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水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31543阅读:286来源:国知局
电水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水壶。



背景技术:

电水壶由于使用方便、安全可靠、易携带等优点,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常用的液体加热容器。

电水壶主要包括:盛装液体的内胆、围设在内胆外侧的两端具有开口的外壳、底盖以及加热装置。其中,加热装置位于内胆的底部,底盖连接在外壳的底部。现有技术的加热装置一般为发热盘,通过发热盘对内胆中的液体进行加热,为了保证电水壶的加热效率,在装配时,通常将发热盘直接焊接在内胆的底部,焊接好发热盘后,再将底盖连接在外壳的底部即可。

然而,由于现有技术的发热盘是通过焊接工艺焊接在内胆底部的,导致装配工艺复杂,且在焊接时容易导致内胆破裂。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至少一个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水壶,以使电水壶的装配简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水壶,包括盛装液体的内胆、套设在所述内胆外侧的两端具有开口的外壳、加热装置以及连接在所述外壳底部的底盖,还包括与所述内胆的内腔连通的加热管路以及设置在所述底盖上的支架,所述液体可在所述加热管路和所述内胆之间流动;所述加热装置位于所述支架上,用于对所述加热管路中的液体进行加热。

本实用新型的电水壶,通过设置与内胆连通的加热管路,并在底盖上设置用于安装加热装置的支架,通过加热装置对加热管路中的液体进行加热,由于液体可在加热管路和内胆之间流动,从而使得内胆中的液体可快速被加热。在装配时,先将加热装置安装在支架上,再将安装有加热装置的支架连接在底盖上即可,装配方便且简单,且由于加热装置与内胆无直接连接关系,因此可以避免在安装加热装置时内胆发生损坏的情况出现。

可选的,所述加热装置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支架上。这样若支架或加热装置发生损坏或故障时,可以直接将加热装置和支架拆离,只需更换其中发生故障的部件即可,避免支架和加热装置的整体报废,拆装方便且节省了成本。

可选的,所述支架具有开口朝下的中空腔体,所述加热装置位于所述中空腔体内。这样通过将加热装置设置在支架的中空腔体内,大大节省了外壳内的空间,使电水壶无需做的较大;而且,若内胆中的液体意外从内胆的顶部流入至内胆和外壳之间的空间内时,由于支架的中空腔体的腔壁对加热装置的保护作用,使得液体不会滴在加热装置上,保证了加热装置的正常使用和寿命。

可选的,所述支架的上表面与所述内胆底面的形状相匹配,所述支架的上表面抵接在所述内胆的底面。这样使得支架不仅用于固定加热装置,还同时对内胆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使内胆更加稳固;而且支架的上表面与内胆底面的形状匹配,使得各部件之间的布置更加紧凑。

可选的,所述内胆的底面和所述支架的上表面之间还设有弹性垫,所述内胆的底面抵接在所述弹性垫上。通过设置弹性垫,防止在锁紧底盖时或在使用过程中因支架太硬而损坏内胆的情况发生。

可选的,还包括用于防止所述弹性垫沿水平方向移动的限位部。这样可以防止在安装和使用过程中弹性垫脱离预定位置,使安装更加方便且可靠。

可选的,所述限位部包括:位于所述弹性垫底部的设有向下延伸的卡条以及位于所述支架上表面的可与所述卡条匹配卡合的卡槽。在安装时,将弹性垫的卡条插入至支架的卡槽中即可使弹性垫稳定地固定在支架上表面。

可选的,所述内胆的顶部开口边缘套设有密封圈,且所述密封圈的外缘抵接在所述外壳的内壁顶部。这样可以避免内胆中的液体从内胆的顶部流入至内胆和外壳之间的空间内,防止内胆和外壳之间设置的零部件遇水而发生损坏。

可选的,所述加热装置包括:发热管和贴设在所述发热管外侧的管道;所述管道的进水端与所述加热管路的进水端连通,所述管道的出水端与所述加热管路的出水端连通。这样从加热管路的进水端流入的温度较低的液体进入至管道中,发热管对管道进行加热,进而使管道中的液体温度升高,加热后的液体从管道的出水端流入至加热管路中,然后从加热管路的出水端流出至内胆中,加热方便且快速,且加热装置的结构简单。

可选的,还包括水泵,所述水泵设置在所述支架上,所述水泵用于驱动液体在所述内胆和所述加热管路之间流动。通过水泵可方便地将内胆中的液体泵入至加热管路中,或者将加热管路中的被加热后的液体泵入至内胆中,从而使加热管路和内胆之间的水流更加顺畅。

本实用新型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水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水壶的结构爆炸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水壶中的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水壶中的弹性垫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水壶中的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壶体;11—内胆;111—密封圈;12—外壳;13—手柄;2—壶盖;3—底盖;4—加热装置;41—发热管;42—管道;421—进水端;422—出水端;5—支架;51—中空腔体;52—上表面;6—水泵;71—进水管;72—出水管;711—进水口;721—出水口;8—弹性垫;81—卡条;9—温度传感器;10—电连接器。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水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水壶的结构爆炸图。参照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水壶,包括:用于盛装液体的壶体1、壶盖2以及底盖3。壶体1的顶部具有开口,壶盖2可开合地盖设在该开口上,底盖3位于壶体1的下方。其中,壶体1具体包括:内胆11和围设在内胆11外侧的两端具有开口的筒状外壳12。液体具体盛装在内胆11中,底盖3具体连接在外壳12的底部。具体实现时,内胆11可以为玻璃内胆,也可以为不锈钢内胆,外壳12可以为玻璃外壳,也可以为不锈钢或塑胶外壳。本实施例对内胆11和外壳12的材质并不以此为限。外壳12的一侧还设有手柄13,通过手柄13可方便地将电水壶端起或放下。需要说明的是,壶体1内盛装的液体可以是水,也可以是其他含水的液体,比如饮料、牛奶等,但不限于此。

在本实施例中,该电水壶还包括:与内胆11的内腔连通的加热管路以及设置在底盖3上的支架5。液体可在加热管路和内胆11之间流动。加热装置4位于支架5上,用于对加热管路中的液体进行加热。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发热盘焊接所带来的缺陷,而将利用发热盘加热的方式改进为利用加热管路进行加热,通过加热装置4对加热管路进行加热,同时在底盖3上设置用于安装加热装置4的支架5,在实现快速加热的同时,使得整个安装过程无需焊接。

加热时,使内胆11中的液体进入至与内胆11连通的加热管路中,通过加热装置4对进入至加热管路中的液体进行加热,加热后的液体从加热管路再流入至内胆11中,从而将内胆11中的液体进行加热,加热快速且方便。在装配时,首先将加热装置4安装在支架5上,再将安装有加热装置4的支架5与底盖3连接,然后将底盖3固定在外壳12的底部即可,装配方便且可靠。

其中,支架5与底盖3之间可以通过螺栓或螺丝进行连接,也可以通过卡接等方式进行连接,当将支架5安装在底盖3上后,可以通过螺丝锁紧等方式将底盖3锁紧在外壳12的底部。当然,本实用新型对支架5和底盖3的连接方式、底盖3和外壳12之间的连接方式并不以此为限。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水壶,通过设置与内胆连通的加热管路,并在底盖上设置用于支撑加热装置的支架,通过加热装置对加热管路中的液体进行加热,由于液体可在加热管路和内胆之间流动,从而使得内胆中的液体可快速被加热。在装配时,先将加热装置安装在支架上,再将安装有加热装置的支架连接在底盖上,然后将底盖连接在外壳的底部即可,装配方便且简单,且由于加热装置与内胆无直接连接关系,因此可以避免在安装加热装置时内胆发生损坏的情况出现。

较为优选的,加热装置4可拆卸地连接在支架5上。在使用过程中,若支架5或加热装置4发生损坏或故障时,可以直接将加热装置4和支架5拆离,只需更换其中发生故障的部件即可,避免支架5和加热装置4的整体报废,拆装方便且节省了成本。具体实现时,比如,加热装置4和支架5通过螺钉或螺栓实现连接。或者,加热装置4上设有第一卡合件,支架5上设有第二卡合件,安装时,将第一卡合件和第二卡合件匹配卡合即可将加热装置4固定在支架5上。比如,第一卡合件为卡扣,第二卡合件为与卡扣匹配的卡孔。第一卡合件和第二卡合件的具体形状并不以此为限。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水壶中的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支架5具有开口朝下的中空腔体51,加热装置4位于中空腔体51内。可以理解的是,中空腔体51位于支架5的底部。将加热装置4设置在支架5的中空腔体51内,可大大节省外壳12内的空间,使电水壶无需做的较大,而且,若内胆11中的液体意外从内胆11的顶部流入至内胆11和外壳12之间的空间内时,由于支架5的中空腔体51的腔壁对加热装置4的保护作用,使得液体不会滴在加热装置4上,保证了加热装置4的正常使用和寿命。

具体地,支架5的上表面与内胆11底面的形状相匹配,支架5的上表面52抵接在内胆11的底面。这样使得支架5不仅用于固定加热装置4,还同时对内胆11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使内胆更加稳固。而且支架5的上表面52与内胆11底面的形状匹配,使得各部件之间的布置更加紧凑。比如,内胆11的底面一般为下凹的弧形面,此时,将支架5的上表面52也设置为下凹的弧形面。或者,当内胆11的底面为平面时,支架5的上表面52也为平面。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水壶中的弹性垫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和图4所示,进一步地,为了防止在锁紧底盖3时或者在使用过程中因支架5太硬而损坏内胆11的情况发生,本实施例还在内胆11的底面和支架5的上表面52之间设置弹性垫8,内胆11的底面抵接在弹性垫8上。可以理解的是,弹性垫8为软垫,其具体可以由硅胶、橡胶等材质制成。较为优选的,弹性垫8的形状与内胆11的底面形状相匹配。这样可以对内胆11的底面进行更好保护。

此外,为了防止在安装或使用过程中弹性垫8脱离预定位置,基于此,该电水壶还包括用于防止弹性垫8沿水平方向移动的限位部。具体地,该限位部包括:位于弹性垫8底部的向下延伸的卡条81以及位于支架上表面52的可与该卡条81匹配卡合的卡槽。在安装时,将弹性垫8的卡条81插入至支架5的卡槽中即可使弹性垫8稳定地固定在支架5的上表面,从而使弹性垫8的安装更加方便且可靠。

参照图1或图2所示,内胆11的顶部开口边缘套设有密封圈111,且密封圈111的外缘抵接在外壳12的内壁顶部,从而避免内胆11中的液体从内胆11的顶部流入至内胆11和外壳12之间的空间内,防止内胆11和外壳12之间设置的零部件遇水而发生损坏。

本实施例的电水壶在装配时,在内胆11的顶部开口边缘套设密封圈111,把套好密封圈111的内胆11放到外壳12内,此时,密封圈111的外缘与外壳12的内壁顶部抵接,然后将加热装置4安装在支架5上,再将安装好配件的支架5固定在底盖3上,最后把底盖3固定在外壳12底部即可,此时支架5的上表面52抵接在内胆11的底面,装配方便且可靠。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水壶中的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和图5所示,在实施例中,加热装置4具体包括:发热管41和贴设在发热管41外侧的管道42。管道42的进水端421与加热管路的进水端连通,管道42的出水端422与加热管路的出水端连通。也就是说,通过发热管41对管道42进行加热,从而使管道42内的液体加热。管道42可以为铝管,也可以为铜管,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管道42也可以为其他导热性能好且符合食品卫生安全的材质。具体地,内胆11中的液体从加热管路的进水端流入,继而从管道42的进水端421流入至管道42中,与管道42贴合的发热管41对管道42中的液体进行加热,加热后的液体从管道42的出水端422流出,最终从加热管路的出水端流入至内胆11中,加热非常方便且加热装置的结构简单。

具体实现时,加热管路包括进水管71和出水管72。进水管71的进水口和出水管72的出水口均位于内胆11的内腔中,即,进水管71的进水口711为加热管路的进水端,出水管72的出水口721为加热管路的出水端。此外,还设置有水泵6,水泵6具体位于支架5的中空腔体51内,即,加热装置4和水泵6均位于支架5底部的中空腔体51内。水泵6用于驱动液体在加热管路和内胆11之间流动。具体地,进水管71的出水口与水泵6的进水端连通,水泵6的出水端与管道42的进水端421连通,管道42的出水端422与出水管72的出水口连通。具体地,控制水泵6工作,水泵6将内胆11中的水从进水口711泵入至进水管71中,然后从进水管71的出水口流入至水泵6中,然后从水泵6的出水端流入管道42中,发热管41对管道42进行加热,加热后的液体从管道42的出水端422流入至出水管72中,最终从出水管72的出水口721流入至内胆11中,然后液体继续进入至进水管71中循环加热,直至内胆11中的液体温度达到预设温度。具体实现时,可以在壶体1的一侧设置电连接器10,通过电源线将该电连接器10与外部电源接通,为壶体1通电,即可使加热装置4开始加热。当然,也可以设置与壶体1配套的底座,加热时,为底座通电,将壶体1电连接在底座上即可。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该电水壶还包括控制板(图中未示出),水泵6、加热装置4与控制板电连接。具体地,可以在手柄13上设置操作面板,在操作面板上设置与控制板电连接的按键,通过按键向控制板发送信号以控制水泵6的开启或关闭。按键可具体包括:加热时间设定键、温度设定键、水泵开关、加热装置开关等。当然,也可以设置与壶体1配套的遥控器,将水泵6、加热装置4与遥控器无线连接,通过遥控器控制水泵6、加热装置4的开启或关闭。

进水管71上还设有用于检测进水管71中液体温度的温度传感器9,温度传感器9与控制板电连接,控制板用于当温度传感器9检测到进水管71内的水温达到预设温度时控制水泵6停止工作。也就是说,温度传感器9实时检测进水管71中水的温度,即检测加热后的水的温度,当温度传感器9检测到的水温等于预设温度时,温度传感器9向控制板发送信号,当控制板收到温度传感器9发送的信号后,控制水泵6和加热装置4停止工作,用户从壶体1内即可倒出适宜温度的水。其中,预设温度可以由用户自己按照需求灵活设定。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