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教育管理用资料统计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72977阅读:235来源:国知局
一种教育管理用资料统计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办公器材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教育管理用资料统计装置。



背景技术:

教育管理工作繁琐复杂,管理人员通常要面对各类统计资料,在日常工作的过程中,经常需要翻阅、查询或存放大量的统计资料,很多资料需要长期保存,在保存过程中如果保存不当就会造成资料受潮,在温度较高的地区由于长时间闷热,空间狭窄,容易造成纸张的脆化甚至自燃,另外现有技术中的文件柜功能较为单一,没有合理利用文件柜的特性。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中的文件柜存在容易受潮,纸张容易脆化、自燃,功能单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教育管理用资料统计装置,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文件柜存在容易受潮,纸张容易脆化、自燃,功能单一的问题。

一种教育管理用资料统计装置,包括箱体、抽屉和铰接在所述箱体上的柜门,所述箱体具有前壁、后壁、顶壁、底壁和两个侧壁,所述箱体的底壁的下表面可拆卸连接有四个带脚刹的万向轮,所述柜门的内侧面上设置有文件盒,所述文件盒的上端口为倾斜设置,所述后壁上设置有排风扇,所述排风扇贯通至所述箱体内部,所述箱体内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控制器和电源,所述温度传感器信号连接至所述控制器,所述湿度传感器信号连接至所述控制器,所述电源电连接至所述温度传感器、所述湿度传感器和所述控制器,所述底壁上设置有电热板,所述电热板通过所述控制器连接至所述电源,所述抽屉上设置有第一密封胶条,所述柜门上设置有第二密封胶条。

更优地,两个所述侧壁上设置有挂钩。

更优地,所述底壁为双层的夹层结构,所述电热板设置在所述底壁的夹层结构内。

更优地,所述湿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底壁上,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顶壁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教育管理用资料统计装置,文件柜内的温度一般顶部温度最高,通过设置于顶壁上的温度传感器,随时监控文件柜内的温度并通过排风扇进行调节文件柜内温度,防止文件柜内温度过高;文件柜内的湿度一般底部最高,位于底壁上的湿度传感器,可以随时监控文件柜内的湿度并通过电热板调节文件柜内的湿度;通过第一密封胶条和第二密封胶条可以有效防止水汽进入文件柜内,位于两个侧壁上的挂钩可以方便的放置一些文件袋等物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教育管理用资料统计装置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教育管理用资料统计装置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图1中底壁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箱体,11-抽屉,111-第一胶条,12-柜门,121-文件盒,122-第二胶条,13-挂钩,14-排风扇,15-万向轮,16-底壁,17-电热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方位前是指铰接有柜门的一侧(如附图所示),方位上下均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教育管理用资料统计装置,包括箱体10、抽屉11和铰接在箱体10上的柜门12,箱体10具有前壁、后壁、顶壁、底壁16和两个侧壁,箱体10的底壁16的下表面可拆卸连接有四个带脚刹的万向轮15,柜门12的内侧面上设置有文件盒121,文件盒121的上端口为倾斜设置,后壁上设置有排风扇14,排风扇14贯通至箱体10内部,箱体10内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控制器和电源,温度传感器信号连接至控制器,湿度传感器信号连接至控制器,电源电连接至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和控制器,底壁16上设置有电热板,电热板通过控制器连接至电源,抽屉11上设置有第一密封胶条111,柜门12上设置有第二密封胶条122,两个侧壁上设置有挂钩13,底壁16为双层的夹层结构,电热板17设置在底壁16的夹层结构内,湿度传感器设置在底壁16上,温度传感器设置在顶壁上,前壁、后壁、顶壁、底壁16和两个侧壁均为双层的夹层结构,电缆布置在夹层结构内,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控制器和电源通过上述电缆进行连接。

在其他实施例中,在后壁、顶壁、底壁16和两个侧壁上设置有穿线管,电缆布置在上述穿线管内,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控制器和电源通过上述电缆进行连接,其他结构相同。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教育管理用资料统计装置,文件柜内的温度一般顶部温度最高,通过设置于顶壁上的温度传感器,随时监控文件柜内的温度并通过排风扇14进行调节文件柜内温度,防止文件柜内温度过高;文件柜内的湿度一般底部最高,位于底壁16上的湿度传感器,可以随时监控文件柜内的湿度并通过电热板17调节文件柜内的湿度;通过第一密封胶条111和第二密封胶条122可以有效防止水汽进入文件柜内,位于两个侧壁上的挂钩13可以方便的放置一些文件袋等物品。

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具体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