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铝塑共挤型材的结合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02022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一种铝塑共挤型材的结合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金属门窗框、梃、扇材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铝塑共挤型材的结合结构。



背景技术:

铝塑共挤型材已经广泛用于金属门窗的框材、梃材、扇材结构,由于其隔热保温、易于表面加工、结构简单而硬度保障等性质而大量使用。铝塑共挤型材大部分以内铝衬、外塑衬方式实现,为了保障铝塑型材在加工后不会受环境影响而分离,目前已有许多方式加强两者直接的结合,最常见的方式是使用结合结构(如CN201635582U,公开一种使用燕尾槽结构结合的型材展品)。

但现有的结合结构,由于大部分使用未细致加工的倒角槽来结合铝塑型材,经常导致铝塑共挤,由于塑料往铝衬填充的压力不足,而产生填充不完全,尤其发生在倒角槽存在锐角、或者倒角槽的侧边与底边的夹角远离挤压原点时。填充空隙将产生脱落隐患、增加老化风险等诸多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不足,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铝塑共挤型材的结合结构,解决现有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铝塑共挤型材的结合结构,包括设置在内的铝衬型材和包裹在外的塑料型材,所述铝衬型材具有内凹的结合槽,所述塑料型材在共挤时填充至所述铝衬型材的结合槽内,其特征在于:所述结合槽为窄口向内广开的倒槽,所述结合槽自开口由外到内的边缘连接顺序为第一侧边、第二侧边、底边,所述第一侧边为向内广开的斜直边,所述第二侧边与所述第一侧边不在同一延伸方向。第二侧边为第一侧边与底边的过渡边缘,由于第二侧边与第一侧边形成了较大的夹角,避免产生铝塑缝隙带来的不良影响。

一般地,所述第二侧边与底边为直边,所述第二侧边与所述第一侧边成大于120度的夹角,所述第二侧边垂直于所述底边。

更优地,所述第二侧边为内弧边,使塑料型材更容易填充到铝衬内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铝塑共挤型材的结合结构整体端面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铝塑共挤型材的结合结构结合槽局部A实施方式1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铝塑共挤型材的结合结构结合槽局部A实施方式2示意图。

其中1、塑料型材;2铝衬型材;3、结合槽;31、开口;32、第一侧边;33、第二侧边;34、底边。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图2所示,铝塑共挤型材的结合结构,包括设置在内的铝衬型材2和包裹在外的塑料型材1,所述铝衬型材2具有内凹的结合槽3,所述塑料型材1在共挤时填充至所述铝衬型材2的结合槽3内,其特征在于:所述结合槽3为窄口向内广开的倒槽,所述结合槽3自开口31由外到内的边缘连接顺序为第一侧边32、第二侧边33、底边34,所述第一侧边32为向内广开的斜直边,所述第二侧边33与所述第一侧边32不在同一延伸方向。第二侧边33为第一侧边32与底34边的过渡边缘,由于第二侧边33与第一侧边32形成了较大的夹角,使塑料填充能有效的与侧边结合,避免产生缝隙。

所述第二侧边33与底边34为直边,所述第二侧边33与所述第一侧边32成大于120度的夹角,所述第二侧边33垂直于所述底边34。

实施例2

如图3所示,铝塑共挤型材的结合结构,包括设置在内的铝衬型材2和包裹在外的塑料型材1,所述铝衬型材2具有内凹的结合槽3,所述塑料型材1在共挤时填充至所述铝衬型材2的结合槽3内,其特征在于:所述结合槽3为窄口向内广开的倒槽,所述结合槽3自开口31由外到内的边缘连接顺序为第一侧边32、第二侧边33、底边34,所述第一侧边32为向内广开的斜直边,所述第二侧边33与所述第一侧边32不在同一延伸方向。第二侧边33为第一侧边32与底34边的 过渡边缘,由于第二侧边33与第一侧边32形成了较大的夹角,使塑料填充能有效的与侧边结合,避免产生缝隙。

所述第二侧边33为内弧边,使塑料型材更容易填充到铝衬内部。

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可根据以上描述的技术方案以及构思,做出其它各种相应的改变以及形变,例如图1所示的仅为众多铝塑共挤型材中的一种,本实用新型还的结合结构还可以适用于其他型材产品,而所有的这些改变以及形变都应该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