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窗帘自控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39699发布日期:2018-10-12 21:54阅读:25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家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窗帘自控系统。



背景技术:

窗帘是我们常见的生活家居用品,广泛应用于室内、车内等地方。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窗帘不单单为遮光避阳的工具,也愈来愈成为人们的装饰室内、车内的装饰品。传统的窗帘基本是用人手拨动或用电机的带动开或关窗帘,前者用人手操作,不但操作麻烦,且让人感觉档次低,尤其是应用于高档汽车上的。后者采用电机,因电机不但笨重不好安装,且成本高不易推广,

因此,我们迫切需求一种操作简单、安装方便以及成本低的自动窗帘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背景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窗帘自控系统。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窗帘自控系统,窗帘杆相对的两侧分别安装有牵引机构和复位机构,复位机构采用平面涡旋弹簧;

牵引机构包括:气缸、电控开关、第一光强传感器、第二光强传感器和比较器;气缸串联电控开关后连接供电电源,比较器的两个输入端分别连接第一光强传感器和第二光强传感器,比较器的输出端连接电控开关的控制端;第一光强传感器和第二光强传感器分别安装在室内和室外;

牵引绳中部固定连接窗帘的自由端,牵引绳的一端缠绕在转动安装的轮盘上,轮盘上同轴安装有齿轮,气缸的输出轴上设有一路与齿轮相啮合的啮齿;牵引绳的第二端连接平面涡旋弹簧的自由端;

气缸断电状态下,平面涡旋弹簧处于自然状态,且窗帘展开。

优选地,牵引绳至少为窗帘杆的两倍。

优选地,齿轮的半径小于轮盘的半径。

优选地,平面涡旋弹簧为钢制弹簧。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窗帘自控系统,通过气缸和平面涡旋弹簧的配合,实现了窗帘的自动展开折叠;而气缸的工作通过电控开关控制,电控开关的开合状态由室内外的光强差决定。如此,本实用新型实现了根据室内外光强差,自动开拉窗帘的效果。一来,可以避免在室内明亮室外阴暗时由于忘了拉窗帘的情况下导致的隐私泄漏;二来,可以帮助行动不便的人实现自动拉窗帘,有利于提高家居生活的便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窗帘自控系统电控示意图;

图2为窗帘展开状态下系统结构图;

图3为串联折叠状态下系统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2、图3,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窗帘自控系统,窗帘杆1相对的两侧分别安装有牵引机构和复位机构,复位机构采用平面涡旋弹簧2。

牵引机构包括:气缸3、电控开关4、第一光强传感器5、第二光强传感器6和比较器7。气缸3串联电控开关4后连接供电电源,比较器7的两个输入端分别连接第一光强传感器5和第二光强传感器6,比较器7的输出端连接电控开关4的控制端。第一光强传感器5和第二光强传感器6分别安装在室内和室外。目前,市场上的电控开关4根据控制端输入的电平高低控制其开合,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第一光强传感器5、第二光强传感器6和比较器7对室内外的光线进行判断,并根据判断结果输出电平信号控制电控开关4的开合。具体的,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光强传感器5和第二光强传感器6分别连接比较器7的正相输入和反相输入。如此,当室外光线弱于室内光线,即第二光强传感器6的输出值小于第一光强传感器5的输出值,比较器7输出高电平;反之输出低电平。如此,可使得电控开关4仅在室内光强大于室外光强的情况下闭合,使得气缸3通电,从而气缸3的输出轴进气运动;当电控开关4断开,气缸3断电,则气缸3输出轴退给复位。

牵引绳8中部固定连接窗帘的自由端,牵引绳8的一端缠绕在转动安装的轮盘9上,轮盘9上同轴安装有齿轮10,齿轮10与轮盘9同步转动连接。气缸3的输出轴上设有一路与齿轮10相啮合的啮齿,如此,气缸3输出轴的进气或者退给均可带动齿轮10转动。牵引绳的第二端连接平面涡旋弹簧2的自由端。

参照图2、图3,本实施方式中,气缸3断电状态下,气缸输出轴退给,平面涡旋弹簧2处于自然状态,且窗帘展开;气缸通电后,气缸3输出轴推动齿轮10转动,轮盘9转动牵引缠绕牵引绳8,窗帘折叠,平面涡旋弹簧2涡卷。当气缸3断电,气缸输出轴退给,轮盘9释放牵引绳,平面涡旋弹簧2复位并牵动牵引绳8运动,从而将窗帘展开。平面涡旋弹簧2为钢制弹簧,以保证其使用次数。

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气缸3和平面涡旋弹簧2的配合,实现了窗帘的自动展开折叠;而气缸3的工作通过电控开关4控制,电控开关4的开合状态由室内外的光强差决定。如此,本实施方式,实现了根据室内外光强差,自动开拉窗帘的效果。一来,可以避免在室内明亮室外阴暗时由于忘了拉窗帘的情况下导致的隐私泄漏;二来,可以帮助行动不便的人实现自动拉窗帘,有利于提高家居生活的便利。

本实施方式中,牵引绳8至少为窗帘杆1的两倍,以保证牵引绳8的缠绕余量,避免损坏窗帘。

本实施方式中,齿轮10的半径小于轮盘9的半径,以节约气缸输出轴的长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