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角防护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54369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窗角防护体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窗角防护体,属于用于窗角防护的装置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在高层建筑中窗户开启方式最普遍的是推拉窗和平开窗,平开窗比推拉窗的气密性和水密性好得多,隔声效果也好很多,因此平开窗选择更优。

高层建筑窗户安装禁止外窗向外开启是有规范规定的,因为,外开窗存在的问题很多,例如:无法安装纱窗,向外开启造成整栋建筑物不协调,最严重的是每到狂风大作的季节,高层建筑玻璃窗被大风吹落摔碎的声音是屡见不鲜,尤其在海边的高层建筑,风力更大,质量再好的窗户也难免有住户使用不当或疏忽的时候,成为直接威胁群众生命安全的一大隐患;因此,高层建筑中,窗户多为内开窗。虽然内开窗可以解决上述问题,但是也产生了新的问题,向内开启时,人员在窗户下不留意的抬头或起身,突出的窗角会造成严重的人身伤害事故,轻者划破皮肤、产生擦伤;重者产生伤口较大,刺穿颅骨,甚至是死亡。

图1和图2是一种很常见的左开式窗1,包括第一框架11和第二框架12,二者分别位于窗户的两侧,且第一框架11的外周大于第二框架12的外周。所述第一框架11和第二框架12之间还可以设置多个中间部件,如安装有锁件113的第一中间部件13;框架和中间部件围成的窗户框内安装有玻璃14。第一框架11上形成第一窗角111,第二框架12上形成第二窗角121,其中第一窗角111比第二窗角121更加向外突出。第一框架11靠近的第二框架12一侧的横面上设置有横向密封条112,其竖面上设置有竖向密封条113,用于窗户关闭时密封,防止雨水、风等侵入。由于第一窗角111和第二窗角121在窗户打开时分别位于窗户的两侧,因此其对人的伤害是最大的,尤其是第一窗角111,其比第二窗角121更突出,因此更加容易伤人。

中国专利文件CN 204804648U和CN 105275361A公开了一种窗户防撞体,包括防撞体、凹槽和卡件,防撞体上开设凹槽,凹槽内形成竖面、横面和两个侧面,竖面和横面彼此相交,且分别与两个侧面相交;凹槽的侧面上设置卡件,卡件为凸起结构,卡件位于窗户边框内外侧面过渡至窗户玻璃的凹陷处。可见,这个申请是依靠卡件的凸起结构卡接于窗户玻璃处,因此整个防撞体的结构是偏大的,会增加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窗角防护体,以下可简称为防护体,可以有效减小防护体的体积,且同时起到很好的窗角防护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窗角防护体,包括,

防护本体,所述防护本体上开设槽体;

所述槽体包括第一槽体和第二槽体,第一槽体和第二槽体相邻,所述第一槽体的深度大于第二槽体的深度;

所述槽体包括至少一个竖面、两个横面和三个侧面;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分别与第一横面相邻,三者均属于第一槽体;第一竖面、第二横面和第三侧面彼此相邻,三者均属于第二槽体;所述第二侧面与第二横面相邻;

所述第一槽体具有与防护本体表面相接的第一开口和靠近第二槽体的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处设置第一突出结构,所述第一突出结构的突出端位于第一槽体的上方;突出端至第一侧面的距离为第一宽度d1,第一框架至密封条的最大宽度为第二宽度d2,其中d1<d2。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便于生产,可实施性高;

(2)本实用新型依靠槽体和突出结构,可很好地将防护体贴合在窗户框架上;相比于现有技术可节约防护体的体积,减小生产成本,且便于运输。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平开窗的窗角处的立体图;

图2是图1中的平开窗的侧视图;

图3是本申请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4是本申请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图5是本申请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6是本申请的第三种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7是本申请的第四种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图8是本申请的第五种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9是防护体与左开式窗配合的示意图;

图10是防护体与右开式窗配合的示意图;

图中编号:1平开窗;11第一框架;111第一窗角;112横向密封条;113竖向密封条;12第二框架;121第二窗角;13第一中间部件;131锁件;14玻璃;2窗角防护体;21防护本体;22第一槽体;221第一槽端;222第二槽端;223第一槽底;224第一开口;225第二开口;23第二槽体;24第一横面;25第二横面;26第一侧面;27第二侧面;28第三侧面;29第一竖面;30第一突出结构;301突出端;302固定端;31第三槽体;32第二突出结构;33第四槽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实的阐述,然而应当理解,在没有进一步叙述的情况下,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元件、结构和特征也可以有益地结合到其他实施方式中。且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防护体也可不局限于对于窗角的防护,对于其他与窗角结构相近的部位也可以进行防护。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内侧”或“外周”都是相对于防护体本身而言,而“横”、“竖”、“侧”、“上”和“下”等方位均是防护体相对于与窗户的结合方向或者附图为描述基础,不能理解为对于特定方位的限制。

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窗角防护体,包括,

防护本体,所述防护本体上开设槽体;

所述槽体包括第一槽体和第二槽体,第一槽体和第二槽体相邻,所述第一槽体的深度大于第二槽体的深度;

所述槽体包括至少一个竖面、两个横面和三个侧面;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分别与第一横面相邻,三者均属于第一槽体;第一竖面、第二横面和第三侧面彼此相邻,三者均属于第二槽体;所述第二侧面与第二横面相邻;

所述第一槽体具有与防护本体表面相接的第一开口和靠近第二槽体的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处设置第一突出结构,所述第一突出结构的突出端位于第一槽体的上方;突出端至第一侧面的距离为第一宽度d1,第一框架至密封条的最大宽度为第二宽度d2,其中d1<d2。

所述第一槽体包括第一槽端和第二槽端,所述第一槽端位于第一槽体靠近防护本体外表面的一端,所述第二槽端位于远离第一槽端的一端,即向防护本体内部延伸的一端;所述第一开口位于第一槽端处;

所述第二槽端处与防护本体之间形成第一槽底,所述第一槽底与窗户框架的第一窗角相配合;即与窗户框架上最突出的窗角相配合;所述第一槽底至防护本体的外表面的最短距离≥0.2cm。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最短距离优选≥0.5cm,尤其优选≥1cm;根据实际的材质的需求,可适当地选择如0.6cm、0.7cm、0.8cm、0.9cm、1.2cm、1.5cm、1.8cm、2cm等等。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竖面、横面和侧面之间相互垂直设置,以更好地与窗户框架贴合,且有利于生产加工。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防护本体还开设第三槽体;所述第三槽体和第二槽体相邻,所述第三槽体的深度大于第二槽体的深度;所述第三槽体具有与防护本体表面相接的第三开口和靠近第二槽体的第四开口;所述第四开口处设置第二突出结构,所述第二突出结构的突出端位于第三槽体的上方;突出端至第三侧面的距离为第三宽度d3,d3<d2。

所述第三槽体包括第三槽端和第四槽端,所述第三槽端位于第三槽体靠近防护本体外表面的一端,所述第四槽端位于远离第三槽端的一端,即向防护本体内部延伸的一端;所述第三开口位于第三槽端处;

所述第四槽端处与防护本体之间形成第二槽底,所述第二槽底与窗户框架的第一窗角相配合;即与窗户框架上最突出的窗角相配合;所述第二槽底至防护本体的外表面的最短距离≥0.2cm,优选≥0.5cm,再优选≥1cm。

可见,第一槽体和第三槽体的结构是相似或相同的;而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槽体和第三槽体关于第二槽体镜像对称;换而言之,可以附加在第一槽体上的技术特征,可以相应的附加在第三槽体上,但是由于镜像对称,因此方向有可能会发生变化;例如d1=d3。值得理解的是,由于制造工艺的偏差,使得第一槽体和第三槽体的结构存在细小的差别也是允许的。第一槽体和第三槽体可分别用于不同类型的开窗,比如如果第一槽体可用于左开式窗,那么第三槽体可用于右开式窗;或者如果第一槽体可用于右开式窗,那么第三槽体可用于左开式窗。

以下以第一槽体进行说明,值得理解的是,相应的技术特征也可以附加在第三槽体上。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窗角防护体采用轻质弹性材料制造;例如可采用聚乙烯、聚氨酯、硅胶、EVA(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或发泡棉等材料制备或者一体成型而得;这样在保障防护体具有弹性的前提下,还可以保证其重量足够轻,以免掉落或者使得密封条受力过度而变形,影响窗户的密封性。此外,也可以通过控制整个防护体的重量≤300g,尤其优选≤150g等方式来实现;例如可以控制其总质量为100g、80g、50g等等。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开口和/或第三开口设置为向防护本体外表面方向递增;例如可以将第一开口和/或第三开口设置为逐渐扩大的锥面、倒角面,或者喇叭形状的面,或者平滑的过渡面等等来实现;如此设置可使得密封条卡合接触第一槽体或第三槽体时更加方便卡入。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一横面与突出端之间的距离为第一高度h1,第一框架底部到密封条的顶部的高度为第二高度h2,其中,h1≥h2;如此,可以完全地将密封条卡合在第一槽体中。同样的技术方案适用于第三槽体。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二侧面为向所述防护本体凹入的弯曲面,其弯曲的形状与密封条的突出面相匹配。在这种情况下,弯曲面靠近第二开口处形成了突出结构的突出端。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窗角防护体还可以包括第四槽体,所述第四槽体与第一槽体相互垂直,其结构与第一槽体相同,二者的槽底重合。也即是,除了设置方向可能会有差异,可用于描述第一槽体的技术特征对于第四槽体也是适用的,例如,第四槽体开口宽度可扩大,其上端设置突出结构等等,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第四槽体的设置尤其适用于当窗角处不被阻挡部件(如锁件131)阻挡,或者不设置阻挡部件时,第一槽体和第四槽体可以互换使用。例如,对于左开式窗,当第一槽体卡合横向密封条时,第四槽体卡合竖向密封条;那么对于右开式窗,第一槽体卡合竖向密封条,第四槽体卡合横向密封条。可见,第三槽体和第四槽体可以替换使用。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窗角防护体还可以包括第五槽体,所述第五槽体与第三槽体相互垂直,其结构与第三槽体相同,二者的槽底重合。也即是,除了设置方向可能会有差异,可用于描述第三槽体的技术特征对于第五槽体也是适用的,例如,第五槽体开口宽度可扩大,其上端设置突出结构等等,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五槽体与第四槽体关于第二槽体镜像对称;如此,对于同一类型开窗,第一槽体和第五槽体可以互换使用,或者对于另一类型开窗,第三槽体和第四槽体可以互换使用;而且整个装置可以同时用于两种类型的开窗,一般主要是左开式窗和右开式窗;同时,由于每个槽体都具有可替代性,因此当某一个或者两个槽体损坏时,本装置还是可以使用的,因此延长了装置使用的寿命。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侧面和第三侧面上还可以设置防滑凸起,所述防滑凸起可为表面凹凸不平的防滑带或者防滑颗粒等。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防护本体外表面还可以设置连接部件,所述连接部件优选吸盘,当窗户关闭时,可根据吸盘容易吸附在玻璃上或者框架侧面上的特性方便防护体的闲置。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防护本体为开设有槽体的球形。

以上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说明,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实施例1

如图3-5所示,一种窗角防护体2,包括,防护本体21,所述防护本体21上开设槽体;所述槽体包括第一槽体22和第二槽体23,第一槽体22和第二槽体23相邻,所述第一槽体22的深度大于第二槽体23的深度;所述槽体包括至少一个竖面、两个横面和三个侧面;第一侧面26和第二侧面27分别与第一横面24相邻,三者均属于第一槽体22;第一竖面29、第二横面25和第三侧面28彼此相邻,三者均属于第二槽体23;所述第二侧面27与第二横面25相邻;所述第一槽体22具有与防护本体21表面相接的第一开口224和靠近第二槽体23的第二开口225;所述第二开口225处设置第一突出结构30,所述第一突出结构的突出端301位于第一槽体22的上方;突出端301至第一侧面26的间距为第一宽度d1,第一框架11至密封条112的最大宽度为第二宽度d2,其中d1<d2。如此,密封条112便可很好地卡在第一槽体22中,以便窗角防护体2的安装。

另外地,所述竖面、侧面和横面,三者彼此之间可设置为大致相互垂直,以便于与窗户贴合,方便安装。

实施例2

在实施1的基础上,如图3和图5所示,所述第一槽体22包括第一槽端221和第二槽端222,所述第一槽端221位于第一槽体22靠近防护本体21外表面的一端,所述第二槽端222位于远离第一槽端221的一端,即向防护本体21内部延伸的一端;所述第一开口224位于第一槽端221处;

所述第二槽端处与防护本体21之间形成第一槽底223,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槽底223与窗户框架的第一窗角111相配合;即与窗户框架上最突出的窗角相配合;所述第一槽底223至防护本体21的外表面的最短距离≥0.2cm;该距离可保证第一窗角111到防护本体21的表面的距离够大,不会因为碰撞而产生对人的威胁。

实施例3

在实施1或2的基础上,如图6所示,所述防护本体21上还开设第三槽体31;所述第三槽体31和第二槽体23相邻,所述第三槽体31的深度大于第二槽体23的深度;所述第三槽体31具有与防护本体21表面相接的第三开口和靠近第二槽体23的第四开口;所述第四开口处设置第二突出结构32,所述第二突出结构32的突出端位于第三槽体31的上方;突出端至第三侧面28的距离为第三宽度d3,d3<d2。

在图6中,可看做第一槽体22和第三槽体31是关于第二槽体23镜像对称的。因此,第三槽体31的结构可基本与第一槽体22相近或相同,但由于镜像对称,部件的设置存在方向的不同是可以理解的;如,d1=d3;或者如,第三槽体31包括第三槽端和第四槽端,所述第三槽端位于第三槽体靠近防护本体21外表面的一端,所述第四槽端位于远离第三槽端的一端,即向防护本体21内部延伸的一端;所述第三开口位于第三槽端处;所述第四槽端处与防护本体21之间形成第二槽底,所述第二槽底与窗户框架的第一窗角相配合;即与窗户框架上最突出的窗角相配合;所述第二槽底至防护本体21的外表面的最短距离≥0.2cm。同样值得理解的是,第一槽体22和第三槽体31是用于不同开式的窗户,如图9和10所述,对于图9中的左开式的窗户,起作用的是第一槽体22,其与横向密封条112相连;而对于图10中的右开式的窗户,起作用的是第三槽体31,其与横向密封条112相连。

实施例4

在实施1-3任一的基础上,所述窗角防护体2采用轻质弹性材料制造;可采用聚乙烯、聚氨酯、硅胶、EVA(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或发泡棉等材料制备或者一体成型而得。最好可控制窗角防护体2的重量≤150g。这样的轻质材料,可有效以密封条112为挂靠点,防止密封条112变形。

实施例5

在实施1-4任一的基础上,所述第一开口和/或第三开口设置为向防护本体外表面方向递增;例如可以将第一开口和/或第三开口设置为逐渐扩大的锥面、倒角面,或者喇叭形状的面,或者平滑的过渡面等等来实现;如此设置可使得密封条卡合接触第一槽体或第三槽体时更加方便卡入。

第一横面24与突出端301之间的距离为第一高度h1,如图4所示,第一框架底部到密封条的顶部的高度为第二高度h2,如图2所示,其中,h1≥h2;如此,可以完全地将密封条112卡合在第一槽体中。同样的技术方案也适用于第三槽体。

实施例6

在实施1-5任一的基础上,如图7所示,所述第二侧面27为向所述防护本体21凹入的弯曲面,其弯曲的形状与密封条112的突出面相匹配。如此的设置,代替单独设置第一突出结构30,而使得弯曲面靠近第二开口225自然形成了突出结构的突出端301,从而起到卡合密封条112的作用。同样的设置也适合于第三槽体31,其结构如图8所示。

实施例7

在实施1-6任一的基础上,所述窗角防护体2还可以包括第四槽体33,如图5所示,所述第四槽体33与第一槽体22相互垂直,其结构与第一槽体22相同,二者的槽底重合;所述窗角防护体2还可以包括第五槽体(图中未示出),所述第五槽体与第三槽体31相互垂直,其结构与第三槽体相同,二者的槽底重合。而且更佳的方案是,选择所述第五槽体与第四槽体33关于第二槽体23镜像对称。

对于如此的设置,对于左开式窗,第一槽体22和第五槽体可以互换使用;而对于右开式窗,第三槽体31和第四槽体33可以互换使用。这样,对于整个装置可以同时用于两种类型的开窗;且由于每个槽体都具有可替代性,因此当某一个或者两个槽体损坏时,本装置还是可以使用的,比如,第一槽体22不幸损害,可以采用第五槽体顶替;而如果第一槽体22和第三槽体31均被损坏,可以采用第四槽体33和第五槽体顶替;从而对于同一个窗户防护体2,,其使用寿命大大提高。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