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吸尘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67022发布日期:2018-10-16 17:24阅读:12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真空吸尘器。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真空吸尘器是利用由安装于主体内部的吸入马达所产生的吸入力,将包含有灰尘的空气吸入之后,在主体内部将灰尘过滤的装置。

这种真空吸尘器可区分为手动吸尘器和自动吸尘器。手动吸尘器是指需要用户直接执行清扫的吸尘器,自动吸尘器是指自行运行而执行清扫的吸尘器。

所述手动吸尘器可以区分为:吸入吸嘴与主体分别设置,并通过连接管相连接的筒式吸尘器;以及吸入吸嘴与主体相结合的直立式吸尘器。

另外,吸尘器不论其方式,均设置有储藏通过所述吸入吸嘴向吸尘器主体内部吸入灰尘的灰尘桶,为了保持吸尘器的吸入力,用户需要周期性地清空储藏在灰尘桶中的灰尘。

用户在清空所述灰尘桶时,需要将所述灰尘桶从吸尘器主体分离,并开启所述灰尘桶,从而抖落出内部的灰尘。

作为现有技术文献的登记专利公报10-0751788(公布日期:2007.08.24)中公开了吸尘器的灰尘桶组装装置。

根据现有技术文献,在开启灰尘桶的过程中,存在有用户的手因储藏于灰尘桶内部的灰尘而污染,且灰尘桶自行开启的问题。

并且,在开启所述灰尘桶的过程中,用户需要用一只手把持灰尘桶,用另一只手开启灰尘桶。此时,当所述开启灰尘桶的手不是习惯使用的手(右撇子的右手或左撇子的左手)时,由于无法施加合适的力,因此会经历灰尘桶掉落等困难。

另外,为了方便右撇子使用,将所述灰尘桶设计为使用左手把持所述灰尘桶,使用右手开启所述灰尘桶,则左撇子在开启灰尘桶时会感觉到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真空吸尘器,能够简单地开启灰尘桶。

并且,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真空吸尘器,使用双手中的任一只手均可以轻易开启灰尘桶。

并且,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真空吸尘器,其操作部可与旋转方向无关地以相同的操作力进行操作。

根据一个方面的真空吸尘器包括:吸尘器主体;吸入装置,其向所述吸尘器主体引导包含有灰尘的空气;吸入马达,其设置于所述吸尘器主体,并提供吸入力;以及灰尘桶,其储藏通过所述吸入装置吸入的灰尘。

所述灰尘桶包括:集尘体,其储藏灰尘;开闭部,其用于开闭所述集尘体;以及操作部,其可双向旋转地连接于所述集尘体,无论向双向中的任一方向旋转均可以使所述开闭部旋转,从而能够开启所述集尘体。

为了所述操作部向双向中的任一方向旋转均能够恢复至初始位置,可还包括:第一弹性构件,其在所述操作部沿一个方向旋转时收缩;以及第二弹性构件,其在所述操作部沿另一个方向旋转时收缩。

所述各弹性构件可以是螺旋弹簧。

所述集尘体可以包括用于支撑所述各弹性构件的一端的第一支撑部,所述操作部上可以包括用于支撑所述各弹性构件的另一端的第二支撑部。

为了所述弹性构件能够以圆弧形状配置,所述操作部包括第三支撑部,所述第三支撑部形成为拱形,并且与所述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一同形成收容各弹性构件的弹性构件收容部。

所述操作部可包括:操作体;凸出部,从所述操作体的边缘凸出;以及倾斜部,形成于所述凸出部的两端部。

形成于所述凸出部的两端部的倾斜部中的一个倾斜部,在所述操作部的旋转过程中能够对所述开闭部加压。

所述集尘体可以包括固定凸起,所述开闭部可以包括将所述集尘体关闭的状态下固定于所述固定凸起的固定部。

在所述开闭部将所述集尘体关闭的状态下,所述固定部的一部分可以位于所述凸出部的两端的倾斜部之间的空间。

所述固定部可包括:干涉部,其在所述操作部旋转的过程中与所述倾斜部相干涉;以及卡接部,从所述干涉部凸出并卡在所述固定凸起。

所述固定部沿一个方向旋转时,所述凸出部两端的倾斜部中的一个倾斜部对所述干涉部加压,从而所述卡接部与所述固定凸起的卡接被解除。

所述倾斜部可包括:第一倾斜面,其朝向前方下侧;以及第二倾斜面,其朝向前方上侧。所述第一倾斜面与第二倾斜面之间形成边界部,在所述操作部沿一个方向旋转的过程中,所述边界部和所述第二倾斜面能够依次与所述卡接部相接触。

所述操作体上可以设置有用于用户把持的手柄。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真空吸尘器的立体图。

图2表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灰尘桶的立体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灰尘桶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表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集尘体的附图。

图5是表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开闭部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操作部的主视图。

图7是表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操作部的后视图。

图8是表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操作部与主体部的紧固结构的图。

图9是表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操作部沿一个方向旋转的状态的图。

图10A、图10B、图10C、图10D是表示通过对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操作部的操作灰尘桶被开启的过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示例性的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例。在各附图的构成要素附加参照符号,对于相同的构成要素虽然标记在不同的附图上,但要注意尽可能使用相同的符号。并且,在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当判断为对关联公知构成或功能的具体说明妨碍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理解时,省略其详细说明。

并且,在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构成要素中,可以使用第一、第二、A、B、a、b等用语。这种用语只是用于将其构成要素与其他构成要素区分的,不会因其用语而限定相关构成要素的本质或次序或顺序等。如果记载为某构成要素与其他构成要素“连接”、“结合”或“联接”时,其构成要素能够与其他构成要素直接连接或联接,但是,应该理解为:各构成要素之间可能还会“连接”、“结合”或“联接”其他构成要素。

图1是表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真空吸尘器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灰尘桶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灰尘桶的分解立体图。

参照图1至图3,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真空吸尘器10包括:吸入装置20;吸尘器主体30,其与所述吸入装置20相连接,从所述吸入装置20吸入空气。

所述吸入装置20能够向所述吸尘器主体30引导包含有灰尘的空气。所述吸入装置20可包括:吸入部21,用于吸入作为清扫面的一例的地面的灰尘;以及连接部22、23、24,用于将所述吸入部21连接于所述吸尘器主体10。

所述连接部22、23、24可包括:延伸管22,从所述吸入部21延伸;把手23,连接于所述延伸管22;以及吸入软管24,其将所述把手23连接于所述吸尘器主体30。

所述吸尘器主体30可以包括分离灰尘并储藏分离出的灰尘的灰尘桶100。

所述灰尘桶100可以由透明的材质构成,以使用户能够确认到内部。并且,所述灰尘桶100能够以可分离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吸尘器主体30。此时,所述灰尘桶100能够向所述吸尘器主体30的前方分离。此时,前方是指,以所述吸尘器主体30为基准朝向所述吸入装置20的方向。对于所述灰尘桶100的详细说明将后述。

所述吸尘器主体30可还包括覆盖所述灰尘桶100的上侧的主体盖31。

所述主体盖31的一侧可以设置有与所述吸入软管24相结合的保持器26,包含有灰尘的空气通过所述保持器26能够被吸入到所述灰尘桶100的内部。

所述主体盖31可以设置于所述吸尘器主体30的上部。作为一例,所述主体盖31可通过铰链(未图示)可旋转地连接于所述吸尘器主体30。

所述吸尘器主体30可还包括吸入在所述灰尘桶100中灰尘被分离出的空气的马达部33。所述马达部33可以包括吸入马达(未图示)。

所述吸入马达能够产生吸入力,当所述吸入马达驱动产生吸入力时,包含有灰尘的空气能够通过所述吸入装置20被引导至所述灰尘桶100。被引导至所述灰尘桶100的空气和灰尘在所述灰尘桶100内相互分离,与灰尘分离的空气被排出所述灰尘桶100。相反地,与空气分离的灰尘被储藏在所述灰尘桶100内。

所述主体盖31上可以设置有用于用户把持的把手35。用户在想要将所述吸尘器主体30抬起或倾斜时可以把持所述把手35。

所述把手35可以设置于所述主体盖31的上部。并且,所述把手35可以向吸尘器主体30的前后方向延伸,或向上方形成圆弧形状。

所述吸尘器主体30可还包括移动轮40。所述移动轮40能够使所述吸尘器主体30移动。

另外,所述灰尘桶100包括:集尘体110,用于储藏灰尘;以及开闭部130,其设置于所述集尘体110的下侧。

所述集尘体110可包括:灰尘储藏部111,用于储藏所述灰尘;以及灰尘排出部113,其设置于所述灰尘储藏部111的下面。

所述灰尘储藏部111可以包括大致向上下方向贯通的圆筒形的容器。所述灰尘储藏部111的内部空间可以设置有从所述吸入装置20吸入的空气中分离灰尘的过滤部(未图示)。

所述开闭部130能够铰链结合于所述灰尘储藏部111的下部,可选择性地开启所述灰尘排出部113。对于所述开闭部130的开启结构的详细说明将后述。

所述灰尘桶100可还包括设置于所述集尘体110的上侧的上部盖170。所述上部盖170上可以设置有空气吸入口172,从所述吸入装置20吸入的空气通过所述空气吸入口172能够流入所述集尘体110。

并且,在所述灰尘桶100紧固于所述吸尘器主体30时,所述上部盖170可被收容于所述主体盖31的内部空间,所述吸入软管24的一侧能够紧固于所述空气吸入口172。

另外,所述上部盖170上可以设置有空气吐出口(未图示),在所述过滤部中除去掉灰尘的空气通过所述空气吐出口能够向所述马达部33流动。

因此,通过所述空气吸入口172流入的空气和灰尘通过所述过滤部被分离,分离出的灰尘储藏于所述集尘体110的灰尘储藏部111,分离出的空气通过所述空气吐出口向马达部33流动。

所述集尘体110包括:铰链115,所述开闭部13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紧固于所述铰链;以及固定凸起116,其与所述开闭部130构成干涉。

所述铰链115可以设置于所述集尘体110的下端,所述开闭部130能够以所述铰链115为基准在上下方向上旋转,能够选择性地开启所述灰尘排出部113。

所述固定凸起116可以设置于所述集尘体111的外周面上。作为一例,所述固定凸起116可以以与所述灰尘排出部113相邻的方式配置于所述集尘体110的下部外周面上。

所述固定凸起116可以从所述集尘体110的外周面凸出。

此时,可以理解为,以所述集尘体110为基准,所述固定凸起116所延伸的方向为所述集尘体110的前方,设置所述铰链115的方向为所述集尘体110的后方。

另外,所述灰尘桶100可还包括:操作部150,其紧固于所述集尘体110的一侧;以及弹性构件140,其对所述操作部150弹性支撑。

所述操作部150能够与所述开闭部130选择性地发生干涉,能够选择性地使所述开闭部130。

所述弹性构件140能够使所述操作部150旋转,以使被旋转的操作部150恢复至固定所述开闭部130的位置(以下,称作“基准位置”)。

图4是表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集尘体的图,图5是表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开闭部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操作部的主视图,图7是表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操作部的后视图。

参照图4至图7,所述集尘体110可以包括配置所述操作部150的收容部120。所述收容部120可以设置于所述集尘体110的外周面上,且可以配置于所述固定凸起116的上侧。

所述收容部120可以从所述集尘体110的外周面凸出。

此时,所述收容部120以使其前端位于相同的平面上的方式从所述集尘体110延伸。作为一例,当所述集尘体110为圆筒形状时,所述收容部120的两侧部的延伸长度可以比所述收容部120的上下部的延伸长度长。

所述收容部120可以形成为从前方看去时以一个点为中心的环形。作为一例,所述收容部120可以是以中心部124为中心的环形状。所述中心部124上可以设置有选择性地可旋转地紧固所述操作部150的紧固部。

所述集尘体110可以包括配置于所述收容部120的内部,支撑所述弹性构件140的第一支撑部121。

所述第一支撑部121的一面与所述弹性构件140的一端相接触,以支撑所述弹性构件140。

所述集尘体110可以包括配置于所述收容部120的内部,引导所述操作部150的旋转的导向部122。

所述导向部122可以是从所述中心部124隔开一定距离形成的拱(arch)形结构物。所述导向部122收容于所述收容部120中,引导向双向旋转的所述操作部150。

所述第一支撑部121与导向部122之间可以设置有空间部123。后述的第三支撑部162能够贯通所述空间部123。

另外,所述开闭部130可包括:开闭体131,其选择性地遮蔽所述灰尘排出部113;铰链部135,将所述开闭体131可旋转地紧固于所述集尘体110;以及固定部137,将所述开闭体131固定于所述集尘体110。

所述开闭体131可以形成为与所述灰尘排出部113的开口的形状相同的形状。作为一例,所述开闭体131可以形成为圆盘形状。

所述铰链部135能够可旋转地紧固于所述集尘体110的铰链115。所述铰链部135可以从所述开闭体131的一侧延伸,作为一例,所述铰链部135可以从所述开闭体131的后方侧角落朝向后方地延伸。

所述固定部137可以从所述开闭体131的另一侧延伸,作为一例,所述固定部137可以从所述开闭体131的前方侧角落朝向所述集尘体110的前方弯曲地延伸。所述固定部137与所述集尘体110的固定凸起116选择性地相卡接,从而能够将所述开闭体131固定于所述集尘体110。

所述固定部137包括:干涉部139,从所述开闭体131延伸;以及卡接部138,从所述干涉部139的背面朝向集尘体110的后方延伸。

所述干涉部139能够与所述操作部150相干涉,所述卡接部138能够与所述固定凸起116发生卡接。

所述操作部150能够以收容于所述收容部120的状态下向双向旋转。在所述操作部150的旋转过程中,所述操作部150能够与所述开闭体131的干涉部138相干涉。

所述操作部150可以包括:操作体151,大致具有圆盘形状;以及外周面部154,向所述操作体151延伸。

所述操作部150还包括贯通所述操作体151的中心的贯通孔152。所述贯通孔152可以与所述集尘体110的中心部124对齐,紧固构件(未图示)贯通所述贯通孔152,并紧固于设置于所述中心部124的紧固部,从而所述操作部150能够可旋转地紧固于所述集尘体110。

所述操作部150可还包括从所述操作体151朝向前方凸出的手柄153。用户可以利用所述手柄153旋转所述操作部150。

所述操作部150还包括:凸出部155,从所述主体151的边缘部朝向前方凸出;以及凹陷部157。

所述操作体151的一个边缘部上设置有凸出部155,另一边缘部上可形成有凹陷部157。作为一例,所述凹陷部157可以所述贯通孔152为基准形成于下侧部分,所述凸出部155可以形成于除所述凹陷部157以外的剩余的边缘部。

从另一方面,所述凸出部155从所述主体151的边缘部朝向前方凸出,可以理解为,所述凹陷部157设置于所述凸出部155之间,并且在所述主体151上不凸出的面。

所述凸出部155形成为拱形,两端部可被分隔。并且,所述凸出部155的两端部可以设置有倾斜部158A、158B。

此时,在所述开闭部130将所述集尘体110关闭的状态下,所述干涉部139可以设置于所述凸出部155的两端的倾斜部158A、158B之间的空间。

所述倾斜部158A、158B可以从设置于所述凸出部155的最前方的面朝向所述凹陷部157延伸。所述倾斜部158A、158B防止所述凸出部155与所述凹陷部157之间形成台阶部。所述倾斜部158A、158B随着所述操作部150的旋转,能够柔和地对所述干涉部139加压。

所述倾斜部158A、158B可包括:第一倾斜面158A,其朝向前方下侧;以及第二倾斜面158B,其朝向前方上侧;所述第一倾斜面158A和第二倾斜面158B之间可形成边界部159。

所述边界部159可以是从所述凸出部155连接至所述凹陷部157的棱线。

另外,所述操作部150的背面设置有:第二支撑部161,其从所述外周面部154朝向所述贯通孔152延伸;以及第三支撑部162,其从所述第二支撑部161弯曲地延伸。

此时,所述操作部150的背面设置有一对第二支撑部161和第三支撑部162。

所述第三支撑部162可以由从设置于所述操作部150的中心部的所述贯通孔152隔开一定距离而形成的拱(arch)形结构物构成,可以与所述外周面部154相向地形成。

所述第二支撑部161、第三支撑部162以及外周面部154之间可以设置有弹性构件收容部160。所述弹性构件140配置于所述弹性构件收容部160的内部,所述弹性构件140的两端能够接触于所述第一支撑部121和第二支撑部161。

图8是表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操作部和主体部的紧固结构的图。

参照图8,所述操作部150配置于所述收容部120的内部空间。此时,紧固构件(未图示)插入所述贯通孔152而固定于紧固部124。因此,所述操作部150能够在所述收容部120的内部空间中沿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旋转。

所述操作部150和所述集尘体110之间可以配置有多个弹性构件140,141。所述弹性构件作为一例可以是螺旋弹簧。更具体地,所述多个弹性构件140分别配置在设置于所述操作部150背面的弹性构件收容部160中。

所述多个弹性构件140,141可包括:第一弹性构件140,其在所述操作部150沿第一方向(作为一例为逆时针方向)旋转时收缩;以及第二弹性构件140,其在所述操作部150沿作为与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的第二方向(作为一例为顺时针方向)旋转时收缩。

并且,通过所述第一弹性构件140,所述操作部150得到沿第二方向旋转的弹性力,通过所述第二弹性构件141,所述操作部150得到沿第一方向旋转的弹性力。

此时,弹性构件140的一端接触于第一支撑部121,弹性构件140的另一端接触于第二支撑部161。并且,所述第三支撑部162可插入所述空间部123。

所述操作部150沿第二方向(以图9为基准的顺时针方向)旋转时,所述固定部137通过所述凸出部155向前方移动,所述卡接部138与固定凸起116的卡接被解除。

所述操作部150沿第二方向(以图9为基准的顺时针方向)旋转时,第二弹性构件141收缩。在这种状态下,所述操作部150的操作力被去除时,通过所述第二弹性构件141的弹性力,使所述操作部150沿第一方向旋转并恢复至基准位置。

上述操作部150向基准位置的恢复,在逆时针方向的旋转时也可以同样地作用。

如上所述,为了分离灰尘桶,用户可将操作部向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旋转,因此能够提高操作性,并且用不习惯使用的手也能够轻易开启灰尘桶。

图9是表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操作部沿一个方向旋转的状态图,图10是表示通过对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操作部的操作灰尘桶被开启的过程的图。

参照图9和图10A,对所述操作部150不施加旋转力时,即,所述操作部150配置于基准位置时,所述卡接部138与固定凸起116之间形成卡接,不会形成所述干涉部139与凹陷部157之间的干涉,因此所述开闭部130不会开启。

另外,如图10B所示,当所述操作部150旋转一定角度θ1时,所述操作部150的边界部159与所述干涉部139之间开始发生干涉。

如图10C所示,当所述操作部150再旋转一定角度θ2时,所述边界部159将所述干涉部139朝向前方推开,所述卡接部138与所述固定凸起116之间的卡接解除。此时,由于所述开闭部130向下侧移动,因此所述干涉部139能够接触于第一倾斜面158A。

如图10D所示,当所述操作部150再旋转一定角度θ3时,所述第一倾斜面158A将所述干涉部139向下方推开。由于在所述卡接部138与所述固定凸起116之间的卡接被解除的状态,因此所述下部盖130能够被开启。

如上所述,仅通过对操作部150的操作,就能够同时实现卡接的解除和开闭部的开启,因此能够防止用户的手变脏,并且用户可以使用双手中的任一只手来开启灰尘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