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木工包边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10798阅读:2128来源:国知局
一种木工包边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木工工艺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木工包边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木工包边都是高出面板的,如图1所示。国家知识产权局2016年4月6日申请公布的发明专利申请CN 105455419 A——《一种桌面注塑包边工艺》中就公开了一种木工包边结构,就是如此。这样的包边结构使得桌面不够平整,长期磕绊容易出现包边脱落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木工包边结构。

一种木工包边结构,包括面板和所述面板两侧的包边,所述包边上端与所述面板平齐,所述包边与所述面板通过胶水粘合,所述胶水在所述包边和所述面板之间形成一层胶水层,所述胶水层厚0.5~0.8mm。

进一步的,所述包边为侧面包边,所述侧面包边靠近上端的位置设有防脱凸起,所述面板侧边对应于所述防脱凸起的位置上设有防脱凹槽;或者,所述包边包括侧面包边和底部包边,所述侧面包边靠近上端的位置设有防脱凸起,所述面板侧边对应于所述防脱凸起的位置上设有防脱凹槽。

进一步的,所述防脱凸起与所述包边一体成型。

进一步的,所述防脱凸起可以为矩形;所述防脱凸起与所述防脱凹槽接触面还可以为圆弧形,所述圆弧形的角度大于260°。

进一步的,所述侧面包边与所述底部包边连接处呈一定弧度,所述面板对应于所述侧面包边与所述底部包边连接处呈相应弧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包边上端与面板平齐,一体感强,整体相对美观,且不容易出现磕碰脱落的问题;防脱凸起的设置,更加增加了包边与面板的粘合度,防止包边脱落。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木工包边结构示意图;

图2、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为了示例和描述起见而给出的,而并不是无遗漏的或者将本实用新型限于所公开的形式。很多修改和变化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选择和描述实施例是为了更好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际应用,并且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实用新型从而设计适于特定用途的带有各种修改的各种实施例。

实施例1

一种木工包边结构,如图2、图3所示,包括面板10和所述面板10两侧的包边20,所述包边20上端与所述面板10平齐,所述包边20与所述面板10通过胶水粘合,所述胶水在所述包边20和所述面板10之间形成一层胶水层30,所述胶水层30厚0.5~0.8mm。胶水层过薄过厚,都会影响包边与面板之间的粘合。本实施例中的包边上端与面板平齐,一体感强,整体相对美观,且不容易出现磕碰脱落的问题。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包边20包括侧面包边201和底部包边202,所述侧面包边201靠近上端的位置设有矩形防脱凸起203,所述面板10侧边对应于所述防脱凸起203的位置上设有防脱凹槽101,如图4所示;所述防脱凸起203与所述包边20一体成型。

实施例3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包边20为侧面包边201,所述侧面包边201靠近上端的位置设有防脱凸起203,所述防脱凸起203与所述防脱凹槽101接触面为圆弧形,所述圆弧形的角度大于260°,所述面板10侧边对应于所述防脱凸起203的位置上设有防脱凹槽101,如图5所示;所述防脱凸起203与所述包边20一体成型。

防脱凸起与防脱凹槽接触面为圆弧形,避免了接触面棱角的存在,使得粘合更加紧密;另外,圆弧角度越大,相应的接触面越大,但是要考虑到面板本身厚度,因此,圆弧角度控制在300°左右。

实施例4

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所述侧面包边201与所述底部包边202连接处呈一定弧度,所述面板10对应于所述侧面包边与所述底部包边连接处呈相应弧度,如图6所示。侧面包边与底部包边弧度连接,同样是为了避免接触面棱角的存在,使得粘合更加紧密。

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及相关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