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持吸尘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10122发布日期:2019-04-05 19:54阅读:442来源:国知局
手持吸尘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真空清洁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手持吸尘器。



背景技术:

手持吸尘器由于体积较小,使用时无需在地面上拖动或移动,使用便捷,深受用户欢迎。公开号为GB2484146A公开了一种杆式真空吸尘器,包括手持式真空吸尘器,该杆式真空吸尘器通过将棒附接到真空吸尘器,且将清洁头附接到棒的相对端部而形成。这样的杆式真空吸尘器越来越多地被用作传统立式和筒式真空吸尘器的替代。在使用中,吸尘器头通过棒绕其轴线的旋转而在被清洁的表面上转向。

该吸尘器中,由于旋风分离装置的出风口与气流发生器(即抽吸电机)紧挨着,其气流的出风风道较短,降噪效果更不明显,而且电机和电池相距较远,二者之间的电连接线走线较为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布局合理的手持吸尘器。

为了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手持吸尘器,包括:

主机体,包括一把手;

旋风分离装置,所述的旋风分离装置能够拆卸的安装在所述主机体的前部,所述的旋风分离装置包括一可分离的旋风分离桶、位于所述旋风分离桶上方的尘桶盖以及位于所述尘桶盖后部且与所述旋风分离桶相连通的出气口,所述的旋风分离桶具有一纵向轴心线;

抽吸电机,用于产生真空抽吸力,所述的抽吸电机收纳在所述主机体的内部;

电池包,用于给所述的抽吸电机供电,所述的电池包收纳在所述主机体的内部;

所述的抽吸电机与所述的电池包前后并排设置在所述旋风分离装置的后方并且二者同时位于所述把手的下方,所述的抽吸电机靠近所述旋风分离装置的下部,所述的主机体上设置有一连通所述出气口与所述抽吸电机的风道,所述的风道位于所述的旋风分离桶与所述的把手之间。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旋风分离装置的上方设置有电机前过滤器,所述的电机前过滤器能够拆卸的安装在所述的尘桶盖上,所述的电机前过滤器位于所述出气口的上游。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的抽吸电机具有一电机轴心线,所述的电机轴心线与所述的纵向轴心线相平行或者二者相交形成大于0度小于等于90度的夹角。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的主机体具有一下底面,所述的下底面上设置有若干个供用于将所述手持吸尘器支撑在一水平面上的支撑脚垫。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的主机体上设置有收纳所述抽吸电机和电池包的壳体,所述壳体的前端部与所述的旋风分离桶相邻,所述壳体的后部设置有一电池仓,所述电池仓的外部设置有一可开启的电池盖。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的壳体前端部上设置有若干个连通外界与抽吸电机的排气口,所述排气口的口部朝向所述旋风分离桶的方向设置。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的主机体上设置有一用于驱使所述抽吸电机在开启和断开之间切换的扳机式开关和一用于调节所述抽吸电机工作功率的工作档位开关,所述的扳机式开关位于所述把手的前端面上并且能够供用户单手握持把手时单手食指按压操作,所述的工作档位开关位于所述的把手上端部的上方并且能够供用户单手握持把手时单手拇指按压操作。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的把手为中空结构,电连接所述的电池包与所述扳机式开关以及工作档位开关的控制连接线至少有部分收纳在所述的把手内部。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尘桶盖上设置有供用户分离所述旋风分离装置与所述主机体的解锁钮。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旋风分离桶的前侧一体设置有一进气短管,所述进气短管的下端部设置有一与所述电池包相电连接的充电接口。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获得如下有益效果:通过对吸尘器的各个部件进行重组排布,把手位于抽吸电机与电池包上方,使得吸尘器的整机重心位于把手的前下方,减轻用户负担;而且风道位于旋风分离桶后侧且沿着旋风分离桶外侧分布、抽吸电机与电池包依次并列排布,使得整机排布紧凑。

附图说明

附图1为实施例1示出的一种手持吸尘器的立体示意图;

附图2为实施例1的手持吸尘器中旋风分离装置的拆分示意图;

附图3为实施例1示出的一种手持吸尘器的主视剖视示意图;

附图4为实施例2示出的一种手持吸尘器的主视剖视示意图;

其中:100、手持吸尘器;1、主机体;11、把手;12、工作档位开关;13、扳机式开关;14、壳体;15、风道;16、纵向中心线;17、电池仓;18、电池盖;19、排气口;2、旋风分离装置;21、旋风分离桶;22、尘桶盖;23、旋风过滤罩;24、出气口;25、进气短管;26、充电接口;27、解锁钮;28、纵向轴心线;29、电机前过滤器;211、下底面;212、支撑脚垫;3、抽吸电机;31、电机轴心线;4、电池包。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达成目的及功效,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予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图1显示了手持吸尘器100,包括主机体1和旋风分离装置2。旋风分离装置2位于主机体1的前侧并且二者为可拆分连接。主机体1具有位于后部的把手11、位于把手11上端部上方的工作档位开关12、位于把手11前端面上的扳机式开关13、位于下部的壳体14、位于把手11前侧的风道15。壳体14的前端部与旋风分离装置2相邻,把手11的下端部连接在壳体14的后部上端面处,把手11具有一纵向中心线16。

如图2所示的旋风分离装置2,它包括一可分离的旋风分离桶21、位于旋风分离桶21上方的尘桶盖22、位于旋风分离桶21内部的旋风过滤罩23,位于尘桶盖22后部且与旋风分离桶21相连通的出气口24。旋风分离桶21的前侧上部一体设置有进气短管25,进气短管25的下端部设置有一充电接口26。尘桶盖22上设置有供用户分离旋风分离装置2与主机体1的解锁钮27。旋风分离桶21具有一纵向轴心线28。

如图3所示,主机体1的壳体14内收纳有抽吸电机3和电池包4,抽吸电机3具有一电机轴心线31,电机轴心线31与纵向轴心线28相交并形成57度的夹角α。壳体14的后部设置有一电池仓17,电池仓17的外部设置有一可开启的电池盖18,电池包4收纳在电池仓17内。抽吸电机3与电池包4前后并排设置在旋风分离装置2的后方并且二者同时位于把手11的下方,抽吸电机3靠近旋风分离桶21的下部。旋风分离装置2在位于尘桶盖22内部设置有一可拆卸的电机前过滤器29,电机前过滤器29位于出气口24的上游。风道15位于旋风分离桶21与把手11之间并且紧贴旋风分离桶21,风道15上下延伸并用于连接出气口24与抽吸电机3。把手11的纵向中心线16与旋风分离桶21的纵向轴心线28之间呈13°的夹角β。主机体1具有一下底面211,下底面211上设置有若干个供用于将手持吸尘器100支撑在一水平面上的支撑脚垫212。壳体14前端部上设置有若干个连通外界与抽吸电机3的排气口19,排气口19的口部朝向旋风分离桶21的方向设置。

本例中的工作档位开关12用于调节抽吸电机3的工作功率,扳机式开关13用于驱使抽吸电机3在开启和断开之间切换,扳机式开关13位于把手11的前端面上并且能够供用户单手握持把手11时单手食指按压操作,工作档位开关12位于把手11的上端部上方并且能够供用户单手握持把手11时单手拇指按压操作。该例的开关设置方式能够使得用户在使用吸尘器100时完全实现单手操作。

本例中,把手11为中空结构,连接电池包4与扳机式开关13的控制连接线以及连接电池包4与工作档位开关12的控制连接线均收纳在把手11的内部。通过将电池与电机紧邻设置以及将各个开关12和13设置在把手11附近,方便走线,使得吸尘器100的整体结构紧凑。

在使用中,手持吸尘器100通过用户利用扳机式开关2而被激活。含尘气流将在抽吸电机3的作用下被通过进气短管25吸入,且通过进气短管25进入旋风分离桶21内部。含尘气流在旋风分离桶21内做螺旋运动,相对较重或较大的脏物将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从空气分离。经过初步分离的初滤空气经过旋风过滤罩23以及电机前过滤器29后从出气口24流出,而后从风道15进入抽吸电机3内,最后从排气口19排到外界。

实施例2

如图4所示,该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抽吸电机3’的布置不同,该实施例中,旋风分离装置2’位于主机体1’的前侧并且二者为可拆分连接。主机体1’具有位于后部的把手11’、位于把手11’上端部上方的工作档位开关12’、位于把手11前端面上的扳机式开关13’、位于下部的壳体14’、位于把手11’前侧的风道15’。主机体1’的壳体14’内收纳有抽吸电机3’和电池包4’,抽吸电机3’具有一电机轴心线31’,电机轴心线31’与纵向轴心线28’平行设置。壳体14’的后部设置有一电池仓17’,电池仓17’的外部设置有一可开启的电池盖18’,电池包4’收纳在电池仓17’内。抽吸电机3’与电池包4’前后并排设置在旋风分离装置2’的后方并且二者同时位于把手11’的下方,抽吸电机3’靠近旋风分离桶21’的下部。

本例中通过将抽吸电机与电池包前后并排设置在旋风分离装置的后侧,其方便走线,使得吸尘器的整体结构紧凑,吸尘器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