出低电平的第二比较信号;

控制器,耦接于所述第一比较组件和所述第二比较组件以接收所述第一比较信号和所述第二比较信号,并输出控制相应气缸工作的控制信号。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检测信号和第二检测信号均以电压形式输入对应的第一比较组件和第二比较组件中,当第一检测信号大于第一比较组件中的第一阈值时,说明此时衣架本体挂的是上衣,第一比较组件输出高电平的第一比较信号;反之,说明衣架本体挂的是下衣,第一比较组件输出低电平的第一比较信号;当第二检测信号大于第二比较组件中的第二阈值时,说明衣物的颜色较浅,第二比较组件输出高电平的第二比较信号;反之,当检测到的是深色衣服,则输出低电平的第二比较信号;这两个信号经过控制器处理后,控制器输出相应的控制信号以控制相应的气缸运动,从而将上衣和下衣、深色衣物和浅色衣物分开收集。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比较组件包括用于生成第一阈值的第一阈值生成电路,以及反相输入端耦接于所述第一阈值生成电路以接收所述第一阈值、同相输入端耦接于所述压力传感器以接收所述第一检测信号、输出端输出所述第一比较信号的第一比较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一检测信号的幅值大于第一阈值时,第一比较器的输出端输出高电平的第一比较信号;反之,输出低电平的第一比较信号。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比较组件包括用于生成第二阈值的第二阈值生成电路,以及反相输入端耦接于所述第二阈值生成电路以接收所述第二阈值、同相输入端耦接于所述颜色识别传感器以接收所述第二检测信号、输出端输出所述第二比较信号的第二比较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二检测信号的幅值大于第二阈值时,第二比较器的输出端输出高电平的第二比较信号;反之,输出低电平的第二比较信号。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器采用单片机。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单片机功能较全且较为常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通过在衣架本体上设置压力传感器来检测衣架本体上挂的是上衣还是下衣;同时,利用颜色识别传感器检测衣物的颜色,对衣物颜色的深浅进行分类,从而使得同一家干洗店的衣物能够分类的更加细致,减少后期工程。

附图说明

图1为衣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原理图。

附图标记:1、衣架本体;11、坎肩部;12、横杆;13、挂钩;2、压力传感器;3、颜色识别传感器;4、第一比较组件;41、第一阈值生成电路;42、第一比较器;5、第二比较组件;51、第二阈值生成电路;52、第二比较器;6、控制器;7、控制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参照图1,一种用于衣物自动分类装置的衣架,包括呈三角形设置的衣架本体1,衣架本体1包括与上衣肩部接触的坎肩部11和设置于坎肩部11下方的水平设置的横杆12。上衣套在衣架本体1外侧时其与坎肩部11接触,下衣直接挂在横杆12上,且不与坎肩部11接触。另外,为了方便对衣物的上衣和下衣、深色和浅色进行分类,在坎肩部11上设置了用于检测是否有上衣的第一检测装置,在衣架本体1靠近挂钩13的一端朝着横杆12方向设置有用于检测衣物颜色的第二检测装置。参照图2,第一检测装置包括设置于坎肩部11上的用于检测坎肩上受到压力并输出第一检测信号的压力传感器2,当上衣挂在衣架本体1上时,其肩部与衣架本体1上的坎肩部11接触,此时压力传感器2收到上衣作用在其上的作用力,并将该作用力转换成相对应的电压信号;若是该衣架本体1挂的是下衣,则压力传感器2收不到作用力,压力传感器2没有相应的电压信号输出。同理,在衣架本体1靠近挂钩13的一端朝着横杆12方向设置了用于识别衣物颜色并输出所述第二检测信号的颜色识别传感器3,该颜色识别传感器3为上述的第二检测装置颜色识别传感器3设置在靠近挂钩13的一端,无论衣架本体上挂的是上衣还是下衣,均能够被颜色识别传感器3检测到,并将该颜色转换成相应的电压信号输出。

为了方便对气缸的操作,控制装置7包括耦接于压力传感器2以接收第一检测信号并与设定的第一阈值进行比较的第一比较组件4、耦接于颜色识别传感器3以接收第二检测信号并与设定的第二阈值进行比较的第二比较组件5、以及耦接于第一比较组件4和第二比较组件5并输出控制相应气缸工作的控制信号的控制器6。其中,第一比较组件4包括用于生成第一阈值的第一阈值生成电路41,以及反相输入端耦接于第一阈值生成电路41以接收第一阈值、同相输入端耦接于压力传感器2以接收第一检测信号、输出端输出第一比较信号的第一比较器42。当第一检测信号大于第一比较组件4中的第一阈值时,说明此时衣架本体1挂的是上衣,第一比较组件4输出高电平的第一比较信号;反之,说明衣架本体1挂的是下衣,第一比较组件4输出低电平的第一比较信号。

第二比较组件5包括用于生成第二阈值的第二阈值生成电路51,以及反相输入端耦接于第二阈值生成电路51以接收第二阈值、同相输入端耦接于颜色识别传感器3以接收第二检测信号、输出端输出第二比较信号的第二比较器52。当第二检测信号大于第二比较组件5中的第二阈值时,说明衣物的颜色较浅,第二比较组件5输出高电平的第二比较信号;反之,当检测到的是深色衣服,则输出低电平的第二比较信号。

控制器6采用单片机,接收上述的第一比较信号和第二比较信号后,经处理输出控制信号以控制相应的气缸运动,将上衣中颜色较浅或较深、下衣中颜色较浅或较深的衣物送至同一根回收杆中进行。并且,上述的分类基于同一家干洗店的前提。

在另一实施例中,也可以再在横杆12上设置压力传感器,该压力传感器用于检测横杆12上是否挂了下衣,其检测原理同坎肩部的压力传感器2相同。坎肩部和横杆12上均设置压力传感器能够提高检测准确性。

上述的信号之间的传递采用有线或无线的形式。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