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尘器风道及吸尘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27849阅读:672来源:国知局
吸尘器风道及吸尘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清洁用品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吸尘器风道及吸尘器。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家庭卫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吸尘器的使用越来越普遍。现有的吸尘器种类、样式繁多,按结构可分为立式、卧式和便携式。吸尘器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电动机带动风机室内的风机叶片高速旋转,在密封的壳体内产生空气负压,吸取尘屑。吸尘器在工作的时候,风机叶片高速旋转,吸尘器内的空气迅速被排出,使吸尘器的尘杯形成了一个瞬时真空状态。此时尘杯的气压远远小于外界大气压,形成了一个相当高的负压差,于是,唯一与外界相通的吸气口就会吸入大量的空气。随着空气的吸入,灰尘、垃圾等也都被吸入吸尘器内,收集到尘杯中,吸入的空气经过过滤网排出吸尘器。

吸尘器的风道即连通尘杯与风机室的通道,风机室内设置有风机,吸入尘杯中的空气可以通过风道进入风机室内,现有的吸尘器的风道一般都设置在吸尘器的内部,如果要清理风道需要手动拆机,将风道裸露出来才可以进一步进行清理,繁琐复杂,清理困难。

因此,本申请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新的吸尘器风道及吸尘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吸尘器风道,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吸尘器的风道设置在吸尘器的内部,清理困难、繁琐复杂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吸尘器,包括上述吸尘器风道,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吸尘器的风道设置在吸尘器的内部,清理困难、繁琐复杂的技术问题。

基于上述第一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吸尘器风道,该吸尘器风道包括风道本体;

所述风道本体包括可开合连接的顶盖和底盖,所述顶盖和所述底盖之间形成风道腔体;

所述底盖上开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分别与所述风道腔体连通;

所述进风口用于与尘杯连通,所述出风口用于与风机室连通;

所述底盖靠近所述尘杯的一端用于与所述尘杯可拆卸连接;

所述底盖远离所述尘杯的一端用于与所述风机室铰接,且所述底盖与所述风机室的壳体之间设置有弹性件;

所述底盖用于与所述尘杯连接时,所述弹性件呈压缩状态。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底盖靠近所述顶盖的一侧设置有依次相围接的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

所述顶盖靠近所述底盖的一侧设置有依次相围接的第五侧板、第六侧板、第七侧板和第八侧板;

所述顶盖和所述底盖连接时,所述顶盖、所述底盖、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所述第三侧板、所述第四侧板、所述第五侧板、所述第六侧板、所述第七侧板和所述第八侧板形成第二腔体;

所述第二腔体位于所述风道腔体的内部,且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均位于所述第二腔体的内部。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顶盖和所述底盖通过扣接、螺接或者销接连接。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顶盖的周向设置有多个第一凸起,所述底盖的周向设置有多个与所述第一凸起相应的第一凹槽;

所述顶盖与所述底盖通过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一凹槽扣接;

所述顶盖上设置有把手。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顶盖远离所述尘杯的一端与所述底盖铰接;

所述顶盖靠近所述尘杯的一端的周向设置有第一凸起;

所述底盖的周向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凸起相应的第一凹槽;

所述顶盖靠近所述尘杯的一端与所述底盖通过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一凹槽扣接。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弹性件为弹片或者弹簧。

基于上述第二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吸尘器,该吸尘器包括上述吸尘器风道,还包括尘杯和风机室。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底盖靠近所述尘杯的一端与所述尘杯扣接、螺接或者销接。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底盖靠近所述尘杯的一端通过扣合装置与所述尘杯扣接;

所述扣合装置包括按钮、与所述尘杯靠近所述底盖的一端铰接的悬臂;

所述按钮设置在所述尘杯靠近所述底盖的一端,且所述按钮的底端与所述悬臂抵接;

所述悬臂的铰接点处固设有凸块;

所述扣合装置还包括能够随所述凸块向靠近所述底盖的一侧与远离所述底盖的一侧做往复移动的锁舌;

所述锁舌向靠近所述底盖的一侧移动时,所述锁舌能够与所述底盖扣接。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尘杯靠近所述底盖的一端设置有与所述底盖相匹配的第二凹槽。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吸尘器风道包括风道本体;风道本体包括可开合连接的顶盖和底盖,顶盖和底盖之间形成风道腔体;底盖上开设有分别与风道腔体连通的进风口和出风口,且进风口与尘杯连通,出风口与风机室连通,实现了进入尘杯中的空气能够从进风口进入风道腔体内,经过风道腔体,继而从出风口流入风机室,为尘杯与风机室提供了空气通道;

底盖靠近尘杯的一端与尘杯可拆卸连接,底盖远离尘杯的一端与风机室铰接,底盖与风机室的壳体之间设置有弹性件,且底盖与尘杯连接时,弹性件呈压缩状态;也就是说,底盖靠近尘杯的一端与尘杯连接时,底盖远离尘杯的一端与风机室的壳体之间设置的弹性件呈压缩状态,弹性件有使得底盖向远离尘杯的一侧运动的趋势;底盖靠近尘杯的一端与尘杯开启时,底盖远离尘杯的一端与风机室的壳体之间设置的弹性件使得底盖向远离尘杯的一侧运动,又由于底盖远离尘杯的一端与风机室铰接,因此实现了底盖向远离尘杯的一侧转动,即实现了底盖的自动弹起,又由于顶盖设置于底盖远离风机室的一侧,即实现了吸尘器风道相对于风机室和尘杯的弹起,以便于对整个风道进行清理,以及能够对风道和风机室、底盖和尘杯之间的部位进行清理;而且,底盖连接着风机室与尘杯,将底盖相对于尘杯弹起之后,才可进一步将尘杯从吸尘器上取下;又由于顶盖能够相对于底盖打开,实现了既能够观察、清理风道的内部也能够观察、清理风道的外部,而不需要先将吸尘器拆机,将风道裸露出来才可以进一步进行风道清理,使得风道的清理操作简单,而且风道弹开后,风道于风机室和尘杯相对独立,使得对风道的观察更清晰,清理范围更大,实现全方位观察、清理风道。综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吸尘器风道,通过风道能够相对于风机室和尘杯自动弹起,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的吸尘器的风道设置在吸尘器的内部,清理困难、繁琐复杂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吸尘器,包括上述吸尘器风道,进一步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的吸尘器的风道设置在吸尘器的内部,清理困难、繁琐复杂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吸尘器风道的结构示意图(顶盖打开的状态);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吸尘器风道的结构示意图(顶盖和底盖均打开的状态);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吸尘器风道的俯视图(顶盖打开的状态);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吸尘器风道的剖视图(顶盖和底盖均打开的状态);

图5为图4所示的吸尘器风道的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图4所示的吸尘器风道的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

1-风道本体; 11-顶盖; 12-底盖;

111-第五侧板; 112-第六侧板;

113-第七侧板; 114-第八侧板;

121-第一侧板; 122-第二侧板; 123-第三侧板;

124-第四侧板; 125-出风口; 126-进风口;

2-弹性件; 3-尘杯; 31-第二凹槽;

4-风机室; 51-按钮; 52-悬臂;

521-凸块; 53-锁舌; 54-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吸尘器风道的结构示意图(顶盖打开的状态);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吸尘器风道的结构示意图(顶盖和底盖均打开的状态);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吸尘器风道的俯视图(顶盖打开的状态);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吸尘器风道的剖视图(顶盖和底盖均打开的状态);图5为图4所示的吸尘器风道的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6为图4所示的吸尘器风道的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实施例一

参见图1-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吸尘器风道,该吸尘器风道包括风道本体1;

所述风道本体1包括可开合连接的顶盖11和底盖12,所述顶盖11和所述底盖12之间形成风道腔体;

所述底盖12上开设有进风口126和出风口125;所述进风口126和所述出风口125分别与所述风道腔体连通;

所述进风口126用于与尘杯3连通,所述出风口125用于与风机室4连通;

所述底盖12靠近所述尘杯3的一端用于与所述尘杯3可拆卸连接;

所述底盖12远离所述尘杯3的一端用于与所述风机室4铰接,且所述底盖12与所述风机室4的壳体之间设置有弹性件2;

所述底盖12用于与所述尘杯3连接时,所述弹性件2呈压缩状态。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吸尘器风道,实现了进入尘杯3中的空气能够从进风口126进入风道腔体内,经过风道腔体,继而从出风口125流入风机室4,为尘杯3与风机室4提供了空气通道;

底盖12靠近尘杯3的一端与尘杯3可拆卸连接,底盖12远离尘杯3的一端与风机室4铰接,底盖12与风机室4的壳体之间设置有弹性件2,底盖12与尘杯3连接时,弹性件2呈压缩状态;也就是说,底盖12靠近尘杯3的一端与尘杯3连接时,底盖12远离尘杯3的一端与风机室4的壳体之间设置的弹性件2呈压缩状态,弹性件2有使得底盖12向远离尘杯3的一侧运动的趋势;底盖12靠近尘杯3的一端与尘杯3开启时,底盖12远离尘杯3的一端与风机室4的壳体之间设置的弹性件2使得底盖12向远离尘杯3的一侧运动,又由于底盖12远离尘杯3的一端与风机室4铰接,因此实现了底盖12向远离尘杯3的一侧转动,即实现了底盖12的自动弹起,又由于顶盖11设置于底盖12远离风机室4的一侧,即实现了吸尘器风道相对于风机室4和尘杯3的弹起,以便于对整个风道进行清理,以及能够对风道和风机室4、底盖12和尘杯3之间的部位进行清理;而且,底盖12连接着风机室4与尘杯3,将底盖12相对于尘杯3弹起之后,才可进一步将尘杯3从吸尘器上取下;又由于顶盖11能够相对于底盖12打开,实现了既能够观察、清理风道的内部也能够观察、清理风道的外部,而不需要先将吸尘器拆机,将风道裸露出来才可以进一步进行风道清理,使得风道的清理操作简单,而且风道弹开后,风道于风机室4和尘杯3相对独立,使得对风道的观察更清晰,清理范围更大,实现全方位观察、清理风道。综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吸尘器风道,通过风道能够相对于风机室4和尘杯3自动弹起,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的吸尘器的风道设置在吸尘器的内部,清理困难、繁琐复杂的技术问题。

优选地,参见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所述底盖12靠近所述顶盖11的一侧设置有依次相围接的第一侧板121、第二侧板122、第三侧板123和第四侧板124;

所述顶盖11靠近所述底盖12的一侧设置有依次相围接的第五侧板111、第六侧板112、第七侧板113和第八侧板114;

所述顶盖11和所述底盖12连接时,所述顶盖11、所述底盖12、所述第一侧板121、所述第二侧板122、所述第三侧板123、所述第四侧板124、所述第五侧板111、所述第六侧板112、所述第七侧板113和所述第八侧板114形成第二腔体;

所述第二腔体位于所述风道腔体的内部,且所述进风口126和所述出风口125均位于所述第二腔体的内部。

工作时,尘杯3中的气流通过进风口126进入第二腔体,沿第二腔体从出风口125流入风机室4,从而形成尘杯3与风机室4之间的风道;通过在风道腔体的内部设置第二腔体,且进风口126和出风口125均位于第二腔体的内部,以进一步提高风道的密闭性,防止风道内的空气流出风道,也防止外界空气未经尘杯3直接通过风道进入风机室4,从而避免对风机、电机造成损坏。

可选地,本实施例所述顶盖11和所述底盖12通过扣接、螺接或者销接连接,从而实现顶盖11和底盖12的可开合连接;优选地,顶盖11和底盖12通过扣接连接,防止螺栓或者销的丢失对使用本实施例所述的风道造成影响。

作为可实现的一种方式,本实施例所述顶盖11的周向设置有多个第一凸起,所述底盖12的周向设置有多个与所述第一凸起相应的第一凹槽;

所述顶盖11与所述底盖12通过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一凹槽扣接;

所述顶盖11上设置有把手。

优选地,多个第一凸起在顶盖11的周向均匀设置,多个第一凹槽在底盖12的周向均匀设置;以使得底盖12与顶盖11之间的连接均匀,从而加强底盖12与顶盖11之间的连接强度,且增强密封性;

具体而言,需要将顶盖11相对于底盖12打开时,掀起顶盖11,使得多个第一凸起从第一凹槽内移出,手握把手,将顶盖11抬起,可实现顶盖11与底盖12分开,从而便于对顶盖11靠近底盖12的一侧、底盖12靠近顶盖11的一侧进行观察以及清理。

作为可实现的另外一种方式,本实施例所述顶盖11远离所述尘杯3的一端与所述底盖12铰接;

所述顶盖11靠近所述尘杯3的一端的周向设置有第一凸起;

所述底盖12的周向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凸起相应的第一凹槽;

所述顶盖11靠近所述尘杯3的一端与所述底盖12通过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一凹槽扣接。

可选地,第一凸起有多个,第一凹槽有多个;以加强底盖12与顶盖11之间的连接强度,且增强密封性;

具体而言,需要将顶盖11相对于底盖12打开时,掀起顶盖11靠近尘杯3的一端,使得第一凸起从第一凹槽内移出,实现顶盖11靠近尘杯3的一端与底盖12分离,又由于顶盖11远离尘杯3的一端与底盖12铰接,可将顶盖11靠近尘杯3的一端抬起,并可以转动,实现了顶盖11与底盖12的相对分开,从而便于对顶盖11靠近底盖12的一侧、底盖12靠近顶盖11的一侧进行观察以及清理。

可选地,本实施例所述弹性件2为弹片或者弹簧;

具体而言,弹片包括相连接的第一片和第二片,第一片与第二片通过连接部连接,连接部与风机室4的壳体固定连接,且第一片的延伸方向和第二片的延伸方向之间有角度,第一片连接于底盖12靠近风机室4的一侧,第二片连接于风机室4靠近底盖12的一侧,底盖12与尘杯3连接时,第一片和第二片之间呈压缩状态,因此,当底盖12靠近尘杯3的一侧与尘杯3开启时,第一片相对于第二片有远离第二片的运动趋势,使得底盖12向远离风机室4的一侧弹起;

或者,弹簧包括沿弹簧的周向固定的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第一凸起与第二凸起通过弹簧连接部连接,弹簧连接部与风机室4的壳体固定连接,且第一凸起的延伸方向和第二凸起的延伸方向之间有角度,第一凸起连接于底盖12靠近风机室4的一侧,第二凸起连接于风机室4靠近底盖12的一侧,弹簧的轴线沿底盖12的转轴的延伸方向设置,底盖12与尘杯3连接时,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之间呈压缩状态,因此,当底盖12靠近尘杯3的一侧与尘杯3开启时,第一凸起相对于第二凸起有远离第二凸起的运动趋势,使得底盖12向远离风机室4的一侧弹起;

优选地,参见图6所示,弹簧包括沿弹簧的周向固定的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第一凸起与第二凸起通过弹簧连接部连接,弹簧连接部与风机室4的壳体固定连接,且第一凸起的延伸方向和第二凸起的延伸方向之间有角度,第一凸起连接于顶盖11靠近底盖12的一侧,当底盖12相对于风机室4呈打开状态,且达到打开的最大角度,顶盖11相对于风机室4也呈打开的最大角度时,第二凸起位于底盖12与风机室4之间;当底盖12与尘杯3连接时,底盖12将第二凸起向靠近风机室4的方向压缩,从而使得固定在风机室4的壳体上的弹簧连接部使第二凸起具有向远离风机室4的方向移动的趋势,因而,当底盖12靠近尘杯3的一侧与尘杯3开启时,第二凸起使得底盖12向远离风机室4的一侧弹起;另一方面,第一凸起连接于顶盖11靠近底盖12的一侧,使得手动掀开顶盖11之后,由于第一凸起的延伸方向与第二凸起的延伸方向之间有角度,且风机室4的壳体能够限制第二凸起的移动位置,实现了打开的顶盖11不会与底盖12自动扣合,且保持有一定的角度,从而便于观察、清理风道。

实施例二

实施例二提供了一种吸尘器,所述吸尘器包括实施例一所述的吸尘器风道,实施例一所公开的吸尘器风道的技术特征也适用于该实施例,实施例一已公开的吸尘器风道的技术特征不再重复描述。下面结合附图对所述吸尘器的实施方式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为节约篇幅,该实施例的改进特征同样体现在图1-图6中,因此,结合图1-图6对该实施例的方案进行说明。

参见图1-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吸尘器,包括上述吸尘器风道,还包括尘杯3和风机室4;进一步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的吸尘器的风道设置在吸尘器的内部,清理困难、繁琐复杂的技术问题。

可选地,本实施例所述底盖12靠近所述尘杯3的一端与所述尘杯3扣接、螺接或者销接,从而实现底盖12和尘杯3的可开合连接;优选地,底盖12和尘杯3通过扣接连接,防止螺栓或者销的丢失对使用本实施例所述的吸尘器造成影响。

作为可实现的一种方式,参见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所述底盖12靠近所述尘杯3的一端通过扣合装置与所述尘杯3扣接;

所述扣合装置包括按钮51、与所述尘杯3靠近所述底盖12的一端铰接的悬臂52;

所述按钮51设置在所述尘杯3靠近所述底盖12的一端,且所述按钮51的底端与所述悬臂52抵接;

所述悬臂52的铰接点处固设有凸块521;

所述扣合装置还包括能够随所述凸块521向靠近所述底盖12的一侧与远离所述底盖12的一侧做往复移动的锁舌53;

可选地,悬臂52的延伸方向位于铰接点远离底盖12的一侧,凸块521位于铰接点远离尘杯3的一侧,因而当按下按钮51时,按钮51的底端与悬臂52抵接,使得悬臂52相对于铰接点向下移动,能够带动铰接点处固设的凸块521向远离底盖12的方向移动;

扣合装置还包括连接件54,连接件54上设置有与凸块521相匹配的第三凹槽(图中未标注),第三凹槽套设在凸块521上;连接件54上设置有突出部,锁舌53上设置有与突出部相匹配的第四凹槽;凸块521向远离底盖12的方向移动时,带动连接件54向远离底盖12的方向移动,连接件54能够带动锁舌53向远离底盖12的方向移动;

综上所述,所述锁舌53向靠近所述底盖12的一侧移动时,所述锁舌53能够与所述底盖12扣接:锁舌53位于底盖12的上方,且能够抵住底盖12,防止底盖12向远离尘杯3的方向弹起;

当底盖12与尘杯3连接时,按下按钮51,按钮51的底端与悬臂52抵接,使得悬臂52相对于铰接点向下移动,能够带动铰接点处固设的凸块521向远离底盖12的方向移动,带动连接件54向远离底盖12的方向移动,连接件54能够带动锁舌53向远离底盖12的方向移动,使得锁舌53不足以抵住底盖12,实现了底盖12与尘杯3相对打开;

优选地,按钮51上设置有第一弹性件(图中未标注);锁舌53远离尘杯3的一侧,且远离按钮51的一端为弧面结构;

当将相对于尘杯3呈打开状态的底盖12向尘杯3的方向按压,底盖12首先会与锁舌53接触,在锁舌53上的弧面结构的引导下,底盖12继续下压,带动锁舌53向远离底盖12的方向移动,同时带动了第一弹性件处于压缩状态,且第一弹性件具有将按钮51复位的趋势,直到底盖12压至锁舌53底端,且与锁舌53脱离,按钮51在第一弹性件的作用下,带动锁舌53向靠近底盖12的方向移动,锁舌53实现了复位,且锁舌53将底盖12靠近尘杯3的一端扣接在锁舌53下,实现了底盖12与尘杯3的连接。

优选地,参见图2所示,本实施例所述尘杯3靠近所述底盖12的一端设置有与所述底盖12相匹配的第二凹槽31。

底盖12向尘杯3方向下压时,第二凹槽31能够对底盖12起到导向的作用,以及底盖12与尘杯3连接时,能够对底盖12起到定位的作用,防止底盖12在尘杯3上发生晃动,导致底盖12的进风口与尘杯3的出风口、底盖12的出风口与风机室4的进风口不能对应,影响风道的通风效果。

本实施例所述的吸尘器具有实施例一所述吸尘器风道的优点,该优点已在实施例一中详细说明,在此不再重复。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