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水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25479发布日期:2018-07-13 16:36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水壶。



背景技术:

如今电水壶基于其加热速度快,保温效果好,过滤功能强和式样多等优点,已普遍的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电水壶主要包括用于盛装液体壶体、盖设在壶体上部开口位置的壶盖和位于壶体外侧壁的手柄。为了防止电水壶干烧,在其中会安装液位检测装置,例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 201782576 U)公开一种双重防干烧电水壶,包括壶体、电加热装置和控制装置,壶体内设置组合式检测装置,该组合式检测装置包括液位检测装置和水温检测装置。通过上述装置使该电水壶具备检测水温和检测水位的功能,防止电水壶过热而导致干烧现象。为便于安装液位检测装置,该电水壶底部开设有安装孔,液位检测装置穿设在该安装孔内并与控制装置通过线路连接。

然而开设在电水壶底部的安装孔会降低壶底强度,造成壶体漏水的问题,也降低了电水壶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该电水壶无需在壶底开设液位检测装置的安装孔,并能检测壶体内水位,防止水位过低发生干烧。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水壶,包括底座和位于底座上的带有盛液腔体的壶体,底座内设有加热装置以及与加热装置相连的控制板,壶体的底部与底座之间包括相互连接的连接段和弯折段,弯折段朝向盛液腔体内弯折并在朝向底座一侧形成用于设置液位检测装置的容置空腔,液位检测装置与盛液腔体的底面之间具有预设距离,液位检测装置与控制板电性相连。

该电水壶通过位于壶体的底部与底座之间向盛液腔体内弯折的弯折段,该弯折段在朝向底座一侧形成容置空腔,通过在容置空腔中设置液位检测装置,因此无需在壶体底部开设用于安装液位检测装置的安装孔,即可实现检测壶体内部液体液位的目的,防止壶体内水位过少而造成干烧的现象。

可选的,液位检测装置与盛液腔体的底面之间预设距离介于2-20mm。这样的设置可以保证电水壶在工作时壶内有适宜的水量,即防止壶体干烧,也可使该电水壶满足快速加热少量水的目的。

可选的,液位检测装置为非接触式电容感应液位检测装置。这样可以避免为安装液位检测装置而在壶体底部开设安装孔。

可选的,弯折段包括第一弯折段以及与第一弯折段抵接的第二弯折段,其中,壶体的底部向盛液腔体内弯折形成第一弯折段,底座朝向壶体底部的一面向盛液腔体内弯折形成第二弯折段,且液位检测装置设在第二弯折段与第一弯折段抵接的内表面上。这样可以通过位于壶体底部的第一弯折段和位于底座朝向壶体底部的一面的第二弯折段的相互匹配,实现壶体和底座的安装定位。

可选的,第二弯折段的外顶面抵接在第一弯折段的内顶面上,且液位检测装置位于第二弯折段的内顶面上。这样可以防止在壶体底部开设液位检测装置的安装孔,提高壶体底面的强度。

可选的,第一弯折段的外表面为弧面或锥面。

可选的,弧面为圆弧面或椭圆弧面。

可选的,底座包括:具有操作区的面板和与面板连接的壳体,面板与壳体围成用于设置加热装置和控制板的空腔,第二弯折段位于面板上。

可选的,加热装置为盘设在底座内的加热线圈。

可选的,壶体为钢化玻璃壶体。

可选的,加热线圈对应的底座表面与壶体的壶底之间设有导磁膜。

本实用新型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实用新型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水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电水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壶体;20—底座;30—加热装置;40—控制板;50—弯折段;60—液位检测装置;70—导磁膜;11—盛液腔体;21—面板;22—壳体;51—第一弯折段;52—第二弯折段。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水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水壶,包括底座20和位于底座20上的带有盛液腔体11的壶体10,底座20内设有加热装置30以及与加热装置30相连的控制板40,壶体10的底部与底座20之间包括相互连接的连接段和弯折段50,弯折段50朝向盛液腔体11内弯折并在朝向底座20一侧形成用于设置液位检测装置60的容置空腔,液位检测装置60与盛液腔体11的底面之间具有预设距离,液位检测装置60与控制板40电性相连。

需要说明的是,在现有的电水壶中,为防止壶体干烧,通常在壶体底部开设安装孔,安装孔内设有液位检测装置,当壶体内液位高于该液位检测装置时,液位检测装置的探针接触到液体后,在电水壶的加热装置、液位检测装置和控制装置之间形成电流回路,加热装置通电工作完成对壶体内液体的加热。在该电水壶中,壶体底部必须开设安装孔,并且该液位检测装置需要与液体接触才能完成壶体加热及防干烧的工作过程。而壶体底部的安装孔会降低其强度和电水壶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施例中,位于壶体10的底部与底座20之间包括连接段和弯折段50,其中弯折段50是朝向盛液腔体11内弯折并在朝向底座20一侧形成容置空腔,液位检测装置60设置在该容置空腔中,液位检测装置60距离盛液腔体11的底部具有预设距离,当盛液腔体11内的液位大于该预设距离时,即液位覆盖弯折段50朝向盛液腔体11内的顶面,液位检测装置60检测到液体后,在加热装置30、控制板40和该液位检测装置60之间形成电流回路,控制板40控制加热装置30开始工作,对壶体10内液体进行加热。该电水壶无需在壶体10底部开设用于安装液位检测装置60的安装孔,即可实现检测壶体10内部液体液位的目的,提高可该壶底的强度和电水壶的使用寿命;进一步地也可防止壶体10内水位过少而造成干烧的现象。

需要指出的是,该连接段和弯折段50位于壶体10底部和底座20之间,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弯折段50是靠近壶体10底部中央位置设置,而连接段靠近壶体10底部的边缘处设置,使得该壶体10底部整体呈现中部高四周低的结构。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该弯折段50和连接段的设置位置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中所限,该弯折段50也可以靠近壶体10底部边缘处设置,而连接段靠近壶体10底部中央位置设置,使得该壶体底部整体呈现中部低四周高的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液位检测装置60可以是压力式或超声波式的液位检测装置。

壶体10内液位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电水壶快速且安全的使用。因此检测装置与盛液腔体11的底面之间的预设距离介于2-20mm。当液位检测装置60与盛液腔体11的底面之间的距离过小时,液体液位过少,液体也能被液位检测装置60感应到从而启动加热装置30工作,但是较少的液体极易引发壶体10干烧的现象,因此液位检测装置60与盛液腔体11的底面之间的距离过小并不利于电水壶的安全使用。而当液位检测装置60与盛液腔体11的底面之间的距离过大时,液位必须完全大于该距离才能启动加热装置30工作,该电水壶无法快速加热少量水供人们使用。因此,为同时满足安全和快速高效的使用目的,该液位检测装置60与盛液腔体11底面之间的距离介于2-20mm。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该液位检测装置60可以是非接触式电容感应液位检测装置,是由金属薄膜构成其电容,工作的具体原理是:当液位高于该液位检测装置60时,即液体覆盖在液位检测装置60表面,液位检测装置60感应金属薄膜电容值发生变化。通过与金属薄膜电连接的电容检测芯片可获取电容值,通过电容值的变化即可判断是否有液位与金属薄膜靠近,并且可在液位检测装置60内部通过转换电路将该电容变化信号转化为电信号,控制板40根据该电信号的变化对加热装置30的工作状态进行调控。因此该电容式的液位检测装置60无需与液体直接接触,避免液体对其探头产生影响。同时也避免了在壶体10底部开设供液位检测装置60安装使用的安装孔,提高了该壶体10底面的强度。

当该电水壶的壶体10和底座20之间为分体设置时,弯折段50包括第一弯折段51以及与第一弯折段51抵接的第二弯折段52,其中,壶体10的底部向盛液腔体11内弯折形成第一弯折段51,底座20朝向壶体10底部的一面向盛液腔体11内弯折形成第二弯折段52。该第一弯折段51和第二弯折段52可用于壶体10和底座20安装时的配位,便于分体式的电水壶的安装和使用。液位检测装置60设在第二弯折段52与第一弯折段51抵接的内表面上。液位检测装置60位于第二弯折段52的内表面上,即液位检测装置60位于底座20内部,由于底座20内部还设有加热装置30和控制板40,因此设置在底座20内的液位检测装置60便于与加热装置30和控制板40电连接。进一步地,基于上述的液位检测装置是非接触式电容感应液位检测装置,因此为提高其检测精度,该液位检测装置60设置第二弯折段52与第一弯折段51抵接的内表面上,由于第一弯折段51和第二弯折段52抵接,因此可以缩短位于第二弯折段52内表面的液位检测装置60,与第一弯折段51外表面的液体之间的感应距离,提高了液位检测装置60的检测精度。

进一步地,第二弯折段52的外顶面抵接在第一弯折段51的内顶面上,且液位检测装置60位于第二弯折段52的内顶面上。液位检测装置60设置在第二弯折段52内顶面,且第二弯折段52的外顶面与第一弯折段51的内顶面抵接,这样可以减小液位检测装置60的感应距离,提高检测精度。并且也便于计算和测量该液位检测装置60与盛液腔体11底部之间的距离,从而安装该液位检测装置60。

具体的,为设置加热装置30和控制板40,底座20包括:具有操作区的面板21和与面板21连接的壳体22,面板21与壳体22围成用于设置加热装置30和控制板40的空腔。其中面板21具有操作区,该操作区可以设置输出显示屏,按键或触屏输入装置,用于用户输入设置参数和获取电水壶的加热状态参数。并且将加热装置30和控制板40均设置在空腔中,便于线路设计和安装,并且该第二弯折段52位于该面板21上。

具体的,加热装置30为盘设在底座20内的加热线圈。加热装置30还可选用电热棒或电热丝,均能对电水壶内的液体实现加热目的。本实施例对加热装置30的所指代的具体器件并不加以限制,只要能实现加热功能即可。

具体的,该壶体10为钢化玻璃壶体,相比于现有的金属壶体,在长期的加热过程中玻璃壶体不会产生水垢,并且玻璃材质相比于金属材质,其不会与水接触反应产生氧化物,对人们身体健康无害。进一步地,为提高壶体10的耐冲击强度,可选用钢化玻璃材质的壶体10。

进一步地,基于上述的加热装置30为加热线圈,且壶体10为钢化玻璃壶体。由于加热线圈的工作原理是通电的线圈外部形成大量的磁感线,该磁感线与导磁物质接触后,在导磁物质表面进一步形成大量的小型磁涡流,从而发热完成加热的目的。而玻璃材质的壶体10无法导磁,因此加热线圈对应的底座20表面与壶体10的壶底之间设有导磁膜70,利用该导磁膜70与磁感线作用实现发热以及加热的目的。

其中该导磁膜70可以设置在壶体10的底部,也可设置在底座20的表面,此处底座20的表面具体是指面板21。当导磁膜70设置在壶体10的底部时,该壶体10不仅可与该底座20匹配使用,还可与电磁炉配合使用,同样可以对壶体10内的液体进行加热。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水壶,通过位于壶体10的底部与底座20之间向盛液腔体11内弯折的弯折段50,并将液位检测装置60设置在该弯折段50朝向底座20一面上,无需在壶体10底部开设用于安装液位检测装置60的安装孔,即可实现检测壶体10内部液体液位的目的,防止壶体10内水位过少而造成干烧的现象。

实施例二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电水壶的结构示意图。在上述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参照图2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弯折段50的具体结构。

具体的,如图1所示,由于实施例一中的第一弯折段51表面为平面,因此在其顶部会存在液体残留。在本实施例中,为防止在第一弯折段51表面残存液体,影响液位检测装置60的检测,使其发生误判的现象。第一弯折段51的外表面为弧面或锥面。当第一弯折段51的外表面为弧面或锥面时,液体流经该外表面后,液滴无法大量残留在第一弯折段51的外表面,因此也不会对液位检测装置60的检测产生影响。如图2所示,第二弯折段52可以设置为与第一弯折段51形状相同,保证两者之间较小的间距,也进一步减小液位检测装置60的感应距离。

进一步地,为适应液位检测装置60的形状或壶体10底面的形状,该弧面为圆弧面或椭圆弧面。例如,当壶体10的底面为圆形时,该弧面可以相应设置为圆弧面。而当液位检测装置60的长方体时,为增加液位检测装置60的检测面,该弧面可以设置为椭圆弧面,椭圆弧面的长轴所在方向与液位检测装置60的长度方向相同。

其他技术特征与实施例一相同,并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电水壶,通过位于壶体10的底部与底座20之间向盛液腔体11内弯折的弯折段50,并将液位检测装置60设置在该弯折段50朝向底座20一面上,无需在壶体10底部开设用于安装液位检测装置60的安装孔,即可实现检测壶体10内部液体液位的目的,防止壶体10内水位过少而造成干烧的现象。并且通过将弯折段50中的第一弯折段51的外表面设置为弧面或锥面,防止液体残留在第一弯折段51的外表面,造成液位检测装置60误判的现象。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